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术家(精校)第695部分在线阅读
“滚石”对格莱美的评语不可谓不重,甚至可以说是严厉的。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格莱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就一直在被诟病过于商业化,即使在埃文·贝尔大获全胜的那几届也是如此,不过唯一不同的是,埃文·贝尔的专辑“音乐至上”,这才使得格莱美的商业气息稍微没有那么令人讨厌而已。但真正考虑一番就可以看出,埃文·贝尔拿奖,其实也是商业上的一种胜利,因为埃文·贝尔的专辑往往都能够取得惊人的销量成绩。
那么,从这里又看出什么了呢?商业,从来都不是可耻的一件事,因为大家都知道,格莱美要举办下去,没有广告赞助是不可能的事。但向商业妥协、向观众示好,并不代表音乐本身的流逝。还是那句话,“没有音乐只有流行”,这是绝对不行的。
格莱美一直努力在寻找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平衡点,这同时也是每一个颁奖典礼必须探索的重点。但目前看来,格莱美的天平上商业成分实在太多了,也许,经过这样一个糟糕的五十岁生日,格莱美是应该痛定思痛了。因为,如果再不反省,即使有了商业依旧流逝观众,那么,格莱美还能坚持多久,就是一个不久之后浮现在视线之内的问题了。
第1763章
状况不断
五十岁的格莱美面临危机,五十八岁的柏林电影节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整个电影节期间状况不断,让人也不由担心这个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盛会未来的发展前景。
和格莱美的情况略微有所不同,柏林电影节最大的危机是不够商业化,不够吸引力,而更为可怕的是,在“学术讨论会”的名头之下,柏林电影节参赛影片的迅速下滑,已经敲响了警钟。
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吸引力和商业化不够,吸引不了参赛作品;参赛作品质量下滑,导致奖项成色不足;获奖作品不够给力导致电影节的权威性下降;一旦以专业打响名头的权威性开始下滑了,那么吸引力和商业化又将会进一步跌入谷底。
这就是柏林电影节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
本届柏林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科斯塔·加华斯早在1969年就凭借政治题材惊悚片“焦点新闻”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而在1990年的柏林电影节他还他凭借“八音盒”捧走了金熊奖,但是这位今年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导演,今年电影产量下降,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佳作推出了,媒体普遍认为他思想保守,与世界影坛先进电影观念脱节。
两位评委的临时弃权,是对柏林电影节的不尊重,也是对其他评委的不尊重,同时还是对科斯塔·加华斯的不尊重。这让柏林电影节开幕之后就质疑不断。
随后,竞赛片“心火”上映,居然导致观众席嘘声一片,这实在是十分罕见的一种情况。“心火”是受柏林电影节基金扶植的影片,完全切合柏林电影节的主题,但毫无现实依托,完全将人们的道德感凌驾于其本身。电影上映时,观众的嘘声就是最好的一种反应,而随后媒体更是毫不留情,将这部电影批得体无完肤。
不仅是“心火”,柏林电影节竞赛片的整体质量都受到了质疑,虽然有“血色将至”这样出色的作品,但平均质量还是让人嗤之以鼻。总体而言,今年柏林电影节选片成色已经比过去两年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与戛纳、威尼斯有一段距离。
以戛纳电影节为例,虽然其一直以商业开道,每年的热闹程度都堪称是年度一景,金棕榈的权威性一直都在受到挑战。但是,戛纳电影节参展、参赛影片的平均质量却是三大电影节里最出色的,因为它有足够的关注力,能够吸引更多的宣传。在任何一个行业里,艺术虽然十分重要,但生活和生理需求同样重要,电影也不例外。
近年来柏林电影节越来越清冷的局面就是如此,一直坚持学术研讨会的曲高和寡路线,让柏林电影节这个原本享有“三大电影节之首”美誉的平台,逐渐失去了锐气。商业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格莱美是如此,奥斯卡是如此,欧洲三大电影节也是如此。只有艺术没有商业的柏林电影节,现在就连自己赖以成名的艺术也开始走下坡路,落在了以商业起家的戛纳电影节身后,这可以说是奇耻大辱,也可以说是荒谬之极可笑之极。
将这些背景大范围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到红地毯一景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局面了,当马丁·斯科西斯和滚石乐队走上红地毯时,两侧的粉丝和记者都陷入了疯狂,但是没有隆重的红地毯仪式、没有正式的采访环节,前前后后只是走过红地毯,一切就画上了句点,人们的情绪都还没有达到巅峰,就硬生生被掐断了,难怪记者们会嘘声四起,就希望明星们能够多逗留一段时间;难怪影迷们会失望而归,因为电影节就在自己身边,却无法近距离接触,依旧是近在咫尺、远在天边。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艺术和商业严重分割的柏林电影节,不是缺少星光,而是缺少一个孕育星光、发扬星光的平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即使是街边乞讨的乞丐都要学会吆喝才行。
柏林电影节已经提前衰老——比戛纳和威尼斯都老得快,如果不像威尼斯一样大刀阔斧地改制,或者在选片已经奖项颁发上凸显出新的见地,如果继续将商业剥离,或者将曲高和寡的道路一路走到底,那么柏林电影节确实是前景堪忧。
二月十六日,状况不断的柏林电影节终于结束了第五十八届的参展参赛旅程,正式落下了帷幕。二月十七日,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波茨坦广场的君悦大酒店正式举行。闭幕式的红地毯上,埃文·贝尔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出现无疑是最闪亮的时刻,但还是有些喧嚣有余热闹不足的感觉,让人倍感遗憾。
在整个电影节参展过程中一直磕磕绊绊的柏林电影节,即使到了最后的颁奖典礼时刻也依旧是被诟病不断。
首先颁发的是杰出艺术成就奖,这个奖项是为了表彰影片中表现特别突出的艺术手段而设置的,摄影、编剧、表演、美术指导、配乐、服装等都在表彰范围。今年这个奖项授予了“血色将至”的配乐,成为了埃文·贝尔在柏林电影节舞台上拿到的第一个奖项。
随后最佳男演员银熊奖由伊朗电影“麻雀之歌”拿下,最佳女演员银熊奖则由迈克·李的“无忧无虑”收入囊中,最佳编剧银熊奖颁发给了中国导演王小帅的作品“左右”。
真正让人意外的是,从上映之初在柏林电影节就收获了如潮好评的“血色将至”居然与金熊奖失之交臂,取而代之的是颁发了最佳导演银熊奖给埃文·贝尔,这绝对是堪称第一大冷门。美国纪录电影“标准流程”拿下评委会大奖,来自巴西的导演何塞·帕蒂亚的导演处女作“精锐部队”则力压埃文·贝尔,被授予了今年的金熊奖。
值得一提的是,“精锐部队”是去年的巴西票房冠军,而“血色将至”的票房也十分不俗,由此可见,其实柏林电影节还是正在想办法与商业接轨,只是从目前的效果看来,还是太过生涩。
当现场宣布最佳导演银熊奖得主是埃文·贝尔的时候,现场居然出现了意外的哗然之声,这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同时也可以看出,人们都以为金熊奖是“血色将至”的囊中之物了,但终究还是功亏一篑,埃文·贝尔仅仅拿到了一座银熊奖奖座,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而随后,现场嘉宾们才意识到,虽然错过了金熊奖,但这依旧是对埃文·贝尔的一个重要嘉奖,掌声这才在哄堂大笑之中响了起来。
埃文·贝尔在笑声和掌声之中走上了舞台,接过了属于自己的第二座银熊奖——他的左手还握着刚刚接过手的杰出艺术成就奖呢,这也是一座银熊奖奖座。于是,埃文·贝尔两手各一个银熊奖奖座,走到了话筒前,“我会把刚才的反应当成对我的激励的。”埃文·贝尔的第一句话就让现场再次爆发出了大笑声。
埃文·贝尔看了看手中的两座奖杯,稍微举了起来,用娴熟的德语说到,“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很值得开心的夜晚,我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在记者面前,搭配的势必是我得意洋洋的笑容,我会努力让自己看起来不要那么狂妄骄傲的。”伴随着自己的话语,埃文·贝尔的嘴角就扬起了一个大大的笑容,台下一张张脸庞也露出了善意的笑容。现场德国本地人占据了大多数,听到埃文·贝尔这一口熟练的德语,显然都十分受用,对埃文·贝尔的幽默也十分捧场。
“感谢里奥,他在我的压迫之下依旧如此敬业地完成了工作,感谢他奉献了如此精彩的演出。”埃文·贝尔朝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位置举了举手,引来了现场一片掌声,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母亲是德国人,而且他的童年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德国度过的,所以他的德语也是十分流利。听到埃文·贝尔的称赞,他翻了一个白眼表示回应。
“还要谢谢柏林,让我能够站在这里表示我满心的喜悦,毕竟当初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可是惴惴不安的,现在总算是可以松一口气了。”埃文·贝尔的这个自我嘲讽式幽默却没有得到现场的回应,估计只有美国人和英国人能够领会埃文·贝尔这里使用“惴惴不安”这个词汇的深意了,看着现场一片冷漠的反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很不给面子地哈哈大笑起来。
倒是埃文·贝尔自己并不介意,他还是沉着地继续说到,“最后,谢谢这样一座奖杯对我的嘉奖,这将会成为我继续创作出好作品的东西,希望未来的某一天,我还能够有机会再次带着我的作品来到柏林。我爱你们。”
埃文·贝尔说完之后,就好像大力士举哑铃一般,将两座银狮奖奖杯往上举了举,然后又露出一副太过沉重不得不垂下手臂的模样,踉跄着离开了话筒。严肃的德国人看着埃文·贝尔这宛若马戏团般的戏耍表演,不由全部都目瞪口呆。
而当埃文·贝尔通过侧台看到了现场吃惊的表情,不由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的计谋得逞了,“柏林实在太死板了,应该多一点阳光才对。”
第1764章
小号满贯
柏林电影节没有戛纳的热闹,也没有威尼斯的迤逦,由于在寒冷的二月举行,柏林电影节本身就有些寒冷属性,这也就导致了柏林电影节的颁奖典礼也显得十分冷清。
埃文·贝尔多次参加过威尼斯、戛纳电影节,无论得奖名单如何,在电影节落幕之后,热闹的景象总是会让头顶的阳光都失色,但是今年的柏林电影节,在热闹的背后总是显得太过冷静太过沉着。一个颁奖典礼,也就这样结束了,没有任何鲜活的庆祝气息,让人十分扼腕。
“精锐部队”擒下金熊奖,“标准流程”问鼎评委会大奖,“血色将至”赢得最佳导演银熊奖之余,还拿到了杰出艺术成就银熊奖。换而言之,“血色将至”还是最大的热门,也算是大赢家之一。
从集中得奖的几部影片来看,政治题材依旧是柏林电影节的核心关怀,“精锐部队”讲述的是毒贩交易和警方之间的斗争给里约热内卢贫民生活带来的疾苦;“标准流程”记录的是美国虐囚丑闻的真相;“血色将至”则聚焦于资本主义扩张与宗教扩张之间权力、利益交织而成的一场无形战争。
另外“精锐部队”和“血色将至”都在票房上展示了不俗的实力,也证明柏林电影节开始向商业领域妥协。只是,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柏林电影节和格莱美一样,依旧处于一个可怕的泥沼之中,他们要摆脱困境,重现以前的辉煌,绝对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路程。
当第五十八届柏林电影节冷清地闭幕之后,人们详细打量得奖名单时,这才发现,不知不觉中,埃文·贝尔已经成就了自己三大电影节的小满贯!
欧洲三大电影节,柏林、戛纳和威尼斯,一直都有三大满贯的美誉。但是因为这三大电影节的审美标准都与众不同,所以要同时在三大电影节都有所斩获,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故而三大电影节大满贯也就成为电影界里比奥斯卡还要更高的一种荣誉。
所谓的三大电影节大满贯有两种类别,一种是影帝或者影后的大满贯,一种则是最高奖项的大满贯。
截止到2008年,三大电影节的影后大满贯还没有任何一位女演员获得,而影帝大满贯的获得者则有两位,杰克·莱蒙和西恩·潘,值得一提的是,杰克·莱蒙和西恩·潘同时也都是奥斯卡影帝获得者,所以这两位演员在历史上最伟大的男演员排行榜之中势必是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的。
影后或者影帝大满贯的获得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目前仅仅差一项就能够拿到大满贯的女演员足足有十七位,而影帝也有十二位,由此可见其难得了。
而在最高奖项的大满贯之中,能够同时拿下金熊奖、金棕榈奖、金狮奖的导演仅仅只有三位,分别是法国的亨利·乔治·克鲁佐,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美国的罗伯特·奥特曼。如果严格算来,其实完成大满贯的只有后面两位导演,因为当初亨利·乔治·克鲁佐在戛纳问鼎最高奖项时,拿的是金鸭奖,当时可还不叫做金棕榈奖,所以在某些榜单,也会将这位鼎鼎有名的法国导演排斥在外。除此之外,有十八位导演都仅仅差一项就能够触摸到大满贯的距离,其中包括了两位中国导演张艺谋和李安。
总体而言,目前能够拿到欧洲三大电影节大满贯的人一共也只有五位,这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范围来说,实在是一个十分小的概率。
埃文·贝尔没有能够成为问鼎欧洲三大电影节大满贯的第六人,严格说来,他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在无声无息之中,埃文·贝尔却已经成就了自己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小号满贯,也成为了载入史册中的第一人。
金熊奖、金棕榈奖、金狮奖,埃文·贝尔现在一个都没有拿到过;三大电影节的影帝埃文·贝尔也仅仅依靠“断背山”拿到了威尼斯的一座影帝奖杯。但是现在,埃文·贝尔却先后斩获了三大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成就了自己的欧洲三大电影节小号满贯,以二十五岁的年龄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完成此壮举的导演!
2004年九月,埃文·贝尔首先以“神秘肌肤”来到了水城威尼斯,在那里他赢得了自己第一座最佳导演银狮奖,而“神秘肌肤”仅仅才是埃文·贝尔的第二部导演作品;2006年五月,埃文·贝尔带着“香水”前往了戛纳,在这一场商业盛会之中,他赢得了自己第二个国际性的最佳导演奖座;2008年二月,埃文·贝尔凭借着“血色将至”这部深刻严肃的作品在柏林拿到了最佳导演银熊奖,从而完成了自己的三大电影节最佳导演满贯!
两年一获奖,四年六部导演作品,年仅二十五岁,年纪轻轻的埃文·贝尔仅仅用了六年时间就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了当今世界第一个拿到三大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导演,这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在导演的位置上,三十岁的导演都依旧是冠以“年轻”名头的,甚至于四十五岁以下的导演都还是在这个范围之内,导演真正的黄金年龄一般是四十五岁到六十岁这个时间段。因为导演不同于演员,演员有需要的话,十岁以下的童星也不乏天才,而导演却需要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积累,否则拍出来的电影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掌控力都会有所欠缺。这也是奥斯卡最佳导演小金人最年轻的年纪记录始终没有能够进入二字开头的根本原因。
2004年埃文·贝尔拍摄自己的导演处女作“恋恋笔记本”时,年仅二十二岁,当然,“恋恋笔记本”是一部爱情电影,人们无法对埃文·贝尔要求更多,所以当初“恋恋笔记本”推出时,整个媒体的舆论也都是称赞为主,毕竟没有人抱着超高的期待,认为埃文·贝尔会拍出第二部“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或者“乱世佳人”之类的佳作。
但很快,“神秘肌肤”的横空出世就让人们刮目相看了,随后,埃文·贝尔每一部导演作品都绝对可以说是佳作,这也使得埃文·贝尔在导演方面的成绩很快就超过了率先起步的演员领域。
看看现在,欧洲三大电影节最佳导演满贯的历史第一人,这让埃文·贝尔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朝金熊奖、金狮奖、金棕榈奖发起了新一轮的冲击,谁知道呢?也许未来的几年之内,大满贯获得者的阵容之中又会多出一人也说不定。
不过,让人疑惑不解的是,埃文·贝尔演员事业似乎始终都没有能够打破桎梏,不是说埃文·贝尔是一个糟糕的演员,相反,埃文·贝尔在演员位置上的杰出几乎从他第一部作品“死亡幻觉”就得到了认可,随后经过“白夜追凶”、“狙击电话亭”的酝酿,“改编剧本”就为埃文·贝尔赢得了第一座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小金人,绝对可以说是超高的出发点。
在过去几年里,“加勒比海盗”、“撞车”、“断背山”、“香水”每年都能够为埃文·贝尔赢得演技方面的提名,但他却似乎总是缺少一点运气,这才使得他在导演方面的成就迎头赶上,率先取得了更加出色的成绩。
没有人会否认埃文·贝尔是一名优秀的演员,但在导演的位置上,埃文·贝尔却绽放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
如果要问埃文·贝尔拿到了三大电影节的小满贯之后有什么感觉,他应该会皱着眉头思考一会,然后回答说,“我想,这应该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不是吗?”除此之外,埃文·贝尔就不会有更多的想法了。
能够拿到小满贯,这当然是一件值得开心值得喜悦的事,埃文·贝尔也不例外,他甚至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泰迪·贝尔一起去酒吧庆祝了一回。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因为奖项根本就不能算是一名艺人的标签,作品才是。人们不会用奖项的多寡去衡量一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而是用作品去丈量,至于奖项,只是锦上添花的奖励。
所以,埃文·贝尔的确很开心,但不会欣喜若狂;埃文·贝尔同时也很幸福,但却不会像媒体一样大书特书。当然,放任自己狂欢一个晚上还是很有必要的,否则拍摄电影过程中那些辛苦不就是没有办法得到纾解了吗?
一座最佳导演银熊奖,即使在萧索冷清的柏林电影节,也依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两周之后的奥斯卡之上,“血色将至”和埃文·贝尔又将有什么样的表现,立刻就成为了各大媒体讨论的热点。
比起从头到脚都备受指责的格莱美来说,柏林电影节总算是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埃文·贝尔的小号满贯转移了媒体的不少注意力,至少第五十八届柏林电影节还是有历史意义的。但是,格莱美和柏林电影节面临的问题却不会消失,明年的颁奖典礼该怎么办,更重要的是未来应该怎么办,这恐怕是他们必须马上坐到会议桌前开始讨论的问题了。
第1765章
五代十国
第七十九届奥斯卡可以说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群雄逐鹿;那么第八十届奥斯卡则可以说是五代十国,割据鼎力、强敌环伺。这依旧是一年混乱的颁奖季,也许没有去年的复杂和惨烈,但混乱程度也依旧让人眼花缭乱,特别是有编剧大罢工的搅合,让颁奖季蒙上了一层阴影,似乎整个局势都变得不明朗起来。
总体而言,今年的颁奖季呈现出第一集团三足鼎立、第二集团竞争白热化的局面。
三足鼎立毫无疑问是“老无所依”、“血色将至”和“赎罪”。
“老无所依”自从戛纳电影节以来就倍受拥戴,这部电影被誉为是科恩兄弟有史以来最好的作品,以超强口碑和不俗票房一力扛起了整个颁奖季的前半程,呈现出领跑态势;“赎罪”则云集了学院派最中意的题材:二战、史诗、悲剧,这为其赢得了“第二个‘英国病人’”的强劲口碑,彰显出了强大的竞争力;“血色将至”姗姗来迟,一句“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凯恩’”根本不足以形容整个舆论界对这部作品的喜爱,甚至不少人已经将这部作品推上了神作的宝座。
这三部作品一经登场,就以气吞山河的态势表现出了绝顶的竞争力,轻而易举地组成了第一集团。
在第二集团的阵营里,倒有些去年的阵势,群雄并起,彼此的实力差距并不明显,但却又无法撼动第一集团的位置,只能扮演者黑马的角色,期待着随着颁奖季的进行能够一步一步完成逆转。在这个集团里,“理发师陶德”、“荒野生存”、“迈克尔·克雷顿”、“美国黑帮”、“潜水钟与蝴蝶”、“巨塔杀机”等六部作品,彼此互相都有优势和劣势。
“理发师陶德”来自蒂姆·伯顿和约翰尼·德普的合作,显现出了去年“追梦女郎”的态势,只是在票房上处于劣势。埃文·贝尔推出的“荒野生存”尽管是一部小品,但是一直以来就在口碑和票房上展现出了强悍的战斗力,题材是唯一制约的制肘,当然,同门的“血色将至”也算是头顶上的乌云了。
“迈克尔·克雷顿”由“好莱坞先生”乔治·克鲁尼领衔,无论是题材还是演员都是讴歌一片,只可惜的是娱乐性过强却没有能够赢得票房;“美国黑帮”倒是在明星、票房等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只可惜口碑的落于下风则是致命伤。
“潜水钟与蝴蝶”讲述的是法国时尚杂志总编辑尚·多明尼克·鲍比突然瘫痪,丧失了所有运动机能,只有一只眼睛可以活动,却坚持撰写了自己的回忆录,故事、题材、主题无疑都是占优的,唯一的劣势和去年的“香水”一样——这是一部法语对白电影;“巨塔杀机”势起多伦多,这部讲述一名只有四十岁就经历了怀孕和难产痛苦的俄国少女,她的死引发了黑帮的一系列反思,只是可惜的是整部电影规格过小,主题挖掘程度也略逊一筹。
第一集团的三部作品,第二集团的六部作品,这就构成了今年颁奖季的竞争阵营了,这九部作品将在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的主要奖项上展开激烈的争夺。至于影帝影后、剧本以及其他奖项,基本也在这九部作品之中产生,间或还有一些其他单项十分突出的作品加入竞争。
一月中旬,被取消的第六十五届金球奖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公布了得奖名单,为整个颁奖季的前哨战落下了帷幕。而这一次金球奖也是备受指责,不仅因为NBC电视台哗众取宠,而且整个得奖名单也让人有不少诟病。
最佳剧情类影片由“赎罪”拿下,最佳音乐喜剧类影片颁发给了“理发师陶德”,最佳导演花落埃文·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