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王侯(校对)第1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479


而封户,最少也要至三千户,一般得宠的皇子,虽无寸功于国,爵位可能是公,也可能是侯爵,但实封上也是一千户到三千户不等,南安侯府只有六百户,是因为头代南安侯荒唐无能,皇子封侯实食封,南安侯府简直少的可怜,可见当初是有多不受宠。
这一次加到三千户以上,算是把以前朝廷亏欠给南安侯府的封户补齐,弥补当年遗憾,可叫徐子先告慰祖先,同时也能酬功,陈满的判断应是没错。
但这妇人如何愿接受事实,如果徐子先不退亲,陈徐氏对小妹百般不满意,在她看来当然是自家儿子最好,靖远侯府的家底也比南安侯府厚实的多。
岂料徐子先对陈满断然拒绝,靖远侯府和陈敬中都成了笑话,这妇人走到哪里都感觉被人用异样的眼光打量,气的多少天没睡好觉。
现在陈徐氏深恨徐子先,看到骑着大青马过来的徐子先时,恨不得一个诅咒,叫徐子先从马上摔下来跌死才好。
“昌文侯也是糊涂了。”陈满在一旁嘀咕道:“徐子先这样的小人,冒起来快,跌倒了也惨,且看他起高楼,再等他楼塌了。”
陈徐氏听了甚是高兴,不过妇人还是关注聘礼,等看到大队人马跟着徐子先过来,很多人扛挑着各种方箱圆盒的时候,陈徐氏一脸沮丧的转身下楼。什么功劳,崛起,妇人一律不懂,但从眼前丰厚的聘礼来看,南安侯府是和以往决然不同了。
“天杀的破落户。”陈徐氏恨恨的道:“且看你得意到几时。”
“不会太久。”陈满赶紧道:“阖城宗室,多站在赵王一边,看他能横行到几时。”
陈徐氏回过脸来,说道:“你们这些当家主事的男人,光是说话没有动作的?看这小贼得意,我这心里火烧火燎的难受。”
“得赵王殿下作主。”陈满颇感尴尬,说道:“赵王不下令,谁也没法子。”
“长久不了,你放心。”陈满道:“赵王若是是真的要对付他,谁也救不了他,齐王也不行。”
第一百三十七章
昌文陈家
徐子先连侯府都没有回,安顿了小妹等人之后,直接带着聘礼往昌文侯府去。
他本人和大量的牙将,还有陈佐才,刘益,张虎臣,林存信等着都换下武袍,穿上正式的官袍。
大队人马之后是大队的挑夫,从南安一路雇着挑到府城来。
侯府世子的喜事也是轰动了南安,被选中的挑夫都是喜气洋洋,聘礼徐子先没有操心,只是拨付了三万贯钱出来,由李仪等人负责操持。
八十一个挑夫挑着大大小小的箱子圆盒,两盒金,两盒银,还有八盒崭新的铜钱,另外就是一些金银首饰,衣料衣物,还有花茶,干果,团圆饼,酒,绸缎等物,等迎娶时,昌文侯府的嫁妆也叫很多人家暗地里议论。
比家底,现在的南安侯府还是拍马也跟不上昌文侯府,两家的联姻也不是简单的婚事,还涉及到两个家族在军政权力商业上的合作。
现在昌文侯府与南安那边已经在合作棉花布匹纺织的生意,下一步徐子先还有钱庄银号的生意,码头仓储生意等等,都是可以与昌文侯府合作。
婚事能成,不光是徐子先在军政上的成就,昌文侯府的陈笃光,陈笃忠等族中的长辈,对徐子先的生意头脑,也是相当的认可与接纳。
徐子先在南安河与闽江放的几万只鸭子,还有两三千亩陆续开辟出来的菜园,加上大量的生猪,鸡,羊,这些团练的人数已经消耗不掉,府城对这些农产品的需求量很大,预计在这一块上,集团农庄式生产方式节省了不小成本,光是这一块,一年几万贯的收益是有的。
相比三万贯的聘礼,徐子先也不知道陈笃敬会回什么礼,估计会在聘礼的数倍以上。
行到三官堂附近时,魏翼骑着一匹枣红马赶过来,他也换了一身举人袍服,喜气洋洋的加入了队伍。
“可惜子张兄不在。”魏翼一脸遗憾的道:“不然他现在得多高兴。”
“我们很快能和子张兄见面。”徐子先笑道:“到时候补请他一顿酒便是。”
魏翼是明年与徐子先一起北上,徐子先是锁厅试考武官,魏翼则是考文官进士。徐子先记得魏翼未能高中,黯然回乡,在下一科再考举人,再赴京考进士,最终任官时大魏已经快亡国了,当然没能做出什么事业来。
他想了想,说道:“子张兄要和我一起应武官试,燕客你应文进士试。现在你在周报的事太忙,要么你干脆不要北上,在周报多干几年,多攒些声望人脉。要么就把周报的职位给辞了,专心温书,年上到我们出发,还有十来天光景,这时间不要虚掷浪费,再于船上和至京师苦读,我们三人一起赴京,我是想都能风光得意的回来……”
魏翼看了徐子先一眼,垂下眼皮想了想,说道:“明达你说的对,我还是把周报的事给辞了去吧,那里做的再好,我家里怕也饶不过我。”
徐子先闻言笑将起来,世家子弟,享受的同时就有责任。
魏翼的家族也是官绅世家,当然远不及昌文侯府,但世代官绅,家族中每一代总有几个进士,这已经很是了不起了,若是魏翼不能中,怕是最少要考到四十岁,实在没戏了,家里人才会放过他。
于其耽搁沉浮十几二十年,不如痛下决心,把这个鬼门关给过了,这才是最合适的想法和做法。
“明达,”魏翼突然道:“你现在真是变了许多。适才那样的话,以前只有子张劝我,要是以前的你,除了愤世嫉俗的话,实在也说不出象样的规劝朋友的话。”
“朋友之道,当然是扶携并进。”徐子先不正面回答,只道:“闲话不多说,一会儿到了昌文侯府,你可得替我多挡几轮酒。”
“这是义不容辞的事。”魏翼笑着应下来,看看左右,又笑道:“不过明达你是兵强马壮了,看着你身边的诸位,怕是没有我的用武之地……”
刘益就在徐子先左侧,落后一两步骑着马跟着,硕大的酒糟鼻相当显眼,魏翼当然是有所指而言,众人闻言,都是大笑起来。
……
至昌文侯府,侯府早就得信,正门大开,陈正志一身七品文官的官袍,站在大门口替尊亲长辈亲迎未来的妹婿。
双方长揖而礼,然后看着挑夫鱼贯而入,再由陈志正将众人引入二门,直到昌文侯府的正堂之下。
这一次是纳征礼,礼成之后,亲事已定,徐子先看到一袭从二品侯爵袍服的陈笃敬,也看到了脸色微红的陈文珺,看着美丽无比的少女脸上似有微醺之态,显然是害羞与欢喜兼有,他心中也是有恍惚之感。
前世今生,终于得偿所愿。
当世礼仪,并没有婚前不能见面的道理,在众人纷纷见礼时,陈文珺都是大大方方的向徐子先行礼问好。
请期和亲迎之后,双方才会改口,徐子先称陈笃敬仍为叔父,对陈文珺以三妹相称。
乱哄哄的当口,徐子先忍不住对陈文珺小声道:“五年前就盼望的事,今天总算满意了。”
陈文珺面色红的更厉害,也是忍不住白了徐子先一眼。
徐子先现在可是不蠢,不再是那个键盘低手的恋爱专家,他当然是看的出来,眼前的少女对他的话,十分满意。
可能每个少女都会患得患失,既欢喜徐子先,也接纳了他,但又希望对方是真心喜爱自己,而不是因为家世和世俗的考量。
虽然知道事不可免,但陈文珺对徐子先的话,应是十分欢喜。
“必不负君。”当着众人,陈文珺怎会说什么过份的话,只是回答之时,声音颤抖,身子也在微微抖着。
“你们俩过一阵子有的是功夫说话……”陈笃敬的堂弟陈笃光走过来,拉着徐子先走到陈府正堂安知堂的正中阶上,大声道:“各人都过来,认识一下明达。”
众人俱是从散乱的状态回转过来,众多的眼光看向徐子先。
魏翼与徐子先相识多年,还是头一回看到这位好兄弟处于这么多达官贵人的正中心,不仅如此,还是每人均含笑看向徐子先,眼神不乏好奇,仰慕,甚至是讨好。
他心生感慨,往后退了两步,心里想着可惜徐应宾看不到,徐子先和徐应宾父子应该是以这件事最为遗憾。
“这位是陈正心,大理司评事,权知泉州南安县。”
“陈正谊,左正言,汀州长汀县知县。”
“陈正宾,符宝郎,澎湖县知县。”
“陈耀宗,殿中侍御史,建州观军容使。”
“陈德道,建州州同。”
“陈笃名,你十一叔,集英殿修撰,这一次从京师请假回福州探亲,正巧遇上了。”
“陈笃中,东藩上寨知寨,防御使。”
“陈笃务,左谏议大夫,福建路转运副使。”
“这位是张子清,日后称二姑父,中书舍人,兴化军宣抚副使。”
“刘宝瑞,四姑父,中书舍人,邵武军宣抚使。”
“嗯,这位是李明宇,大姐夫,殿中侍御史,福建路观风使,闽清知县,
“杨复,二姐夫,兴化军掌书记。”
徐子先感觉自己脸快笑僵了,点头抱拳不停,几乎比打仗还要累。
怪不得赵王在自己前世汲汲求陈文珺为儿媳,哪怕是陈文珺与徐子文夫妻失和,赵王也从未为难过陈文珺一星半点,眼前被介绍到的都是近支亲戚,不管是昌文侯陈家的人,还是姻亲,都是相当亲近的关系。
稍远一些的远宗,还有一些较远的姻亲,今天这种场合都没的机会上前,可能就是在成亲的酒宴上介绍了。
一旦成婚,昌文侯府掌握的这么庞大的直系官僚势力,不能说为徐子先所用,但最少会是相当大的助力。
也怪不得这个世家大府,成为福建路排名第一的文官世家!
朝廷对这样的世家倒不是很忌惮,就算陈家没有封爵,这样的书香世家只要大魏不亡,肯定会有大量的子弟入仕为官,这是显然易见的事。
江南一带,这种从前朝到本朝的书香世家,一个家族几十个当官的,几百个举人秀才,这是相当寻常的事。
不寻常的,也是徐子先诧异的就是大魏并不强迫文武官员到异地为官,考中进士后当然不会随意让官员挑选职位,很多进士会在京师任半年左右的观风进士,学习诸监,寺,六部,三司,两府的政务推进的过程,了解京师的官场,半年之后,留京的多半是科考排名靠前的,大魏虽努力推行中枢和地方并重的政务制度,但几百上千年的传统难破,仍然是京官为重,朝官以留京为荣。
新进士留京,一般任从七品,正八品或从八品的职务,如果离京外放,一般来说吏部会将新科进士,不分文武,均放回本路为官,如果本路没有实缺,或是本人自愿,那就会放到外路。
这是太祖立国之时的理念,本乡本土为官,不存在语言不通,难以施政的弊病。将北方人放到福建,两广,怕是听懂方言都得花半年一年的时间。而百姓不懂雅言,不会说雅言的是多数人,地方官员不懂方言,如何施政亲民,如何判断刑案,料理钱粮,兵谷诸事?
只有到知府,知军州,或是军都统制,还有安抚使,巡按使,转运使,提刑使等高职时,大魏才一般以外地官员为高职。
中低官员本土人任职亲民官,可以迅速掌握地方,不太容易被吏员,豪强,宗族所制。中枢施政,容易得到贯彻。
大魏的财赋,军事,律法,基本上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能在地方得到有力的推行,和这个政策并非没有关系。
异地为官之策,起源于汉,原意就是汉的官员自治权力极大,太守为两千石大吏,在地方上掌控军队,行政,司法等诸多权力,能自己征辟官吏,对治下官员和百姓几乎生杀予夺。县令也是有极大的权力,若不加以制约,使外来的强梁官吏与本地豪强对立,而在本地选取官吏,那么很容易造成失控的局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4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