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庶子风流(校对)第9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8/999

  赵青山呼出了口带有羊肉汤膻味的长气,柴梁面不改色,只眉心跳了跳……
  就听赵青山缓缓道:“为了应对战争,安南阮氏横征暴敛,民怨沸腾。锦衣卫早就安排人潜入安南,煽风点火,各处传播安南原为华夏故土,因当年战乱,被阮氏割据。如今正常经济往来,却被阮氏朝廷克扣杀害,因此引发战争的消息。并且传言,因得知安南缺粮,大乾准备了百万石粮食,却不能进入安南救助……这是在操控民心哪。底层百姓,见识浅薄,又过的苦难,自然愿意相信。阮氏民心已失。大乾王师却带着大量粮食、盐、肉入安南,一举击溃安南大军后,用从安南买来的粮米来安抚人心,安南一下就安定了下来。而之前花出去的银子,则在安南贵族那里十倍的追缴回来。安南最肥沃的土地,在红河平原,全被安南王室和贵族瓜分,这些,就是大乾最大的收获。”
  柴梁叹道:“一环扣着一环,连大军的粮饷,都能就粮于敌。等百万齐鲁移民在红河平原站稳了脚,之后源源不断的百姓都会迁移过去。九边的三十万大军,十五万在红河平原,十五万在暹罗的湄南河平原。这两处平原土地加起来,虽只两湖大小,但这两处都是一年三熟,如此,就当相于三个两湖!元辅,了不得啊!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不过如此。储君英明至斯,仆心中既惊喜振奋,又有些担忧……”
  “担忧?”
  赵青山原本听得面色振奋,可听到柴梁这个说法,不由拧起眉头来,问道:“怎么个说法?”
  柴梁忧声道:“仆常为殿下之才感到惊艳,但惊艳越深,心中担忧愈重。仆怕……天妒英才啊……”
  赵青山闻言面色骤然一变,沉声喝道:“文孝,浑说什么?”
  柴梁面色凝重,道:“元辅,不瞒你说,仆总觉得不真实。青史之上,总有惊才绝艳之辈,但如殿下这般,年不过十六,就已是经天纬地之才。仆自认修心坚韧,然每每思及殿下所为,惊艳之余,都必生出惊恐之心。”
  被柴梁这般神神叨叨的说了阵,原本还不上心的赵青山,也渐渐生起毛骨悚然之意来。
  天妒英才这四个字,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老头子完全无法想象,太子若是出现了闪失,这社稷江山,该何去何从……
  可是,这等近似荒谬的鬼神之说,谁敢诉诸于口?
  想劝都没法劝哪!
  再者,又从何劝起?
  “文孝,你到底是何意?”
  赵青山毕竟是赵青山,一阵心绪动摇后,忽地凝眸看向柴梁,沉声问道。
  柴梁看着赵青山,缓缓道:“元辅,仆以为,殿下最令人惊艳的成就,非促成北疆都护府以八万大胜二十万的盖世武功,而是,对新党的鼎力支持,以及对内阁新老更替法度的制定。若以此为成例,明确定为成法,纵然有不忍言之时,朝廷也能平稳度过难过,不会令社稷危矣。”
  这是要将贾琮定下的制度,列为祖宗成法。
  一旦贾琮有个闪失,天妒英才,朝廷也不会失了进退,大乱之后失去法度。
  但是,如此一来,就颇有虚君权的意味了……
  柴梁看着赵青山阴沉的脸,苦笑道:“太傅,仆非不知恩义之人。但是,仆以为,如今正逢几千年来未有之大世,如殿下这等惊艳万古的圣君,千载难遇其一。吾等虽为朽木之资,也当住殿下一臂之力,将此法定为永世之法。太傅,若是往好的去处想,殿下今年不过十六,再有一甲子之寿,经过六次内阁更迭,自然将成永例。真想看看,那个时候,大乾将何等昌盛呐!”
  发自肺腑的一番向往感叹后,柴梁声音又忽地转沉,一字一句道:“但若是果真有个闪失,眼前的一切大好局面,都将顷刻崩塌。元辅,吾等内阁臣子所为,难道不该是居安思危么?眼见盛世将临,其他官员都可沉迷其中,唯独吾等不能!而如今朝廷最大的不定,就在于殿下。仆恨不能殿下能万万岁,可谁又能保证天意如何?所以,要趁着北疆大胜、西南国战大胜开疆拓土的大好时机,太傅若能劝殿下将诸般法度定成永制,功莫大焉!”
  居安思危,居安思危……
  赵青山心中反复念叨着这四个字,陷入了沉思中……
  ……
  慈宁宫,寿萱殿。
  由一众孙媳陪着的太后,满面含笑的看着贾琮,道:“元寿啊,今儿是腊月二十三,小年了!哀家听说,北疆大胜后,南边也打了好漂亮的一场大胜仗!外面人都说,皆为太子运筹帷幄之功,列祖列宗保佑啊!”
  贾琮闻言,谦逊了几句,就见叶清和黛玉一起似笑非笑的看着他。
  因为她们知道,外面贾琮如日中天的圣君之名,大半功劳归于他自己。
  他手下数以千计的说书先生,太能说了。
  从城里到乡下,走街串巷不要钱都说啊!
  如今更出现了不少戏班子,专门颂扬太子的丰功伟绩的。
  正赶上南北两场大国战的胜利,百姓心中民族自豪感正强烈时,这样的戏班子和说书先生大受欢迎。
  其他说书人和戏班子自然跟风,发挥人民的聪明才智,将大乾的皇太子愈发神化了不少……
  什么出生之时天现异象都是大路货,还得加上虽遭祝融之害,却有仙鹤自天而落,护送入安全之地,且送了金项圈护龙体。
  这样的说法才更受欢迎。
  当然,这些说法也让叶清、黛玉等人笑出了泪花。
  尤其是她们以为,这些话本儿都是贾琮自己编纂的,简直笑掉人大牙……
  贾琮也不理会她们,就听太后又道:“储秀宫的尚宫女官儿同哀家说了,一千五百名秀女,筛选了几轮儿了,女红、文墨、宫礼还有别的才能,都是一等一的就有三百人。哀家废了这么大的气力,太子总不能只点了琴丫头和宁家那个丫头罢?你父皇安睡前,还专门叮嘱哀家,要好生给你选秀,充实后宫,繁衍天家血脉。你一推再推,连人也不见,可是哪个好妒,不愿你纳新?”
  此言一出,众女登时纷纷变色。
  等太后目光疑惑的扫了过来,莫说黛玉,连叶清都站了起来,立起规矩来。
  好妒在寻常高门中都是一等一的大罪,在天家更是十恶不赦之罪!
  这个真不是顽笑的……
  皇族凋零,整个天家加起来男丁都不足一手之数,这还得算上大宝小宝。
  这个时候若因后宫那个女孩子好妒,阻碍东宫繁衍血脉,其罪过直接打入冷宫都不足为奇。
  所以,虽明知太后是故意拿话在激贾琮,可诸女孩子仍觉得不安。
  且随着国势愈盛,朝野上下对贾琮后宫也就愈发关注留意。
  贾家女在东宫一手遮天的情形,着实令许多人心中不满也不安。
  若非如此,太后如此大肆操办宫廷选秀,也不会这般得民心,更得前朝的官心。
  贾琮先洗脱黛玉等人的罪名,然后双手抹了把脸,道:“太后,三百人?太多了罢?”
  一听有戏,太后登时忍不住笑起来,哄道:“又不是让你一次点那么多,是不是?东宫太子妃已定,两位良娣也有了,六个良媛也凑齐了,可十个承徽,十六个昭训,二十四个奉仪不都还空着?哀家知道,你念旧情,心疼从前在贾家时相识的姊妹,可是元寿啊,你如今是太子!你这般独宠她们,朝野上下都有异议,时间一久,对她们反倒不好,是不是?”
  贾琮那么一算,这一家伙又是五十个,虽不及三百个,可也太多了罢?
  不过他也知道,太后将话说到这个份上,他已经没多少还价的余地了,只能先应下道:“太后言之有理,孙臣明日和太子妃去储秀宫瞧瞧罢。”
  太后闻言大喜,拍手笑道:“诶,这就对了!”
第七百六十九章
终章
  大明宫,养心殿。
  西暖阁内,地龙烧的滚烫。
  贾琮只穿了件单衣,坐在御椅上,面色凝重的看着殿内的赵青山、柴梁、林清河、吴琦川、董新、魏毅等内阁阁臣们。
  虽然他早就料到,随着时间的推延,文官一定会对权力有更大的诉求。
  但是他没有想到,会这样快。
  赵青山递上了折子,请求将他所制定的内阁更替制度定为法度。
  而且,列出了详尽的条例制度。
  譬如,恢复“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唐朝旧制。
  内阁一致认为,开元盛世的根源之一,且是极重要的缘由之一,便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等到唐明皇后期,重用性狡狯,无学术,善音律的弄獐宰相李林甫,废黜了台省制度,便是盛唐转衰的根由之一。
  李林甫相国十九年,终致安史之乱。
  如今元辅和阁臣最多连任两届,倒是可以杜绝时间太久的问题。
  而若能坚持在州县省府间一级级磨砺出功劳显著的封疆中选择阁臣,也能最大可能杜绝李林甫之流。
  这个制度若能扎根下去,成为祖制铁律,那国朝至少能延长五百年气运。
  只是,若是如此,也会极大的限制了君权。
  虽然名义上首辅仍由天子任命,但选择的范围,却大大的减少了。
  而且,选出来的,极可能不能称心如意。
  但是,多半是对国家有益的……
  见贾琮面色凝重不言,赵青山和柴梁对视了眼后,赵青山缓缓道:“殿下以千古未有之圣君之姿,为国朝筑万世不易之基。臣等甘附骥尾,愿以衰残弱躯,为殿下添鸿毛之力。此法若成,则臣于三年后致仕,柴梁即刻出京,前往安南。殿下,臣原欲以残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殿下知遇之恩。却没想到,殿下以惊世之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底定大乾于风雨飘摇中。臣发现,臣发现只要澄净吏治,其实,臣能做的,并不多了……柴文孝之才,十倍于臣,他若在位,能做的更好。而老臣最后能为殿下做的,就是以三年时间,彻底澄清吏治后,再辅助殿下完成内阁新老更替制。”
  贾琮闻言,面色微微动容,不过,他还是冷静下来,目光扫过柴梁,道:“太傅,若如此,则在某种程度而言,内阁相权,大于君权。孤在时尚可,若孤不在,后世君王势弱之时,内阁便可圈定下任元辅人选。甚至,若有悖逆之人,居心叵测经营数十载,可以做到将元辅之位父传子,子传孙,挟天子以令诸侯!到那时,天子不过成了被人操控的傀儡。”
  “这……”
  此番诛心之言说出后,赵青山等人无不面色骤变。
  贾琮所言有没有可能,有可能,而且极有可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8/9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