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传(校对)第1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282

  不顾那吓破了胆的羌兵苦苦求饶,他倏然转过身子望着那些噤若寒蝉的将领,一字一句地道:“宗水桥有重兵驻守,绝对不会有失。谁要是敢提投降两个字,旗杆上的几个人头便是最好的榜样!”
  率精骑往宗水桥上流直击羌人援军的正是王用,得了王厚军令之后,他只用了一刻钟便集结全军,一鼓作气击退了前来驰援的数千羌人,而后又乘胜夺了水寨,直逼桥城下。由于这个小城并不似湟州那样准备充分,因此在羌人猝不及防下,王用麾下的一些藩兵很快爬上了城头,肃清城门敌军之后便打开了城门放己军入城。在占据了桥城之后,羌人又意图反扑,两边再次战成了一团,在反复的拼杀之下,王用情急之下便命人放火焚烧宗水桥,一时之间火光冲天直入云霄,竟让黑夜变成了白昼。
  这已经是姚平仲第五次登上城头,一支长枪左冲右突锐不可当,但以寡敌众毕竟不能持久,眼看他就要再次被逼下城头,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北方的宗水桥突然冒出了冲天火光。见到那熊熊火光的一刹那,他顿感心中的战意一下子被点燃了,长枪一下子枪芒骤吐,连刺带扫将周围四个羌兵全都撂倒在地,然后吐气开声朝城下大喊道:“宗水桥毁了,羌人再无后路,杀!”
  他这一声中气十足的大喝,麾下其他军士也纷纷大嚷了起来。联想到先前主帅下的赏格,城下军卒顿时悍不畏死地向上攀登,而城头望见火光的羌人则大惊失色,战意何止弱了三分。姚平仲麾下的一众军士听到主将呐喊,再见其大发神威,顿时士气大盛,竟堪堪抵挡住了羌人的反扑,在城头站住了阵脚。这一转机下,更多的宋兵跃上了城头,三三两两结阵为战下,竟是渐渐占了上风。东面城头如此,其他三面也是如此,趁着那熊熊火光,宋军的士气逐渐高昂,本就损失惨重的羌兵后援乏力,再也难以支持。
  城下观战的王厚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神情顿时异常振奋,恰在此时,几个亲兵押解着一个男子上得前来,为首的躬身报道:“启禀王帅,抓到一个奸细!”
  “哦?”王厚大奇,上下打量了一番那个被捆得结结实实的汉子,突然冷笑道,“你是哪个首领的人?”
  “我是大首领苏南抹令咓的人,奉命向王帅送信!”那汉子连忙解释道,“大首领说,丹波秃令结不自量力妄图抵抗天兵,他和其他首领不愿意再为这个愚蠢的人效命,愿意为王帅打开城门!”
  “这个时候才知道投降,是不是有些晚了?”王厚露出了一丝轻蔑的笑意,见那汉子脸色惨白,这才正色道,“我军如今眼看就要攻下湟州,这份人情来得虽晚,但只要他能够做到,那我可以保证下湟州之后保障他以及其他投诚者的性命。不过,如今战势如火如荼,怎么样重新入城报讯,就得看你自己的本事了!来人,给他松绑!”
  左右亲兵这才上前松了绑缚,那汉子倒也硬气,揉着膀臂站起之后便深深施礼道:“多谢王帅成全!小人行前得过吩咐,不管王帅是否答应,大首领都会设法打开城门,以报王帅及尊大人当年待我们的情分!”
第二十六章
忧西征各怀鬼胎
  王厚自熙州进兵的消息很快传入了京城,不过,知情的官员脸上并无几分喜色,而是显得忧心忡忡。原因很简单,就在十几日前,因为中太一宫起火,政事堂几个宰相联名要求赵佶下旨让王厚暂缓用兵,孰料这边旨意刚刚送去给童贯,那边王厚就不管不顾地进兵了,在不少人看来,这分明是有心藐视朝廷政令。只有熟悉内情的高俅知道,这一次自作主张的根本不是王厚,而是私自扣下了赵佶旨意的童贯。
  “中太一宫失火乃是不吉之兆,王处道不顾圣上旨意贸然进兵,万一有失,恐怕这个责任他一个人根本担负不起!”
  蔡卞这个时候已经顾不得王厚是不是高俅所荐的了,他只知道,自己也是赞成西北开疆的人,若是西进大军没有损伤或是小挫还能够遮掩,可若是真的因为贸然进兵而遭到大败,那他这个枢相绝对难辞其咎,届时只有引咎罢职这一条路可走,这是他无论如何都不甘心的。望着赵佶铁青的面孔,他万分怀疑高俅会用什么方式过这一关。
  面对旁人满怀质疑或是幸灾乐祸的目光,高俅却依旧泰然自若。尽管他对军事并不算十分精通,但和严均研究过多次都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湟州一战是必胜的结局。以王厚的性格,即便赵佶不下旨意,他也会谨慎用兵,须知这是十万人马系之于一身,万一有失,他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前途也就毁了。
  “圣上,如今既然王处道已经自熙州用兵,那么,焦急或是责难也没用。至于圣上的旨意,依臣之见,圣上只是将手诏传给了童贯,想必他是胸有成竹,所以没有让诸将知晓也有可能。兵贵神速,大军齐集熙州,旷日持久便需消耗大量粮草,而且羌人也会有充足的时间来预做准备,反而会使得此次用兵半途而废。中太一宫火起不过是一时不小心而引起的,与吉凶何干?圣上乃天睿之主,用兵自有天公庇佑,何惧于人间祸福?”
  他口若悬河地说了一大通,用一句奉承作为结束,这才略一躬身退了回来。果然,他瞧见赵佶的脸色平和了许多,想必自己关于童贯的那句评语也到了心里,这就够了。堂堂大宋最精锐的西军,怎可由于因缘巧合最终落到一个阉宦手中?
  “罢了,眼下再讨论这些也于事无补,一切等到战报传来之后再说!”赵佶沉声撂下一句话,随即拂袖而去。
  见旁人三三两两地怏怏离去,蔡京便缓步走到高俅跟前苦笑道:“圣上大约还是有些恼火,明明下了手诏却得如此结果,任是天聪如海,恐怕也会记着这件事的。伯章,你就真有那么大把握认为此次西征必胜?”
  “元长公言重了,你又何尝不认为此次王处道必定旗开得胜?”高俅笑着反问了一句,就在刚才群臣唇枪舌剑的当口,蔡京这个最活跃的首相却一言不发在旁边看热闹,显然也是胸有成竹的。
  “哈哈,果然瞒不过你!”蔡京不由大笑,脸上的忧色一扫而空,“羌人目下虽然看似奉青唐王子谿赊罗撒为主,但对于先前赵怀德的事,也不是无人心忌的。王处道既然通习羌事,又曾经拿下过湟州鄯州,此次应该也不在话下。也只有那些一心抱着和为贵的家伙才会惧怕用兵,哼,不战而屈人之兵,天下事哪有这么轻易的?”
  听到蔡京一下子扫进一帮人,高俅哪里还不知道对方是故意为之,只得无奈地一摊手:“我朝惯例向来如此,否则也不会有当年一再弃河湟的故事。不过,等到王处道的战报一来,想必他们也就会换一种说辞了。”
  西征大军下巴金城!
  西征大军下瓦吹寨、通川堡、把拶宗城!
  两路大军会师湟州,湟州指日可下!
  当接二连三的捷报传来时,正如高俅所料,人们都把先前对王厚的指摘抛到了九霄云外。湟州守军万余,而王厚大军足足有十万之众,几乎没有人认为克复湟州还有什么困难。一时间,连篇累牍的赞誉堆满了赵佶的案头,大多数都是颂扬皇帝盛德威服四夷的,当然,也少不了少数硬是唱反调的家伙。不管怎么样,郁闷了十几天的赵佶相当高兴。
  “好,关键时刻,王厚果然没有让朕失望!”
  在福宁殿内殿中只有高俅一个人的情况下,赵佶表现出了极度的兴奋,完全把帝王的矜持忘在了脑后。这个时候,高俅当然不会去扫皇帝的兴致,难得让这位年轻的君王放松一下也是好的。一根弦绷得太紧迟早会断,当年若是神宗皇帝能够多活几年,大宋的局面未必就会演变成绍圣元符时的样子。
  “伯章,还是你说得在理,什么祸福吉凶,朕承命在天,人间祸福与朕何干!宫殿烧了就烧了,那是人祸而非天灾,王厚不是照样打了胜仗么?”
  高俅见赵佶竭力克制却依旧不免有几分手舞足蹈,心中不由大为感慨。没有皇帝是不渴望军功的,即使是想方设法地提防武将的大宋君王也是如此,所以才会有太宗皇帝远征燕云,所以才会有真宗皇帝御驾亲征,所以才会有神宗皇帝五路攻夏。尽管结果大多不如人意,但是,并不能完全说他们就安心当一个守成之君。面对诸多强大的外敌,大宋在先天上就已经不足,在这种时候却又施行那种阉割似的军制,在武将身上绑缚沉重的枷锁,文臣士大夫只知道偏安一方,这才会使得号称数百万的大宋军队在异族铁蹄下显得不堪一击。
  “圣上所言极是,倘若当时依庸人之言派使节令王厚退军,恐怕就不会有如今的结果了。”想到那时落井下石的那些官员,他仍是忍不住刺了一句。在只有君臣两人的状况下,他当然用不着戴着人前那幅宽大谦和的假面具。“也幸亏元长公没有坚持,否则圣上那时盛怒之下,说不定真的会颁下旨意。”
  “你错了!”赵佶不以为忤地微微一笑,“只要你出面坚持,朕总会相信你一次。这么多年了,朕信过你无数次,有哪一次你让朕失望的么?朕可以实话告诉你,那个时候,朕真的很恼火,但是,当你站出来力挺王厚的时候,朕悬着的心就放了下来。所以即便是蔡元长进言,朕也会驳他一次,用兵非比其他,岂能说进就进,说退就退,那不是儿戏么?”
  听到赵佶如此说,高俅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脑际。多年的苦心能够换来眼下的信任,士为知己者死,他已经很满足了。当下他深深弯腰施礼道:“圣上如此信任,臣铭感五内!”
  “好了,你不妨帮朕算一算,湟州打下来之后需要多少钱用来安抚吧!”
  这句话顿时说中了眼下最大的问题,以眼下的大宋国库和赵佶的内库,支撑这一次的犒赏当然没有问题,但是,西征大军远远不是打下湟州就算了的。湟州之后还有鄯州廓州,羌人解决了之后还有党项人的反扑,这一系列的战事全都要用大量的银钱填进去,这可以说是一个硕大的无底洞。然而,若是像从前那样盲目为了开疆而开疆,届时又收回大批军队,那么迟早有一天会在别人的反扑之下丢失已得之地,那就得不偿失了。
  幸好已经推行了新茶法,还有茶利可供弥补军费之需!
  走出福宁殿,高俅不禁想起了已经推行一个月的新茶法。虽然茶商怨声载道,但是,这一个月都茶务发卖茶引得到的收入几乎让所有人都忘记了这一点,他也是一样。无论是最初的禁榷法还是后来的通商法,茶价一直以来都是居高不落,现在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大茶商的身上重重割了一刀而已。至于是不是要被人骂作苛严,他已经管不了那许多了。
  “重赏三军加上其他,恐怕至少要数十万贯。”
  只是约摸估计了一下数字,他便深深皱起了眉头。不比那些游牧民族,中原汉族的开疆往往会带来莫大的损失,往往疆域是大了,国库却空了,似汉武帝那样取得了对匈奴的空前大胜,中原大地最终却十室九空,折损无数青壮,这也是战争双刃剑的一面。可是,若是像那些文臣所谏那样,不打仗行么?
  有那么多外敌环伺,又有那么多异族先后崛起,承平日久的大宋军队已经有很多不会打仗了。若是把京城周围的一部分禁军拉到西北前线,怕是要经过多场铁与血的战争乃至于损失惨重之后,军队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军队。只有裁汰禁军,把所有的军队都打造得拥有像西军这样的战力,大宋才可能应付日后疾风骤雨的局面。
  “冗官、厢军、垦荒、吏治……”
  他默默地在心中数着一个个需要解决的难题,顿觉前路一片迷茫。在这个看似富庶升平的时代,又潜藏了多少深沉的危机?
第二十七章
下湟州语论进退
  对于羌人来说,火烧宗水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实际意义。在此之前,他们虽然也是奋力据守,却仍旧抱着一丝侥幸。只要宗水以及其后的桥城掌握在他们手里,那么,至不济也能安然无恙地退出湟州,而青唐大军也可以随时驰援。现在宗水桥和整个北部区域全都落入了宋人控制,这意味着他们唯一的后路已经断了。
  尽管丹波秃令结命人宣称宗水桥被占乃是谣传,但是,那冲天的火光是无可置疑的事,一时之间,羌人之间立刻弥漫着一股浓重的恐慌气氛。面对无路可走的绝境,人们往往会爆发出两种情绪,一种是破罐子破摔索性拼了,另一种则是后退投降。毫无疑问,寻常羌兵也许会选择前者,但对于大多数羌族首领来说,他们的性命才是最最宝贵的。
  连夜的苦战也让宋军损失不小,但是,他们毕竟有十万大军,不断有生力军补充上来,而羌人却后援乏力,再也难以支持。就在姚平仲这一边在东面城墙成功站稳了脚跟之后,西面城墙上突然传来了震天的欢呼声。
  “西门已下,湟州城破了!”
  由于是数百士卒同时高声大喊,那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嘹亮。此时此刻,没有人追究那西城坚实的城门为何会突然被攻破,将士们只知道一点,若是不快一点,功劳就全都被西边的同僚抢光了。
  姚平仲的那杆精铁长枪已经糊满了血迹,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一夜究竟杀了多少人。杀气腾腾的他在羌人看来就好似九幽杀神一般狰狞可怖,也正是他的奋勇当先,他麾下的军士才会随之爆发出最大的战力。他突然一枪将面前一个呆若木鸡的羌兵扫出老远,然后厉声喝道:“想要军功的就跟我来!”言罢他长枪一挺,竟一马当先地向下城门的楼梯奔去。
  听到这句话,东墙上的数百人方才如梦初醒,也不知是谁高喊了一句“跟上姚指挥!”,其他人便呼啦啦地蜂拥而上,汇聚起了一道长长的人流。城头楼梯处的羌兵只是负隅顽抗了一盏茶功夫便在那潮水般的攻势下全然溃败,至于城楼中躲藏的羌人贵族也全都束手就擒。
  在西门陷落不到半个时辰后,湟州四面城门终于尽皆洞开,诸军欢呼入城。然而,等到黎明时分王厚和童贯一起入城之后,方才得知酋首丹波秃令结带着数十个心腹不知去向,显然是趁着战势混乱的时候逃遁了。
  “居然跑了一条大鱼!”童贯闻报不由有些气急败坏,“若不是此人顽固不化,我军怎么会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攻城!不能将此人绑缚京城受戮,怎可慰藉死伤将士在天之灵!”
  这番话是当着一众将领的面说出,自然是人人感动。不管怎么样,在这一次的大战中,童贯都始终表现出了一个寻常监军没有的质素,不仅亲临战阵,而且还能够谈笑风生,和往日那些内廷出身的宦官监军大相径庭。不少人甚至在心中暗道,就是当年的李宪李子范,也不见得比童贯做得更好。
  “各位放心,丹波秃令结虽然逃了,但他仍旧必死无疑!”面对诸将愕然的脸色,王厚不由笑道,“此次失了湟州城,而且万余兵马只剩下了他那十几个亲信,青唐王子谿赊罗撒绝对不会放过他。为了激励士气,谿赊罗撒必定会将其斩首示众!”
  听得这番论断,再想起王厚的种种战略,诸将此时方才心悦诚服。接下来的数天内,各方都在分头清点城内人口和各种设施,并奉王厚帅令招纳湟州境内的各族首领。挟着此次新下湟州之威,各族首领畏惧宋军势大,纷纷来降。最后累计得大首领七百五十人,人口十万户,一时间群情大振。王厚又约束麾下将士不得掳掠,不得擅自杀人,这也让原本忐忑不安的各族百姓暂时得以安心。
  剧战之后,在军医那边正式包裹伤口时,姚平仲方才发现自己身上足有大小伤口数十处,最深的几乎见了骨头,因此他不得不休息了几日。由于有主帅关照,别人也没有去惊动他,当日他在城头的勇姿早已传播了开来,再加上主帅王厚又对其青眼相加,谁都知道,这一次他的功劳绝对不小。
  效力于西军的其他两个姚家子弟也前来探望过,言语中不无唏嘘。毕竟,姚家的好几个将领当初曾经认为河湟可弃,与王厚不无芥蒂,因为这个缘故,姚雄姚古并不在此次西征将领之中,而姚平仲能够得天独厚,对姚家也是一个定心丸。
  这一日,姚平仲接到王厚军令,匆匆赶到了刚刚辟为知州府衙的一处大宅院。由于他本就是王厚身边的人,因此只是报出名字便顺利入见。他一跨入厅堂,只见里头除了王厚和童贯之外,尚有刚刚受命临时出任湟州知州的高永年,顿时愣了。
  “呵呵,看希晏你的样子,似乎是已经恢复了!”王厚上下打量了姚平仲一眼,不由满意地点了点头,“我已经听说了,你这一次攻城时曾经亲自攻上东城城头不下十次,最后更是带领军士直下东门,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也没有堕了你们姚家的声名!”
  “他就是别人口中那个使得好枪法的那个姚希晏,原来这么年轻的?”四十刚过的高永年好奇地端详着面前的少年,突然大笑道,“我当初和你的伯父并肩作战过,想不到不过数年,居然已经轮到他的子侄辈了!”话虽如此,他心中却觉得有些奇怪。要知道王厚和姚家芥蒂非轻,此次用兵除了赵佶下令随军的几个亲贵子弟外,并没有种姚等将门出身的将领随同出征,怎么会唯独对姚平仲赞赏有加?
  “呵呵,希晏曾经是圣上的近卫班直,倘若知道希晏立下如此大功,想必圣上一定会龙颜大悦!”童贯虽然知道姚平仲和高俅之间的关系,言语中却不露半点口风,而是顺着王厚的口气称赞道,“王帅,要是你这一次不保举,我可是要向圣上抱怨的!”
  “怎么,监军还怕我抹煞了他的功劳不成?”王厚哑然失笑,见姚平仲几次要张口都被自己这三人堵了回去,便挥手示意众人一起坐下。“捷报的文书我已经用快马飞报京城,这一次湟州大捷非同小可,圣上必定会大加封赏。只是,湟州虽然初定,但还有诸多后续需要一一考虑,所以我在奏疏中已经写明,建议年内不可再用兵。”
  “什么?”
  异口同声表示出异议的正是童贯和高永年,他们一个是希望大胜之后再来一两场胜利,也好借此机会更进一步,另一个则是希望能够趁势进击扫平羌人余患,听到王厚竟准备暂时休整,不禁都感到愕然。
  “湟州虽然已下,但是,形势尚未完全稳定,那些新近来投附的部族首领,全都是首鼠两端的人,未必是持着真心。而青唐王子谿赊罗撒仍有大军数万,决不肯因为失了湟州而束手就擒。我军此次虽然大捷,但其实损伤不小,若是再贪功冒进,谁能担保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捷?仅仅是那无穷后患,就不是我们区区边将能够承受得起的。”
  见童贯和高永年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王厚又随意瞟了一眼旁边的姚平仲,见其目不斜视聚精会神,不由暗自点头。
  “眼下就快要进入秋天,西北塞外一向苦寒,就算能够一战而定青唐,兴筑城池也是着实不易。若不想让诸军暴露荒野或是耗费巨资强筑城池,则我们只能缓缓将大军撤回,这岂不是儿戏?往年兴大军得城,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弃取,正是因为盲目进兵的缘故。”
  王厚越说越有兴致,最后竟有滔滔不绝的趋势。
  “湟州境内有三处要害,其一是湟州南面的瓦当,如今已经筑城扼守;其二是州西的省章,这是往来青唐的咽喉之地,地势险阻,如果不能筑城坚守,那届时一旦出兵,羌人必定趁机断我归路;其三则是位于湟州北部的南宗寨,距离西夏卓罗右厢监军司不过百里,须知党项人一向和诸羌勾结,屡屡挑起边患,如果能在那边筑城,便可以早做防备。这三处城池扼守鄯、湟腰背,掌握了这三城即可控制整个湟州一带,断其首尾之患。我朝曾经在元符年间得到湟鄯,而后却因难守而丢弃,如今岂可重蹈当年覆辙?”
  听到这里,童贯偷眼看了看姚平仲的神情,心中不禁微动,连忙笑着接口道:“王帅所言有理,只要这三城筑好了,则整个湟州便可牢牢握在我朝手中,如此那些降者便难生异心,进而可为我军所用。兼且又可握有地利,让朝廷威名散播出去,远近得知之后,前来依附者必定更多,这样就可以分化瓦解羌人。待到明年开春再度用兵,必定能够一战而下。”
  此时此刻,高永年就算再迟钝也注意到了姚平仲在座的不平常,这是关系到军略的大事,别说姚平仲还没有得到正式委任,就算得到了委任,一介普通军官也根本没有资格位列其间,莫非,他和朝中某个大佬有关?想到这一点,他不由打了个寒噤,言语愈发小心了起来。
第二十八章
高严对酌谋靖国
  虽然已经入秋,但七月的光景仍是热得酷烈。日头最毒辣的时候,大街小巷除了卖力气的苦力之外少见行人,更不用说那些穿绫着罗的富贵人了。但每日夜间,那些青楼楚馆酒楼饭庄却愈发热闹了起来,目下时节,人们的话题便只有一个——湟州大捷!
  “要我说,湟州是什么地方我们也不知道,这仗打胜了也是白打,前时元符年间不是也曾经打过几场胜仗么,最后还不是把那些地方丢了!”
  “咳,不毛之地打下来还得花钱,朝廷那帮子官员还真是不会算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