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6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0/819

  卢象升向杨信拱手说道。
  “上来吧,这是我的秘书,她对你这种少年英雄很有兴趣!”
  杨信说道。
  汪秘书啐了他一口。
  “下官已有妻妾!”
  卢象升很老实地说道。
  汪秘书恼羞成怒地在那里悄然拧了杨信一把。
  紧接着卢象升登船。
  他后面其实还跟着堵胤锡,他到扬州后,立刻将天雄军调到扬州,堵胤锡作为天雄军主要将领,已经作为幕僚加入他手下,而且以生员身份被授予七品的兵部主事,完成从团练到正式官员的晋级。不过只有他俩,并没有其他人跟随,而卢象升是作为新的总督江南军务,前来拜见一直霸着官印的杨都督完成权力交接,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但这个程序还是必须要走的。
  “瀛国公,圣旨……”
  卢象升说道。
  然后杨信抬手示意他停下。
  “圣旨就不用了,咱们也都是老朋友了,废话就不用多说了。”
  杨信说道。
  “瀛国公连圣旨都不屑一顾了?”
  堵胤锡说道。
  “我们高级官员说话,你这种七品芝麻官不要插嘴,再多嘴,还把你从这里扔下去。”
  杨信说道。
  堵胤锡恨恨地闭嘴。
  话说他都已经被扔过两回了。
  “既然如此,下官就不多此一举了。
  瀛国公,下官奉旨南下,接管江南军务,贵部无论南京各军,忠勇军还是荡寇军,全部调往北方,若贵部不肯奉诏,下官将率军进驻南京,并将贵部缴械。
  下官对瀛国公一向尊敬。
  下官虽以辽东战功封爵,但下官也知道,辽东大捷皆是瀛国公历年谋划之功,若无瀛国公历年谋划,下官能保住辽东就属侥幸,更别说大败建奴乃至炮毙老奴,故此下官并不想与瀛国公在战场上相见。
  但君命难违。
  瀛国公,下官在此真心劝您一句。
  收手吧!
  您已经是位极人臣。
  下官来此之前,陛下有口谕,若您肯奉旨,郡王也未尝不可,陛下称一直视您如兄长,这天下本就与您共之,纵然裂土分茅又何所惜。然瀛国公如今所为却是在毁掉大明的江山,纵然瀛国公本意为民,然此举过于冒失,若继续下去,则天下将陷入大乱。如今蒙古归顺,建奴重创,再无袭扰之力,正是天下安享太平之时,瀛国公何必再兴波澜?
  陛下还说纵然未来确有饥荒,以朝廷财力亦足以赈济,有为乱者以朝廷军力亦足以平定。
  那为何非要闹到如此地步?”
  卢象升说道。
  “道不同,不相为谋!”
  杨信很干脆地说道。
  卢象升叹息一声,很显然这些条件也不够。
  “这些东西就不要再提了,杨某行事本来就与你们不是在同一个立场上,你们站在你们的立场认为对的,对于我来说是错的,同样我站在我的立场上认为对的,你们认为是错的。
  那么我们还需要谈什么呢?”
  杨信说道。
  “难道夺人田产还是对的?”
  堵胤锡忍无可忍地说道。
  杨信看了看他……
  “是的,对于这个帝国百分之九十的人来说,均田地就是对的。”
  杨信说道。
  堵胤锡无言以对。
  “宜兴伯,废话不要多说了,该打的仗终究还是要打。
  不过既然你在这里,那咱们倒是可以谈谈该怎么打,我们这终究不是什么异族入侵或者谁要杀光谁的生死存亡之战,说白了就是立场不同,我输了你们也不可能血洗江南,你们输了我也不可能直捣京城。
  既然如此那就没必要让老百姓跟着受苦。
  咱们打一场君子之战如何?”
  杨信说道。
  “何为君子之战?”
  卢象升说道。
  “很简单,划出一片专门的战场就行了。
  我们不需要让整个江南陷入战火,我要的是南直隶和浙江,而南直隶的最北端在徐州,你们从北方南下,那么咱们就在凤阳打这一仗好了,徐州以南凤阳以北,刚刚经历黄河决口,人烟稀少地形平坦,正好适合当做战场。我不会限制你们的后勤线,无论长江还是运河,你们的运输随意,但你们在东线和西线的各军也别动,至于我的浙江方面军依然南下。
  左右你们也无能为力。
  其他地方我们都维持对峙,然后在淮河北岸这片平原交战,把这场战争对百姓的伤害降到最低,若你们打下凤阳我就认输。
  同样若是我打到徐州你们也认输。
  怎么样?”
  杨信笑着说道。
第574章
君子之战
  杨信必须把战争的附带损失降低到最小,所以这个战场就不能放在人口稠密区。
  淮北最合适。
  徐州的黄河决口已经堵住,不过徐州城已经被这两年淤积的泥沙基本上掩埋,接下来肯定得重建,而从徐州向南一直到淮河,在之前连洪水扫荡再加上他的迁移,基本上可以说人烟稀少……
  本来那一带人口就不多。
  那片黄河一决口就扫荡一次的土地哪有几个人口。
  那一带都属于凤阳府。
  而整个凤阳府在籍人口才不过一百二十万,绝大多集中于淮南,淮北也在西边的颖州一带,徐州以南的宿州等地就是黄河的泄洪区,一次次泛滥后泥沙淤积的沙化区。万历年间总共决口二十多次,话说虽然他当了四十八年皇帝,但平均起来还是不到两年决口一次,到天启年间已经差不多一年一决口了。虽然有潘季驯这个专家的治理,但他的束水攻沙只是短时间有效,并不能改变黄河不断淤积然后河床不断抬高的趋势……
  这个谁也没招。
  到现在徐州以南,淮河以北这片地方完全就是给黄河决口玩的,泗州城经常搞得鱼游城中舟行树梢。
  这样的地方正好适合拿来作为战场,要不然那些骑兵南下别的不说光踩坏庄稼损失也很大,这些家伙可没什么纪律,尤其是还有蒙古骑兵。如果不限定战场的话,双方肯定会以凤阳,扬州,无锡为三个主战场,官军攻凤阳,杨信攻扬州,东线在无锡大战。
  凤阳还好点,算地广人稀,但扬州和无锡可都是真正的粮食产区。
  骑兵一扫荡就完了。
  对于杨都督来说,目前没有什么比粮食生产最重要了,只要能确保粮食生产,其他都是可以商量的,而且……
  “这对你们有利!
  你们的骑兵喜欢这种战场,否则在淮南打要么面对山区,要么面对淮扬的水网,但在淮北打,那里几乎是一片纯粹的平原,你们的骑兵有绝对的优势。”
  杨信说道。
  当然,对他一样有利。
  因为他背后就是杨家屯垦区。
  “瀛国公既然有令,下官何敢不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0/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