高太尉新传(校对)第1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6/282

  “下官岂敢,岂敢!”白强不安地搓着手,哭丧着脸道,“下官也是无法,不瞒公子说,若不是这城里头有内应,那些盗匪哪会这么容易进城!下官来此地上任不过一个月,突然遭此劫难。就在今晚,常平钱被劫了数千贯,守军被杀数十人,下官……下官实在是承担不起那个责任!”
  燕青微微一愣,心中陡起疑惑。须知这盗匪入城本就是天大的事情,若是再加上纵火劫掠杀人,那就不止是一个人的死罪,而是一家人的死罪了。除非这些盗匪真的疯了,否则,何至于这么做?
  “白大人,出了这样的大事,你不管是不是抓到了犯人,恐怕,这降官罚俸总是难以避免的。”打了一番官腔之后,燕青索性摆出了衙内架子,矜持地点了点头道,“不过,你上任才一个月,对此并不了解,自然不能就你一个人背黑锅。”
  一番话说得白强松了一口大气,当下便上去询问机宜。一来二去,他方才弄清楚了燕青的身份,心中立刻暗骂了起来。敢情不过是个干衙内,架子却大的和真衙内没什么两样,真是见鬼了!饶是如此,他却不敢有丝毫怠慢,一五一十地说了事情始末,这才愁眉苦脸地问道:“七公子,下官究竟该如何是好?”
  燕青终于想到了事情关键,略一沉吟便问道:“我问你,你县衙之中的属吏,可是前一任留下来的?”
  “没错。不止是上一任,前后押司、录事、书手等吏目总共有十几个,往往都是干了二十几年的老人,下官初来乍到,多半的事情都是他们帮办,听说前几任的时候也是如此。”说到这里,白强的目光突然一亮,“七公子的意思是说……”
  燕青却紧紧皱起了眉头,心中有一种很不妥当的感觉。这一次的事情,与其说仅仅是盗匪为祸,倒不如说和这些胥吏有关,只是,堂堂县令把事情都推到属吏头上,谁信?除非,除非能够找到更大的替罪羊,否则,这个黑锅,白强算是背定了!
  “白大人,那你的前任是谁?”
  “哦,是朝中张右丞的堂弟,听说才在这里当了一年半的县令就调回京了,真是好运道,为什么就在我刚上任就有这种倒霉的事情?”白强见燕青侧耳细听,更是叫起了撞天屈,“七公子,我好歹也是个正正经经的进士,可那些人呢,靠着荫补出身也能够当亲民官,完全坏了太祖立下的规矩!”说到这里,他陡地想到燕青背后的高俅也没有考过进士,连忙闭上了嘴。
  “张右丞……张康国?”燕青喃喃自语了一句,嘴角流露出了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
第三十三章
两虎相争趁虚入
  “真是好大的胆子!”
  高俅信手把燕青的信丢在了桌子上,脸上怒容尽显。“一个县城之中,十几个小吏竟然有七八个和盗匪勾结,这一次的盗祸看上去竟是分赃不匀,故而招人报复!最最可气的是,黎阳前后换了几任县令,竟没有一个人察觉的!”
  对面的宗汉和范明哲对视一眼,全都没有立刻开口说话。盗祸已经出了,再为此大发雷霆也无济于事,但是,此事却可以从旁大做文章。自从前御史中丞石豫去职之后,张康国便颇有自矜之意,虎视眈眈的意思已经相当明显,倘若能够抓住他的把柄,自然对将来有利。
  另一边坐着的吴广元和金坚也在皱眉沉思,不过,他们想的却是河北如今的局势。如今的大宋看似富庶,但暗地里不知隐藏了多少危机。靠近京畿的河北尚且会发生这样的大案,那么,东南呢?当初蜀中王小波李顺作乱,便几乎占了成都城,可那毕竟还是原来蜀国的地盘,倘若如今东南或是河北也发生这样的事情,那后果可以说是不堪设想。
  “自古以来,各府县虽然名义上由知府县令主政,但实际上真正下达政令的却是各层小吏。乡有乡吏,村有村吏,县有县吏,哪怕是朝廷豁免赋税,这些人也能够欺上瞒下从中渔利,可以说,这是古今无法避免的第一大弊病!”吴广元终于轻咳一声,徐徐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我朝虽然设走马承受监查诸路府县,但是,查访的范围终究只限于各地主官。而倘若亲民官不懂民政,就只能将诸事委之于胥吏,久而久之,则本末倒置,不复应有之义。不过,这种事情,相公不可操之过急。”
  高俅深深吸了一口气,渐渐收敛了怒容。多了近千年经验的他怎么会不知道,自古以来便是阎王好过,小鬼难缠,哪怕上头有再好的政策,这些胥吏也照样能够将事实歪曲过来。就算他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清理整个天下数以万计的各级吏目。
  “还是就事论事吧!”宗汉轻轻敲了一下桌子,接上了话头,“首先,黎阳常平钱被劫,首当问罪黎阳县令,但是,他上任不过一个月,前任同样难辞其咎,这一点必须咬定。除此之外,县衙之内所有吏目都应该严加审理,该刺配充军的不能遗漏一个。黎阳距大名府不过数百里,所以,知大名府魏师中也有责任!既然七公子在信中明言,河北盗祸已经不止一两日,那么,河北西路河北东路诸官便有瞒报的罪过,圣上都必定会下旨切责!”
  听了这番滴水不漏的话,高俅心中自然如明镜似的透亮。自从蔡京进尚书左仆射以来,河北河东等京畿附近诸路的官员几乎都是京党中人,这是人人都清楚的勾当。相形之下,赵挺之继他之后安抚西南,安插官员根本不起眼,至于他高俅将手渐渐伸到了东南,则根本不在别人注意之中。宗汉的意思就是一石二鸟,不用自己出头,张康国和蔡京很可能就会对掐起来,到时候,必定是两败俱伤之局。
  “元朔说的是,此事我既然知道了,便索性作壁上观,恐怕别人会更乐意。”他冷笑一声,施施然落座,“我只是可惜,光天化日之下,竟然会发生这种事情,着实令人扼腕。”
  此时,一直保持缄默的范明哲却突然开口说道:“相公,其实,此事固然可称为吏祸,却也暴露了地方官不相统属的弊病。我朝地方向来划分为两级,以府、州、军、监为一级,以县为另一级,其上虽然设路,但是,路有转运司、提刑司、常平司、安抚司,各司其责,但最最重要的是,路无方伯!其实,如果裁撤各路冗官,至少便可以更有效地防范这一类祸害。”
  高俅诧异地望了范明哲一眼,见其目光炯炯毫无惧色,再见其他三人都皱起了眉头,心中不由暗自嗟叹。路无方伯的情况正是大宋历代皇帝的得意之举,正是因为如此,才会不至于出现唐代各节度使割据一方的局面,但是,也同样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冗官过多的情形。宋朝的税赋收入每年五六千万贯,但往往仍旧入不敷出。要不是庞大的冗官体系吃去了那么多官俸,那么,大宋的财政会好看得多。当初神宗皇帝元丰改制就是为了清理冗官,结果,行政效率没有上去,却省下了数万贯的开销,就这么点成绩就让神宗自得不已。
  比起明清,大宋的士大夫是俸禄最高的,待遇最优厚的,最最重要的是,荫补制度使得官宦子弟天生就比平民百姓具有优势。若是以每三年考中六百名进士为计,等到这些人到了四五十岁之后,他们至少便可以荫补一名子弟入仕,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的官吏队伍,哪怕税赋再多,又哪里能够负担得了?
  “长明,你把事情说远了。”高俅摆了摆手,示意其不必再往下说。蔡京已经好几次流露出再改官制的意思,但是,每次都被他敷衍了过去。光是给中央官员改一个名称无异于劳民伤财,换汤不换药,包括元丰改制也是如此。所以说,沿用了一百多年的宋朝官制根本动不得,一动便很可能触动根本。攘外必先安内,但怎么个安,这却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利益。
  范明哲脸色数变,最后只得保持沉默,书房中的气氛便有些僵硬。很快,金坚就把话题转了过来,又议了小半个时辰,众人方才散去。临走前,高俅却把范明哲留了下来。
  “长明,你来自大理,虽然对我大宋的情况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在有些事情上,你应该知道人们能够接受的底线。比如当初的王荆公变法,虽然国库一时是充盈了,但是,无论青苗法还是免役法,各地百姓受惠不多,但负担却大大加重了,之后更引来旧党疯狂反扑。如今看似行熙宁之法,却是经过层层改良的,再者,反对最坚决的人,大多已经无法翻身,再加上行使这么多年,胥吏早已习惯了如何运作那一套,所以说,真正的负担还是在百姓身上。你若是真想动那一条制度,不妨好好想一想,如何才能不引起他人群起而攻之!”
  听了这些,范明哲紧绷的神情终于舒展了开来,深深一揖道:“相公放心,回去后我必定再考虑周详!”
  见人都走光了,高俅不由出了一口大气。群策群力嘛,若是要改革,哪能真的靠他一个人?
  黎阳盗祸的事情很快传到了京城,朝廷上下震惊万分的同时,赵佶也自然雷霆大怒。不是吗,正当他趁着辽国困于内乱准备雄心壮志地收拾西夏的时候,突然冒出来这样一件事,简直就像吃饭时有一根鱼刺梗住了喉咙似的难受。
  正当赵佶处于盛怒之时,黎阳县令白强的第二道奏疏也递到了政事堂。上头除了老老实实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过之外,先是将一干胥吏把持县政的情况老老实实叙述了一遍,然后又把三个前任全部扯了出来。白强好歹也是自己考中的进士,这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便是出自他自己的手,但其中大意全是燕青暗示的。
  蔡京起先并没有太过在意,上书奏报之后再行请罪,这不过是老一套。但是,当看到其中一个名字时,他却感到这是天公相助。张康国当初依附于他的时候,曾经借他的手提拔过这个堂弟,至于安插到哪个位置他并没有在意,但是,他却记住了那个人的名字。此时此刻,白强一口咬定前任收受不义之财,其中甚至还有盗匪的赃银,这如何不令他如获至宝?
  正因为如此,对于是否要将奏折转呈天子御览,政事堂的意见便出现了分歧。张康国自然是反对的,其原因倒也不全是因为他那个倒霉的堂弟,而是因为怕罪及自身。毕竟,若是单单贪赃也就算了,此事的重头在于勾结盗匪,有了这一条,他的堂弟固然是前途尽毁,就连他自己也说不定会受牵连。
  当发现争不过蔡京之后,他只得在奏疏上找文章,最后眼前终于一亮。黎阳盗祸县令固然脱不开干系,但是,白强还表明盗祸不止限于一地,而是河北诸府县都时有发生,甚至还一一列举了之前瞒报的几桩大案,这其中涉及的官员几乎全都是蔡党中人。
  果然,本就恼火的赵佶看了奏折更是动了真怒,当蔡京和张康国在福宁殿争执不下的时候,他突然起身一言不发地拂袖而去,这顿时让两人面面相觑。听到这个消息,托辞未曾一同觐见的高俅立刻上书,以河北盗祸严重为由,除问罪黎阳县令之外,应罢斥前任提刑,另派一名得力官员前去提点河北刑狱,彻查盗祸一事。
  奏疏一上,次日便有旨意,知大名府魏师中罢,提举凤翔上清宫苏辙进端明殿学士,起知大名府,以原礼部员外郎李格非提点河北刑狱。诏命一下,京城一片哗然,就连上书的高俅都没有想到赵佶会下如此决断。对于如今以新党领袖自居的蔡京而言,这不啻是重重一击。
第三十四章
诸般缘起枕头风
  对于蔡京而言,与李格非提点河北刑狱相比,无疑是苏辙起知大名府更令人措手不及。尽管苏辙在文名上略逊于乃兄苏轼,但是,苏辙在政治上却走得更远。早在元祐年间,苏辙便已经官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其政治影响力更胜苏轼。如今赵佶突然启用苏辙,焉知不是有倾向于旧政的意思?
  他一边皱眉沉思,一边情不自禁地用手指轻轻叩击旁边的桌案。旨意一下来,他便立刻派人前去查探,结果得知高俅曾经在他和张康国面圣之后上过一道折子。细思之下,赵佶的这番处置,便很有可能是高俅的主意。只不过,偏偏选在这个时候发难,究竟是什么意思?
  “相爷,人已经到了!”
  听到门外一声刻意压低的呼唤,蔡京立刻睁开了眼睛,沉声道:“让他进来!”
  不多时,门便被推了开来,紧接着,一个约摸十八九岁,眉清目秀的内侍便跨入了门槛,反手掩上门之后便下拜道:“小人参见相公!”
  蔡京眉头一跳,神态虽然悠闲,袖子中的右手却突然紧攥成拳:“打听到了?”
  “是。”那内侍头也不敢抬,急急忙忙地禀报道,“小人偷偷察看过,高相公的奏折中只说要派能员提点河北刑狱,并没有提及其他事。”
  “没有提及?”这下子蔡京真正诧异了,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喃喃自语道:“这就怪了,若不是他上书,圣上怎么会贸贸然地启用苏子由?那可是元祐旧党中的中坚人物,就算曾经复了他太中大夫之职,也不可能让其突然接任北京留守这么一个重要的位子!”
  内侍偷眼看了看蔡京的脸色,突然嗫嚅道:“小人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蔡京微微一怔,随即微笑道:“你是我信得过的人,有什么话直说便是,你且起来说话!”
  那内侍连忙称谢一声,这才爬了起来。“相公,我暗地打听过,昨日高相公上书之后,圣上就去了淑宁殿,逗了好一会小皇子,后来便遣开了宫人内侍和郑贵妃独个说话,晚间也宿在那儿。小人寻思着,是不是郑贵妃有所进言?”
  郑贵妃?蔡京眼皮一跳,不禁有几分咬牙切齿的感觉。蔡攸的事情赵佶固然没有再追究,蔡攸也销假回朝任职,但是,从实际情况看,蔡攸的宠眷已经大大不如从前。单单如此倒也无妨,最重要的是,倘若郑贵妃和王淑妃知道前一次的餍镇之事和蔡攸有关,那么,凭借两人宠冠后宫的风头,这枕头风恐怕就不是吹一时半会了。可恨的是蔡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找到了那样的人却无法让其更进一步,真是白白浪费机会!好在自己早就准备下了这么一个后手,否则,宫中这条线岂不是就此断了?
  “你做得很好!今后若是注意到了什么,记住时刻回报,我不会亏待你的!”
  那内侍哪知道蔡京一瞬间动了这么多念头,闻言立刻喜出望外:“小人一定竭尽全力为相公效力!”他正想顺势退出时,突然听到耳边传来了一个声音。
  “杨戬,梁师成的前车之鉴犹在,你今后行事切勿自作聪明,若是自作主张,后果你自己清楚!”
  杨戬闻言立刻打了个寒颤,情不自禁地软瘫在地上,连连叩头道:“小人身家性命全是相公给的,绝不敢有贰心!”
  蔡京见其浑身发抖,顿时觉得一阵好笑,随便一点头便任凭他去了。细细思量之后,他却仍旧不能十分确定此事乃是针对自己而来,立刻命人去找来了叶梦得。
  谁知叶梦得听过之后,立刻便大笑了起来,半晌才醒觉到自己的失态,连忙欠身道歉:“恩相见谅,我只是觉得那人实在好算计,连恩相历来算无遗策通达四方,也几乎陷入圈套而不自知。”
  蔡京原本对叶梦得的态度还有些恼火,听了此话不由心中一愣,转而皱着眉头问道:“少蕴此话怎讲?”
  “恩相,当初圣上登基时,钦圣向太后尚在,对高相公又是宠信最隆的时候,为何没有趁着新旧并济的时候重用苏氏兄弟?”反问一句后,叶梦得立刻接口道,“原因很简单,只因为经过熙丰变法,元祐更化,绍圣再变之后,新旧两党根本没有调停的余地。而以圣上的心性,仍然是赞同神宗皇帝的,所以,圣上才会留着那些忠直的台谏,任用的却是支持新政的官员。所以,即使曾经因为高相公的缘故而对苏子瞻死后加恩,也并没有多用元祐老臣。”
  见蔡京似乎有所触动,叶梦得更是趁热打铁地分析道:“在苏子瞻去世的时候,其实是高相公建议圣上重新启用苏子由最好的时机,但是他却没有,为什么?原因只有两个字——求稳。不知恩相是否发现,高相公执政以来,一直用的就是这两个字,无论是上书废编类局还是安抚西南,无论他是支持你的政见还是反对你的政令,原因只在于这两个字。所以说,高相公在骨子里,承袭的就是苏子瞻的寒暑论。而这一次,我可以断定,不是高相公给恩相设下的圈套。”
  “不是高伯章?”蔡京怔了片刻,突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哈哈哈哈,少蕴,人说一语惊醒梦中人,你这一番话,真有醍醐灌顶之效!”
  叶梦得心中一喜,却慌忙起身深深一揖道:“当局者迷,恩相只是因为身在局中,所以有时未免看不清其他景象,我只是占着旁观者清这一条而已。想必如今,恩相应该知道是何人作祟了?”他这句倒是真的试探,虽然知道不是高俅,但是,对于真正的主谋乃是何人,他却是不甚了然。
  蔡京冷笑一声,脸上露出了几许讥诮:“当然是有人打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那个主意。横竖掂量着只我和张康国两个人争斗不痛快,硬是把高伯章也拉了进来,真真是好算计!”
  “恩相的意思是……”
  “如今的京城中,能够自由出入淑宁殿的,除了高伯章的那位许昌县君之外,你说还有何人?”
  “郑居中!”
  叶梦得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着实恍然大悟。在众多的朝官中,郑居中着实算不上什么了不得的人物,若是不因为其乃是郑贵妃族兄这一点,恐怕根本无人会注意到他。想不到就是这么一个贵戚,居然敢搅和这趟浑水,简直是胆大至极。但是,左思右想,他又起了疑窦。
  “我也曾经见过郑居中数次,似乎其人并不似狡猾多智的,恐怕不至于想出这样的主意。况且,圣上虽然宠爱郑贵妃,也应该不会偏听偏信,毕竟是妇人之言。再者,先前郑贵妃曾经因餍镇之事受了牵连,圣上总不会一点疑忌都没有吧?”
  “嗯,你说的确实有理。”蔡京沉吟片刻,微微点了点头,“只不过,郑居中之所以把高伯章拉进来,并不完全是要让其加入争斗,更是想趁机卖一个好。你看着好了,这几天中,他必定会前去拜访高伯章!”
  叶梦得苦笑一声,随即想起那天在金银铺中打听到的事,不由有些后悔。要是早知道事情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他怎么都会事先通报蔡京有所准备,也好过如今的猝不及防。只可惜,自己太过聪明了,只想利用这个机会,却不防事发太快,自己根本来不及反应。
  正如蔡京所言,郑居中此时确实在高俅的府上,说的确实也是这一次的事情。只不过,善于讨巧的他把这说成是民意所向,倒是让高俅苦笑不得。
  当初苏轼临终的时候,便曾经提过给苏辙一州一县之地,只是他始终没有选好地方,再加上赵佶正好在病中,所以一直没有提。可是,这一次赵佶突然把苏辙放到了大名府重镇,这着实让他吃了一惊,当然,对于郑居中的坦然直言,他也颇感意外。
  “达夫兄费了这样的心力,我真不知该说什么是好。只不过,治大国如烹小鲜,虽然我从不忘自己是苏门弟子,但是,却不敢为人谋私利。你这么一来,恐怕元长相公等人的矛头便要冲我而来了。”
  郑居中见高俅似笑非笑,心中不免更加不安,连忙端起一脸正色道:“内举不避亲,高相公此举对于子由公就有些不公了。况且,下诏命的乃是圣上,决断之权也在于圣上,圣上之所以会用苏子由镇大名府,不就是为了借其声名么?以苏子由之直言,试问谁还敢隐报盗祸之事?”
  高俅苦笑一声,一时竟也说不出话来。说郑居中是一番好意吧,其中却有挑唆的意头在里边,可说郑居中是不怀好意吧,偏偏他又给了苏辙一个光明正大重返政坛的机会。不管苏辙当初在中枢的政绩如何,爱民这一点至少不会有错,而无私这一点也肯定能够做到。比之那些贪官污吏,至少河北这一块,暂时是不用担心会出什么问题了。
第三十五章
见遗稿睹物思人
  刚刚回眉山安葬完了长兄,苏辙便接到了这样一份诏令,心里着实说不出是什么滋味。自从元祐八年宣仁高太后去世之后,他便贬谪在外,自始至终没有重回政坛的机会,如今竟是一起用就是大名府这样的重镇,这如何不叫他感慨万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6/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