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1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479


“入京前可没想到是这般情形。”护卫首领卢四往冰面上吐了口唾沫,裹紧了自己的羊皮袄子,一脸怨恨的道:“进京好几天了,居然一个拜会的官员也没有?官家也迟迟不见咱们……”
“你急什么?”邓文俊也很郁闷,不过他对卢七道:“又不是不知道原因?现在韩钟和刘知远斗的厉害,两边都红了眼,这几天听说韩钟撒了不少钱下去,刘知远的人还是在咬林斗耀……嗯,这麻烦是徐子先捅出来的,估计这事也快完了,林斗耀罚俸,那个叫韩炳中的制置使革职,还有一个军都指挥,革职拿问。”
“啐,他娘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王直满是皱纹的脸又紧皱了一下,京师的情形远比他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此前王直去刘知远府邸拜会过一次,双方谈了不到一刻钟,刘知远话说的很满,说是叫王直万事放心,因为万事有他。
结果接下来的这几天,朝堂上毫无动静,似乎是所有人都把这个刚招安的大海盗头子给忘记了。
官员们都红了眼,北伐的事撕成一团,天天奏折如飞雪般飞向进奏院,双方阵势分明,彼此都已经快直接攻击下三路了,加上福建路林斗耀也成了一个小战场,这几天上奏的官员人数超过百人以上,几乎所有的御史都出手了,加上各殿学士,中书舍人门下舍人,够资格上奏的打手小弟,乃至六部尚书侍郎寺卿都有赤搏上场的,每天在进奏院外摇头晃脑看奏报邸抄的人群是里三层外三层……王直一直以为自己份量挺重,在此之前就招安之事也是引发朝堂的大争论,最终靠天子驾临一锤定音才将事情定下来。
然后王直受封左卫大将军静海军节度使,成为实权藩镇紫袍大员国之重臣,谁料想到了京师才知道,此前王直招安于否只是一个引子,双方战罢了之后又有北伐这个大名目,这一下人头打出狗脑子来,根本就没有人在意王直是不是该招安,或是王直人到哪里了?
只有一个御史上奏,言称可以裁减津海卫军和水师船队,这种迂腐的呆书生的见解当然被“淹”了,也就是说皇帝未批复,政事堂不下札,直接被当成废纸处理了了事。
“大魏真是乱象已成……”王直轻声叹息一声,手中一沉,将鱼竿提了起来。
一条鲤鱼在半空中乱晃着,金色的鱼鳞在正午的光线下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和这一筐鱼一道送那些驿丞。”王直起身竖了个懒腰,毫不在意的吩咐着。
在海上多年的人已经吃惯了海鱼,只会觉得河鱼带有一股泥腥味道,虽然时人以能吃上金明池里的金鲤鱼为荣,王直却对此丝毫不感兴趣。
卢七身边有个护卫答应着将鱼篓提走,王直原本打算回屋休息,眼神一瞟,却是见到一队人向着自己这边疾步走过来。
“是方少群和金士奇。”邓文俊盯着看了几眼,说道:“方少群是谋士之主,性格狂狷,经常弄的刘大参下不来台,那个金士奇,才是大参谋主中的心腹。”
“大参自己不来,弄两个幕僚来,”卢七大为不满,说道:“架子也太大了。”
邓文俊苦笑一声,说道:“老七你就不要添乱了,咱们去大参府邸拜会过一次,大参立刻接见,这就已经是很给面子了。大魏亿万生民,百万禁军,十余万官员,过万宗室,有名有姓有身份地位的不知凡几,宰相只两人,枢密使和副使三人,大参两人,这七人号为执政,是整个大魏最尊贵,最有权力的七人,咱们一群刚招安的海盗,还能如何?待天子接见过后,咱们赶紧滚蛋,京师这地方,没事不要来才是真的。”
王直缓缓点头,表示赞同。
王直对刘知远的怠慢和轻视也略有不满,不过他也知道刘知远现在处于焦头烂额的状态之下,北伐之争如火如荼,只有沿街上的那些普通百姓,不知就里,还以为大魏平安无事,殊不知北伐一行,胜败难料,战乱一起,离乱之人,真不如太平之犬。
王直此行,原本是想办妥自己退职之事,将京师的一些麻烦逐一解决,比如粮饷交代,对接的官员,一大批海盗想要出身,需要两府给出官员委状,这些事全办妥了,才算是招安第二步麻烦的解决。
现在看来,想把这些事办妥怕是要耽搁一段时间了,刘知远陷入于左相韩钟的缠斗之中,而韩钟掌握的官僚体系定然会给王直找若干的麻烦。
他们当然不会害怕逼反王直,如果王直一怒之下真的离京再反,虽然北方海域会面临种种攻击陷入混乱,但对韩钟一系的官员来说反而是好事,可以抓住充份的理由攻击刘知远一派,刘知远会相当狼狈,不得不丢出几个官员舍卒保车。
至于国事和海防要事,谁他娘的在乎?
王直心情不佳,但还是第一时间起身,向着两个大参的幕僚拱手问好。
金士奇笑容中带着矜持,对着王直着实客套了一阵子,又是替刘知远致歉道:“其实大参理应来回拜大将军,但近来朝中事务繁多,要紧的大事一桩接一桩,大参实在脱不开身……”
方少群接话道:“近来就要尘埃落定,北伐大计必在大参运作之下成功,到时候大将军亦可参五其中,博万世之功名。”
王直将客人引入院中坐着,令仆役上茶,声色不动的笑道:“方先生这话可有所指?”
金士奇略感不安,但也不觉得方少群的话有太大问题,若是能鼓动王直上奏支持北伐,静海军节度使可不是虚头名衔,对北伐战事会有极大的帮助。
方少群翘起脚,狂士姿态尽显,当下侃侃而言,将刘知远的北伐计划,大肆宣讲了一番。
几个海盗都是目瞪口呆,包括王直在内也是一样,众人嘴巴微张,半响都是毫无反应。
第一百六十三章
南安侯
方少群得意洋洋的道:“这是大参亲自计划,一举中兴大魏的大手笔,大文章,北伐之后,大魏疆土超过汉唐,当今天子功过汉武,大将军若不信,金先生可证实之。”
金士奇心里不妥的感觉更强烈了,但还是不由自主的点头称是,并且也着实劝说了王直几句。
“铲除奸相韩钟一党,主持北伐,大参的功业也超过历代名相,我等追随于其后,也能成就千秋功业,大将军勉之。”
王直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再看金士奇和方少群已经起身告辞。
“听说大将军入京时与南安侯世子徐子先有过交往,”方少群略显骄狂的道:“此子不仅恶了韩钟,也得罪大参,大将军不宜与此人交集,嗯,他离倒霉不远了。”
王直微微一笑,并不作答,身为左卫大将军,静海军节度使,海上积威有年大海盗头子,当然不必理会这个骄狂书生的警告。
金士奇这时反不觉得不妥了,王直牵连到徐子先的事里没有好处,其确实是刘知远布局海上的重要棋子,当下也跟着道:“此子看似得意,但右相也保不住他,大将军不宜与其纠缠过深,这两天就在驿馆不要外出,静观其变可也。”
“好,老夫省得。”
两个幕僚至此起身告辞,王直令人取了四十贯钱来,送到门口,两个幕僚也不太认真推辞,他们的眼界,一人二十贯只是礼节性的馈赠,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厚赠了。
到馆舍门口时,金士奇略作不满状的道:“王直这老狐狸,身家何止千万贯,上京带了几十万贯钱财打通关节,近来各处官员几乎都是几百贯,上千贯的送,给咱们就二十贯,也实在是太小气了些。”
方少群无所谓的道:“他私下里给大参的必定不少,另外离京时,肯定还会有一份正式的馈赠,今天不过就是给点跑腿钱,二十贯不少了。”
金士奇试探道:“小方你不是说北伐太危险,当面和大参顶撞过,怎么适才又是这般模样,令我有些意外。”
方少群冷笑一声,说道:“当面奉承大参是你们的事,我当然是有什么,说什么。到了外头,当然是要鼓动王直之辈,参与和支持大参,否则不是更没戏了。”
这厮果然还是那逼狂生嘴脸……金士奇被这么一刺,气的直翻白眼,不过心里隐隐的不安感了倒是消失了不少,看来方少群得到大参倚重也不是由来无因,最少今天的拜访在金士奇看起来是相当的成功。
“蠢货!”方少群用眼角扫视了一下金士奇,在内心对身边的同伴下了一个相当准确的判断。
……
“姓方的太傲气了。”卢七在院门口对着两个青袍幕僚啐了一口,转头回来还是一脸怒气,他对邓文俊道:“大帅要招安,你最赞同,现在看来怎么样?我看还不如留在海上逍遥自在,最少不必受这种鸟气。那姓方的,若是在海上叫我遇着了,一顿鞭子抽下来,管教他叫老子爷爷。”
“你知道什么?”王直面色异常的冷峻,说道:“要出大事,姓方的是要借我们的嘴,把事情告诉徐子先。”
“能是什么事?”邓文俊皱眉道:“我也觉得事情非比寻常,但一时想不明白,姓方的若有所指,但我真的想不明白。”
“我们想不明白,徐子先能。”王直断然道:“我们在外头不是有个小院,紧急时藏身用的?我一会就出去,卢七你到睦亲馆去,不管什么时辰一定要见到徐子先,然后将他请到我们藏身的院子里来。”
“好,”卢七遇到正事时还是能靠的住,当下点了点头,答应道:“我现在就去办。”
“文俊留在馆舍里头。”王直道:“将弟兄们拢起来,外松内紧,一旦有事可以立刻有所反应,但也不要弄的太风声鹤唳。”
“我知道了。”邓文俊很沉稳的点了点头。
“早知道……”卢七出门前还要照例抱怨几句,王直这一次打断了他,说道:“留在海上是一辈子见不得关的海盗,这一次事情虽大,倒是难得的契机。”
邓文俊问道:“大帅觉得是什么契机?”
“这,我还说不上来。”王直笑了笑,满是皱纹的脸上其实没有太多紧张之色,这件事对王直来说机遇大过风险,他道:“不管怎样,进则能成功脱身,败则就没有什么左卫大将军,静海军节度使了,倒是趁了卢七的意。”
邓文俊道:“大帅的意思是刘知远靠不住了?”
“当然。”王直笑着反问道:“刚刚那方少群说完北伐的话,你是什么感觉?”
“刘知远疯了,”邓文俊摇头道:“无可救药的疯狂。”
“就是喽。”王直道:“方少群的意思相当明显,刘知远疯成这样,我还要和他合作么?”
……
王直在等候徐子先的时候,徐子先正轻松愉快的步入大宗正司。
韩国公徐安吉对徐子先很是亲和,毕竟是近支血亲。同时也很符合厚道长者的形象,废话不多,只是对徐子先的过往经历略为打听,然后很随和的夸赞了几句。
宗正司里的吏员是普通人,官员则多半是远支低阶的宗室,或是国姓世家出身的官员。
来往时不少人都是会瞟徐子先一眼,但也多半就是看一眼而已。
徐子先在福建路已经算是个人物,甚至在京师也较为出名,但终究还不算什么真正的大人物,“后起之秀”这个设定比较符合徐子先的综合实力和形象,除此之外,也就没有什么值得人们关注的东西了。
当然,徐子先在南安立下的大功还没有具体的封赏,两府曾经讨论过,右相建议是等徐子先考过进士试之后再说,这个提议得到了两府宰执们的全票通过。
斩首千级,这个大功确实不好抹杀。
直接提为国公是一个解决的办法,但又似乎酬劳太过,毕竟国家名、器不可轻授,多少带兵的都指挥或安抚使,一战斩首过千级的战事很多,拿近的来说,去年河北东路安抚使李国瑞一战就斩东胡首级三千余级,虽然事后清算首级时发觉一半以上都是北虏或是汉人降兵,真正的东胡首级不到千级,但这样也算罕见的大胜了。
结果朝廷也没有给李国瑞授爵,因为要提升李国瑞为枢密副使,这一次的提升足抵其功,等李国瑞再立下大功,才会被封爵,或是等枢密副使的年资满了,照例得以封侯。
皇子照例得封爵,但宗室爵位一旦定下来就很难迁转上升,有很多宗室家族所求的就是立下功劳,能够多承袭两三代,不使过早被从宗室中除名,成为国姓世家。
从宗室出来,不仅是特权的丧失,也是身份认同等若干方面的精神上的痛苦,不是宗室中人很难理解。
如徐行伟的家族,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重新得到封爵,重归宗室族谱。
对徐子先的封赏,光给官职肯定不够,估计还是得增加世袭的官庄实封,再赐给一定数额的钱财,团练费用皆是自筹,朝廷再紧张也不能一点脸面不要,估计会给徐子先一大笔钱财。
除此之外,想要更多的也是奢求了。
徐子先在宗正司顺利验明正身,由小吏跑进跑出的办理各种手续,陈佐才和陈道坚等人在外等着,他和韩国公对坐喝茶聊天,倒也是惬意。
待盖着天子宝玺的文书和印信取过来时,徐安吉微笑着道:“恭喜明达了,自现在起,你就不是南安侯世子,而是第三代南安侯了。”
“多谢五爷爷!”徐子先大礼参拜,神色十分郑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