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3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7/819

  这些粮食不能自己出售,必须把余粮都出售给他,数量倒没有限制,但自己敢私自出售立刻收回土地。
  这里相当于京城的专门战略储备粮基地。
  宋应星和黄道周走过桥走上三角炮台,然后看了看这座炮台上的一尊巨炮。
  “不用看了,这是神威无敌大将军炮,陛下赐名的,以后辽东城防重炮全都是这个,虽然价格贵了点,不过的确物有所值。”
  杨信在对面说道。
  这实际上按着炮弹重量得算二十四磅炮。
  不过这是岸防用的,实际上他这座棱堡总共才八门,一个炮台一门,但真正给辽东使用的是小型,按照炮弹重量算十二磅,目前这座棱堡有十六门,另外还有一种专门的野战炮,按照炮弹重量算三磅,目前这座棱堡有二十四门,总共这样屁大点小棱堡装四十八门大炮。
  别说倭寇了,英法联军来了都有一战之力。
  真的。
  英法联军的三级舰又开不进海河,无非就是几艘小炮舰,轰不过二十四磅炮,剩下也就是步兵登陆,然而他们的轻型火炮和燧发枪,指定轰不过这里的一堆大炮,哪怕守军用火绳枪也一样能揍他们……
  当然,如果不逃跑的话。
  不过这些大炮全是青铜的。
  所以这个成本还是相当的高。
  好在杨都督从来不考虑成本问题。
  接下来他的铸炮厂将继续为兵部铸造这种新式大炮,报价和徐光启采购的澳门大炮一样,毕竟不能显得好像老徐和他后面那些松江士绅,广州的那些大小官员都是吃回扣了,但他的大炮质量比那个好,相比起这两种大炮,工部自己用吕宋回来的工匠铸造的那些就是渣渣了。
  除了铜炮之外杨信也大量铸造铁炮。
  这个是战舰上用的,他那些新式战舰必须得用这个。
  反正也是天启花钱。
  毕竟他那不是自己的私军,那是正牌的葛沽海防水师。
  “杨都督,您天天不务正业,是如何完成这些东西的?”
  宋应星不无嘲讽地说道。
  “长庚兄,这你就错了,这些根本不需要我,我们大明有的是真正有才能的工匠,只是咱们工部的制度让他们根本没有做好的动力,但跟着我不一样,给我铸造这些大炮的工匠们,最高的月薪一百两,哪怕就是普通的翻砂工人,月薪也有三两,纯粹卖力气的搬运工月薪二两。
  但有严格的奖惩制度,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检验。
  出了问题无论是谁,该受罚就受罚,但做的好了该奖励都有奖励,最高的一年光奖励达到五百两。
  那么剩下还需要我做什么吗?
  两百年前我们的工匠就能铸造永乐大钟啊。
  现在你告诉我,他们铸造不了一门铜炮?那未免太小看他们了。”
  杨信说道。
  他真没管这些大炮的铸造,就是把图样以及技术上需要注意的告诉那些工匠而已。
  剩下人家自己就解决了。
  至于棱堡本质上与中式城墙没有区别,就是夯土包砖而已,只是它的造型和防御理念不同,另外墙更厚,剩下真没什么了,建造都一样。
  就连皮尺大明都有。
  当然,不是皮的,实际上是程大位的丈量步车,用加工过的竹篾使用铜丝一片片连接,体型比较大一些,但原理和卷尺没有区别,竹篾也没有伸缩性,他这种城墙修筑完全够用。他这里本来就有大量工部和自己招募的工匠,减河开凿本身就少不了这样的人,甚至还得修闸门之类附属设施,这些工匠这两年靠着他的高薪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给他修个变形的城墙而已。
  多大点事。
  宋应星没有再多话,默默走过他身旁。
  黄道周同样走过去。
  “这又是什么鬼东西!”
  里面的宋应星紧接着惊叫一声。
  黄道周赶紧加快速度,沿着一条坡道直接进城,然后一片刺目的阳光淹没了他的视野,他同样惊叫一声,然后赶紧用手挡住,很快调整位置,这才避开反射的阳光,就在同时一座用木头做成无数网格,所有网格都用玻璃镶嵌,整个恍如一座水晶宫的房屋出现在他视野。
  “烧玻璃而已,日常操作,不要大惊小怪,颜神孙家都造了几百年,别告诉我你们连这东西都没见过。”
  杨信鄙视地说道。
第302章
群英(奸)会
  杨信坐在自己的玻璃暖阁里,悠然地看着那些被震撼了的客人。
  玻璃而已。
  大明都造了两百多年了。
  颜神镇或者说博山孙家世代为宫廷制造玻璃。
  不过大明的玻璃发展走了条岔路,不是发展透明玻璃,而是走专门的艺术品路线,不但不喜欢造透明的,相反还故意往里面胡乱加材料,以便使玻璃保持浑浊和各种颜色,使其更加向玉石化发展。
  不是不会造透明的。
  颜神镇玻璃工艺品的底料都是透明的,但他们在这个透明底料上故意加乱七八糟。
  而杨信只是造正常玻璃而已,至于平板更不值一提,早期平板玻璃价格昂贵只是因为不会铸造,所以造平板都是吹成管子趁热割开,这样就很难保证玻璃的均匀,而且想造大几乎不可能。但后来法国人也就是在这个世纪,研究出了玻璃铸造技术,从此平板玻璃和镜子廉价化。
  他这些就是铸造的。
  往铁板上浇铸就可以了,就是这么简单,法国人所谓的发明,就是往一个铁桌子上浇。
  “诸位。”
  他端着茶杯说道。
  正在欣赏反季节蔬菜的客人们纷纷将目光转向他。
  今天受到杨都督邀请的肯定不是普通人,实际上堪称大明未来二十年的群英会……
  当然,也包括奸。
  “杨都督这间暖阁可是价值连城啊!”
  刑部主事洪承畴笑着说道。
  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邀请。
  “那边工厂里一天造好几十块这样的玻璃!”
  杨信指了指远处一个十几米高的大烟囱说道。
  洪承畴倒吸一口冷气。
  “那西洋镜岂不是也能造出?”
  他愕然道。
  “很快就可以了!”
  杨信说道。
  “那杨都督可就财源滚滚了!”
  陈奇瑜笑着说道。
  他已经自认为是杨都督亲信了。
  惠世扬升任都给事中后,他跨过程注直接升左给事中。
  “发财什么的我已经不是很在意了,你们也知道我其实不缺银子,我的银子是花不完的。”
  杨信说道。
  “杨都督倒是坦诚。”
  张国维鄙视地说道。
  他旁边一个举子则拿着纸和笔,自顾自地画棱堡的图。
  这是茅元仪,《武备志》的作者,同样也是世家子,他家是江南有数的几个藏书世家,原本这一科并没考中,之后也没有,但这次因为算术考核第一实际上已经把三甲收入囊中,他和宋应星是这一科主要惊喜,宋应星原本这一科同样落第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7/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