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1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0/479


血腥气似乎更浓烈了一些,当然还有一些人吓的失禁时的臭味,加上怒骂,惨叫,哀嚎,求饶,哭嚎,实在是叫人如处地狱之中,但连高时来等人都已经适应了。
精兵强将,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血腥场面之中,慢慢锻炼出来。
张虎臣也没有犹豫,抽刀就站在刘知远面前,而刘知远已经吓的浑身颤抖起来。
最后一点身为朝廷重臣的脸面,使刘知远没有嚎哭求饶,但他嘴巴半张,还是情不自禁的看向徐子先。
徐子先压根没有理会其人的打算,已经将身子转开去,将陈佐才和陈道坚叫过来,介绍给方少群认识。
方少群对眼前这几人的团练文官的身份也不是很在意……这就是眼界高低的问题,李仪等人被赐封六品七品,乃至正八品,从八品官职时,各人虽然早就期盼,甚至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一旦拿到官状,还是有好多人显露出喜出望外的表情。
而方少群是在大参府邸,刘知远本人是从一品参知政事,位比亲王,每天来往的都是朱紫重臣,够资格进大参府邸院门的,最少也是七品起步,八品九品的小官,哪有资格到大参府邸来拜门?
方少群若是愿意,大可被保荐为官,地方上保荐官员卡的很严,是朝廷限制地方大族过于坐大的一种手段。
想要子弟当官,简单,考中进士后按惯例授官就是。
考不中,最多是推荐举人身份,省解试的一层折磨,终究还是要笔头下见真章。
到京师大参,宰相这一层级,身边得力的幕僚,还有亲属,总是要给一些优待和方便。若是方少群愿意,最少能保举到大理寺丞这个官位,或是大理寺评事,都可以随意到手。
方少群还是白身,从这一点上就看的出来这人格局不小,为官是好事,但一旦被刘知远保举,就算是彻底的大参府邸的私人心腹,在立场上没有太多可以抽身的地步,就如方少群适才所说,刘知远最多赠钱赠物,自己以出谋划策回报,没有什么可亏欠的地方。
到了福建之后,方少群也不会着急要官位,徐子先也不会急着保举,宾主双方,都得相处,适应,看看是不是真的适合。
彼此介绍之时,少不得要拱手致意,方少群对陈道坚印象极佳,十七岁的年龄,谈吐,风范,都相当出色,而且已经是秀才,听徐子先介绍时的话来说,解试一关,也并不为难。
这真是个出色的人才,方少群对陈道坚也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南安侯真是有心。”方少群忍不住道:“人才还真是齐全,看眼前这些人,文才武略俱是齐备了。”
“天下将乱,总要未雨绸缪。”徐子先这时感觉对方少群这样的人,不必要说拐弯抹角的话,他很直率也很坦诚的道:“欲为大事,先得其人,这是我的看法。”
“南安侯也觉得天下将乱……”
方少群话未说完,身后传来刘知远的一声叫喊,接着便是斫断人颈骨的咔嚓声。
张虎臣说道:“刘知远处死了,侯爷,下一步如何?”
“叫金简等人躲在外头,派人到韩相公府邸传消息,我们这里关闭府门守备,等明天韩相公入宫之后,大约也就尘埃落地了。”
“是,我立刻去办……”
张虎臣答应一声,人往外走去,干脆利落,似乎是浑然不以为意。
倒是田恒,高时来,林存信等人,不免还是有些情绪起伏。
那些普通的武卒,虽然刚刚也奋力冲杀,手上俱有人命,此时脸色还是有些灰败惨白。
这可不是普通人,是堂堂的参知政事!
大魏以政事堂为重,最重者无过左相和右相,其次就是参知政事,就是所谓的大参!
参政政事以下,才是枢密诸使,再其下,才是各殿直学士,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各部尚书,判各寺卿的主官,然后才是各路安抚使,制置使,提刑使,转运使,常平使,巡察使,宣抚使。
再下才是知府,知州,知县,然后还有府丞,同知,通判等诸官。
在这些武卒进入南安团练之前,见到最大的官无非就是知侯官县的张天胜,知县出外巡县,照例有仪从,高脚牌开道,仪从喝道,寻常百姓难以近前,远远看一次知县仪卫,就可以吹嘘半天。
能和三班衙役,孔目官,衙前,押司们攀上话套上交情,或是亲友任了此职,一般百姓也就够资格横行乡里了。
眼前这被斩首的参知政事,是读书人中仅次于左右二相的最尊贵的存在,寻常人不要说能斫其头颅,能见到这样的高官一眼,也是感觉神明护佑,祖宗有德。
就是这么一位朝堂上的大人物,被徐子先随口就下令斩首,而张虎臣也是浑然无事的斫下人头,只剩下身躯还躺在地上的血泊中颤抖着。
“下一步如何,想来南安侯考虑好了吧?”方少群心中似悲似喜,刘知远授首是意料之中的事,韩钟和徐子先只要没有蠢到家就一定会处死此人。
今晚的政变,成功的核心只有一条,杀掉刘知远。
刘知远一死,天子只能倚靠韩钟来稳住朝局,今晚已经是够乱了,天子还能叫朝局再乱下去?
“刘知远死,韩相公明早会赴内廷求见天子,当前大局,以稳为先。”徐子先缓缓而言,心中也并没有多少快慰。
不管怎样,他内心深处已经接纳和认可了自己大魏宗室的身份,残余的灵魂也坚持着这一点,绝不会有所更易。
大魏朝堂落到如今这地步,真是福祸自招,一切的麻烦的根源,还不是来源于处于权力最顶端,久居深宫,不明世情道理,一切按自家意愿行事的天子?
当今天子,私德不下于仁宗,勤政不下于宣宗,对兵事的执着重视,不下于武宗。
而集大世之后,反而更容易败坏大事。
后来人们议论时,众人一致认同的观点就是,大魏朝堂换一个天子,朝局就不会败坏到后来的地步。
哪怕是荒唐胡闹的武宗,或是一心在深宫嬉戏游乐,喜欢看杂耍,百戏,画画,练书法的成宗在位,都不比眼下这位的破坏力更大。
至于朝堂和地方,种种错失,乱政,朝官的内斗,党争,还有赋税沉重,禁军无力,林林总总,再配上一个胡来的天子,终致亡国。
徐子先自己思忖过,大魏的工商发达,贸易盛行,文官政治应该是稳定的基石,俸禄高,在崇德朝之前,贪污的官员很少,最少不是主流。
武将也较为地位,而且儒将为多,都是较为忠诚……东胡入境之后,愿意成为仆从军,替敌国效力的大魏武将,为数也并不多,而且多半只是大势去后,为保命不得不投降,投降之后战斗力急剧下降,东胡人根本不怎么信用。
这般的国家,就怎么会亡国了呢?
这个问题,徐子先感觉自己还是看的太浅,未曾深处,或许在将来会有明确的答案?
第一百八十章
迟到
“韩相公的保证,南安侯也不必太当真。”方少群还是和以往一样,说话要多尖刻就可以多尖刻,对韩钟这个秉国的相公,也没有几分尊重。
确实是如此,天子不行,宰相也不行。
韩钟这十来年,正事没做几件,多半是争权夺利,安插信用私人,以至败坏朝政。
另外就是贪墨之风逐渐盛行,以大魏高薪养官的政策,官员贪污,实在只能说是末世的景像了。
“这个我明白。”徐子先皱了皱眉,考虑片刻,说道:“接下来最要紧的事,还是扫清刘知远的余党。三司使,枢密院的人,兵部的人,禁军的将领。”
方少群点头道:“总得十来天功夫,才得初步安稳,然后再扫清地方的,会有投效改换门庭的,要真的安静下来,最少要半年。”
“在此之前,怕是还顾不上我,赶紧打发走才是正理。”
这一次的大变乱,整个京师都是战战兢兢,匍匐在兵锋之下,徐子先就显得太锐利,太危险。要说断然处置,定然又会惹动兵变,京师承受不起,天子也没有这个脸面。
要留韩钟,拿什么借口来处置与韩钟一体的徐子先?
“天子和韩相公都会恨不得赶紧把我打发走。”徐子先笑道:“还好,锁厅试就是后天。”
“其实锁厅试只是对普通宗室给个上进之路,还有官宦人家的子弟,也是一个光彩的出路,比恩荫好。以南安侯现在的地位人脉来说,考或不考,已经没太大差别了。”
“总是要考的……”
徐子先也是知道,现在的他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和徐应宾当年设计的完全不同。
宗室如果不想守着爵位过一辈子,任那些没有实权的虚职官位,就得考中文武进士,然后和普通的进士一样授官,这才会有实权。
这是太祖设计的制度,为的是促使宗室奋发上进,不要当啃禄米的蠹虫。
对徐子先来说,团练使可以虚,也可以实。国侯之位到手,加官进阶不在话下,再有团练使一职牢牢在手,影响福建军政大局也足够了。
但最好的办法还是考中武进士,如果想真的在短期内与赵王争锋,控制更多的地盘,考中武进士是最好的办法。
宗室不得任安抚使,制置使,但徐子先不认为这个祖制还能坚持多久。
崇德十四年后,天子对地方掌控越来越弱,已经有大量宗室蠢蠢欲动,任实职知州,知府,制置使的,大有人在。
“既然如此,还是要都堂急下堂札,确立功劳,一旦得中就自请离京,以安天子之心。”
就算有韩钟进宫分说,天子肯定还不会放心。
经过今夜变乱,徐子先的声望定然会更上一层,天子的警惕防范之心还不知道有多大,为了省事,最好的办法是急速离京。
方少群虽然刚加入南安侯府的幕僚群体,见事已经是十分明白,他的话算是委婉的提醒,徐子先不要以为铲除了刘知远就获得了有利的地位,原本没有心思,也会变成有心思。
徐子先点一点头,他当然不会反对,为人要有决断,也要有野心,但不符合现阶段力量和人心的野心,只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储位不是现在能争的,也争不到,徐夏商的想法,终究也就是想法,老人家还是太天真了,事涉大位,孟浪行事只会使京师血流成河,事涉大位,天子绝没有退让的可能。
刘益的差事也办完了。
这厮端的是心硬如铁,任凭数十人不管是求饶,还是哀嚎,还是拉着头发,一个接一个的斫下头来。
院中的血腥气大的惊人,张虎臣却是带着人将大门重新封闭上,门头和院墙,两个角楼的大火也不去管,只要不蔓延开来就好。
人们只能留在院子里,走动时都得小心避开脚下的血迹。
“这位吴国公怎么办?”刘益手中牵着徐子诚,徐子诚面色如土,吓的浑身颤抖,说不出话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0/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