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3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7/479

北部和中部的诸社其实真的相对南边的要温顺的多,可能是居住在丘陵和高山交界处,有一些耕地,不是纯粹的以采摘野果和打猎为生,生活的没有那么艰苦,他们人虽然多,但以东藩的总面积来算就知道他们拥有多大的活动空间了。
近三万七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纯粹的平原区域几乎没有高山人生活,他们生活在山中和丘陵区域,那最少也超过三万平方公里,但他们的总人口才不到十五万人,且普遍生活在山中。一个汉族人聚集的县,面积一般是在一千到两千平方公里,人口则是最少四五十万人,普遍是五六十万人,多的大府大州则超过百万人口。
如此一说,张明亮感觉心安了很多。
“我们这一次所在地方叫大肚寨。”众人走出一段距离后,与张忠等人会合,队伍达到了六十余人的规模。
这是一股不小的骑队了。
除了一哨骑兵外,其余众人骑的都是杂马。
孙如兰是一个长相精干的青年军官,二十七八岁的年龄,人很精干,也是老资格的团练武官。他的副都头是孙正志,十七八岁的年龄,从徐子先身边调离的少年牙将,已经做到了副都头。众人骑马之后,在木屋栅外绕行了一圈,这时才看的出来,这一片地方的地址选择的相当出色,木栅将十来个小型的丘陵相连,形成了一个大肚皮般的椭圆形状的腹地,孙如兰介绍了寨子名字的来由,又接着道:“侯府的打算是以大肚寨为核心,我们也勘探过了,海边有宜于停船的港口。下一步就是修路,把这个寨子和海边相接,再建立港口,基本上这一片就能用于开发了。农房派人来看过,这里有两条大河,十几处溪流支流,土地肥沃,水利充足,大约也能开出十几二十万亩地,算是相当不错的好地方了。”
孙正志接话道:“大肚寨到时候修筑一个较大的城堡,可容三四千人到万余人居住,周长三里左右。将来这一片地方发展好了,就可以设立城池,建立村落堡寨,纳入侯府管辖的范围之内了。”
徐子先的开发计划,其实和明郑时期,到康熙时期,再到乾隆时期的作法是一样的。
……
“咱们身左东北方向,是猫雾束社地方,社地不小,我们已经与他们商议过,此后社会归咱们耕作,我们每甲地给他们粮一石。”孙如兰用马鞭指了指前方,众人看到一片平原和丘陵夹杂的区域,天气很热,众人看到一片葱绿,也看到热浪滚滚。
张明亮眯了看了看,委实分不太清楚各处,因为所见之处,地形大致相差不多,甚至没有明显的区别。
只是看的出来,海边,平原,丘陵,高山,这些地形夹杂而处,并不似北港,花溪,凤山,亦即南安别院地方,那里几乎是数百里不变的平原,溪流众多,土地肥沃,也难怪是大魏开发东藩最早期的立足点。
而岛屿中部这里略有不同,平原和山地,丘陵是杂处的。
比如从大肚寨出来向东北方向不远,就可看到一条奔腾西向的大河,这条大河被当地的土著称为大甲溪,也是中部的一条大河。
溯河而上,是绵延不断的丘陵和山地,草很高也很长,清季人在这里曾经有过记录,人和马在高达肩部颈部的草从中穿行经过,溯溪而过,经行很久之后,人和马感觉都象是在低矮的地底下行走,这其实是一种错觉,这便是台中盆地。
东藩平原最大便是台南处,由屏东和嘉南平原组成,相加起来近五千平方公里的耕地,占全岛的四成左右,其余耕地便是由中部和北部的平原相加,另外就是山中小块零碎的平原地组成。
在遍布草原的盆地中行走,人们普遍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脆弱。
还好越深入其中,水草润泽,天朗风轻的感觉便是越好,此时的张明亮等人自是不知,中部地方由于中央山脉的玉山雪山等山脉阻隔,全年气候温润,不似北部会阴雨绵延,也不似南部过于炎热,冬天也并不阴冷,这是整个岛上气候最为舒适的地方。
人和马都感觉不坏,风吹在人身上,暑气全消。
第三百七十八章
探矿
张明亮心事重重,一直在想着侯府会不会有新的消息传递过来,南安侯是不是能够转危为安,率领府军驱走群盗。又忍不住想,会不会有最坏的消息传来,在海盗未至之时,南安侯若一病不起,那真的是全完了。
人群在草海中一直行走,从午后到傍晚,走了大约四十余里地,在期间遭遇了几股土著,这在此前的南部并不常见,南部的平原太大,全岛的土著不过十万人左右,南部山区又不似北部高耸入云,玉山又是常年积雪的雪山,土著在半平原地方活动的也不少。
南部则多半就在山中,山中也有小块的盆地宜于耕作,但由于全岛太大,土著的文明发展也太低端,大半的高山人还是以打猎为生,用鹿皮和沙金换一些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只有妇人因为不适合打猎,她们会在山中的盆地里种一些荞麦高梁之类的作物,但毫无耕作的经验和水平,只是抛晒种子,但收获也不错,因为东藩岛的气候太好了,只是这种收获在汉人看来,完全是糟蹋了肥沃的土地和种子。
在北部,很多土著在盆地耕作,他们的社地并不小,可是几乎也就是在抛荒的状态,只有零星的一些稻穗,一些高粱秸秆,还有一些荞麦杆,看的出来有一些地方曾经耕作过。
对一些军人,还有张忠等匠人来说,这种耕地方式简直是暴殄天物,他们啧啧赞叹,在福建路,不管是哪个军州,这些好的地块,近水的好田,完全能种出高产的作物来,这些土,简直是能掐出油来,而且中部比南部有更好的一处,这里的地几乎都是水田,不管是在大魏的哪一路,哪个军州,水田的价格都在旱田的好多倍之上,因为旱田很难耕作,要花费多倍的精力,且收成还远不及水田。
在南部,侯府开辟了大量的田亩,速度远比另一时空的明郑要快的多,郑成功有陈永华等能员干吏为助,且带来了南明大量的宗室和文武将官,令他们圈地耕作,且有很多官户官田,另外就是移漳泉移民屯垦,但明郑结束时,岛上人口才二十多万人,开垦出来的耕地只有几十万亩,这个效率和速度太慢了。
开发中部和北部,暂时徐子先的打算是专注在中部,这其实是和建州的变化有关。
建州有大量的矿工失业,地方一片混乱,王越其实是想要把矿业铁业全部重新洗牌,扶持他自己信的过的代理人,这才有逼迫汀州商家的举措,张明亮就是池鱼之殃。但王越眼高手低,建州那边越来越乱,现在不光是王越封锁南安,不与南安侯府交易铁器了,而是外来的商人捧着钱到建州,也是发觉很难找到合格的铁商来交易了。
闽铁行销天下,占全国铁业的三成左右,以福建一路占天下三成到四成,而且多半是高价的明了一切。
而建州又占闽铁的六成到七成,建州铁业的混乱已经影响到了天下大局,也就是朝廷耽于北伐,两府和三司现在顾不上这事,铁器也早就有储备,不然的话,光是因为捅了这么大的篓子,王越也是早该被替换了。
徐子先要开发中部,不是看中这里的盆地平原,南部还有相当多的土地没有开发,五千平方公里的平原区域,几乎全部可以开发成耕地,以东藩现在还不到十万人的人口来说,可以开发的地方还有相当的富余,不必急着往中部发展。
事实上一直到清中期之前,中部和北部都是零星的各堡,里,开发出的土地只有一万多甲,十几万亩。
后来人口激增到三百多万,以大甲溪为中心,设立了台湾府,北部设台北府,设立各县,北部和中部才逐渐开发出来。
徐子先的拉练计划不光光是为了军队,中部这里设置的点也不是为了军队有安身之所,而是将以此地,逐渐修筑军堡,村寨,设立百户,移百姓在这里开荒定居。
而更重要的想法便是在这里挖掘煤矿和铁矿,建立自己的铁业。
这才是重中之重!
东藩的煤储量相当的高,虽然是低劣有烟煤,但数量足够大规模开发几十年了,铁矿储量不多,铁矿石质量也很一般,但以现在的开发和铸造水平来说,已经足够用了。
最关键之处在于,东藩的中部和北部有好几座大型煤矿,东藩的第一座近代煤矿便是在中部,并且开采了很久。
至于铁矿,也是中部到北部区域的山中有一座铁矿,规模不大,但胜在是浅矿脉,矿石质量不佳,也可以用更好的冶炼技术来解决,徐子先对此颇有信心。
现在张明亮一行人便是出来确定铁矿和煤矿所在的地方,确定距离范围,核算成本,所需的人力,以及所有的一切。
傍晚时,人们在草从深处露营,军人们负责搭建好帐篷,工匠和张明亮等人辟出一块空地,烧水煮干粮,众人寒暄闲聊。
如果在一切正常的时期,人们会充满信心,并且会兴致很高,但张明亮心事重重,张忠等人也是颇感压抑,众人均在担心几百里外的情形,这样的压力之下,除了做正事的一点动力外,别的心思都是一点儿也没有了。
到天黑前,孙如兰派了一些骑兵到四周哨探,确定轮值人员和警戒线,虽然土著比较温驯,但还是小些心比较好。
天明之后,仍然是继续行走,张明亮有一些感觉,若是再超过这个距离才有煤矿,恐怕挖掘的代价就太高了些。
好在,在辰时末刻,人们很清楚的看到了煤山所在的地方。
真是一座煤山,大量的黑色的矿层相当清楚,几乎没有什么草木,煤矿的上层只有浅浅的土层,在一些裂隙处,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矿层所在的地方。
确实不是什么优质的煤石,和北方的一些煤相比,这里的煤层较为松散,颜色也是深浅不一,显然是杂劣的烟煤。
事实上整个华夏的无烟煤储量都相当一般,甚至可以说是极少。
距离营州不远,一江之隔的朝鲜,那里的煤矿储量也大的惊人,而且是有相当丰富的优质无烟煤。
奇怪的是,北方的蒙古草原上也是有大量的优质无烟煤矿,在后世,这两处地方成为中国进口优质煤的两个重要的地方。
张明亮把手伸到煤层,试着搅动一下,他感觉到矿层内压力并不大,他将手用力一抓,已经将一把黑煤碎石给抓了出来。
“很次。”张明亮对一脸期待的孙如兰等人道:“差不多就是褐煤了,这种煤杂质太大,用来炼铁几乎是不成的。”
“没有什么好办法吗?”
“只能用来制水火炭,但此法京师和河东路有些矿主会,却秘而不传。”张明亮面露忧色,张开手掌,黑粒状的煤石撒落下来,落在地面上。
“君侯会有办法。”孙如兰笑道:“当时君侯交代过,中部至东北东南地方,故老传言各有两个煤矿,老实说,东南那个我们看过了,矿脉层要更深一些,我们就是不能确定,哪一边的煤更优质。既然都是劣质,那自然是挑一个易于修道路的,近一些的。”
“就是眼前这个?”
“是的。”孙如兰道:“这个矿距离港口两天半路程,多半是丘陵山地。张先生应该发现,我们是按百姓和一般壮丁走路或是赶大车的速度走的,一天不过四十里,其实道路修好了的话,一天能走七八十里地,并不是太难。要是按一天八十里,其实也就是一天半的距离,并不算太远。”
“早前你们已经勘探过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7/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