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道长生(校对)第3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3/955

  还有漠北,草场本就遭遇了旱灾,饲草减产700万吨。结果冬季又遇雪灾,光呼市一地,饲草缺口就有67万吨。
  牧民为了减轻越冬压力,只能将牲畜出栏贱卖。以前一只羊能卖600,如今一只300。政府也在积极救灾,拨放资金,调运饲草等等,简直焦头烂额。
  再有东南,城市密集处无恙,就是临海的一些偏远渔村,不断受到异化的水族侵扰。军队可以打,但打完留下一堆烂摊子,照样不能住人。
  总之,夏国四个边角,和正北正南的某些地方,都变成了重灾区。
  如此种种,发生的迅速突然,每日都有新灾情在网上出现,大大减弱了人们最初的兴奋和好奇心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由于灵气复苏造成的诸多变化,和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居住地减少,耕地侵占,人口从偏远地带往城市集中……寥寥一句,便细思恐极,不敢想象。
  比如,粮食。
第三百三十八章
大战略
  冀中,农业示范基地。
  冀中有广阔的平原,自古便是产粮大省,并且东临渤海,内环帝都,西倚太行,北靠燕山,城市群往中心和沿海地带集中,少受生物袭扰,可谓得天独厚。
  而这个基地在农科院内,本来就有,不过在一年前又秘密扩建,增派安全措施,俨然打造成了一片国家级的科研重地。
  “嘎吱!”
  两辆汽车远远驶来,停在了一座类似于温室大棚的建筑前面,车门一开,一位老者走了下来。
  “欢迎首长莅临视察!”早在门口等候的几名负责人赶紧迎上。
  “行了,我今天是来看成果的,进去说。”老者神色严肃,自己大步迈开,先进了里面。
  余人连忙跟上,领着来到1号科研区,隔着厚厚的玻璃,里面是一根根宛如覆盖白霜的培养料,上面满是肥大的灰色平菇。
  “这里在农村算,就是一亩地的规模。正常的平菇要45天左右,才会收获第一茬,以后每隔15-20天再出一茬。经过我们反复试验,基本将周期稳定在20天,亩产可达2万斤。”
  专家说着说着还挺感叹,道:“这个菌种好啊,我研究一辈子蘑菇,从来没见过这么活性的菌种……哦哦,您再看那边!”
  他反应过来,引着老者去另一处试验棚。
  这里的画风就比较奇特了,什么木耳、银耳、香菇、鸡腿菇等等遍地开花,而最显眼的,无疑是正中的一颗巨型蘑菇。
  根部从土里钻出,又从底部分成十几朵,形成了一大片蘑菇圈,菌盖似伞,大且内卷,立在中间就跟白色小丛林似的。
  “这就是年初在腾冲罗绮坪村发现的巨型口蘑,我们采集孢子重新种植,体积比原型还要大。这株有103厘米高,最大的一个菌盖直径37厘米,而且生长周期极短,从出菌丝到成熟只要几天时间。”
  “可食用么?”
  “呃,我们试了一些,味道不太好形容,但确认无毒。”
  负责人一招手,送过一小碟处理好的蘑菇丝,老者没犹豫,拿起几根就嚼在嘴里。
  那蘑菇丝入口,先是微甜,然后有些麻,就像不小心嗑了一粒麻椒的那种感觉,片刻后,又传来一阵肉软劲道。
  “不错,可以做主菜,也可以调味。”
  老者点点头,心中有数,跟着转到2号区。
  这片种的全是土豆,许是种了N茬,这茬还没收获,都是绿绿的秧苗。不过专家拿来几种样品,有些惭愧道:“我们试验了很多次,还是没办法迅速提高产量,目前最好的一批亩产约1.4吨。我们发现的那些异化品种,口感上有帮助,对产量的作用不太明显。”
  “你们尽心了,不必挂怀。”
  老者安慰一句,也是无奈。
  话说联合国早已将土豆列为四大主粮之一,并在种植面积和科研上给予主粮地位的保证,但它在夏国的处境一直很尴尬。
  要知道,国内75%重点扶贫县的主粮都是土豆,可政府根本不重视,几乎没有项目支持,还不断削减种植面积。
  在2005年左右,全国土豆种植面积从8000万亩锐减到6000万亩,如今才勉强恢复到8000多万亩。
  还有产量,夏国平均亩产是1吨,这数据已经维持了30多年。而国外每亩能达到两吨多,差距相当之大。
  究其原因,还是国内的杂交水稻成果过于辉煌,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某些危机。
  “你们放心,国家不日就会出台政策,我先给你们透个底。”
  老者拍了拍专家肩膀,道:“从今年开始,马铃薯就会被列入粮食储备体系,计划在三年内,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8亿亩,将亩产提高到2吨以上,并全面推广以马铃薯全粉为主的各类食品。”
  嗬!
  喜出望外啊!此言一出,在场的专家个个兴奋。
  老百姓不了解,他们太清楚其中意义了:如果按现在的环境发展下去,不出数年,夏国的粮食需求增量将达到1000亿斤以上!
  而受耕地资源的约束和异化品种的影响,小麦家族估计全灭,玉米家族苟延残喘,只有可爱的土豆,耐寒、耐旱、耐瘠薄,脱离蔬菜界指日可待。
  更别说马铃薯全粉,不仅能做馒头、面条、米粉、面包等等,储存期也高达15-20年。
  啧啧,简直拯救全人类的节奏。
  看完了土豆,众人又陪同老者视察了其它的科研区,包括家禽类,牲畜类,林木类,花草类,以及重点作物如棉花、芝麻、甘蔗、橡胶等等。
  核心就是采集各地的异化品种,加以培植试验,增强质量或增加产量,都是为了将来做准备。
  比如肉食品一类,专家发现有一种异化老鼠和兔子,老鼠皮毛暗黄,兔子斑斑点点,皆是肉质鲜嫩,繁殖力超强,已经广泛分布在南北诸省。
  不出意外,这种命名为黄毛鼠和斑点兔的生物,便是日后的主要肉食来源。
  转了大半天,还剩最后一块区域,与别处不同,却是一大片开阔稻田,一个老头穿着靴子,挽着裤腿,正弯腰在田里忙活。
  首长一见,顿时端肃几分——不是别人,正是被誉为当代神农氏的那位老爷子。
  ……
  实话实说,即便土豆在未来会发挥重大作用,但夏国的粮食根本还是稻谷。三十六个省,除青宁省之外,余下皆有水稻种植,而全国稻农有1.98亿户,7亿多人!
  这是什么比重?
  所以再艰巨,水稻都不能废,必须得渡过难关。
  其实有时候想想,政府也很复杂,新时代马上来临,问题无数,焦头烂额。可他们也很庆幸,不是突然死亡法,还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准备。
  居住地减少,耕地减少,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都集中在城市群,那头等大事就是两件:粮食和住房。
  有饭吃,有屋住,便能维持稳定。
  “袁老,实不相瞒啊,黑水省的粮区完了!”
  首长屏退属下,跟老爷子在田间散步,对方在上上上任长老在位时,就已全国闻名,见过不少大咖,所以他也没啥做派。
  “完了?”
  老爷子一怔,喃喃道:“那可是7000万吨粮食啊!”
  “是啊,7000万吨!那边还在下雪,且有扩延之势,部分的产粮区已被侵占,我们抽取了土壤样本,哪怕来年雪化,也不能耕种了。”
  首长顿了顿,继续道:“还有湘南的洞庭湖一带,据我们观测,湖水在今年突然上涨,湖域扩散,已经影响了不少居民。估计以后会持续扩张,那边的粮区也难保啊。”
  夏国有九大产粮基地: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巴蜀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江淮地区、鄱阳湖平原、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
  这下好,咔嚓就去了俩!
  “……”
  消息是坏消息,气氛凝重,俩人无言走了一程,首长忽笑道:“好了,我今天不是发牢骚的,主要是听听您的喜报。您埋头苦干了一年多,有什么成果?”
  “从去年开始,你们陆续找到了四株异化野水稻。我们在四个基地同时培植、耕种,这又收获了一批。这边是三亩地,为1581公斤、1529公斤和1536公斤,平均亩产1548.66公斤。另外三块,为1503公斤,1538公斤,1545公斤。”
  老爷子87岁了,言语间带着老人常见的含糊感,但头脑清醒,条理清晰,对水稻的诸多数据更是信手拈来。
  “亩产过1500?”
  首长大喜,妥妥的破了世界纪录啊,忙问:“这是最终成果么?”
  “不,这只是2号稻,还有改进的潜力。”
  老爷子犹豫片刻,道:“具体的我也不好说,现在的世界我不太懂,不过按此发展,你们或许还能找到更好的野水稻,到那时,应该有更大的突破。”
  讲的比较委婉,首长心里却明镜的,想当年大步迈开闲扯蛋的时候,经常在叨逼叨亩产万斤什么的,以后真的不是梦了!
  他没怀疑对方的话,人家创造奇迹无数,放在古代是要封神立庙的人物。
  “那海水稻呢,收获怎么样?”他又问。
  “根据胶东基地的数据,在盐分浓度3-8‰海水灌溉种植条件下,产量可达300公斤。我们应该庆幸,这2.8亿亩的盐碱地没有太大变化,否则我们也无能为力。”老爷子叹道。
  “好,好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3/9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