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3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6/819

  “我等正是,这位将军是?”
  黄道周问道。
  “什么将军不将军的,在下黄镇,只不过是给杨都督迎客的。”
  黄镇笑着说道。
  “有劳黄佥事!”
  宋应星两人说道。
  黄镇现在是指挥佥事,他的升官速度也是极快的。
  宋应星二人这次其实是受杨信邀请……
  当然,不得不来的邀请,锦衣卫上门的邀请,完全一副不来赴杨都督宴请就得到诏狱吃饭的架势,而且不只是邀请了他们,据说这一次杨都督连举子加在职官员邀请了十几个。都是锦衣卫一路护送而来,宋应星二人最先到达,在葛沽换上这种新式四轮马车,沿着这条实际上伴随减河开挖,同时开始修筑,几乎也是同时完工的大路而来。
  “二位,请!”
  黄镇说道。
  宋应星二人下车,跟着他走上了后面的木桥,那辆马车紧接着掉头重新狂奔向葛沽。
  它还得去接下一拨客人。
  这种新式马车也是杨都督刚刚搞出来的,目前总共才二十辆,一辆献给皇帝顺便申请专利了,一辆留在京城使用,两辆在这里充当客运,剩下全是在两地往返货运的。
  当然,制造速度很快。
  但短期内仍旧只限于京城这些地方有钱人坐着舒服。
  指望它迅速承担陆路运输任务是不现实的,中国四轮马车不普及不是因为不会造,实际上清明上河图里就有。
  三头牛拉的。
  这种东西小了货运和两轮没区别,大了就得需要更多马匹,而蒙古马拉车跟夏尔马完全不是一个级别,两匹夏尔马拉的四轮载重马车估计得最少五匹蒙古马。有养那五匹马的成本谁还用马车,雇一堆苦力推大车岂不是更划算,再不然弄几辆小驴车骡子车同样更划算,更何况四轮马车能走紫荆关还是能走娘子关的崎岖狭窄山路?至于四轮马车坐着舒服的问题……
  中国的有钱人有轿子啊!
  四轮马车难道还比轿子舒服?
  那些劣质弹簧减震效果难道能比得上轿子的人腿减震?
  这东西不是不会造。
  而是性价比实在太低,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毫无吸引力,再简单点说就是中国的人太多,而且马匹太贵,所以四轮马车的优势被人力优势轻松碾压了。
  当然,杨信的不一样。
  他有这种欧洲十九世纪才开始大规模修筑的道路,两地之间货运量大,而且多重型货物,四轮马车的优势就体现,至于牲畜成本对他根本不是问题。但放到整个大明,除非天启有钱修这种国道体系,同时引入欧洲的大型驮马,否则四轮马车很难普及。
  不过这的确是发展目标。
  毕竟真要是从京城修一条国道直通宣府和大同,然后换上专门拉车的如夏尔马之类重型挽马,那一辆辆四轮马车会彻底解决这两地的军需供应问题。
  一边研究桁架结构一边走过桥的宋应星二人,愕然地看着他们面前……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小朋友的喊声蓦然响起。
第301章
龙的巢穴
  在小朋友的热情欢迎中,宋应星二人昏头昏脑地穿过人群,一直被黄镇带着穿过了这座小镇,眼前赫然杀气扑面……
  堡垒。
  而且还有大炮。
  在他们前方的海河弯曲形成的半岛上,一座并不算大,但样式却颇为怪异的堡垒矗立。
  没有城楼。
  没有绵延的垛口。
  实际上连城门他们都看不到。
  他们能看到的只是三个类似城墙角楼城台的东西,一个在前两个靠后,靠后的两个尖角外八字指向两旁,中间靠前的尖角正对着他们,不过因为前面还有一片人工堆起的斜坡,故此看起来似乎很矮。
  而这片斜坡环绕整个堡垒,外围同样有一圈壕沟,但因为有这些尖角,故此整个壕沟也形成一个个尖角,封冻的水面反射一片阳光。
  “这,这……”
  宋应星站在壕沟前皱着眉头。
  忽然他直接踏上冰面,一直跑到斜坡底下,很没形象地趴在地上,脸贴着地面向前方看,黄道周疑惑地跟过去,也学着他的样子向对面看,却发现这样正好看到对面一排炮口对着自己。
  “这是算计好了的。”
  宋应星站起身不无敬佩地说道。
  “在这里安上一尊大炮,根本没法打中城墙,咱们这样正好看到城墙顶,但大炮得半人高,跟这个斜坡一样平着,炮弹会从城墙顶飞过,炮口下压正打在这个斜坡的顶,还是打不到对面的城墙,除非费力推到最顶上,但对面城墙的高度正好让大炮的炮弹沿着斜坡从上扫到下。”
  他紧接着说道。
  黄道周对这个问题没有他那么敏感。
  紧接着两人沿着斜坡走到坡顶……
  “这厮真会玩!”
  黄道周惊叹道。
  他站在这里才真正看清这座堡垒的真面目。
  外面的壕沟不是护城河,护城河在他们的脚下,坡顶下面是直下的峭壁,而且分成两级,第一级只有不到一人高,下面是一道砖砌的台子,肯定是站在上面放铳的,这个台子另一边还是近乎直下的峭壁,峭壁下面是宽阔的水面,而在水面的另一边才是真正的城墙……
  这个堡垒的确很小。
  他们正前方那个尖角是孤立的。
  这个三角形的实际上炮台后面才是横着的城墙。
  但正好被这个炮台挡在后面,而且只有十几丈长,然后就是那两个类似角楼城台的炮台,而他们前方是一道之前那种木架桥通到三角炮台,三角炮台另一边还有一道桥通到城墙,城门就在那城墙上,但因为是从三角炮台通过去的,所以开在了城墙的半悬空,而且城门很小……
  “二位,欢迎光临寒舍!”
  杨信站在那很小的城门正中就像个山洞口的野人般高喊着。
  “看来这就是开原修筑的那种棱堡了。”
  宋应星没理他,只是看着前方三角炮台和两边尖角炮台上的一尊尊大炮说道。
  杨信当然也要修一座。
  这东西没那么夸张,他总共也就用了不到一年。
  修筑那种大型的棱堡化城市的确是一项大工程,但一座对角才一百七十来米的小型要塞就完全不值一提,这座四角棱堡单纯算两个尖角之间的距离,才一百四十来米,把所有曲折部分展开,也不到这时候一个县城的周长。另外还有四个三角堡这个更不值一提,也就是堆外面的斜面,挖周围的壕沟工程量稍大,但无论如何工程量也大不到这时候一个县城级别。
  县城周长起码还两公里呢。
  这是葛沽水师营的基地,所以和原本历史上一样,这里也叫新城。
  这里控扼海河,后面一直到葛沽都是杨信的工业区,葛沽是商业区,从这里沿着新挖出的减河向南然后折向西南,沿线都是已经开始用淡水冲刷盐分的农业区,而且都是稳定灌溉的水田,小站稻明年就能出来,是不是和原本历史上的小站稻一样不好说,但亩产四石谷应该毫无压力,基本上一季的亩产就能养活大半个成年人。
  两亩地保证吃饱饭。
  而这些地全是他的,那些荡寇军这两年总共垦荒二十多万亩,未来这片区域可改造的盐碱地还有三四十万亩。
  这全是杨信的。
  而且这些荡寇军不用向他交任何地租。
  至于税……
  目前还按照芦地来收。
  也就是一亩交大概一捧多一点。
  不过杨都督高风亮节,从来不占国家的便宜,所以未来这里的杨家佃户们还是要按照民田的上田交田赋,人头税也交,但其他巧立名目的比如说火耗,这个地方官爱定多少定多少,杨都督就交百分之二。而且不是这些佃户交,这些地是他的当然他交了,哪个地方官敢收他三钱火耗,估计第二天就可以到诏狱里去和杨涟讨论人生了。
  不过也没那么简单。
  杨信对这些佃户的确不收租,但后者的余粮必须卖给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6/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