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术家(精校)第751部分在线阅读
第1905章
头脑发热
“其实电影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你必须将自己的思绪整理清楚,因为镜头语言很大程度就是导演脑海里的意识具体化。”埃文·贝尔也不是科班出身,他步入导演位置之后,上一辈子的记忆奠定了十分好的基础,而他不务正业在各个领域都有涉猎则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工具,随后也是经过一部一部作品的累积,这才有了现在的水平,“很多时候,导演都喜欢画分镜头,用分镜头来折射脑海的画面,再进行慢慢修改,将整个思路、核心思想放映出来。”
娜塔莉·波特曼和埃文·贝尔沿着沙滩旁边的道路漫步前行着,虽然说威尼斯电影节似乎没有前几年热闹了,但依旧是人来人往,估计只是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的观众减少了吧。娜塔莉·波特曼眼睛看着前方,并没有去看埃文·贝尔,只是用耳朵用心在倾听埃文·贝尔的话语。
娜塔莉·波特曼从1993年就开始演戏了,这一转眼就已经十五年过去了,虽然演员的位置也能够展现自己的想法,但那都是为别人的想法和观点服务,这完全是别人的作品,说直白一点,演员就是导演手中的棋子而已。
但是导演的位置,却可以自由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特别是娜塔莉·波特曼心理学出身,她的脑子里也有无数的想法和观点,想要通过镜头传递出来。比如说埃文·贝尔拍摄的“神秘肌肤”,将成长的阵痛融合到一个特别的故事里,其实在原著小说里,传递了许多不同的想法,如果换一个导演,也许电影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方向,而埃文·贝尔却用自己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让人欲哭无泪的悲伤故事,那种反思,娜塔莉·波特曼至今都可以在脑海里找到那深深的烙印。
所以,娜塔莉·波特曼一直很想用镜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是玩票也好,说是实验也罢,她就是想尝试用这种方式去进行创作。这才有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作品“前夕”。
“虽然有的导演十分擅长玩技巧,他们对于镜头和画面的敏感就是一种天赋。”埃文·贝尔的声音在海风之中坚定地传到娜塔莉·波特曼的耳朵里,“比如说乔·怀特在‘赎罪’里敦刻尔克大撤退沙滩上的那一个长镜头,这其实就是炫技的一个方式,不得不让人赞叹。但技巧其实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最终还是对导演表达思想、讲述故事进行辅助的一种方式而已。”
“乔·怀特的那个镜头你拍得出来吗?”娜塔莉·波特曼出声询问到。
埃文·贝尔轻笑了一下,那轻轻的笑声在海风之中有些飘荡,让娜塔莉·波特曼的脚步不由有些停顿,内心的汹涌让肌肉还是紧缩,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都在发出欢快的呼喊声,“不,我拍不出来。其实我也尝试过技巧性比较鲜明的镜头,比如‘香水’里用全景和长镜头将色彩与画面结合起来,比如说‘血色将至’里将配乐与拍摄节奏结合起来,但我自己觉得还是有些刻意了,不够自然,相反,类似于‘神秘肌肤’或者‘阳光小美女’里朴实却丰富的镜头,更加适合我的特点。”
埃文·贝尔对于导演的位置,其实也是一直在摸索的状态,即使再伟大的导演,也没有这个自信说自己能够将每一种拍摄技巧都炉火纯青地运用到作品里,才不过拍摄了七部作品的埃文·贝尔更是没有这个资格了。
娜塔莉·波特曼依旧没有转过头去,她只是认真地听着埃文·贝尔的讲述。两个人的对话没有任何的暧昧,完完全全就是专业性讨论,但娜塔莉·波特曼却觉得这样的埃文·贝尔,这样全身心展示自己才华的埃文·贝尔,完美得让让人无法直视,轻而易举拨动了她内心深处的琴弦。
虽然娜塔莉·波特曼已经确定了自己对埃文·贝尔的心意,那是一种即使用理智即使用时间都无法阻止的情感,当这颗叫做爱情的种子生根发芽之后,就很难彻底根除了;但是娜塔莉·波特曼却没有告白的打算,因为她觉得没有必要,维持现在的状态就很好。偶尔见见面,聊聊天;偶尔交流一下意见,讨论一下电影,这就足够了。
可是今天娜塔莉·波特曼才知道,不是她觉得没必要,而是因为她心底的热情狂潮还没有真正冲破枷锁而已,一旦内心的思念开始泛滥,届时就不再是“没必要”了。此时此刻,娜塔莉·波特曼听着埃文·贝尔用轻快的嗓音说着导演的相关知识,内心的情感却在一点点沉沦,她这才意识到自己是如此深深地爱着埃文·贝尔,如此深刻,似乎早在她意识到之前,她就已经不可自拔了。
“当然,我还是会继续尝试的,尝试不同类型的作品,尝试不同主题的作品,作为导演和作为演员的成就感是截然不同的,但同样都可以让我感到满足。”埃文·贝尔笑呵呵地说到,他转过头来,看了一眼娜塔莉·波特曼平静的侧脸,彷佛在寻求认同一般,不过娜塔莉·波特曼并没有抬头的打算,埃文·贝尔也就转开了视线。
娜塔莉·波特曼那平静的脸庞之下已经开始沸腾了,她觉得自己一定是疯了,她生怕自己和埃文·贝尔对视到的时候,就会迫不及待地告诉他,“我爱你”。娜塔莉·波特曼觉得这一点都不像是自己,难道被爱情冲昏头脑之后,所有女人都一样,是如此的愚蠢吗?这是娜塔莉·波特曼唯一能够找到形容自己的词汇了。
“呵呵,我会期待即将上映的‘朱诺’的。”娜塔莉·波特曼开口说到,虽然话语里没有异常,但她却被自己嗓子地干涩吓了一跳。
提起“朱诺”,埃文·贝尔却忽然想到,“你今年可真是繁忙啊,柏林、戛纳、威尼斯都有你的身影。”娜塔莉·波特曼二月的时候带着“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去了柏林,五月份又作为评委去了戛纳,现在则是以导演的身份光临威尼斯。
娜塔莉·波特曼摊手,“我还在等你的剧本呢。”
听到这句话,埃文·贝尔不由尴尬地干笑了两声,他去年奥斯卡之后和娜塔莉·波特曼开玩笑地说到,要为她写一个剧本,不过至今都还没有动静——其实埃文·贝尔一直都是有在查资料的,只是要原创一个剧本不是那么容易的,“朱诺”的创作当初也消耗了埃文·贝尔不少精力,但至少是有一个故事框架地;现在正在撰写的小说也是如此,至于为娜塔莉·波特曼撰写的剧本,埃文·贝尔有想法,却少了一点灵感——故事的灵感。
“我说过,那不是约定。”埃文·贝尔狡黠地眨了眨眼睛,算是为自己解围了。
娜塔莉·波特曼不知觉中,还是抬起了头,看到了埃文·贝尔那湛蓝的眸子映在从血红色变成了深红色的天空里,自己的心跳忽然就乱了。娜塔莉·波特曼只觉得头脑一阵发热,她心底翻涌的话语差一点就要脱口而出,但此时埃文·贝尔却转过头去,这让娜塔莉·波特曼在最后时刻踩下了刹车。
不等娜塔莉·波特曼再继续说些什么,埃文·贝尔就扬声喊道,“安妮!泰迪!”他的声音在海风之中显得有些支离破碎,但却足够让娜塔莉·波特曼清醒过来了。她一抬头,就看到了沙滩上正在休息的一群人,赫然是安妮·海瑟薇、泰迪·贝尔他们。
埃文·贝尔又唤了两声,安妮·海瑟薇等人都回过头来,然后大呼小叫地跑了过来。
娜塔莉·波特曼并没有跟着往前迎过去的埃文·贝尔的脚步,而是落在了身后,慢慢地踱着步子,她终于明白了自己对埃文·贝尔的感情,但是,要告白吗?要向埃文·贝尔告白吗?娜塔莉·波特曼第一次拿不准主意了,因为她不知道在一段感情里,到底是应该按照理智去处理问题,还是按照内心的感性去处理问题。也许越是重视,就越是害怕,娜塔莉·波特曼忽然就感觉到了一阵无力。
我喜欢你,我爱你。这样的话其实本身并不复杂,甚至于每天都会对家人、对朋友说,但是对内心萌动的对象说,却是完全不同的意义。这样话语说出来之后造成的影响波长,更是无法估量。
娜塔莉·波特曼不由觉得头疼,在这瞬间,她想起了当初自己和埃文·贝尔的交谈,“你会爱上我吗?”“可能不会”。这是她问他答的版本。可是提问者和回答者调换位置之后,她的回答就是“绝不可能”。但是现在呢?
“嘿,娜特,快过来。”埃文·贝尔站在沙滩上,和自己的家人朋友们汇合了,转过身来,朝着娜塔莉·波特曼挥着手,满脸的笑容。
娜塔莉·波特曼看到了安妮·海瑟薇,她满面笑容地站在旁边,专注地看着埃文·贝尔,那双漂亮的眸子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依恋。“不要告白,不准告白。”娜塔莉·波特曼这样在心底对自己说到,然后扬起一个笑容,高声回答到,“来了。”
第1906章
半纪录片
埃文·贝尔抵达威尼斯的消息,几乎在三十分钟之内就在所有记者群众传播了开来,他是继开幕式上乔治·克鲁尼和布拉德·皮特之后今年水城最有人气的大牌了,而且比起近年转战文艺电影的乔治·克鲁尼、布拉德·皮特两人来说,埃文·贝尔在商业电影上的表现让他的人气更是蓬爆。
埃文·贝尔与安妮·海瑟薇、泰迪·贝尔等人在沙滩上汇合之后,记者在第一时间就知道了,毕竟这些人本来就是记者瞩目的焦点。当然,记者们也没有错过和埃文·贝尔同行的娜塔莉·波特曼,这顿时让略显低迷地水城彻底热闹了起来。
其实埃文·贝尔这次前来威尼斯最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宣传“朱诺”,“朱诺”的主战场是在多伦多。但是因为安妮·海瑟薇的“蕾切尔的婚礼”和詹妮弗·劳伦斯的“燃烧的平原”都选择了威尼斯作为第一个登陆点,所以肩负着特别任务的埃文·贝尔也就顺势接受了马克·穆勒地邀请,亲自前来“朱诺”参与了宣传。
这次埃文·贝尔过来威尼斯就肩负着收购作品的任务,“蕾切尔的婚礼”是重点考察对象。众所周知,电影节就是一个庞大的作品交易市场,当初“神秘肌肤”就是在威尼斯得到了韦恩斯坦兄弟的赏识,这才在北美闯出了一片天,而现在,十一工作室已经强大到可以开始加入收购作品的行列里了。
十一发行经过两年的发展和考察,现在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经过托马斯·兰辛等人的计划,从这一次的威尼斯和多伦多开始,十一发行也开始策划非十一制作出品的作品,他们将在各大电影节寻求有发展潜力的作品,购买下发行权,然后在北美市场进行发行。
其实这种方式对于大部分电影公司来说都并不陌生,许多独立公司没有制作电影的成本,他们都是以发行起家,比如说顶峰娱乐、比如说狮门影业,都是如此。十一工作室的发展则是延续了梦工厂式的路线,以制作起家,但十一工作室比梦工厂聪明的是,在真正崛起之前,率先开拓了属于自己的发行渠道,从而占据了先机。
现在,十一工作室已经在电影制作领域初步站稳脚跟,未来制作电影的数量还是以稳为主,保证作品的质量,不会轻易地就增加十一制作的压力。但同时,十一发行也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开始进行更多作品的北美发行工作。
“蕾切尔的婚礼”是乔纳森·戴米自己筹资拍摄的,目前依旧没有发行商,自从1993年的“费城故事”之后,乔纳森·戴米已经先后搞砸了六部电影,不止是商业领域,在文艺方面也后继乏力。所以“蕾切尔的婚礼”发行工作也重新回到了起点——以参加电影节的方式寻求发行商。
所以抵达威尼斯之后,第二天开始埃文·贝尔就开始在各个电影的首映式会场来回穿行,同行的还有泰迪·贝尔。
在观看完“拆弹部队”之后,埃文·贝尔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影评人总喜欢说凯瑟琳·毕格罗是一个强势的导演。这里所说的强势,并不是说凯瑟琳·毕格罗的个性,而是另有所指。
众所周知,在各大颁奖典礼的奖项安排之中,最佳影片是嘉奖整部作品,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奖项自然是嘉奖各个部分的司职人员。这也使得拿奖电影可以区分为多种类型,比如说横扫型,“沉默的羔羊”当初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比如说突出性,仅仅拿下影后的“男孩别哭”,仅仅拿到最佳导演的“毒品网络”。简而言之,就是一部作品是突出了某一个环节还是全面呈现出佳作态势。
之所以说凯瑟琳·毕格罗是一个强势的导演,就是说在她的电影里,作为导演的风格烙印实在太过鲜明,所有对影片的关注力和赞誉度都会集中在导演一个人身上,至于电影的演员、配乐等部分就彻底沦为了配角,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突出性不同罢了。凯瑟琳·毕格罗在导演位置上的出彩将电影其他环节都掩盖住了。
埃文·贝尔记得自己在重生之前,凯瑟琳·毕格罗就带着她的新作“猎杀本·拉登”再次来袭,不过埃文·贝尔并没有等到电影上映就重生了。但是当初看到一些观看了电影试映会的影评人观点,普遍认为凯瑟琳·毕格罗完全有实力第二次问鼎奥斯卡最佳导演小金人,因为她的导演技巧、导演风格完全贯穿了整部电影,实在太过精彩。相对而言,其中主演的表现固然出色,却难免沦为其次。
如果站在导演的位置上来说,凯瑟琳·毕格罗这样的导演是让人敬佩的,她可以将导演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但如果站在演员的位置上来说,演员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完全成为了导演手中的棋子,他们的光芒甚至比不过隐藏在幕后的导演。比如说“拆弹部队”里的男主角杰瑞米·雷纳,他的表现十分精彩,绝对有实力在颁奖季的影帝争夺战之中赢得一席之地,但是相比于凯瑟琳·毕格罗来说,杰瑞米·雷纳的光芒顿时就缩小了几个光圈。
上一辈子观看“拆弹部队”的时候,埃文·贝尔的感触并不深,也许也是因为电影之中美国主旋律色彩十分鲜明的关系,很难触动到埃文·贝尔,但他却清楚地记得,“拆弹部队”在第八十二届奥斯卡上与“阿凡达”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凯瑟琳·毕格罗完胜自己的前夫詹姆斯·卡梅隆,这也使得她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赢得最佳导演小金人的女性导演。
第八十二届奥斯卡可是2010年二月举办的,但现在“拆弹部队”在2008年九月的威尼斯就上映了,按照正常程序来说,“拆弹部队”应该参加明年年初的第八十一届奥斯卡才对。埃文·贝尔依稀记得,好像也是发行环节上出了一些问题,导致“拆弹部队”一直到2009年才上映,错过了第八十一届奥斯卡的报名时间。这一点和上一辈子的“撞车”是有相似之处的。
不过不管上一辈子最终的发展路线如何,埃文·贝尔这次在威尼斯重新观看完“拆弹部队”之后,却看出了更多的东西,情节有血有肉、有张有弛、真实可信,凯瑟琳·毕格罗采用半纪录片的方式进行了拍摄,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十分逼真。当然,如果对美国政治有所了解的话,触动感会更大。
可是话说回来,就埃文·贝尔个人审美而言,“拆弹部队”的确太过主旋律了,完全就是配合白宫的想法所拍摄出来的作品,将士兵们塑造成为有血有肉的救世英雄,他们完全是自愿投入战场的伟大人物,这显然是太过“正面”的选择了,而且角色塑造还是不够到位、影片的核心内容也略显刻意。如果把“华氏九一一”和“拆弹部队”放在一起,然后选择奥斯卡最佳影片,埃文·贝尔会选择“华氏九一一”,迈克尔·摩尔这个大胖子的才华确实让人十分惊艳。
尽管如此,埃文·贝尔对凯瑟琳·毕格罗还是要鼓掌表示敬佩的,虽然威尼斯电影节上观众似乎对这部作品不是很感冒,不仅座位没有坐满,掌声也并不热烈;但埃文·贝尔还是决定亲自找到凯瑟琳·毕格罗谈一谈,如果有可能的话,十一工作室可以肩负起“拆弹部队”在北美的发行工作。
当埃文·贝尔在电影结束之后找到凯瑟琳·毕格罗时,她并没有往发行权的方向去思考,只是对埃文·贝尔前来支持自己的作品,“呵呵,你愿意前来我电影的首映式,这是再好不过的事了,想必明天关于‘拆弹部队’的报道可不会少了。”
“那可不见得。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观看了一部电影,报刊杂志可没有这个闲情逸致详细分析一遍。”如果是平时的话,埃文·贝尔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那么观看的作品肯定会被记者调侃分析一番,但这是电影节,自然就不可能了,因为作品可是多如牛毛的,“不过我的确很喜欢你的作品,如果有记者愿意听听我的意见,我十分乐意向他们推荐这部作品。”
对于埃文·贝尔的话,凯瑟琳·毕格罗只当是客套话,这样的场面话几乎人人都会说,所以她也只是笑呵呵地说到,“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随后她就礼尚往来地说到,“‘朱诺’的上映时间是五号吧,最后一天的重头戏,我倒是想要到现场去观看一下首映式,不过估计一票难求。”
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大部分电影场次的门票都会剩余,销售一空的场景十分稀少。唯一的例外就是“朱诺”。其实在埃文·贝尔前来之前,“朱诺”的门票也还是有剩余的,几乎剩了三分之一,但埃文·贝尔到达威尼斯的消息一传出去之后,剩下的门票一夜之间就宣告售磐。
对于凯瑟琳·毕格罗的客套,埃文·贝尔露出了笑容,“如果你愿意前来的话,放心,绝对会有位置的。”随后话锋一转,“其实我来找你,是想询问你一下,‘拆弹部队’的北美发行权目前还在你手上吗?”
第1907章
死猪怕烫
凯瑟琳·毕格罗可不是刚刚出道的新人导演,从1978年拍摄自己的第一部短片“搏命者”之后,她的导演经历至今已经有整整二十年了,虽然她不是一个高产的导演,目前也只有九部作品问世而已,但其中却不乏“霹雳蓝天使”、“末世纪暴潮”、“魔鬼游戏”这样出色的作品。
除了资历之外,凯瑟琳·毕格罗在娱乐圈的人脉也不可小觑,虽然她和詹姆斯·卡梅隆的那段短暂的婚姻要追溯到1991年了,但这对离婚夫妻却没有反目成仇,即使交流没有那么频繁,但詹姆斯·卡梅隆还是十分愿意向凯瑟琳·毕格罗提供帮助的,1995年的“末世纪暴潮”拍摄和发行过程中,凯瑟琳·毕格罗就得到了詹姆斯·卡梅隆的不少帮助。
所以,凯瑟琳·毕格罗如果要推出一部作品,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有实力又有人脉的。但是这一次的“拆弹部队”,却让凯瑟琳·毕格罗撞上了现实的墙壁。
凯瑟琳·毕格罗的上一部作品“K-19寡妇制造者”于2002年上映,这部由哈里森·福特和连姆·尼森联手出演的作品,投资一亿美元,却仅仅收回了六千五百万的票房,让当时深陷资金泥沼的派拉蒙影业直接黑脸了。在那之后,凯瑟琳·毕格罗就没有任何动作了,一直到这部“拆弹部队”。
“拆弹部队”进行立项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愿意投资,不仅因为凯瑟琳·毕格罗上一部作品彻底砸了,也因为这部作品的题材太过敏感。
剧本是根据编剧兼制片人马克·鲍尔的回忆录改编而成的,马克·鲍尔曾经是一名特派到伊拉克炸弹区的通讯员,回来之后成为了时事话题的批判专家。马克·鲍尔的视角,专业、准确、可信、凌厉,单纯从剧本的角度来说,严重程度比“华氏九一一”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要知道,当初为了“华氏九一一”的发行问题直接就让韦恩斯坦兄弟和迪士尼一拍两散,可见类似话题的敏感性了。
“拆弹部队”的主题核心依旧是反对战争,不过并没有进行正面批判或者政治说教,而是通过对主角的描述,阐述一场战胜对男人从生理到心理的全方位影响——乃至摧毁。这种赤果果、血淋淋的主题,会让那些本来就脆弱敏感的政客们从深夜的床铺上直接一跃而起,破口大骂。
除此之外,凯瑟琳·毕格罗坚持要把在巴格达实地拍摄这部作品。这一个想法就让原本还抱有希望的电影公司全部都退缩了回来,现在的伊拉克就是一个火药桶,谁点谁遭殃。更何况,“拆弹部队”筹备的时间点是2006年向2007年过渡的时间段,所有人都知道2008年是大选年,在大选年里虽然政治题材电影将会备受瞩目,但是将“拆弹部队”这样一个不定时炸弹扔到电影市场里,估计引爆话题之余引火烧身的可能性超过百分之八十。
凯瑟琳·毕格罗准备好剧本之后,几乎有大半年的时间就在寻找投资者、惨遭拒绝的过程中度过,即使是詹姆斯·卡梅隆能够提供的帮助都十分有限。这就是社会现实!电影公司是利益至上的,而不是做慈善的——即使要做慈善,凯瑟琳·毕格罗也还没有这样的声望成为候补者。
其实,如果是“拆弹部队”这样一个提案到了埃文·贝尔手上,估计也很难找到投资,也许会比凯瑟琳·毕格罗阻力稍微小一些,但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这就好像当初埃文·贝尔在“加勒比海盗”之后的最鼎盛时期,接拍了“断背山”,质疑、反驳、批判依旧是如雨倾泻而来。
最后,凯瑟琳·毕格罗在去年的暑假,得到了位于法国的欧洲电影资本基金(FCEF)的支持,获得一千五百万美元的投资成本,使“拆弹部队”项目得以启动,并且在该基金会的帮助下,前往约旦和科威特——伊拉克依旧无法取得许可——实地取景拍摄。
从这样一个过程就可以看出来,“拆弹部队”的拍摄过程是多么艰辛,而由于同样的原因——话题敏感、题材严肃,唯恐引爆地雷的发行商也都不敢接手“拆弹部队”的北美发行权。这和当初的“断背山”、“华氏九一一”其实是一个道理,好莱坞的潜规则不是一个导演或者几个演员就可以改变的,题材的敏感就决定了电影公司敬而远之。
而“拆弹部队”所触碰到的不仅仅是好莱坞潜规则,更是整个美国社会的敏感地带,在大选年的环境之下,任何一点火星子都会被放大成为火把,何况是“拆弹部队”这样一个火堆,人们自然是将其当做火山来看待了。所以即使是独立电影公司,在处理凯瑟琳·毕格罗这次的作品,都显得十分小心谨慎。
上一辈子“拆弹部队”一直到2009年才找到了发行公司进行上映,就是最直接的一个铁证。
其实凯瑟琳·毕格罗从二月份就开始运作“拆弹部队”的发行问题了,从柏林到戛纳再到威尼斯,就连电影节这样的环境里,“拆弹部队”的生存空间都十分有限。凯瑟琳·毕格罗知道,估计只有圣丹斯电影节、哥谭奖、独立精神奖这样的地方才能够接纳“拆弹部队”了。2008年的大半时间里,凯瑟琳·毕格罗都在重复之前筹备电影时的轨迹,被拒绝,再被拒绝。
由于错过了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和独立精神奖,凯瑟琳·毕格罗原本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十月份的哥谭奖上,然后明年年初登陆圣丹斯电影节,再寻求有意向的发行商。但意外的是,饱受参赛影片质量困扰的威尼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凯瑟琳·毕格罗伸出了橄榄枝。这也让凯瑟琳·毕格罗喜出望外,虽然她知道威尼斯还是希望借助她和詹姆斯·卡梅隆的关系,炒作一些话题,但只要“拆弹部队”能够获得曝光机会,凯瑟琳·毕格罗就已经满足了。
所以,凯瑟琳·毕格罗来到了威尼斯,迫不及待地。
“拆弹部队”在威尼斯举行了全球首映,但可惜的是首映情况让凯瑟琳·毕格罗完全无奈了。电影院观众席根本坐不满,掌声更是稀稀拉拉的,就连影评人对电影的兴趣也不大,记者的反馈更是怨声载道,凯瑟琳·毕格罗前后消耗了三年时间在“拆弹部队”身上,现在却得到了这样一个结果,即使她在坚强,承受了如此多的打击之后,也感觉到疲倦了。
在失望低落的情况下,看到埃文·贝尔出席了首映式,凯瑟琳·毕格罗自然是再开心不过了,这对于“拆弹部队”来说的确是一缕曙光,至少埃文·贝尔的出现可以吸引更多的视线,哪怕不是对电影的讨论,增加一些曝光率都是让人欣慰的结果。所以凯瑟琳·毕格罗虽然才和埃文·贝尔第一次见面,但她却打起精神来进行客套寒暄,只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埃文·贝尔居然对“拆弹部队”的发行权感兴趣!
“呃,埃文,你是在和我开玩笑吧?”凯瑟琳·毕格罗一脸的不相信,“你不是才看过我的电影,所以我想你应该知道,这部电影的题材有多么敏感多么严肃,怎么可能有发行公司愿意肩负起北美的发行重任呢?”凯瑟琳·毕格罗没有说的是,甚至于电影节都对“拆弹部队”不太欢迎。
此时工作人员走了进来,礼貌性地说到,“请离开好吗?我们要为下一场电影做准备。”下一场电影是阿尔及利亚和法国合拍的作品“内陆”,埃文·贝尔没有兴趣,不过晚场的重头戏“蕾切尔的婚礼”埃文·贝尔却是期待已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