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5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8/819

  “但你们在家乡吃不上饭,真正原因就是地方穷吗?”
  杨信说道。
  那些士兵立刻沉默了。
  “也不光是地方穷,要说陕北那地方的确差,可胜在地广人稀,不似江南人多的都吓人,咱们从徐州走到这里,差不多穿过整个南直隶,可在我们那里也就是从延安府北边走到南边。可就一座扬州城的人口,以小的看都未必比整个延安府的人口少,地广人稀,而且到处都是草可以放羊,甚至还有马场,就是种地那些沿河的地方也不错。
  这里小的问过,一户也就十几亩的。
  小的那里,一户都得几十亩,虽说产量低,但地多一些其实一年产的粮食也不比这边少太多。
  广种薄收而已。
  可一年到头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收的那点粮食给地主得一半,再拿出最少两成交各种税,扣去种子和养牲畜的,剩下做口粮的未必有两成。
  自然也就吃不饱饭了。
  甚至遇上天灾别说两成,就连交税的都剩不下,最后只能去借利滚利的阎王债来交税,那东西一借这辈子就别想翻身了,最后也就跟那些驴子一样,一辈子驮着货到死,一辈子吃不饱穿不暖,别说自己一辈子,就是儿孙一样一样,世世代代都跟牲口一样活着。”
  张献忠说道。
  他其实也读过几天书。
  他爹虽说是个小商贩,但多多少少也还有点家底。
  “那么两年前他们和你们一样。”
  杨信说道。
  说话间他走到河堤下,那里一群小孩正惊愕地看着他们,一看他走近立刻举起了红缨枪,杨信毫不在意地走过去,然后几个小孩真扎他,不过枪头只是在他的铁甲上划出一道道划痕,一个比较狡猾的还试图捅他脸,被杨信躲过后直接从牛背上拎过来。
  “快去叫人,地主的狗腿子们来了!”
  那小孩挣扎着喊道。
  然后杨信拎着他的牙牌在这家伙面前晃了晃……
  “不用了,是锦衣卫!”
  小孩立刻回头朝他的喽啰说道。
  “锦衣卫就不用叫人了?”
  杨信笑着说道。
  这个小孩识字很正常。
  其实这时候民兵区早就开始建设学堂,包括老师都是从北方调来的,杨信在天津的屯垦区早就普及乡村小学多年,而且书籍全是他编的,这两年总共派了五百多人南下,然后在这些民兵区的庄子设立学校。而忠勇军的主要将领其实全是他之前在无锡,横林等地的荡寇军和民兵,他们原本也是这样,所有民兵区只要建立,紧接着杨信就会派人办学校。
  这些人对此自然是全力支持。
  天启也知道这些,甚至他们的很多课本都是杨信和天启一起编写,对于同样厌恶那些儒家典籍,同样崇尚科学的皇帝陛下来说,很愿意让这些民兵的小孩也都学习他认为应该学习的。
  毕竟他真得很讨厌那些典籍。
  至于不能考科举……
  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因为昭义市有一堆岗位等着这些学生,甚至杨信在北方最早培养出的学生,很多因为更懂实用技术,都被九千岁要去帮忙,比如他的水泥厂和各地的桥梁建设,很多都是杨信培养出来的人,杨家最早的那些佃户都已经跟着他快六年了,这些人早就培养成材了。
  “庄头说了,咱们是皇民,锦衣卫是皇上的人,咱们和锦衣卫是一家!”
  那小孩很骄傲地说道。
  “哈哈,带我们去你家!”
  杨信说道。
  那小孩骑上牛,指挥着他的喽啰们,带领杨信和张献忠等人向着前面的村庄走去,这座村庄其实也是堡垒,只不过没有修棱堡那么夸张,但却在周围堆起了夯土的围墙,四角建起炮台,甚至还能看到弗朗机。这种武器因为正在大规模淘汰中,所以价格就是相当于废铁,别说这里,就是北方一些士绅都买去藏着准备抵御盗贼。
  也可能是镇压佃户。
  民间持有火器的禁制已经解除,但规定了口径不得超过半寸。
  当然,就是还禁制也一样,那些士绅有的是私藏火器的,两广士绅从很多年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大宅子上架斑鸠铳了。
  这里的民兵已经在备战,那些预备役的已经赶往丹阳集结,留在家的庄头带着民兵立刻出来迎接河间侯,对他们来说河间侯才是他们的大救星,他们目前的一切可以说都是河间侯给他们带来的,整个庄子的两千多男女老幼可以说敲锣打鼓的迎接河间侯的到来。
  当然,杨信不是来感受他们热情的。
  他是来让张献忠这些人亲眼看看这些民兵目前生活的。
第511章
砸碎剥削者的狗头
  其实昭义市的民兵区也没什么可看的东西。
  毕竟有新城的珠玉在前。
  已经参观过一次新城杨家庄子的张献忠等人,很明显就能看出这里的民兵仍旧比杨家的有差距,但后者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好到有些仿佛不真实……
  当然,不是说造假。
  那里的一切都是真的,但对于这些陕北来的原本穷鬼们看来,都已经好到仿佛仙境般缥缈,完全就是他们遥不可及的,吃不完的粮食,几乎顿顿有肉准确说顿顿有鱼,生病有医疗所,家家户户都有大牲口。对于他们这些很多都是赤贫的佃户来说,这已经超出他们能想象的幸福极限了,那简直就是神仙般的日子,他们真的都不敢奢望这样的生活。
  毕竟那是杨家的庄户,杨都督真正的自己人。
  但这里不一样。
  这里对他们来说是完全真实的。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点,没有地主的剥削了。”
  杨信趁热打铁地说道。
  “这个词你们明白吗?剥,就像剥白菜一样,一片片全拿走,削,就像削肉一样一块块割掉,你们的收获原本很多,但都被剥削走了。
  士绅会说皇帝收税重。
  但事实上呢?
  大明民田税收最重就在苏松,松江府华亭县民田科则最低一升,最高二斗,其中五升科则的占所有农田的百分之七十三,也就是说实际上就是五升。而华亭县农田哪怕下田亩产也得一石,上田三石以上,平均起来可以算亩产两石,但税平均五升,这是民田的。
  那里还有号称大明赋税最重的重赋官田。
  最低一升,最高四石不过这样的地总共二分,还有三石和两石的各一亩,一石和九斗的各五十亩,实际可以忽略,真正占百分之八十的农田在一斗到三斗,最终可以视为平均两斗。
  这是天下赋税最重的苏松。
  民田税率相当于亩产的四十分之一,单独的重赋官田税率相当于亩产的十分之一。
  那么这个税高吗?
  当然,还有丁银和徭役折银,最终加起来大概六钱,相当于多交一石粮食,那里田赋折银就是一石按六钱算,假使一户三口,一个半丁,十亩地,产二十石粮,种民田需要交五斗加上一石半,也就是两石,十分之一,种那些重赋官田,需要交三石半。
  那么会吃不饱饭吗?
  哪怕重赋官田,一对夫妻一个孩子,一年十六石半粮食还会挨饿吗?
  但事实上他们真会挨饿。
  因为他们还得交租,华亭县民田私租八斗到一石七,平均起来是一石二多,也就是说一户农民得把他们平均两石的亩产,拿出一石二给地主再拿出两斗给官府。他们还剩六斗,但这同样不全是他们的,毕竟官府还得收火耗,各种捐,就是县老爷到任的规也得分摊到他们头上,还得留种子,最终结果就是两石亩产,最多给他们剩下四斗而已。
  十亩地。
  四石。
  不饿死那就见鬼了。
  这才是农民挨饿,吃不饱饭的根源所在。”
  他紧接着说道。
  “那就没人能改了吗?”
  刘国能多少有些苦涩地说道。
  “他们就改了,现在这里已经没有地主了,所有的田地都是陛下的,陛下直接在这里每亩地收他们两三成的地租,然后剩下全都不收,没有丁银和徭役折银,也没有各种捐,更不会有县官到任就得交的规费。每年他们只要根据各自土地差异,交最高不超过四成,但实际绝大多数都是两三成的租,然后剩下的全归他们,不需要向任何地主交租。
  于是他们就有了如今的好日子。
  同样那些地主也把他们,和主持这件事的我,甚至支持我的皇帝陛下视为仇敌,他们挖地道试图炸死皇帝陛下,一次次不断暗杀我,组织团练向这里进攻,他们都像疯了一样,试图毁掉这里的一切,然后让这些刚刚过上好日子的民兵重新过以前的日子。”
  杨信说道。
  “操他玛,跟他们拼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8/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