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丈夫(校对)第26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33/3147

  果然是有真本事!
  这一刻赵曙牢牢记住了唐仁,“支出呢?大宋事务千头万绪,都离不开一个钱字,支出如何?”
  这是大考!
  王安石看了唐仁一眼,知道若是大考过关,此人就算是要飞黄腾达了。
  一旦钱庄能接过大宋的钱袋子,唐仁就相当于是度支使,而且权利比度支使还大。
  这小子,运气来了啊!
  但一想到运气,他又觉得不对。
  唐仁今日侃侃而谈,可见平日里就在琢磨这些事。这样的能吏,就该重用!
  “支出臣以为首要是量入而出,每年收入多少,支出多少,能超支多少……比如说没钱了,可突然发生了大事,怎么办?可多发些纸钞,但数额不得巨大,第二年财政缓和之后就赶紧全数收回来,如此纸钞依旧坚挺……”
  赵曙看着他,突然笑了起来,“朕今日竟然得了个理财的能手,哈哈哈哈!”
  韩绛仔细一琢磨,觉得此言极妙。
  但他不肯说。
  三司最重要的是什么?
  钱袋子!
  失去了钱袋子的三司虽然看似庞大,可影响力却少了一大截。
  到时候什么计相……
  怕都是成了梦幻泡影。
  人人都说自己能淡泊名利,韩绛以前也一直以为自己能。
  可此刻他却倍感失落。
  “你这话的意思是说……可以寅吃卯粮?”
  这话是韩琦问的。
第1601章
未来的计相
  子丑寅卯。
  所谓寅吃卯粮,就是指今年吃明年的粮食。
  换在国家层面的意思就是今年吃明年的赋税。
  这是一个难度很高的操作。
  按照以往的惯例来说,统治者更愿意采取加收税赋的办法,你说什么今年多收,明年少收……
  国家每年的耗费固定在那里,一旦少收就会形成亏空。
  所以你莫不是喝多了?
  喝点马尿醒酒去!
  而国家层面一旦缺钱,那真是翻江倒海,哪怕有一点可能都会去折腾。
  所以有办法是人才,有好办法的是大才!
  唐仁的话让君臣仔细琢磨了起来。
  “陛下,臣以为唐仁理财之能可为大宋第二。”
  大宋第一自然是沈安。
  唐仁含笑站着,竟然有些风度翩翩的气质。
  “好个唐仁!”
  韩琦赞了一句,随手拍了一巴掌,曾公亮的大腿中招,真想和这个老东西拼了。
  赵曙点头,“那为何不去向钱庄借钱呢?如此可无需冒纸钞贬值的风险,而且私下借钱,可不用付利钱吧。”
  不能怪赵曙斤斤计较,大宋的财政状况糜烂于真宗朝,倒霉在先帝时期,到了赵曙登基时,他面临着一个宫中无钱,三司没余粮的局面,堪称是家徒四壁。
  现在情况好了些,但他依旧不敢大手大脚的花钱。
  “陛下,钱庄的钱有数,朝中一旦借贷,数额必定不小。”
  韩琦点头,“是,若是小数额,自然无需从钱庄借贷,朝中还丢不起这个人。”
  “是啊!”唐仁说道:“若是从钱庄大额借贷,钱庄必然会短缺钱钞。钱庄没钱会如何?会收紧借贷……也就是说,会减少借贷。同时还会提高利息来吸纳钱钞存入,否则一旦发生挤兑,很容易会关门。”
  包拯问道:“可此次从西北弄回来了大批钱钞都存进了钱庄里,为何会差钱?”
  “这个……”唐仁说道:“钱庄是要挣钱的,若是不挣钱……那些利钱怎么给?所以钱多就多借贷出去,想办法也要借贷出去。”
  “钱再多些呢?”韩绛突然很有兴趣知道沈安一脉对于财政的看法。
  “那简单。”唐仁从容的道:“一方面可以降低借贷的利息来扩大借贷,一方面降低存钱的利息减少存入,如此两手一起弄,自然会维持挣钱的状态。”
  韩绛点头,“是用利息来调和,仔细想来却无懈可击,这一套可是沈安所谓的金融之道?”
  “是。”唐仁说道:“金融之道博大精深,下官在钱庄日日琢磨,依旧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好计谋!”赵曙也听明白了,赞道:“若是如此,钱庄进退相宜,再无难处。”
  “不,陛下,钱庄依旧有难处。”唐仁说道:“比如说坏账。也就是借贷出去无法归还的人若是多一些,钱庄会很麻烦。”
  “如此该如何做?”赵曙突然指着赵顼,“皇子来说。”
  韩琦带头笑了起来,接着就是曾公亮。
  “哈哈哈哈!”
  几个年轻人在弄鬼,竟然把大宋朝堂上的一群老汉们都给蒙住了。
  但到了此刻大伙儿都醒悟过来了,都明白了此事的由来。
  大王和沈安是主谋,唐仁是最终受益者。
  不,应当说大宋是最终受益者。
  赵顼出班,看着有些木然。
  这个儿子在装傻!
  赵曙干咳一声,“只管说来。”
  “是。”赵顼知道瞒不过了,就说道:“一般来说,坏账和大宋的年景有关。若是年景好,那么大家挣钱的机会多,坏账会少。若是年景不好,大家能维持目下的生活或是生意就已经很难了,无法归还钱庄的借贷。更有直接破家变为贫民的,或是生意做不下去了,关门的……
  坏账多,钱庄内部会一一剖析缘由,若是发现年景不好,那就要找出缘由,随即上报朝中。”
  赵顼抬头,自信的道:“陛下,这便是钱庄的一个职责,诸位相公以为如何?”
  韩琦点头,“这等细致的职责,以前三司可有?”
  韩绛摇头,这事儿怪不得他,所以他很坦然。
  只是想到几个年轻人就鼓捣出了那么详细的东西,让他不禁有些羞愧。
  “如此臣以为钱庄可接手大宋财政。”
  曾公亮出班:“臣附议!”
  “臣附议!”
  “……”
  这毫无疑问就是新政的一环,对此司马光心知肚明。
  从官制上入手,从责权上入手,一步步的修改大宋的格局,将来会如何?
  他仿佛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大宋,这个大宋一点都没有自己熟悉的地方,陌生的让他感到了害怕。
  为何要这样?
  他有些茫然。
  朝会结束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33/31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