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1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1/479


刘知远抱拳躬身,答道:“臣不敢。”
再起身时,天子已经在羽林郎和诸多内侍簇拥之下,起身返回大内去了。
刘知远站直身体,感觉自身在微微颤抖着。
他是名臣之后,出身千年世家,其家族进入大魏之后,历任大参,枢密的并不少。但距离宰相这个位子,总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历任先祖的遗志,多少代祖宗的遗憾,现在就要在他手中弥补回来了。
韩钟被捕下狱,朝廷当然要重选首相,舍刘知远其谁?
而且右相也会去职,枢密使张广恩去职,这两个职位天子也肯定会依从刘知远的推举,再将三司,吏部,兵部抓在手中,朝堂一半在刘知远的真正掌控之下,论起来比韩钟还少一半掣肘,论宰相之权,刘知远也会远远超过韩钟。
君子所求,不过如此?
几位侍中已经上来行礼问好,他们或是前任大参,或是卸任枢密,但同一特点都是天子近臣,未必没有起复的机会。
能加侍中衔,原本就是重臣和心腹大臣才有的待遇。
刘知远尽量平复自己的心情,不叫这些大臣看出自己太过得意,以免传扬开来,成为笑柄讥评。
待刘知远出殿之后,郎中令陈常得已经等候在外。
三百余人的执戟郎亦是开始在小东门集结,执戟郎俱是亲贵子弟,或宗室,或文武大臣的家族子弟,与羽林郎相差不多。
金吾卫卫尉石遇吉则集结金吾卫,金吾卫的人数多一些,达千人之数。
两人俱是内廷武官,不可与宰执交结,但看到刘知远出门时,还是面露笑容,远远的躬身为礼。
在此之前,虽然两个内廷高官对刘知远也很客气,但远不到巴结的程度,而眼看刘知远即将大拜,两人的神态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
执戟郎俱穿半截身的铁甲,戴铁盔,而金吾卫穿红色武袍,外罩银色的全身锁甲,一千三百余人肃立于宫室广场之内,执矟,矛,长刀,手按障刀,一半人持神臂弓或长弓,以仪态,身高,具甲,装备来说,眼前的执戟郎和金吾卫禁军,俱是精锐中的精锐。
但以刘知远来看,一千三百余人神态各异,站姿散漫,不少人还在随意说话,甚至走动,这些都是亲贵子弟,哪怕是金吾卫也有不少是武官世家出身,郎中令陈常得是老好人一个,根本不管事,石遇吉自身不正,金吾卫军律不佳,一半得算在石遇吉的头上,叫这两人弹压军纪,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好在刘知远也不在意这些,只要郎卫一至,韩钟知天子心意,除了自杀之外也没有别的路可选。
难道堂堂宰相,真的要去大理寺狱被人当猴子观赏?再被天子派的敌对派系的官员来审讯,侮辱一番,最后赐自尽?
“请大参上轿。”元随头目走过来,躬身打开大轿的轿帘,紧跟着说道:“明天起,就得叫相公上轿了。”
相比亲切一些的“相公”,其实刘知远更喜欢“相国”这个称呼,这个称呼令得他感觉到一种尊贵,是难言的尊严,原本虚无缥缈的权势似乎都落到了实处。
恩威并施,福祸由心,天子之下,国事俱由宰相断,这是大魏的传承,在刘知远上轿之后的那一刻,他终是忍不住轻笑起来。
“大参,”石遇吉赶过来,拱手道:“时局混乱,要不要末将派一哨兵马,前往大参府邸护卫?”
刘知远府里有七十名御赐元随,加上二百多牙将,还藏着大量的甲胄和神臂弓,他不觉得会有什么人能突破这几百人的守护,伤害到自己。
韩钟一旦想动禁军,在卫尉兵符之下,各厢都禁军都会出动,十余万人的禁军,韩钟能调动多少,持着虎符的卫尉一至,甚至情况一急,天子定会派人执白虎旗平乱,又有多少禁军将领,冒着事败伏诛的风险,跟着韩钟来攻打自己?
“不必了。”刘知远府中的情形不可为外人所知,当下含笑道:“都指挥有心,不过本府有元随牙将守备,料想无大碍。”
“那也派两都人手,护送大参回家才好。”
“可以。”
对这种程度的讨好,刘知远当然接纳下来。
……
大参回府之后,两都的金吾卫又原路折返。
一路行来,路人都是颇为骇怪,大参回府,照例由元随跟随护卫,何时需要金吾卫派出人手跟随?
京师中嗅觉敏锐的人,早就察觉今天情形的不对。
大参刘知远奏请独对,韩钟于傍晚上疏,天黑之前,刘知远在宫门锁院之前出小东门,金吾卫派兵马护卫,这些事情讯速在权贵府邸传扬开来。
不约而同的,路面上的达官贵人都是少了很多,各权贵府邸都约束家族子弟今晚不得外出,在刘知远回府后不久,原本京师极为热闹的几处寻欢作乐的区域,权贵子弟和官员们的身影都是骤然少了许多。
只有京师百姓和外来的举子,商人们不明就里,还是在酒楼妓院中寻欢作乐,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沿街叫卖的小贩来熙熙攘攘往来的人群重叠交错,仍然是一副太平享乐之景。
刘知远下轿之时,发觉自家府邸四周平静如旧,小贩还是很多,来拜会的官员仍然在府邸内外等候,四周仆役影影绰绰的在忙碌着,很多人是在拿着挑杆,将檐下悬挂着的风灯陆续点燃。
一切都没有变化,唯一的变化就是自己真的扳倒了韩钟,今天早晨到现在,刘知远花了十几万贯在宫中,几位侍中,诸多的门下舍人,内侍省的宦官首领,一切都如他设计的那样,天子震惊,愤怒,然后最终下了决断……从明天开始,刘知远就会是事实上的宰相。
二百多年的希望,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金士奇等幕僚迎上来,刘知远看了一眼,随口道:“方少群呢?”
“说是身体不舒服,躲在后院不肯出来。”
“这人,还是小孩子脾气。”刘知远大事已毕,心头一阵轻松,对方少群的桀骜无礼也比平时要优容许多。
一旦拜相,接下来的大事就是主持北伐,很多细节都需要方少平在身边左右赞襄扶助,刘知远并不认为方少群是金士奇等心腹,但论起能力来,金士奇等人绑在一起也不及方少群。
“今天封禁府邸,”刘知远换了便袍,一脸轻松的道:“府里无人违禁外出吧?”
“是在下和方少群出去了一次。”金士奇道:“方少群说今日与王直约好了会面,大参没空,他和我应该走一趟,我想此话是正理,对王直不可太怠慢了,所以与他走了一趟。”
“哦,”刘知远皱了皱眉,说道:“都说了什么?”
“只提起北伐之事,方少群劝王直力助大参,别无他语。”金士奇略感心虚,方少群还提起徐子先,不过只寥寥数语,应该没有什么大碍。
“也罢了。”刘知远略感不悦,自己下令任何人不得外出,两个幕僚却擅自去了朝天驿,不过用意也并不坏,王直是可倚重的重要力量,北伐大计也缺不得此人,确实不宜慢怠。
“今晚叫所有牙将披甲戒备。”刘知远略感疲惫,但精神还是处于亢奋之中,他对众幕僚吩咐道:“一定要严加防范,今晚过后,就不要紧了!”
在场幕僚俱知今天要出大事,所有人的心都是砰砰直跳,当下俱是躬身答应,几位大参府的领牙将的武将,已经按刀退后,将所有的牙将元随都集结起来,同时刘知远下令关闭大门,赶走所有待候传见的客人。
“吴国公说有要紧大事……”参政府邸的门政对刘知远道:“来了有小半天了,也赶走吗?”
“他来干什么?”一个不该出现在自家府邸的人却莫名其妙的出现了,刘知远心中有隐隐的不安感,他道:“叫他到书房见面……不,我亲自到门房去见他!”
第一百六十九章
天王像
暮云低垂,枢密副使李国瑞从枢密院下值。
他原本是将种,将门世家出身,但当年却是在家族支持之下考的文进士,走的是文官仕途。这条路原本并不好走,文官世家与将门世家算不算太融洽……宗室结亲可以与文官世家或是将门世家,两者都是宗室的上佳选择,而文官世家却极少选择将门,将门也不会主动去与文官交结……两者之间虽不能说势成水火,但也是泾渭分明。
太祖开国的时候原本有国策,官员应可文可武,文武之分不必那么分明,但二百年时光冲涮之下,大魏的现状还是偏离了太祖的希望。
李国瑞以武转文,升迁却是相当困难,从下县县尉至县丞,再至知县,州判,州同,知州,几乎是一步一个脚印,四十余岁时还在知州的位子上迁转,如果不是在平定山东青州群盗时展现的军事才华,立下大功,怕是现在五十来岁,还是在州府的序列上迁转,想进入安抚使层面都是痴人说梦,更不要说进入两府,成为执政之一。
李国瑞的机遇来自于刘知远的赏识,他为知州时,刘知远在河北东路任安抚使,后刘知远入朝为枢密副使,刘知远一路被提拔为河北东路的安抚使,去年对东胡的胜利,塞住了质疑者的嘴巴,其后李国瑞被已经任大参的刘知远引入朝中,拜为枢密副使。
这一次的升迁却是无人质疑,甚至盖住了刘知远一党的嫌疑,连左相韩钟都未在刘知远的任职之事上有所刁难,入朝之后,韩钟甚至数次表示了善意。
原因也是极为简单,在朝的枢使和副使中,年富力强,尚未满五十的李国瑞是公认的最为知兵的名帅,任何宰相或是大参,想在军事上有所展布,非得倚重于李国瑞不可。
李国瑞也是顺利的兼任兵部尚书,同时知兵器监,朝廷哪怕在北伐之事上还在犹豫,争论,但对李国瑞的支持倒是举朝一致……朝廷也实在伤不起了,东胡连续数次入境,北方诸路残破不堪,流民多达百万,地方残破赋税不收,还得赈济和安抚流民,禁军的损失也是不小,诸般情形相加,已经令得朝中官员相信,这样的入侵再持续下去,大魏就真的难以为续了。
但是,李国瑞上马之时也是犹自摇头,北伐之议就真的可行?
刘知远已经隐隐向李国瑞透露过他庞大的北伐计划,令得李国瑞相当的吃惊,甚至感觉刘知远简直有若疯狂。
动员百万大军和百姓,行此冒险之举,一旦失败,大魏连翻盘的本钱都输光赔净,东胡再进来,不光是残坏北方各路州府了,燕京也是危险的很!
一旦朝廷虚弱被北虏尽知,下一次进来的可能就是北虏和东胡的联军!
三十万乃至四十万人的骑兵入境,到时候拿什么来挡?
一旦如此,刘知远固然是千古罪人,李国瑞又当如何?
一念及此,难免叫李国瑞心中郁郁,甚至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一边是刘知远的知遇之恩,还有天子的期盼和压力,另一边是明知事不可为的疯狂,李国瑞自己也不知道,在北伐大事上,将如何决择,到底站在哪边?
相比之下,韩钟的持重谨慎反而是更叫李国瑞赞同,虽然不能被动挨打,使东胡入境的情形持续下去,但相比较而言,静观其败,突出几个战略防守的重点,将损失降到最小,这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然而凡事真的能依本心而行?
金吾卫军和执戟郎集结的消息早就传开,而枢密院这里,却对此无能为力。
宫中郎卫不属枢密指挥,若是有功高资历深的宿将在朝,可以敕封为太尉,领禁中内外一切兵马,凭功臣宿将的威望,可以震慑一切不法情事。
正因太尉之职重要,在成宗之前宫中禁卫经常托付给年老功高,忠诚上绝无问题的太尉来提调,现在已经十余年不拜太尉……
放衙之时,皇城中的官吏极多,大官坐马车或轿子,小官骑马甚骑骡子,也有不少官员换了便袍,安步当车的走回去。
京城人口有一百五十万人左右,甚至在大股流民涌入时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到傍晚时,每条大道上都是人潮涌动,人流异常稠密,只有宰执可以使用大量仪从开道,不受影响,普通的官员还不如慢慢走回去,欣赏燕京的京华盛景。
天气渐渐转为和暖,但李国瑞心中却是一片冰凉,内东门那里已经传来嘈杂的声响,显然是郎卫们正在集结了。
“回府去。”李国瑞胸口如针扎一般的疼痛着,如果是旁人,可能会在这个时候去刘知远的府邸,李国瑞有大量的元随和在外带兵时跟随的精锐牙将,在此决疑定计之时,他若赴刘府守备,定会大得刘知远的欢心,两人的盟好关系会更进一步。
但李国瑞不屑于此,哪怕枢密使的位子已经近在眼前,唾手可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1/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