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明(校对)第156部分在线阅读
他正无聊,登闻鼓一声,眼中便是神光凛然,自然而然的散发出一股帝王之威。
“有人敲登闻鼓?”
李太后怫然不悦,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鼓院的官吏都是死人?居然闹出这样的事来,简直可恶。
“皇帝去看看吧!”
登闻鼓是祖制,大明的皇帝没办法做到宋朝皇帝听闻规声就料理民政的地步,更不可能拿钱赔百姓的猪钱,所以鼓声一响,事情必定不小,太后亦不能耽搁,只得命万历立刻赶到宫中去处理。
“是,母后请稍待,儿臣去去便来。”
万历心中高兴,脸上却没有显露出半点异样的神情来,安然施了一礼,这才在太监们的簇拥下,赶赴大内。
孙海与客用两人神情都有点紧张,眼前的这一切是他两人精心安排,原本只要火一起,烧死那个“高僧”这一切就算了局,他们在太后跟前就算立了一功,在皇帝这里也是一样,但现在被一打岔,事情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停在这里,就意味着可能会有变故!
但这事情也不是他们能左右,两个太监心怀鬼胎,也只能老老实实的跟着万历身后。
过了玄武门,一路再出乾清门,在内廷和外朝之间的地方,值宿宫禁的文武官员已经等候在那里了。
代表锦衣卫的张惟贤,瞿汝敬等都指挥使站在刘守有身后,毕恭毕敬的等候着。
“出了什么事?”一见到这些鹰犬,万历劈头便问。
他知道,这些家伙必定已经了解到了相当多的情况,否则的话,不敢这么若无其事的站在这里。
“臣已经派人去看过了。”刘守有在,别人无法在御前说话,由这个锦衣卫堂上官复奏道:“是有一个京营小军,进入鼓院击鼓鸣冤。”
万历眼中冷芒一闪,问道:“鼓院的人是死人?怎么随意由人进出?”
整个鼓院之中,有不少官员和小吏值守,登闻鼓放在鼓院之中,由通政司的人负责管理,这鼓在很多人的记忆之中,根本就没有被敲响过。所以万历也是奇怪,为什么这一次居然有人能成功击鼓。
“听人说。”刘守有小心翼翼的道:“这个小军身手十分高明,翻墙过院而入,根本就没有从正门进去,等鼓声响起来之后,就算发觉也是晚了。”
“竟有此事。”
万历的兴趣大增,问道:“这个小军是哪个营的?”
“回皇上,是幼官舍人营。”
“舍人营!”
万历眼中先是显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接着便是若有所思,再下来,便是面无表情,毫无任何的表示了。
刘守有也知道万历与舍人营坐营官张惟功的关系,见此情形,更是小心,一句话也不敢多说,见万历没有什么进一步的表示,便是一躬身退了下去。
张惟贤也是听到了,他眼中波光闪烁,显示出内心的不平静。
这个小军既然是出自于舍人营,那么说张惟功完全不知情,恐怕鬼也不信,只是不知道舍人营又出了什么乱子,居然弄到这么大的动静出来。
无论如何,在皇太后千秋节这一天闹出这样的事来,对惟功显然是十分不利的,就算是他不知情,驭下不力这一条是很显然了,再联想到客用和孙海正在运作他和张惟功调职一事,万历已经颇为意动了,加上这一件事的影响,很有可能成功,想到这里,张惟贤也是呼吸粗重,变的心神不定起来。
登闻鼓院那边还在乱着,连皇帝也只能等进一步的消息,万历皱着眉头,他有点想不明白,惟功在内廷供奉向来十分谨慎,得罪自己的事可能还敢做一两次,得罪皇太后的事情,几年下来没做过一次。
怎么这一次就会允许自己营中的小军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
说话之间,惟功已经到了。
他也是在外廷伺候,一听说消息,便装出吃惊的模样,飞奔至外,此时又快速赶回来,深冬时节,他已经跑的满头大汗,一看就是十分惶急。
见到万历,便是跪下请罪道:“皇上,臣的营中出了这样的狂悖之徒,臣死罪。”
见惟功这般模样,万历心中开始觉得未必是他的首尾,当下笑了一笑,道:“登闻鼓是祖宗设立,原本就是有用的东西,那个敲鼓的小军可能有冤情,你何罪之有呢。”
“虽是如此,”惟功显的垂头丧气的道:“到底是臣的营中出了这等事,打扰了太后的千秋节,实在是该死。”
“祖宗设它便是有用,其余无足多言。”万历淡淡道:“还是等更详细的消息,再说其它。”
见万历是这样的态度,惟功心中倒是有点敬佩,大明的皇帝怎么不成模样,祖制之下还是有点最基本的操守的,这登闻鼓一事,虽然设而无用,看守极严,但好歹还是有基本的底线,不象“我大清”,登闻鼓严格看守不说,还明文规定,敲击鼓者先打三十仗再说,从唐宋到明,再到清,真是文明毫无底线的一直倒退啊。
……
等文职三品的通政使赶来之后,事情便是十分清楚了。
万历听完禀报之后,也是神情古怪,一时间竟是真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了。
事情是很明显的,宫里的太监勾结帮闲,在北城找了这么一个贫穷的中年男子,花了二十两银子就买了一条人命,剃成光头伪装成高僧,演这么一场大戏来取悦皇太后……事实上皇太后对此事也是十分欣喜,毕竟这不是一场寻常的佛事,而是有高僧在火中坐化的异景,向佛之人,心中如何不欢喜?
只是这事,明显要搞砸了……苦主为了救父命,翻墙击鼓,以万历私心忖度,这事情应该是“高僧”的家人急了眼,为了救父亲一命不得不如此冒险行事,看来和惟功的关系并不大。
但明白是明白,该当如何处置,他却有点想不明白。
一时间,堂堂皇帝,竟是有点手足无措,感觉是十分的狼狈了。
或许是和惟功心灵相通,也或许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两学生,在最关键的紧急关头,万历福灵心至,颔首令道:“此事报知内阁,问张先生意思如何。”
不管最近万历对张居正的意见有多大,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是头一个想到要问张居正是什么意思。
也惟有张居正,能拿这个主意!
第211章
插手
“竟有此事,简直荒唐!”端坐在太师椅上的张居正巍然不动,但眉头已经锁了起来。
在他面前,是通政司的一个官员,俯首躬身的回事,已经是满头大汗了。
李太后崇佛之事,劳民伤财,光是每年布施在京城各大佛寺的金银就是不计其数,万历数次取用外廷银两,有不少是被太后拿去崇佛了。
另外,拿内廷的财货资助娘家,在太后也不是头一回了。
哪怕是到崇祯年间,当时的武清伯已经是李国端了,崇祯还记得万历早年的旧事,知道慈圣太后当年曾经将大量资财搬到武清伯府,所以崇祯借助勋贵军饷时,武清伯府是头一家挨刀的,可惜,李国端舍命不舍财,崇祯的借助到底也没有成功,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张居正对太后搬运宫中财物到娘家没有什么想法,内廷的财物是皇家私产,来源很广,包括进献,皇庄子粒银,苏州织造等各处,每年皇家都会有大量的进帐,几百年的积攒了,内廷说有千万两的现银肯定是没有,但把各种物资综合下来,估计千万还不止。
这是皇家的私事,他不必过多的过问,但皇太后因为妄佛之事已经数次触及到他的底线,这一点,已经有忍无可忍之感了!
数次秋决时,皇太后总是手诏赦免人犯,张居正的改革之中,核实刑狱,也是很重要的一条,不滥法,就是说,该死则必死,不该抓则不抓,各地的按察司和刑部,大理寺在内,考核时都是慎之再慎,如果出了冤假错案,当事的官员就会吃不了兜着走,核实刑狱之事,也是闹到朝野鸡飞狗跳,不少官员对元辅极为不满!
这是张居正的大政方针,皇太后因为信佛,加上宫中有一些太监撺掇,屡次赦免不该赦免的人犯,这就是大错。
现在因为信佛,又要伤人性命,传扬开去,将来留在史书之上,就是盛世瑕疵,也是他张居正为首相的耻辱!
当然,如果介入此事,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皇太后刚刚支持他夺情,他便反手与皇太后为难,这也是张居正有所顾虑的地方。
“公公说了,此事由张先生自己做决断,反正先生不管怎么做,公公都是站在先生一边的。如果先生要做,公公也会借机扫清一些小虾米,给宫中一些人做一些警告。如果先生不做,公公说他会私下禀报给皇太后,救下那个假和尚,给外廷做个交代便是。”
一个六品奉御充当了张居正和冯保之间的传话人,冯保在万岁山东侧的司礼监里呆着,早晨他已经在慈圣宫叩礼过了,也给皇太后送了一尊很大的金佛,礼数上已经够了,他这种身份的太监也不可能一直在万岁山随侍。
听了冯保的话,张居正眼中神光闪烁,一时间,他也不知道如何决断是好。
……
万岁山上,皇太后已经听说了此事,李太后面色阴沉,扫视着四周的太监和都人,众人都是战战兢兢,没有人敢说半个字。
“吾看这位高僧法相庄严,不象是顶替。”
眼看自己的千秋节要被搅和黄了,这实在是一件叫人不愉快的事情,李太后心中一千一万个不愿意。
今日之事,料想皇帝不会做不孝的举动,通政司的人敢真的将此事放在朝堂之上?至于张惟功,这孩子也是个知情识趣的,手下已经给他惹事了,他还敢真的揽事上身不成?
这里索性还是一把火,烧了这该死的东西,然后叫内廷抵死不认!
这件事,说出来就是丑闻,太后眼中,已经充满杀机!
……
万历还在等候,寒风之中,皇帝在乾清门内安坐,表面上似乎无事,但皇帝心中的波澜大起,犹如惊涛骇浪!
在他身边,是常出入宫中的勋臣,武臣,文学侍从之臣,包括最亲近的心腹惟功在内,还有张惟贤,锦衣卫的刘守有,还有襄城伯这个管理御前禁军和仪卫的勋臣在内。
所有人都是眼观鼻,鼻观心,一副恭谨之极的模样。
但万历很想知道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想法,是不是真的把自己这个皇帝看在眼里?
最少在现在,皇帝羞愤的想找个地方一头碰死。
不管是张居正插手或不插手,或是太后有什么决断,甚至是冯保有什么决断,这件事都是这三尊大神说了算,任何一人有了决定,皇帝无非就是照办。
如果是五年前,皇帝才九岁出头时,这样的局面还不算什么,但现在他已经年近十五,过年后不久就要大婚。
这样的尴尬之事,还要经历多少回?
目光流转之时,张惟贤和惟功等人,都是清楚的看到皇帝的眼色十分阴沉,种种不愉快之处,简直是十分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