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3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5/479


李开明知道是自家心中魔障以致如此,他眉头紧皱,却是不肯将自己内心的疑惑说出分毫。
部属之心,宜坚定,果决,这些东西来自上位者本身的坚毅果决。若李开明显露出忌惮,怀疑,或是畏惧之心,这些情绪就会加倍的传导给部下,会严重的动摇军心士气。
李开明知道自己忌惮的是谁,福建路真正叫自己畏惧和提防的又是谁。
……
“金简在外等了一夜?”
时间退回到早晨,徐子先与陈文珺亲热到下半夜,却也不妨碍他早早起身。
因为在军营中时间很久,辰时就起已经是较往常迟了半个时辰了。
陈文珺想要挣扎着起来,却是被徐子先阻止了。
又不是有翁姑要侍奉的新人,小妹和大量的官吏武将在今晨就出府往南安镇上去了,诺大的福州王府只有一些侍奉的下人和近卫们还在,在府外尚有骑营,会在今天或明天拱卫徐子先出城,一并往南安的别院去居住。
早晨起身时,徐子先尚且感觉愉悦非常,心头也异常轻松。一则是佳人在抱,二来近几天不需要陷在繁琐的公事里头,算是忙里偷闲。
金简在外等候,看来不是小事,不过又没有来敲门将徐子先的洞房夜破坏,看来也不是特别要紧的大事。
徐子先沉吟片刻,披袍外出,不管怎样,见了面便全是知道了。
金简和林绍宗两人果然是在正堂外的厢房里等候一夜,残烛在烛台上还在燃烧着,两个人都闭目养神,林绍宗更是全身披甲,两眼微闭犹睁,听到脚步声,林绍宗年轻俊秀的脸上就浮现出警惕之色,右手更是已经按在了横刀的刀柄之上。
待看到是徐子先披袍走过来,林绍宗将手移开,抱拳道:“殿下,今日还是起这么早?”
徐子先笑了笑,说道:“已经早起习惯了,一会绍宗你陪我去练一会箭术和横刀。”
每日早起,拉弓,练箭,练刀,这对徐子先来说是从来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哪怕今天是新娶王妃的第一天,仍然是不打算更改这个习惯。
只有前一阵重病之时,徐子先才停了锤炼武艺和身体,病势好转之后,便又是立刻恢复了正常。
林绍宗眼中显露敬佩之色,当下抱拳道:“绍宗一会儿就安排,城中的这王府也有演武场,很是方便。”
徐子先这时转向金简,道:“金简你有要紧事?”
金简适才已经与林绍宗一并起身抱拳,当下便直接答道:“昨晚在南安的军情谍报人员翻城进来禀报,从福州府城出去一个庞大的车队,有过百辆大车,携带大量物资,根据军情人员的分析,不是前两趟送出去的粮食,而是大量的兵器和现钱。”
徐子先眉头一皱,并未太过惊疑,只道:“他们怎么分析出来的?”
第四百四十六章
取舍两难
金简笑了一笑,说道:“军情司按殿下的吩咐,分为四部,一部门为各处的军情站和分站,有固定留守人员,他们负责接纳情报和上传。二部门是谍报组,他们负责收风,三部门是分析部门,收到情报之后,进行归纳,汇总,分析,最终上报给殿下的便是三部门分析过后的消息。四部门是行动人员,负责在不方便收风的地方用强力的办法,或是捕人逼拱,或是偷盗,甚至可以进行刺杀任务,消灭对我中山王府有不满之意准备付诸行动的人员。这一次是三部门谍报人员发现车队,在招纳此类人员时,除了必要的忠诚训练之外,他们本身的来源我们没有做严格的限制。此次的谍报员,原本就是一个惯偷,车辆经过,他能通过灰尘,车辙等很多细微之处发觉车厢内运载的是何等货物。此次车队,他可以断定是装运的兵器,铠甲,铜钱等物,不要说别的,光是味道就相当明显了。”
徐子先莞尔一笑,先是道:“可见鸡鸣狗盗之徒确乎有用,信陵君故事诚不欺我……”接着听到最后,也是面色转为凝重,说道:“再有李开明立旗之事,此二事有所勾连,这就是相当明显的事情了。”
“殿下说的是。”金简道:“李开明竖旗之事关系得大,但建州现在一团混乱,原本的观风使,各处的巡检司,捕盗营,江防营都撤了关卡,建州本地的大士绅和生员,离境的也是不少。就算有人察觉不对,对上禀报,王越不理,那些州县民员更加不可能揽事上身。除了咱们之外,福州这里大半的人都懵懂无知,并不知晓建州发生之事。”
徐子先叹息一声,说道:“这也是官场常态,他们现在应该巴不得李开明招到足够的人手后离进,殊不知若是我,也是定然在建州起事的,百年难遇的好事,岂有放过之理?”
不管是枭雄或是英雄,观察时世,确定时机的本领和天赋大抵是相同。
“你该昨晚就禀报。”徐子先看看金简,淡淡的道:“下次若有这般紧急事情,不管何时何地,何种要紧大事,要以军情谍报为最优先。”
金简面露惭愧之色,抱拳道:“属下记得了。”
徐子先又恨声道:
“赵王为了谋开府,真是连祖宗江山都不顾了。”
徐子先对大魏先祖,其至自己的曾祖父文宗皇帝都缺乏认同和敬意,但是对大魏开国太祖,还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华夏百姓则是充满着感情。
不管是几世为人,徐子先的体内始终流淌着华夏先民遗留下来的血脉,从精神到体魄俱是如此,他对祸害这片土地,为了一已私利而不顾惜百姓生死,自我毁灭的同时毁坏华夏气运的败类,也是痛恨的无与复加。
徐子先目光幽深,但明净而清澈,他看着金简,沉声道:“事已不可为,此时车队应该已经过南安了。”
“是的。”金简脸上也有后悔神色,他道:“下半夜时南安镇的高怀仁派人来报,加上军情人员的确定,车队在半夜时就过南安了。”
“若上报的早,我就直接派骑营,剿了这车队,将证据拿出来上交朝廷公断。”徐子先目光中隐隐有些不满,不过也并没有太过责怪的意思。
毕竟昨晚太过特殊,洞房花烛夜不是那么容易被打扰了。若是自己和陈文珺亲热之时,金简报来的消息不是那么重要,徐子先定然会大发雷霆,甚至对这个部属印象极为恶劣。
在此之前已经经过两次车队,因为是粮食,徐子先的命令是稍安勿燥,结果昨晚的车队全部是军器和铠甲,金简亦知要紧,但赶来的时候已经太晚,若非如此,此子也是一定会及时上报,等候决断。
“军情司已经足够努力和出色。”徐子先平复一下心境,对金简道:“相关人员,该奖的奖,该升的升。”
“是,遵殿下之令。”
“此次消息,不必再转达,直接封存。”
“是。”
金简对徐子先的命令,并不是太过了然,但既然王上有这样的吩咐,当然照办。
此后徐子先没有更进一步的吩咐,于是金简抱拳告辞,自去料理其余的公事。
徐子先披袍而坐,却是陷入沉思。
眼下局面,若是想要迅速解决和消弥不利福建路的影响,就是赶紧知会林斗耀等人,迅速调禁军和厢军往建州,以骑营和中山府军为主力,可以打流寇一个措手不及。
想来李开明也会有预案,他现在聚集的几万人,断然不会是对手。
只是消息败露到如此地步,恐怕李开明这样的枭雄人物也万万料想不到……徐子先内心不无得意,李开明他当然相当熟悉,简直是如雷贯耳……历史上李开明没有在建州起事,而是在荆南,后来占据洪都,下襄邓诸州,在中原与禁军大战数次,消灭了超过二十万人的禁军之后,没有在河南和山东确立根基,挥师北上直下燕京,灭亡了大魏。
在这个最为骄傲和志得意满之时,东胡突然从多路破口南下,在一片石和蓟州一带重创了李开明的主力,三十万李部兵马被全歼,其中有八万人左右是跟随其征战十年以上的劲兵老卒。
此役过后,李开明虽然在河南和荆北,荆南还有几十万大军,其实就是入伍不久的壮丁百姓,毫无战力。在损失了大半老营兵,包括刘茂七等大将都战死之后,这个颠覆大魏的枭雄在荆北走投无路,最终死于地方厢军的围剿之下。
十几年的闯荡,奋斗,最终距离成功只有一步的时候,轰然倒下。
若非有此人在内牵扯,纵是北伐依旧失利,大魏尚存十余万残余禁军逃出,加上留驻西北河北京师的兵马,仍有四五十万人的禁军和百万厢军,仍可守住苦守支撑之局。
不过内有李开明的内乱,数年间席卷十余路,拥众百万,占据荆南,荆北,江西和半个江南,都是富裕之地和产粮之地,其在中原又数次击败禁军主力,当时的禁军,装备残破,朝廷赋税收取不上,存钱皆无,已经无力再装备禁军,禁军战力也是急剧下降,乃有汴州惨败,十余万禁军被杀被俘,十余万逃散,十六年这一场大惨败,直接是使得大魏亡国,且将大好河山,送与了异族外敌。
平心而论,来自后世的徐子先最多是鄙视李开明的能力不足,比如未能好好经营地盘,设官置吏,巩固后方,然后选将任贤,打造训练军队,多造铠甲兵器,重视东胡大敌,而不是只将大魏朝廷盯在眼里不放。
若其做到这些,在中原击败朝廷主力后并不着急北上,破坏北方还算完整的边防,而是下江陵,得江南重要财赋地和政治文教中心,再下两浙福建,尽得东南,云贵贫苦之地可暂且不理,再下两广,四川,与关中之地连在一处,做到这些事,无非也就是两年的功夫,大魏在北方应该尚可支持,就算撑不住,也是把大魏残余的兵力来消耗入侵的东胡,对李开明来说是一得两便的好事。
李开明原本是有机会做到这样的事,当时的南方亦无强大势力,只有福建的赵王父子,守宅的鼠辈罢了。
其两年之后,挟整个南方,关中之力,那时候从陕北至河东,淮上至山东,皖北至中原,多路北伐,一举灭魏不在话下,大魏的残余力量沿长城边镇驻守,很可能直接望风而降,可供其直接编管接受,若将长城边线的重要军镇堡垒等防御体系接收,固守边关,纵使东胡孤注一掷举族前来,了不起在北方打成烂仗,东胡不能得到沿边防御的支持,其后勤不可能靠抢掠来满足,超过一定时限就只能退兵。
而新兴之朝,可以整军顿武,枕戈以待,可能立国初时的几年李开明需要防守,几年之后,几十万新锐大军沿边主动出击都不在话下,甚至可以开关而出,直扑旧锦州,营州旧地,恢复汉唐旧疆,根本毫无困难。
彼时的东胡,将是兵困民乏,信心大挫,又无中原汉奸新附军的支持,仅凭其国力和兵力,几次激战打下来,其就要亡族了。
大好局面,若徐子先主导定是如此执行,不急不徐,不给敌人任何机会。
李开明的失误就是两条,一条是过于依靠乡党,不肯信用南人,包括荆北和荆南投附的大量部下。
这导致其部下管军级别的大将,几乎全部是秦凤路人,他们渴欲早日打回北方,打入关中,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这些人却是不曾想过,若是大业失败,他们早早回到家乡,不过是连累宗族亲人,致使地方遭难,简直就是害人害已!
再有一条,其始终未得读书人和士绅的承认,草莽出身,经营不善,以致士绅和读书人始终不与其合作,这也是其未用水磨功夫治理地方,治政手段相当粗疏所致。
这两条,徐子先都不会犯相同类似的错误。
前世之时,身为宗室国侯,徐子先对纵横诸路,灭亡大魏的李开明当然是万分痛恨。
若无此人,大魏纵有北伐之败,仍可苟延残喘,东胡损失也大,且战争潜力远在大魏之下,再僵持十几二十年,东胡可能就会陷入衰败。
这也是游牧和渔猎民族的惯例,兴起也快,攻击极锐,但不能持久。
不过现在的徐子先对李开明等辈也有了一些理解和宽容,甚至这种宽容还在对赵王之上。赵王等人是内部的败类,为了权利而不惜一切,甚至天下沸腾,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乃至华夏文明断绝,只要为了他们的私利得逞,则其可不顾一切。
而李开明等人,则是死中求活,西北和荆南都是如此,朝廷为了敛财,放纵坐视地方官员层层加码征收赋税,每一任地方官只要舍得脸皮,就可以家资万贯,天下各州府县有多少官,多少吏,人人俱是富的流油,孔和这样有操守的吏员,真是凤毛麟角,也不容于同僚。
杨世伟和郑里奇那样的就算是清廉,只拿规例,不主动收取贿赂,或是伸手去拿不该拿的钱财。
而多半官员,常例灰色收入已经满足不了他们,虽不似王越那般过份,但巧取豪夺,广收贿赂,当官辞任之时,宦囊丰满,这已经成为常态。
因此百姓无比困苦,满足国赋已经相当困难,再有层层加码的各种杂赋杂税,李开明之辈虽然横行万里,祸害一时,甚至断绝了华夏文明,但难道又令其一直忍耐,当牛作马吗?
现在车队已经送往建州,阻止不及……于今之计,便是有两条取舍之道。
一条便是以南安原本的驻军加上骑营,八百余府军立刻去突袭建州。
徐子先感觉,李开明现在立足不稳,武器铠甲可能都未下发,其核心部下不到两千人,流寇的战力向来是高于厢军而低于禁军,应该远在中山府军之下。
若以骑营突袭,效力更显,估计一合之下,贼众和刚刚依附的矿工,流民大军,将会一溃而散。
不过以李开明的经历和能力来说,其安能不提防中山府军?
依山立寨,层层叠叠,防御纵深以老营兵的劲卒和矿工为主,凭借蜿蜒曲折的山道和营寨固守,徐子先的偷袭可能劳师无功,甚至损兵折将而返。
对向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徐子先来说,一次失败,就足以断送他此前积累的无敌形象,对朝廷和地方来说,原本镇守东南的第一人选是徐子先,也是因为其百战百胜的无敌记录而产生,若徐子先也打败仗,且是败在流寇手中,对他的形象当然是极大的打击,甚至会影响到其后的布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5/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