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丈夫(校对)第12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5/3147

  包拯急匆匆的来了,见沈安在就喝道:“可是犯错了?这马上就是元旦了,不喝酒挺尸还来烦扰官家作甚?”
  老包还未问是什么事就先呵斥了沈安,却是为他推卸责任。
  赵曙的脸有些发黑,司马光出来说道:“沈安私发钱票。”
  你包拯是三司使,这事儿有多严重你该知道吧?
  知道沈安就有罪,不知道你包拯就是失职。
  包拯听到是此事,就叫苦道:“官家,大宋的铜钱本就不够,可那些外藩商人每每来贸易就套取了不少,再这样下去,下次发放官吏的俸禄,三司也只能发钱票了。”
  没铜钱了,你们就委屈点拿着钱票去用吧,至于能不能用老夫不管。
  这个包拯真的是太无耻了。
  司马光皱眉道:“铜钱有那么紧缺吗?”
  包拯苦笑道:“缺,老夫恨不能在三司的地底下发现一个大铜矿,挖出来就是铜钱。”
  司马光没想到竟然已经到了这个程度,对沈安的不满少了些。
  “那要如何弄?”
  他对经济的认知……当年他的‘天下钱财定数论’被沈安批驳的体无完肤,所以此刻不敢装专家,只能虚心请教。
  “老夫也不知道。”包拯没能给他一个权威的答案。
  司马光以为他是对自己不满,心中不禁满是苦涩。
  他是官宦子弟出身,从小父母就望子成龙,对他的教育多有严苛,每日就说些你要好生读书,长大有出息之类的话。
  这些话就是压力,让年幼的司马光不堪重负,但却只能接受这些压力。
  渐渐的他觉得自己必须要成为大宋的栋梁之才,也就是说,他希望大宋在自己的手中变得更好。
  而这需要权力,需要地位。
  首相之职再好不过了,可如今朝中人才济济,连文彦博都只能蹲在外地,无法回京。
  司马光自忖无法和这些人竞争,渐渐的性子就变了……
  从小父母亲人的要求让他不堪重负,等渐渐靠近权利中心之后,他发现自己并不拔尖。
  ——我要做顶尖的那一个人!
  他的这个愿望渐渐破碎,心中近乎于绝望,而后就渐渐学会了板着脸,掩饰心中的那些情绪。
  他突然请教包拯,而包拯的态度让他有些难过,多年来戴着的面具破开了一条缝隙。
  大家都不知道他此刻的心情,包拯想了想,说道:“官家,大宋最近没找到铜矿,目前铜钱的出产每年都在提升,可这点提升却远远无法弥补那个出现的大窟窿,臣速手无策。而沈安的钱票,恕臣直言,大宋钱荒的困局很难找到出路,唯一的可能就是钱票。可钱票却有风险……”
  他也在担心钱票的风险。不只是他,满朝君臣都在担心这个风险,否则交子就不会被限定在益州等地使用,不得扩散。
  “官家,臣觉着……钱票之事其实还是有办法去解决的……”沈安的态度很认真,可殿内的君臣却很大多是不信。
  包拯的眼中多了凝重之色,此事重大,沈安若是胡言乱语,他怕是会忍不住当场出手教训人。
  “如何解决?”赵曙觉得头皮有些发紧,这是发病之前的征兆。
  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最怕的就是难题和烦恼,一旦难题和烦恼引发忧虑,随后就会犯病。
  他双手握拳,忍住了去敲打脑袋的冲动。
  沈安对此一无所知,他觉得自己期盼的机会终于出现了。
  “大宋的商业发达,每年增速都不低。臣的暗香同样如此,销量每年都在递增。可王天德告诉臣,说有的商人却减少了进货量,臣不解,以为是暗香的货物出了问题,谁知道竟然是因为缺钱……”
第785章
沈安就是祸害
  大宋重商,最初的开头便是赵匡义,是他派出使者出海,热情邀请外藩商人来大宋经商,这就是大宋和海外贸易的开端,并在以后不断发展,成为大宋商业的有力补充。
  而大宋本土的商业活动更是方兴未艾,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堪称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任何时期,任何国家,一旦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那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后世无数例子证明了这一点,只要努力保证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体国力的不断增强。
  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越久,国力就会越强盛。
  一旦持续数十年,基本上都能让一个弱国变成一个强国。
  大宋人口不缺,疆域也不差,天生就具备了这个条件。
  可大宋君臣却不懂经济,近乎于粗放式的管理,以及货币的缺乏,让大宋经济面临着钱荒的危机。
  若是不解决掉这个危机,经济发展就会自动减速。
  大宋要强盛,经济发展必须要保持高速增长,如此才有财力去改革军队,去干大事。
  “……大宋的铜钱不够用,臣在这里说一句,再多的铜钱也不会够用!”
  沈安的声音回荡在殿内,赵曙在认真的听着,司马光也在认真的听着,然后感觉到了一道目光,偏头看去,却是包拯。
  老包的眼神中多了些不满,大抵是你既然要弹劾沈安,那就先弄清楚大宋的经济情况再说。
  什么都不懂就瞎比比,你是知谏院还是知了?
  知了在夏季拼命的嘶叫着,声音巨大,开始人们会觉得是喧嚣,可一旦习惯了这个喧嚣之后,就会慢慢的适应,若是某一日听不到知了的嘶叫,大抵会觉得怅然若失。
  司马光微微颔首,然后专心听着沈安对大宋经济的分析。
  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要有渊博的学识,而好学就是通往渊博的唯一途径。
  沈安的心情非常不错,所以声音中就多了些许欢喜,“货币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大事,按道理朝中应当要学会控制这些,可……”
  他无奈的道:“可臣为官数年,却从未听闻有人说过这些事。”
  赵曙觉得这不是自己的锅。
  原先的宰辅们不错,但目光和见识却不及拥有千年优势的沈安,所以一谈到经济,沈安嘴里蹦出来的名词他们压根就不懂。
  这只是偶尔,彼时沈安并未全面阐述对大宋经济的看法。因为赵祯的革新意志不强,若是提前发动,肯定会被拒绝,而且容易引发反对情绪堆积。
  赵曙登基,这位皇子委屈多年,一朝成为帝王,心中的憋屈都化为了动力,恨不能一夜之间成为大宋有史以来最英明的帝王,好在史书里爽一把,出出以往的郁气。
  这是机会,沈安绝不会错过,于是借着司马光弹劾的机会,他顺势出击。
  “大宋每年经济增长都不少,这需要相应投入货币进去,否则就会出现钱荒……”
  这是经济规律,蛋糕做大了,却悲剧的发现奶油不够……
  赵曙微微点头,觉得这样的说法通俗易懂。
  这个沈安果真是人才难得啊!
  “若是朝中有足够的货币储存,那么就能通过货币的投放数量来控制经济的发展。比如说经济发展过快,有失控的危险,这时候就需要减少货币投放的数量,让市场缺钱……所谓市场,可以理解为需要用钱的地方。市场缺钱,增长就会减慢,失控的危险就会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是一个很新鲜的理论。
  赵曙看向了包拯。
  三司使是专家,需要结合大宋的现状给他一个解说。
  “官家,大宋缺钱,比如说某个商人想进货,但却受困于手中无钱……怎么办?他只能停止此次进货。”
  包拯是半路出家的三司使,对经济也是二把刀。
  可他做事认真,在三司几年的时间里对大宋经济有了深入了解,知道缺钱的弊端,但却找不到解决方案。
  “他停止了此次进货,那么本来该卖出这批货物的那个商人就损失了这笔生意,而更上面的……制造这些货物的工匠或是百姓,他们就少了这批收入……一直算上去,大宋就会损失了这笔赋税,无数人就会损失了收入……官家,沈安说的经济增长,臣的理解就是多出了无数笔生意,这样无数人就会多了收入,朝中也会多了赋税……这便是经济。”
  啪啪啪……
  赵曙正在思索这番话,被这个声音打断了思路,等他板着脸看去时,却是沈安在鼓掌。
  沈安没法不鼓掌,他没想到包拯在三司几年之后,竟然能说出这番话来。
  谁敢说老包是庸人,此刻的沈安就敢和他拼命。
  沈安尴尬的停住了鼓掌,赵曙没好气的道:“如此说来,实则就是……一笔笔的生意往来会给各行各业增加收入,而缺钱会导致这些生意停滞或是减少……后果就是那些人的收入减少,朝中的赋税减少……也就说,百姓和朝中的富裕需要商业不断增长……”
  “是的,陛下。”沈安的欢喜之情连赵曙都感受到了。
  这小子是觉得朕竟然不愚笨,所以才欢喜的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5/314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