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7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7/819

  是做汪文言那样至今还在诏狱腐烂的义士,还是做身旁这个正在表演千里救主的老家伙?
  这个选择题好像并不难做。
  “李公公,这是怎么回事,你说陛下病情好转,王公却说陛下病情危急,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这究竟你们二位谁说的对?”
  杨信阴森森地说道。
  “快说!”
  哼哈二将狐假虎威般做拔刀状怒喝道。
  李实吓得腿一软直接趴在了地上。
  “大王,小的就是个送信的,小的什么都不知道啊,大王饶命,小的岂敢欺骗大王!”
  他哭嚎着。
  “那陛下到底病重还是病情好转?”
  杨信继续阴森森地说道。
  “快说实话!”
  张献忠喝道。
  巫妖王浑身杀气弥漫。
  李实忧郁地看着这些混蛋……
  “回大王,小的离京之时,的确听闻陛下病情危重!”
  他咬咬牙说道。
  这件事以后怎样关他屁事,他就是一个送信的小角色,无论最后闹到怎样都不用他操心,而他既然是南京守备太监,那就是以后在杨信手下混日子,激怒镇南王估计活不到明天。既然这样就没必要自寻死路,反正就算因此自决于北方也没事,在镇南王手下一样可以荣华富贵,看看刘时敏就知道了,那就索性做一回叛徒……
  也不能说叛徒。
  他只是实话实说而已,他的确没见过天启,他来的时候天启正卧床呢!
  “那适才那些是谁教你说的,谁教你说陛下病情好转的?”
  杨信说道。
  “回大王,是孙阁老!”
  李实毫不犹豫地说道。
  其实是九千岁,但镇南王和九千岁毕竟感情深厚,所以就没必要让镇南王伤心了,这是孙承宗说的,跟九千岁没关系,像李实这种聪明人,既然已经决定投靠镇南王,那就不能给新主子添麻烦。
  杨信满意地点了点头。
  “那陛下是否真是被人毒害?”
  他接着问道。
  李实再次犹豫了一下。
  这个问题就有些危险了,一旦他说是,那是要负责任的,以后他的话就是导火索。
  “说实话!”
  老王再次踹了他一脚喝道。
  李实瞬间犹如醍醐灌顶……
  “回大王,陛下病情的确可疑,原本只是落水感染风寒,但服了太医院的药之后立刻加重,药方是武之望开的,方子的确没有任何问题,但服药之后陛下就咯血也是事实。
  故此外间人情汹汹,颇有遭人毒害之说。
  太医院管理混乱,无非就是那些吏目操纵一切,而且在陛下服药当晚,太医院在药房做事的一个小吏酒醉跌入水塘淹死,虽说家属报的意外,官府查验之后也无异常,但民间的确有传闻是被人灭口。由此看来,若说陛下是中毒,也并非全无可能,这半年来陛下强力推行新政,官绅之间颇多怨言,甚至有说陛下乃是昏君的,若说有些逆党铤而走险也是可能的。”
  他毫不犹豫地说道。
  好吧,霍维华这些人做事还是很干净的。
  这种事情当然要灭口,至于造成的疑点那个并不重要,就算九千岁由此猜到有人在太医院的药上做了手脚,那也是死无对证了,锦衣卫查又能怎样,人证物证皆无锦衣卫又能如何?
  至于李实……
  要当叛徒了自然要横下一条心。
  “你认为陛下是遭人毒害?”
  杨信说道。
  “小的的确如此认为。”
  李实几乎是咬着牙,带着一丝颤抖说道。
  “简直太猖狂了!”
  镇南王勃然大怒,一拍桌子起身说道。
  然后伴随他那神力的拍击,这张坚固的桌子瞬间散架,变成一堆碎木塌落,吓得李实再次瘫软在地,不过周围的镇南王部下,包括哼哈二将们,全都带着激动看着他们的大王。
  “传令备船,本王即刻进京,本王倒要看看谁有这么大胆子敢毒害陛下!”
  杨信紧接着说道。
  “大王,是走运河还是走海路?”
  杨寰问道。
  走海路就是突袭,走运河就是面对卢象升的大军。
  不过这时候运河北段应该已经开始封冻,再加上各军调动时间,可以说到徐州的时候,徐州以北也差不多该封冻了,所以走运河就意味着大军必须先解决卢象升的阻挡。
  或者说……
  战争。
  “走运河,这时候到大沽口也该封冻了!”
  杨信很干脆地说道。
  他就要逼着卢象升做出选择。
第623章
大王,不能走啊!
  终于得知真相,而且心中牵挂皇帝陛下的镇南王,紧接着启程沿运河北上。
  依然孤身北上。
  当然,也不是说真就一个人。
  他的侍卫营还是要带着的,好歹那也是郡王,出门不可能一个人,这种类似于仪仗队的随从是必须的,再说就一个营而已,跟带兵武装进京这种说法也沾不上边,所以镇南王就这样带着他的哼哈二将和侍卫营匆忙离开南京……
  他走的很匆忙。
  甚至都没来得及通知各地的部下安排走后工作。
  毕竟镇南王对皇帝太忠心了,一听说皇帝陛下有危险,那立刻就什么都不顾了,就想着早日抵达京城保护皇帝陛下不受那些逆臣伤害。
  但此举却迅速让整个江浙一片恐慌,就在他带着侍卫营日夜兼程的时候,得到消息的南京四民代表齐聚王府,求见王妃问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时候四民大会虽说没什么实际权力,但作为民意的象征,还是很有影响力,那些四民代表作为镇南王幕府与地方民意的直接联络人,同样也在各地受到尊敬。
  他们此举立刻引发全城紧张。
  很快在他们到达王府时候,后面就已经跟了十几万人。
  然后面对民意,王妃带着刚刚从京城赶来的李实亲自出来,告诉了他们镇南王如此匆忙北上的原因,包括王化贞也出面作证,这样皇帝陛下遭人毒害危在旦夕的消息,就算是在江浙正式传播开。
  但是……
  这也不行啊!
  镇南王北上救驾可以,可就带着侍卫营北上,岂不是羊入虎口,正好给了那些奸臣可乘之机!
  对于江浙百姓或者说新的称呼公民们来说,皇帝死不死其实无足挂齿,皇帝统治他们时候也没多少好日子,但镇南王是绝对不能有危险的,镇南王要是被奸臣趁机害了,那大家刚刚开始的好日子可就完了。
  秋收可刚刚结束。
  各地民兵们可是第一次真正享受到了幸福。
  尽管需要交公粮,尽管余粮也只能卖给粮站,可在平均亩产以糙米计算也得两石的江浙,一个五口之家就算二十亩地,秋收也是最少四十石,交出平均两成也还剩三十二石。一家人有二十二石糙米足够顿顿干的,剩下十石出售给粮站还能换至少七两银子,今年的统一收购价糙米七钱,稻谷五钱,可以说全家的穿衣就足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7/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