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4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5/819

  那些压板式弹簧制造需要真正的高级工匠。
  再说杨都督也不觉得野猪皮还需要燧发枪来对付,甚至二十年内他都不一定能遇上燧发枪化的敌人。
  火绳枪就足够。
  下一步可以仿造苏尔式火绳枪。
  这种堪称终极火绳枪还是值得推广,它和鸟铳的最大不同除了口径大之外就是枪托真正变成抵肩射击,鸟铳的枪托还是握把式,另外这种火绳枪和斑鸠铳一样也是带支架的,一根上面带弯托的铁棍往地上一插,枪往上一架,后面枪托抵肩瞄准射击。
  此外还有造船,巡洋舰已经不造了,改成各地其他官营船场,这种东西就是海防巡逻的,而且目前已经造了几十艘,虽然天启计划沿海水师全部换成这个和少量辅助的蜈蚣船,但这种低端工作不需要杨信了。无论浙江还是福建广东沿海官营民营造船场,全都能够建造这种战舰,尤其是喜欢大量使用铁力木造船的广东。
  他们造的恐怕比杨信目前的更结实。
  包括沈有容使用的小型巡洋舰,一样也能在登州本地建造。
  目前杨信的造船任务就是给天启造那四艘战列舰,另外还有为刚刚成立的南洋公司建造放大的纵帆船,第一批载重一百吨的纵帆商船估计明年就能投入商业航线。这些纵帆船没有很强的武装,也就是六门小炮和船员的火枪,速度才是它最有效的防御,在大海上没有别的船能追上它们,当然,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多装火炮,毕竟这也是私掠船的最好选择。
  但杨都督不想做海盗。
  因为和平稳定的海上贸易航线,才是对大明最有利是。
  毕竟只要来大明的商船,那肯定是送银子的,来的越多送的越多,既然这样抢掠使得海上商业萎缩就很不明智了。
  “话说咱们也算家大业大啊!”
  天启三年二月初的某个午后,杨都督坐在自己花园凉亭的躺椅上,放下自己家的产业报表感慨道。
  旁边的小喵给他喂着哈密瓜。
  另一边婉儿抚琴清唱。
  后面杨夫人对着一堆账本发呆,杨夫人身旁黄英趴在同一张桌子上和她共同处理生意问题,两个叶赫美女在池塘扔石头砸碎冰面玩,她们一直这种无聊的游戏找到一点家乡的气息,已经长成大萝莉的小草和她的好姐妹则鄙视地看着她们,仿佛两只猫在看两只愚蠢的哈士奇。
  抬起头看着蓝天白云的杨都督,此刻竟然有了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然而。
  “快看那那水!”
  一声惊叫把他拉回了现实。
第360章
屁股底下埋火药
  杨信立刻将目光转向他的池塘。
  小草几个正惊讶地看着水面,哈士奇之一还在激动地指着。
  “呃,咱们的水呢?”
  杨都督愕然道。
  他池塘里的水位正迅速下降,原本水面的冰层已经悬空……
  “去把许显纯叫来,让他自己一个人别穿官服!”
  杨都督一脸凝重地对小草说道。
  后者赶紧起身离开,如今这个杨都督买的小丫头,在京城已经属于知名人物,因为喜欢往外跑,所以杨府跑腿的事情多数都是她。如今别说是各处豪门宅邸,就是锦衣卫甚至皇宫,她都出入自由,到哪里都得笑脸相迎,草姑娘那也是京城有一号的。
  “怎么回事?”
  方汀兰凑过来疑惑地说。
  “立刻收拾东西去新城,这京城好像有点不太平啊!”
  杨都督说道。
  “这是?”
  黄英同样疑惑地说道。
  “没什么,估计是有人想给咱们家来个灭门,只不过计算失误,不小心挖到了池塘下面。”
  杨信说道。
  “灭门?”
  杨夫人骤然惊叫一声。
  “对,挖地道,然后在咱们屁股底下堆几百斤火药,引爆之后咱们整个院子被夷平,咱们全家一锅端,还是不懂科学啊,挖个地道都能挖到池塘底下。话说跟咱们家不共戴天的仇人实在太多,个个都想着把咱们家来个灭门,这一时间竟然想不出来谁嫌疑最大了。”
  杨都督说道。
  好吧,他看起来还颇为得意。
  不过这种事情并不夸张。
  实际上给他全家坐土飞机的成本并不高,只需要在他家附近租一处房子,然后挖掘一条地道就行。
  太长的地道的确容易被发现,但仅仅几十米的就无所谓了,一条一人爬行的地道也没有多大工程量,北京这地方的土质也不难挖掘,一边挖一边树上木头顶着,这时候经常有盗贼以这种方式盗窃。至于火药囤积运输并不困难,像这种爆破方式,夷平他家也就几百斤火药而已,而大明最大的火药工厂就在城内,火药仓库同样也在城内……
  这一点的确很令人无语。
  这座京城居然毫无任何防范地在人口稠密区囤积无数火药,甚至连工厂都在居民区,哪怕离皇宫也就才仅仅几公里而已。所以天启大爆炸如果不是某种特殊原因,仅仅就是单纯火药爆炸的话,那根本就毫不稀奇。
  明朝后期经常有这种事情。
  甚至咱大清都一样。
  而明朝最严重的火药库爆炸不是天启年间,而是东林群贤的圣主明君崇祯在位期间,崇祯总共十七年发生过多次类似的爆炸,甚至死亡的人数远超过天启大爆炸。
  而且是超过被夸大后的天启大爆炸。
  因为天启大爆炸死亡两万人的数字,是一份类似这个时代报纸的民间邸抄写的,这种邸抄为吸引眼球,经常会夸大其词,甚至添加很多耸人听闻的内容。而像明实录,国榷,酌中志这一类最权威的全部没记载这么多,这其中名义上最权威的熹宗朝实录,仅仅记载巡城御史报告有五百多人死亡。
  国榷引用了’这个数字。
  而实际最权威,可以说皇宫当事人的刘若愚,在酌中志只是记载笼统的几千人,至于那些皇宫中死伤惨重之类内容,在他这个当时就在皇宫的亲身经历者书里根本就没有。
  酌中志根本没有皇极殿工匠摔死几千的记载。
  刘若愚或者现在杨都督在司礼监的好兄弟刘时敏,只是记载皇极殿掉下了一根最高处的木头,皇宫窗户震碎一些,坠落的瓦片砸伤两人。而在这场被传得神乎其神的爆炸中,无论被爆头的太监,皇极殿掉下数千工匠摔死,这些吸引眼球的内容都没有,他明确记载皇宫里总共就才死了一个人而已。
  但是。
  这个人恰恰是天启刚出生没周岁的儿子。
  很诡异啊。
  整个皇宫一个宫女太监没死,就死了大明皇帝剩下的唯一一个儿子,而且还是一个没周岁的小孩。
  居然被几公里外爆炸声吓死。
  这个小孩能知道几公里外传来的爆炸声是什么?
  天启大爆炸不管什么原因发生的,但它的伤亡是被故意夸大的。
  目的是以天灾来证明天启的无道,事实上天启也的确被大臣们逼着下过一份罪己诏,但此类事情更多,死亡人数也更多,甚至连城墙都炸塌过一段的崇祯因为是东林群贤的圣主明君,所以就完全没人宣传得恍如天罚一样了。把一件小的意外肆意夸大,然后借此以上天示警来吓唬皇帝,这是大臣们经常玩的,天启大爆炸的确存在很多异常,但爆炸后果却是被人为夸大的。
  它只是被人利用而已。
  当然,它和后来崇祯朝连续九次类似的爆炸事故,还是证明了大明火药管理的混乱。
  所以给杨信搞爆破并不难,至少在这座城市弄到几百斤火药,绝对不是什么难事,无论是贿赂城门守军走城门进来,还是通过那些管库的官吏盗买,全都不是什么难事,剩下只是挖一条地道而已,而这同样也是很简单的小事……
  当然,如果他们没计算错误,挖到目标的池塘下的话。
  “你在外面抄家灭门玩的快活了,如今惹得人家惦记起给咱们灭门了。”
  杨夫人脸色刷白地说。
  “男人的事情,女人不要管!”
  杨都督说道。
  杨夫人瞪了他一眼,然后赶紧带着一帮女人收拾搬家。
  其实她们本来也要搬家的。
  杨信很清楚那些仇人必然会对他的家人下手,说到底很多和他不共戴天的人,已经不是利益问题了,这些人还是很愿意用杀他女人这种方式来发泄仇恨的。
  而京城明显没法保证安全。
  这里无论怎么防范,都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只有新城那座棱堡,才是杨都督最安全的堡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5/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