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帝军(校对)第6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2/1650

  皇帝的眼睛都瞪圆了,把不远处的小沈继和小沈宁吓了一跳,珍妃和茶儿连忙一人抱起来一个离开。
  茶儿有些担心,回头看了皇帝那边一眼:“似乎内阁的诸位大人对冷子有些不满意?”
  “不用理会。”
  珍妃笑了笑道:“他们满意不满意你何须在乎,看陛下满意不满意才对,陛下很久都没有发过脾气了,所以你别担心,陛下发了脾气,内阁的诸位大人们也就只好闭嘴。”
  她们身后,皇帝瞪着赖成:“你治国一流,可若是让你领兵打仗你连三流都不是,你知道渤海国什么气候吗?一年之内只有三个月可以打仗,这三个月之内若是拿不下来,前后二十万大军就会被冰天雪地困死!按照你说的,拿下来一座城就安民养田,你告诉朕,那朕打渤海是为什么?是去普度众生的?”
  赖成连忙垂首:“臣不敢,臣只是……只是觉得屠戮太重。”
  “所以你们永远不会理解边疆将士。”
  皇帝摇头:“朕北征的时候,带着你们一起去北疆那雪原上看看仗是怎么打的,看看人是怎么死的,血是怎么把地都染红了的……你身在内阁,你应该知道兵部每年给北疆送去多少羽箭,那你告诉朕,这些羽箭都做什么了?做篱笆?那是杀人用的。”
  赖成哑口无言。
  “知道为什么当初大宁可以灭楚吗?”
  皇帝看着赖成,不等赖成回答继续说道:“楚以文官监军,临兵作战,将军的权利没有文官大,文官说怎么打就怎么打,可若是打输了呢?有罪的是将军,是那些拼死拼活的士兵,楚国真的很弱吗?楚可以平西域荡草原,可以创立数百年基业,就是因为那几百年太安逸,以至于重文轻武……朕一直告诫自己,文武分开,扁担的两头要持平,不然大宁也会变成楚。”
  赖成知道这些话的分量有多重,哪里还敢再说什么。
  好一会儿之后见陛下脸色缓和了下,赖成才嬉皮笑脸的说道:“臣知道错了,以后臣多学习,也多去体谅,陛下龙体重要,不要被臣这不懂装懂的话气坏了身子。”
  皇帝瞪了他一眼:“术业有专攻,武将不敢在内阁指手画脚,你们也不应该对武将指手画脚。”
  赖成:“臣记住了,臣自请罚俸一年。”
  “算了吧。”
  皇帝看了赖成一眼语气有些淡淡心疼的说道:“朕还不知道你?朝臣都说你是赖老抠……可他们那是不了解你家事,为官这么多年来,你一个铜钱都不收,说到清廉,朝廷里没人比你更清廉,十几年前你家里一场大火,你父兄都遇难,你那点俸禄除去家里的吃穿用度之外,全都送回去给你嫂子持家用,那场大火连累了街坊四邻,你每年还要每户都送银子过去,罚你一年的俸禄,朕怕心口疼。”
  赖成站在那,那么大一个内阁次辅,低着头搓手,如此能言善辩之人,竟是一个字都说不出口。
  “朕知道你辛苦,所以给你的赏赐也比别人都多些,可总不能无端赏赐,你养着你一家,养着你兄嫂那一家,养着你家里有死伤的下人全家,还养着那场大火导致失去亲人的街坊四邻……朕都想让你贪一些了,你在御史台做都御史别人为了堵你的嘴应该也会送不少银子,可你这么多年来怂的要命,朕都想过,你若是贪一点,朕不治你。”
  皇帝抬起手拍了拍赖成的肩膀:“不过,做错了事该受罚也得受罚。”
  赖成侧头不敢让陛下看到他眼睛的微红。
  “臣领罪。”
  “那边。”
  皇帝指了指珍妃和茶儿那边:“那两个小家伙已经快两岁了,你的字好,闲暇时候教教他们写字,算是朕罚你了。”
  赖成楞了一下,笑起来:“臣领旨。”
  皇帝自言自语似的说道:“可不能让他们俩随了沈冷那一笔破字啊……唉,是真的破。”
第六百一十七章
何为宁人,何为宁官。
  虽然陛下对赖成发了脾气,可内阁里关于沈冷和孟长安杀戮太重的话题却没有断,主要是大宁对外战争好像没有这个打法……以往似乎没有,想想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对求立。
  而对求立之战,貌似沈冷也是主导者之一。
  所以这就延伸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沈冷参与的战争都会变成这样?一味的杀杀杀,会不会让四方臣服之民觉得大宁的天下是靠杀戮维持的?会不会让那些臣服之民觉得陛下是个暴君是个屠夫?
  这并不是开玩笑,读书人觉得这是很严重的问题,第一是有失仁慈,第二是有违教化,第三是有损国体,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可能会导致陛下背上不该有的骂名。
  虽然赖成回到内阁之后将陛下的态度表明,可内阁诸位大人还是决定联名上书,请陛下做出决断。
  这事,说的好听些是为陛下的名誉着想,说的难听些,是在谋求平衡,大宁这几年都在打仗,平西域,灭南越,水师初立就打下来南理窕国求立三国,然后又挥师北上如今距离灭掉渤海国似乎也不远了,之后还要对黑武开战,武将的分量似乎已经超过的文官。
  需要制衡。
  难道他们不知道陛下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处置沈冷处置孟长安?
  他们当然知道,说的白一些,他们只是在提醒陛下罢了。
  在朝中为官不是游戏过家家,内阁诸位大人也是辛苦之中求一点点存在感,说开战是边疆将士们的厮杀,可也离不开后勤补给,对渤海之战陛下装作不知情,可内阁这些大人们谁傻?不过是陪着陛下演戏罢了。
  而一旦开战,内阁就立刻高速运转起来,在大军汇聚东北边疆之前难道内阁诸位大人们不知情?那是不可能的,他们不说,是因为他们很清楚陛下装傻的时候他们也得装傻。
  可是光配合陛下装傻还不行啊,内阁要迅速协调各衙门,后勤补给,武器甲械,所有能想到的东西都必须立刻去着手安排。
  他们只是一群付出了很多之后,合理的朝着陛下发发牢骚让陛下知道他们功劳的小可怜。
  小可怜这个词啊,内阁诸位大人若是知道了的话可能会发脾气。
  可陛下就是这么觉得的,他看到那联名奏折之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还笑了,做皇帝的,又好像是个有一大群儿女的父亲,每个孩子是什么品行,有什么能力,善于做什么事,做父亲的都要了如指掌,同样的,每个人的付出也要了如指掌。
  而在这些付出了辛苦的小可怜在耍耍小脾气的时候,陛下还得安慰一下。
  两天后又有军报从东北边疆送来,皇帝从赖成手里接过来军报打开看了看,眉角一抬:“打的不错。”
  消息是八月初的,到长安就算昼夜兼程的送也送了一个月还多几天,毕竟要过海回来,然后再安排军驿马不停蹄的往长安城送。
  八月初八,沈冷率军攻破应崖山,占领了渤海国最大的粮仓。
  八月初十,闫开松率军攻破瀚城,杀十余万人。
  皇帝看向赖成:“明日早朝的时候你们准备怎么骂?”
  赖成一脸委屈:“陛下你这样不好,臣要是提前把词都告诉陛下了,明天上朝的时候诸位大人们慷慨陈词的时候陛下再跟着说出来,显得有些尴尬。”
  皇帝:“朕安排你进内阁难道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赖成:“难道不是因为臣是治国之才吗?”
  “那是小事。”
  皇帝因为捷报而心情不错。
  他看着赖成笑道:“你进内阁,就是朕的卧底。”
  赖成:“这是额外的活儿啊,得加钱。”
  皇帝:“前几日是谁说要自请罚俸一年的?”
  赖成闭嘴。
  皇帝看着赖成笑道:“你回去告诉他们,朕知道他们辛苦,为了这场仗在边疆的将士们不吃苦,不受罪,少死人,内阁的诸位爱卿最多的已经有一个月又五天没有回过家了,你再告诉他们,朕也知道,明面上文官和武将吵的不可开交,尤其是内阁你们这些人,恨不得跳起脚来骂,可一旦开战,你们是一边骂着一边不停的送吃的送穿的送补给,给前线将士的补给晚送到一天你们这些文人就要露杀气,你们嘴里的那些带甲莽夫,你们可以骂的,但是别人不能让他们受了委屈,一边骂着一边疼着,就好像你们的孩子一样护着……”
  皇帝说到这,赖成的鼻子已经微微发酸。
  “朕都明白。”
  皇帝缓了一下:“你们啊……”
  他看向赖成:“还记得你的前任都御史方未然吗?”
  “臣记得。”
  “那时候他做都御史,六十几岁的老人了,因为一件小事跳着脚的骂澹台,把澹台气的发誓说要把他胡子拔了,下朝之后这位老人家还不罢休,出了大殿就指着澹台骂是莽夫小儿,澹台一怒真的把他胡子拔了几根下来,两个人扭打一处,要多丢人有多丢人,后来老御史家里人受了气,澹台带着五百禁军把另外一家从头打到尾,带兵走的时候老御史又跳着脚的骂,说我家的事用得着你来管?你个莽夫小儿,我一定要在陛下面前参你!”
  赖成低着头:“然后澹台大将军说,你爱怎么样怎么样,随便你。”
  皇帝嗯了一声:“结果呢,老御史大人跪在朕面前说,把他自己罢官吧,不要去责怪澹台……这事朕又不是不清楚,老御史太清廉也太朴素,儿子成年之后搬出去住,没有出仕,就开了个私塾,结果邻居家是一户蛮横改不讲理的,把他儿子打了,老御史去评理,没穿官服,那户人家把老御史也给打了。”
  “按理说,这事顺天府应该管,可消息让澹台袁术知道了,带了五百人去,把那家从头砸到尾,房子都给人拆了,人打的满地找牙。”
  皇帝停顿了一下:“为什么?”
  赖成:“那年澹台进军,老御史大人在户部为官,亲自督运粮草,三天四夜没有合眼,把粮草交给大将军之后就昏了过去,老御史便是这样,一边骂着大将军是莽夫,一边恨不得把自己吃的那口粮食都分给大将军。”
  皇帝点了点头:“所以朕很欣慰。”
  他起身:“沈冷和孟长安在渤海国那边杀戮是狠了些,可不狠不行……朕听说,昨天你们几个在内阁商议了一下骂沈冷和孟长安的奏折怎么写,然后就跑到武工坊那边去催弓箭甲械的进度,方同轩已经一个月又五天没有回家了,衣服脏的让人心疼,困了就趴在那眯一会儿,醒了就继续干。”
  赖成知道这位方大人就是那位老都御史的儿子,被人打的那个。
  当初因为这件事,陛下把澹台袁术降一级罚俸三年责令思过,然后亲自见了见方同轩,方同轩不入仕不是因为没有才学,而是老都御史觉得自己一辈子得罪人太多,怕儿子入仕会被欺负,会被打压,索性让儿子做个私塾先生……陛下后来安排方同轩进户部做了个小吏,老都御史当夜和他儿子都喝多了酒,老都御史拉着儿子的手说,陛下爱才,你既然要做官了,那就别让陛下失望别丢了我的人,做官就要做个让陛下放心的也能托付重任的官。
  十几年过去了,方同轩已经是内阁次辅之一,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
  皇帝道:“联名书上有方同轩的名字,可他写完了奏折之后就跑去查看给边疆征战将士们的冬衣送走了没有,因为进度慢了些,他一口气办了十几个负责此事的官员,回来的路上吐了血,他吐血不只是因为气的,还是担心,是心疼,进了十月渤海国就天寒地冻,冬衣不送上去他怕将士们受冻。”
  赖成低着头,没有说话。
  皇帝长长的吐出一口气:“朕知道你们的心思,你们害怕朕重武轻文,朕说过,一碗水端不平就会洒出来,扁担挑不好就会一头往下坠,朕是端水的人,朕也是挑担的人,端着的水是大宁的湖海大河,挑着担子是大宁的万里江山,这加起来,就是大宁的黎民百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2/16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