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混在大明)(校对)第2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819

  “杨佥事,这样咱们的确不能抄郑家了,不过郑鄤自己名下的这座园子和里面的姬妾奴婢还是可以抄的。”
  李承祚说道。
  “抄什么抄,算荡寇军的军营了!”
  杨信说道。
  正好他需要一个卡在苏松常士绅喉咙里的鱼刺。
  郑家这座园子东西南北长度都是一百多米,正好可以用来改造成一个小型的棱堡,就像美国至今海岸边还随处可见的那种小型五辦棱堡,里面驻扎几百士兵毫无压力。而且接下来还得抄高攀龙等人家,正好操作一下把部分田产之类弄到自己的手中,然后以这里的驻军为支撑,对那些本地的佃户们进行训练,把他们统统变成民兵。
  无非就是少收租而已。
  别人收六成七成租,杨佥事一律减半。
  然后这些地租确保荡寇军供应,最终形成一个驻军加外围民兵的军事体系。
  至于天启会同意的,因为他也需要这里有人镇压,地方上的卫所已经完全没什么指望了,这些卫所军官早就士绅化,而且真正说了算的是兵备道,但荡寇军是皇帝直属,不需要听兵备道的。皇帝想在这一带抓人,第一得看地方官员是不是配合,就像当年苏州一样知府直接无视,任由那些工人把税监捣毁,最后只能调兵备道带兵过来,但兵备道也只是随便抓了几个顶罪的。
  谁都知道那些人不是主谋。
  兵备道也是文官。
  但如果有荡寇军驻扎就不一样了,直接出动去抓那些主谋,根本不需要经过文官系统,一个锦衣卫过来就能带着去抓人。
  皇帝想在这一带做什么就容易多了。
  李承祚当然无话可说,杨佥事遭这么大险,自己捞点也是必须的。
  “韩成!”
  杨信叫过一个锦衣卫。
  后者赶紧过来。
  “带三百兄弟留在此处,把这座园子周围一百丈内全部圈起来,谁敢阻挠就算郑鄤同党抓起来,然后雇人挖一圈壕沟。”
  杨信说道。
  后者立刻领命。
  紧接着杨信又找三个营给他。
  他的荡寇军还是维持之前编制,互相能听懂说话的一个营,这样一个营多则百余人少则几十人,三个营实际上不到三百,但也差不多够了,另外园子里还有上百的奴婢,这些原本属于郑鄤的,现在男的全部编入荡寇军。女的全部算作杨佥事自己的,由那两个美婢管着,回头再解决她们的问题,反正都是奴籍,她们的问题很好解决,实在不行就直接一人发个老婆。
  话说接下来抄完高攀龙等人家,估计给这三百留守的荡寇军一人发一个老婆都没问题。
  这样其实也很不错。
  因为这些女人都是奴籍,无非就是操作一下,把她们的主人换成杨佥事自己而已,她们都改成杨佥事的婢女,然后发给这些士兵。
  但身份依然是杨信的婢女,只是他发给这些士兵的……
  生活伴侣。
  好吧,这样她们的身份只能这么算。
  这些士兵本身没有属籍,他们都是不在户籍上的,加入荡寇军之后最好的办法其实是作为杨信的家奴,但那样的话天启会警惕,所以他们的身份只能是列入军籍。这样杨信如果把自己的婢女赏赐给他们,就变成他们的,也就是同样变成军籍,但这样的话明显是杨信吃亏,所以干脆就继续作为自己的奴婢,然后发给他们生儿育女。
  至于以后再说以后的。
  但按照朝廷的制度,如果没有明确的婚姻关系,他的婢女给这些士兵生的孩子也是他的奴婢。
  奴婢制度就是这样。
  所以自古就有鼓励婢女出去浪的。
  那这些士兵的忠心就可以保证了。
  毕竟他们的老婆孩子只有使用权,但却没有所有权,而所有权在杨佥事,都是杨佥事的奴婢,这样肯定得对杨佥事忠心耿耿。而且以后他们的奖励手段也有了,谁对他忠心且立了大功,那就把谁的老婆孩子当赏赐就行,解除这些婢女和婢女生的孩子的奴籍,让她们正式成为这些士兵的老婆孩子。
第193章
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终于到了!”
  望着前面的无锡城,杨信也是长叹一声。
  “老子来抓个教书先生,居然比上战场打建奴还他玛艰难,沈阳之战都没这么操心费力过!”
  他很粗俗地说道。
  眼前的无锡城并不算很大。
  这里终究只是常州府下属的一个县。
  不过仍旧比北方很多府城要大得多,无论广平府城,东昌府城,统统都比这座周长十二里的无锡县城要小一圈。
  而这里的繁华富庶丝毫不比常州差。
  不过相比起常州更侧重农业,这里的纺织业就繁荣得多了,无论是杨信脚下的运河还是前面汇入的锡澄运河,甚至两旁不断汇入的一艘艘小船上,统统都满载着成捆的棉花和运出的棉布。
  就连城外居民区的街道上,都随处可见运输中的棉布。
  而在两岸的一条条河道上,更是遍布一个个水轮,这些水轮驱动着一台台水力纺车,将来自各地的棉花纺成纱,再送到大大小小的织布作坊,用那些人力织布机变成一匹匹棉布。
  不过与之相对的是,这里的粮食已经严重不足。
  除了运输棉花和布匹的,剩下就是运粮船了。
  这片土地已经真正开始从农业社会向着工业社会转变,拥挤在这片土地上的无数织工,供应着几乎整个东亚甚至远达美洲的半个世界穿衣,无数朝鲜人,倭国人,吕宋人甚至印第安人,统统都穿着他们织出的布。当然,也包括大明自己的百姓,有钱人穿他们织出的绸缎,普通的穿他们织的棉布,实在没钱的都能穿他们织的麻布,他们的技术比同时代欧洲更先进,规模更庞大。
  而这座形状很像龟壳的城市,只是这片土地的入口。
  从这里向前,太湖东岸直到钱塘江,整个这片全都是如此,而核心就在不足百里外……
  “苏湖熟,天下足,再也没有苏湖熟了!”
  杨信说道。
  “有银子可以买。”
  李承祚笑着说道。
  “若没有地方可买呢?若别的地方因为天灾产不出粮食呢?”
  杨信说道。
  “那又如何?放着白花花的银子不赚,继续去种那些不值钱的粮食?那岂不是成了傻子?这里正常年景,秋收之后一石米才六七百文,灾年粮价极贵之时也不过一两多点,换你你去种稻?”
  衍圣公鄙夷地说道。
  然而他不知道再过十年,这里的米价就会蹿升到近三两。
  但至少现在杨信无法反驳他。
  三人说话间,他们的座船缓缓靠上了码头。
  这座码头也是无锡最重要的米市,密密麻麻塞满运米的小船,多数都是从原本芙蓉湖的圩田区过来,甚至干脆就是在水上交易。不过让他们意外的是,在这里居然还有人迎接他们,而且还是由县令带领的很正式迎接。
  虽然迎接的是衍圣公。
  “下官无锡知县刘五纬恭迎衍圣公,恭迎丰城侯。”
  接官亭前,一个青袍文官用略带川味的口音高喊着躬身行礼。
  然后他两旁锣鼓喧天。
  “有劳刘县尊!”
  衍圣公再次恢复半死不活的状态说道。
  “刘县尊,你不欢迎我吗?”
  杨信很不爽地说道。
  “阁下何人?莫非衍圣公侍卫?请恕在下眼拙。”
  刘县令说道。
  “很好,我记住你了!”
  杨信说道。
  “刘某四川万县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阁下可以记得更清楚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8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