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7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5/819

  天启那里也在犹豫不决中。
  要说皇帝陛下真确定杨信想谋朝篡位,这也是不对的,天启始终不能确定他这个多年信赖的,甚至兄长待之的人会包藏野心。
  毕竟他对杨信的感情是有的。
  但是……
  “九千岁,咱们也算相识十几年,虽说算不上莫逆,但也是老交情,你主内我主外,咱们算是陛下的两个守门人,咱们守的是陛下江山的最后一道门,这道门不能有哪怕一丝一毫的差池,因为任何哪怕一丝一毫的差池,最后都会危及社稷。
  咱们必须兢兢业业。
  咱们也不能相信任何人。
  你与杨信的确情同父子,陛下的确与他情同兄弟,可在这江山社稷上纵然父子兄弟也不能信。
  杨信有反意也罢,杨信没有反义也罢,他有夺取陛下江山的能力,这就已经足够了,他孤身一人进京又如何?新城那边数万家丁难道不是兵?且不说新城那边,就是这京城里面,他杨家若想召集几千人马还不是一句话?从外城到方家庄再到张家湾,杨家多少雇工?他在南京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聚集起一万五千精锐的?
  杨家的商铺遍布京城内外。
  光城南的那一座油库,他就能召集起上千的青壮。
  他还需要带兵来吗?
  九千岁,你可以相信他,陛下可以相信他,甚至我也可以相信他,但相信他也不能让他来,因为他有能力谋朝篡位。
  这就足够了!”
  孙承宗说道。
  他说的并不夸张,杨家在京城有庞大的产业,毕竟王妃家就在京城外,从张家湾开始,沿着萧太后河一直到外城,甚至内城,整个一条杨家的商业链,从京城运出陕北来的石油,从新城运来粮食。杨家一年就得向京城输送超过一百五十万石米,萧太后河的水路和岸边的陆路,无数杨家雇工在负责运输,更别说还有其他货物了。
  杨信是如何在南京翻盘的?
  不就是武装起了在南京的那些雇工和庄户吗?
  他在京城能够武装起的人,恐怕也不会比南京少,他真的不需要带兵,他在北方就有千军万马,话说杨家在南苑还有一个马场呢,从草原上购买的马匹牛羊都暂时集中在那里等待南下。
  至于武器……
  谁知道他家那一座座仓库里,有哪些已经偷偷堆积了无数火枪大炮?
  “何至于此呢?”
  九千岁哀叹着。
  他这时候也明白孙承宗说的对。
  杨信是不是忠心并不重要,就是真的忠臣,到如此实力,又处在一个如此的位置上,那也不能再当忠臣对待了,更何况九千岁其实也隐然觉得,自己这个便宜侄子未必真就是个忠臣。再说就算是个忠臣,那也不是一个很听话的忠臣,但他是忠心耿耿的,他是真正忠于天启的,那么在这种时候的确就像孙承宗所说的了,不能让天启的江山有一丝一毫的差池。
  杨信的确不能放过来。
  就算他没有异心,也不能把这样一个有可能对天启皇位构成威胁的人放进京城。
  忠臣,忠臣也不是没有黄袍加身的可能。
  感情?
  父子兄弟都不能相信的事情,相信感情也未免太蠢了。
  “可他非要进京又该如何?”
  他说道。
  “那时候你还说他是忠臣吗?”
  孙承宗冷笑道。
第621章
大王,陛下是被人下毒所害
  的确,杨信如果非要进京,甚至采取武力行动,那么也就可以确认他想谋朝篡位了……
  至少是想学曹操。
  他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啊!
  说到底杨信目前实力还能维持现状不是因为他没能力篡位,而是他和天启的关系特殊。
  自始至终两人就名为君臣实为兄弟,他就算真想篡位也不好从天启手中,他夺别人的位是没什么心理上的障碍,但他夺天启的真得有点让人不齿了,至少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上他这样做还是不地道的。
  得国不正这一点很重要。
  杨信这个人看似恶贯满盈,但实际上在民间名声极好。
  杨家真就像大善人一样。
  但如果天启此时突然病死,那么他就不用担心名声了,他完全可以打着保护天启留下的孤儿寡妇旗号,进京控制朝政学曹操。
  他的确不篡位。
  可天启的儿子现在才三岁啊!
  就算亲政也得十几年后,这十几年时间他足够完成所有布局,甚至连民心也彻底收买,而且老百姓也把天启忘的差不多了,卢象升这些忠于天启的军方大佬也解决,那时候只要让天启的俩儿子病死就行了。天启没有继承人了,镇南王肯定不会再把他弟弟弄来当皇帝,甚至以他的手段,顺便让信王病死也不是什么难事,最后这一脉继承人没有了,他再随随便便演几场劝进的大戏,最后这天下也就落入他手中。
  说到底这样的例子太多。
  而他这样的权臣,尤其还是已经名正言顺掌握地盘的权臣,如果不谋朝篡位,其实也不会有好下场。
  他的确没人敢惹。
  可他总归有死的时候,那时候就该抄家灭门了。
  同样他的手下也清楚这一点。
  一旦有那一天,朝廷清算杨家时候肯定漏不了他们,就算那时候他们不在了,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得照样被拉清单,除非杨信谋朝篡位,那样他们也就成了开国元勋,所以就算杨信不想谋朝篡位,这些人也一样会想方设法推着他。
  说到底黄袍加身时候谁也做不到把这东西推开。
  但九千岁是忠心的。
  尽管后世历史上把他描绘得仿佛十恶不赦一样,但文臣在他们那些抹黑的记录中,也不经意地记下了天启死后他的表现……
  双目尽肿。
  俩眼都哭肿了。
  他自始至终就是以一个忠心耿耿的老奴自居。
  至于九千岁什么的不值一提,虽然现代人看这个称呼好像很夸张一样,好像叫九千岁就是嚣张跋扈把皇帝当傀儡了,但实际上明朝太监叫千岁很平常,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
  万历时候利玛窦记载的很清楚,他见南京守备太监时候,就被要求称呼对方千岁,而南京守备太监在内官体系里只是个中等角色,只不过是司礼监外差,甚至地位还不如一个秉笔太监,司礼监排名掌印太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秉笔太监,然后才轮到几个外差。
  南京,凤阳,天寿山,承天四守备太监,孝陵宫监,正阳等门提督太监,太和山镇守太监。
  南京守备太监就称千岁了。
  而且是万历年间。
  那么以九千岁此时的权势,恭维他一声九千岁真不是什么大事。
  但他对天启的忠心毋庸置疑。
  在天启和杨信之间,他只会选择天启,孙承宗说的没错,他必须得为天启守住这最后一道门,所以最终他选择听孙承宗的,紧接着司礼监拟的圣旨就发出,并且派出专门使者乘通讯舰送往南京……
  “不准?”
  镇南王愕然说道。
  话说此刻的他也是演技派啊!
  “大王,九千岁的意思是陛下御体已渐好转,大王镇守南京,一旦离开恐生意外,故此就不必进京了,这里还有九千岁的私信。”
  新任南京守备太监李实说道。
  他就是使者。
  同样也是新的南京守备太监。
  南京守备太监还是得有,正好李实和镇南王也算老熟人,他自从丢了苏州后,一直也没个具体职位,这个目前来讲纯属摆设的守备太监正好交给他。至于刘时敏,依然在昭义市做他的市监,这个特殊的行政区并没有撤销,只不过归镇南王统辖而已,实际上就是相当于个知府,顺便在镇江监督漕运。
  漕运是不能停的,虽然江浙的漕粮统一由杨信负责,但上游各地的漕粮还是得走运河。
  刘时敏就干这个。
  再就是一些上游解京的物资运输也归他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5/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