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时代(校对)第6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6/871

  万长生就带着人去扎堆。
  对方管理处首先惊讶春节还有写生队伍,更惊讶这个队伍的人数和派头。
  美院来写生,居然是清一色的自驾游车辆!
  几十辆车在外面把停车场都放满了。
  可是等万长生他们按照为写生队伍开放的洞窟忙碌起来。
  万长生仅仅看了下人家现在收集保存的两百多张壁画线描,又给出个令人惊讶的建议。
  “这只能算是记录,不算是艺术保存,对未来的艺术研究会产生误导,把这套复印件借给我们,这个写生期,我们来帮你们提供全套的专业级线稿,免费的。”
  见多识广的管理处工作人员、文物修复团队的专家,第一反应是想笑。
  哪里来的后生不知天高地厚?
第678章
不破不立万长生
  敦煌飞天壁画,在全世界都有不可比拟的艺术地位。
  别看这里偏僻得跟个乡下山头差不多,却拥有全国最高级别的文物保护地位。
  来过这里的大师、名家如过江之鲫,什么时候轮到你这么个小年轻废话?
  人家根本不会半信半疑,直接就想挥手让他走人。
  可那一两百个大美生,都半笑不笑的围在周边看热闹。
  笃定窃笑的表情很容易让景区工作人员,还有那国家级的文物专家们纳闷,难道你真有什么了不得的背景?
  万长生真有。
  就凭那个全国青展金奖的资格,也就算是国内国画的专家了吧。
  连出十一本白描教材还热销的算不算专家?
  但他不用这些个名头来压人。
  直接坐下,当面把眼前这一窟的壁画线描展现在自己的画板上。
  小伙伴们默契的帮他把小马扎,画板画纸,绘画笔给伺候上,然后退开,把围观万长生的位置留给在场各位。
  大家看多了,已经不稀罕了,但有默默的举起手机录下这个装逼时刻……
  万长生真不是想装逼。
  只奈何这确实是他的老本行。
  最擅长的本行。
  敦煌壁画啊,最主要的题材就是尊像画,也就是人们供奉的各种神佛、菩萨、天王以及法相,更是以这些为主角的佛经故事画。
  这可不是万长生最熟悉的活儿么?
  如果说曾经在观音庙绘制的那个少年,还仅仅停留在画匠的水平,这几年的不断精炼提升,让他的手法已经越来越趋于精湛技艺。
  能够在全国青展上面获得金奖,说明起码在技艺上已经无可挑剔了。
  为什么他居然敢说敦煌壁画不咋样呢?
  其实他看到的这些线稿,大多是文物修复专家或者说工匠照着临摹的壁画线描。
  甚至更准确的说,那些斑驳墙面的壁画,都不能说绘画技艺有多高,毕竟从前秦、北朝、隋唐到西夏、元代的几百年间,到这个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来绘制的大多数都只是工匠。
  非要形象的形容下,这些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内容,就像李白、杜甫、苏轼的诗歌一样荡气回肠、脍炙人口。
  但仅仅是壁画的内容、风格超凡入圣。
  具体到题写在墙面上的笔迹书法却未见得多么精湛。
  同样的书法,工匠、普通人来书写,和书法家写出来是两码事儿。
  单单一笔横竖笔划,书法作品就蕴含了落笔收尾的筋骨。
  白描也是一样,看似一根普普通通的线条,其实充满了中国画的各种讲究。
  敦煌壁画,金贵的是从一千多年前就开始积累起来的这些珍贵艺术品,几百年间积累下来的这些宝贵想象力,匪夷所思的色彩和造型。
  是这浩如烟海的几百窟窑洞里面光辉不减的艺术魅力。
  修复保存当然是原样就好。
  没必要断章取义的非得要每根线条都经得起推敲,因为敦煌壁画要的就是这种充满西北粗犷的特点。
  但是整理继承这些艺术造型的时候,最好还是请画家来画。
  因为就像万长生说的,这些东西是要作为艺术保存下来,然后流传的。
  这种艺术瑰宝,哪怕是粗犷的线条,那也要画家来甄别,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
  更不用说如果是学术性发展这一门派的画风,那就更需要有人来提炼其中的精髓。
  如果万长生大言不惭的这么解释一番。
  没准儿还会引起争论,谁说了敦煌壁画就非得修正到符合中国画技巧,谁说了这些文物非得按照传统技法来保存?
  敦煌壁画在世界美术史上,都有自己独树一帜的地位!
  什么时候轮到你个小年轻来说还需要改进了?
  很多事情争论是没有结果的。
  万长生能动手,就不比比。
  对着那洞窟里面的晚唐菩萨伎乐图,起手就是精准修长的线条,丁头鼠尾,金钩铁线!
  根本不需要铅笔打草稿,打印模式开启以后,一气呵成的从画纸一边,熟极而流的信手拈来!
  正所谓,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
  在场各位哪怕不是美术专业的人才,大多也能拿笔勾画这些文物,这一刻立刻有种鸡皮疙瘩从身上过电的感受。
  越是平日里画过的人,就越知道这笔画包含了多少功力。
  连苟教授当年都说过,万长生的白描里面有古法佛像的塑造功底。
  可能论到仕女图、花鸟、水墨都不是万长生的强项。
  唯独这种佛像壁画,或者说经变画,也就是从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壁画,用来综合表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宣扬想象中的极乐世界。
  这是万长生最有心得的形式。
  哪怕浸淫莫高窟壁画多少年的专家,看惯了这周边绝世无双的精美壁画,这一刻也忍不住惊叹:“山外有山人外人……”
  “啊,这手指,原来应该是这么画的,我说这指尖比例……”
  “不是比例的问题,是线条,这位老师确实是把线条运用得……给老邢打个电话,这次是真的遇见高手了。”
  没错,万长生并不否认敦煌壁画的精美绝伦,他提出的仅仅是记录,如果要把敦煌壁画用线描的方式记录下来,整理成为文献手稿之类的资料时候。
  最好还是提高点技术性,这就是学院派和民间艺人的见仁见智了。
  他恰恰是从民间艺人跨步到艺术家的转型。
  更期望这种值得永久流传的顶级艺术品,能有更严谨精湛的面貌。
  等大半个小时以后,这边博物馆馆长匆匆赶来,看见的就是一张完整的壁画线描图!
  而且是几乎原样拓印的整幅墙面满稿!
  更把其中部分剥落缺样补上了!
  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敦煌的线描手稿,大多是单个物体摘出来的记录,几乎没法做整面墙满稿记录。
  因为每个洞窟的壁画,往往就是从天到地,四面八方的满绘。
  这就等于画纸是半球形,或者弧顶的,如果转画到平面白纸上,很多细节就必然对接不上。
  这也好比地球是圆的,俄罗斯那上面翻过去应该是加拿大,但世界地图摊平了以后,北冰洋那边就是割裂变形的,或者说所有世界地图纬度越高就越变形,俄罗斯并不是地图上看起来那么大。
  普通人很难把穹顶的画面转换成平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6/8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