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术家(精校)第441部分在线阅读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那里有干净而俊朗的山脉,有缓缓流过小桥的溪水,那里的湖面披戴着温暖,还有静谧地吃着草的羊群,淡红色的晚霞涂抹整个森林。在那里,一切都会发生。”
第1097章
地震回响
无论是罗杰·埃伯特还是尼尔·达西,他们的评论都为“断背山”送上了至高的赞誉。这与去年八月份的千夫所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后更为壮观,也更为讽刺的是,几乎所有媒体都扬起了自己的手,狠狠地在自己的脸上摔了一个耳光,响亮而刺耳。如此壮观的场面,堪称地震级别。
“时代”周刊的评论说到,“‘断背山’讲述的病不仅仅是性(影片里性的部分微乎其微),而是关于爱:一种犹疑而备受阻碍、最终化为心底悲哀的爱。”
“洛杉矶时报”的影评则相对含蓄一些,“这部被称为‘同性恋西部片’的电影,这一称谓既不准确又容易产生歧义……片中饱含的激情很大程度来自于精确的细节和暧昧的情感。”
“滚石”则以“埃文和杰克联手奉献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为题做了相关评论报道。
“好莱坞报道”的一句话评论是,“电影的精彩就在于,我们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是一部同性恋的作品!”
“芝加哥读者”认为,“史诗般的爱情故事,‘魂断蓝桥’、‘乱世佳人’之后最好的爱情电影!”
看看这一篇篇将“断背山”冠以“神作”的评论,再对比去年媒体们的指责,情况就变得越发有趣起来。事实上,在多伦多观看“断背山”之后,对于电影提出批评的电影绝对是屈指可数的,这里的屈指可数就是指,在第一批涌现出来的美国媒体十二家评论中,只有“首映”唱反调——没有任何意外。
但即使是“首映”,艾略特·卡特的批评反叛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李试图将同性恋的爱情故事神圣化,但事实是,无数琐碎的细节、平淡的故事叙述,让整部电影显得索然无味。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情依旧无法彰显出任何特别。埃文拘谨拙劣的演技,让人甚至听不清楚他的台词,杰克幼稚冲动的表演依旧没有褪去偶像光环,让人失望的一部作品。”
粗看艾略特·卡特的批评,似乎将“断背山”批得一无是处,但事实上,却越发可以看出他没有任何理论立足点,无法像以前那样理直气壮地进行批判,所以才会胡乱批评一气。关于埃文·贝尔说话含糊,那正是怀俄明州牛仔们说话的特性,反而是他演技出色的体现;关于杰克·吉伦哈尔角色的解释也是胡说乱造,那就是杰克这个角色的个性。而对于电影本身,艾略特·卡特并不能做出有效的攻击,所以就把焦点放在了“同性恋”之上,希望煽动起保守派们的情绪,让他们对于同性恋——而不是电影本身——做出反抗的行为。
“首映”评论的粗糙苍白,也越发让这场地震级别的甩耳光大会变得精彩起来,就连“首映”这个头号反派都在自拆擂台,更何况是其他媒体呢?
其实,早在威尼斯电影节放映“断背山”的时候,欧洲各国媒体就对这部电影送上了不少赞誉,即使当时有更加出风头的“晚安,好运”,但赞誉声依旧是络绎不绝的。
来自英国的“泰晤士报”评论认为,“宏大的格局,动人的故事,不凡的演技和剧本,抢眼的摄影,‘断背山’拥有一切成为经典的资本。”
同属英国的“视与听”在嘲讽美国媒体的鸦雀无声之前,对于“断背山”也是有大把好评的,“李那平静含蓄的镜头之下,蕴含着让人吃惊的情绪在波动,埃文和杰克之间的火花,让故事看起来美好得让人心痛,每一副画面都像是一张明信片,那种完美越发刺痛我们柔软的内心。”
法国的“电影手册”送上了独特的赞誉,“李并不羞于谈性,实际上这对爱人之间的激情令人震惊……这个关于爱的故事表达出了人性中的一些本质的痛惜,既自然灼痛又优美细腻。”
另外,英国著名杂志“帝国”还说,“这是一个同性恋故事,又不是一个同性恋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很多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很多。”
而意大利当地媒体则认为,“埃文用他细腻内敛的表演,成功让大屏幕前每一个人的心都碎了,这样的爱情,让无数人向往。”
威尼斯电影节官方场刊的评论则说道,“史诗般的电影,那种被蕴含在广袤苍凉山脉之间的涌动,在眼前呈现出一幅壮观的景象,让人惊叹不已。埃文的表演震撼全场,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句台词,都在牵动着观众的内心。”
德国媒体则用最简单的赞誉表达了内心的想法,“史上最佳,没有之一!”当然,也许他们指的是同性恋题材电影史上最佳,但对于“断背山”本身的认同却丝毫没有打折扣。
从威尼斯到多伦多,先后为“断背山”送上评论的媒体一共有三十一家,除了“首映”之外,其他三十家媒体全部好评,更不乏那些最顶级的专业电影杂志,可见“断背山”所赢得的舆论优势了。
当然,舆论的好评越多,“贝尔现象”所带给美国媒体的耻辱感就越严重,但是他们又能怎么办呢?除了打碎牙往肚子里吞之外,别无他法。这不是媒体第一次在埃文·贝尔面前吃瘪了,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只是,这一次,同性恋题材电影的这个特殊属性,就势必注定了,地震回响还会继续持续下去,多伦多电影节之后,“断背山”在大范围公映的时候,这种震荡还将持续下去,一直到奥斯卡结束为止。
在这无数的耳光声中,其实响声最大的,应该是来自于克里斯·范朋克,“电影评论”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布影评,因为克里斯·范朋克拒绝观看这部电影。一直到多伦多电影节接近尾声的时候,克里斯·范朋克才赶到了多伦多。因为就连罗杰·埃伯特都送上了如此赞誉,而所有媒体影评之中,更是一片好评,这让克里斯·范朋克震惊了。
其实当初克里斯·范朋克之所以会如此痛心疾首,也是恨铁不成钢,他很喜欢埃文·贝尔这个新生代演员,有个性有才气有志气有坚持。克里斯·范朋克也是希望埃文·贝尔的未来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所以当他知道埃文·贝尔要接触同性恋这个好莱坞的禁忌领域时,他才会如此愤怒,因为他不希望埃文·贝尔自己毁了自己。这就好像父母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之深责之切,克里斯·范朋克当初的愤怒,更像是对埃文·贝尔不争气的一种发泄。为此,他甚至拒绝观看“断背山”。
但现在却不同了,所有人都在说“断背山”好,克里斯·范朋克忽然想到,埃文·贝尔从来就不是一个愚蠢的人,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必然有他的理由。那么,为什么是“断背山”,为什么即使是同性恋电影也不怕,为什么埃文·贝尔如此坚持,克里斯·范朋克知道,自己必须找到一个答案。所以,他出现在了多伦多。
“断背山”在多伦多首映之后,好评如潮,午夜场加映也依旧是全场座无虚席,即使电影开始播放之后,门口也依旧有求明天加映门票的观众,举着牌子四处停留。克里斯·范朋克足足排了三个小时的队才买到了一张门票,来之不易,他还算幸运的了,有人排了大半天队结果也没有能够买到票,只能留下无限郁闷了。
“看完电影之后,我坐在座位上没有动,我努力在回想电影的每一个细节,但却什么也想不起来,只能回忆起恩尼斯那双饱含泪水的湛蓝色双眸,还有那彷佛撕裂一般的痛苦。一直到人去楼空,我被管理员赶出了电影院,站在午夜的广场上,冷静下来,让人放任泪水流下来,被风吹干,再继续往下流淌。”这是克里斯·范朋克影评的第一段话语,没有对电影的任何评论,更不要说任何专业信息了,只是一段心情,就好像任何一名观众的感想一样,但这却恰恰反映出了克里斯·范朋克内心的震撼。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埃文宁愿冒着被所有人指责的风险也要接拍这部电影,电影中那干净到纯粹的爱情就足以解释一切了。没有人在乎这是不是一部同性恋电影,没有人在乎同性恋是否能够得到认可是否符合社会取向,只是静下心来,随着那一个个镜头走进这个属于断背山的故事。我们就会发现,其实,爱情不需要任何条件,外貌、金钱、阶级、性别、年龄……全部都不需要,只需要有一颗真挚的心,一切都会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电影之中恩尼斯和杰克第一次发生关系的夜晚,看到两个人第一次接吻,我有点反胃,甚至犹豫是否应该偏开脑袋;四年之后两个人再次见面时,那充满激情的热吻,我没有任何想法——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两个男人,只是认真地看着;当杰克说出那句‘我真希望知道怎么戒掉你’时,看着恩尼斯在杰克的怀里哭泣的像个孩子,我希望他们两个在一起,真心的;恩尼斯在杰克的家乡,发现了那两件衬衫,杰克的衬衫包裹着恩尼斯的,刹那间,泪水就流了下来……爱情,的确不需要任何界限。
所以,我道歉,我诚挚地向埃文道歉。这是一部堪称经典的作品,这是一次再精彩不过再明智不过的选择了,埃文,谢谢你,谢谢你为我们带来了‘断背山’。”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克里斯·范朋克通篇都没有按照常规影评来写,而是以观众的身份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而在影评末尾,克里斯·范朋克居然还道歉了。这句道歉,也让美国媒体“自相矛盾”的地震式自虐行为,达到了巅峰,随后,烟消云散。因为,所有人都达成了共识,“断背山”是出色的。
第1098章
处处精致
事实上,克里斯·范朋克对于电影还是做出了专业的点评,在他第二次观影之后,他又撰写了一篇影评,对于电影进行了专业的评论。在这篇评论之中,克里斯·范朋克对于李安镜头的运用、节奏的把握以及主题的升华给予了至高的评价,就如同其他影评人一样,克里斯·范朋克丝毫没有因为这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就赋予“同性恋”的标签,因为这只是一个爱情故事。
另外,克里斯·范朋克还对埃文·贝尔的表演进行了专业的点评,“埃文用多层次、高难的技巧性表演,让人眼前一亮。作为新生代演技领军人物第一人,埃文已经在奥斯卡赢得了两个最佳男配角提名、一个最佳男主角提名的荣誉,这为他拿下了一座最佳男配角的小金人,这次凭借恩尼斯一角又问鼎威尼斯影帝,埃文的表现绝对精彩。恩尼斯内心的纠结、冲撞、挣扎和犹豫,在埃文那微微扯动的嘴角和木讷的脸庞上,清晰地传达出来,那一汪湛蓝色的眼眸蕴含的深情和错杂,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埃文对于角色的把握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层次,恩尼斯就是埃文,埃文就是恩尼斯,无论是西部牛仔说话含糊不清的姿态,还是马背上英姿飒爽的矫健,亦或者是面对妻子、面对杰克的复杂,埃文让整部电影都弥漫着一种融入血液的深刻。也许,埃文距离他的第一座奥斯卡影帝小金人,并不遥远。”
克里斯·范朋克的认错,可以看做是身为父母对于子女的疼爱,即使责骂了子女,但是看到子女有出色表现时,他还是愿意低下高傲的头颅,给孩子们鼓励;而克里斯·范朋克的专业点评,则是站在影评人的立场,给予了“断背山”应该得到的待遇。
同性恋,作为好莱坞不可动摇的潜规则之一,因为“断背山”的出现,似乎已经开始出现了裂缝,那么,“断背山”在北美的上映是否顺利,又能否真正得到与影评相匹配的关注和掌声,只有等到十一工作室确定“断背山”的北美上映时间之后,大家才能发现了。
所有的影评都出现了,唯一缺少的,似乎就是“娱乐周刊”了,意外的是,这一次威廉·伍德并没有执笔撰写影评,而是邀请了专业的“滚石”杂志音乐评论人亚当·罗伊写了一篇关于“断背山”的乐评。事实上,这是一个影评系列,其中包含了威廉·伍德的影评,亚当·罗伊的乐评,另外还有服装、镜头、演技等多篇评论。“娱乐周刊”为“断背山”制作了一个叫做“处处精致”的专题,将这部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拿出来剖析,得到了如潮的好评,也让观众对于这部电影有了更高的期待。
其中,亚当·罗伊的乐评格外惹人注目,因为这次“断背山”的配乐创作人,是埃文·贝尔!
埃文·贝尔负责制作了“恋恋笔记本”、“神秘肌肤”等作品的配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加勒比海盗”配乐团队中也有埃文·贝尔的名字,这就不为人所知了。这一次埃文·贝尔负责“断背山”的配乐制作,完全从零开始,为整部电影重新编制了所有的旋律。所以,亚当·罗伊也被特别邀请撰写了这篇评论。
不过,亚当·罗伊并没有到多伦多,他是而后在电影限定放映时才观看到这部作品的,“娱乐周刊”的这次“处处精致”专题从九月份一直持续到了来年一月份,为“断背山”做宣传的坚定决心可见一斑。
“沿着埃文指尖之下的吉他,我开始探知‘断背山’镜头之下的每一寸胶片,还有恩尼斯和杰克身体的每一寸。
吉他早已不是新鲜的配乐工具,却独独在埃文·贝尔的指尖演绎变幻,或清脆,或凛冽,或悠扬,或震撼。彷佛每一毫秒的停顿,都经过了无数的演算和推演,精确而迅猛地抓住了每个人的内心。放纵弦的余音,就好像断背山上空那闲散的白云、轻柔的清风,凝视着两个牛仔的背影,深远而悠长。
埃文用一把吉他构建了‘断背山’的世界,不同于传统西部片的粗犷狂野,让细腻精致的风格汇入了断背山的山脊之中。一抹幽静的绿意取代滚滚黄沙,吉他也摈弃了疯狂,将每一个灵动的弦音都发挥到了极致。从安详的恬静,到焦灼的狂躁,吉他和弦乐团如相濡以沫的恋人,献上迄今为止最华丽的演出。
开篇那首‘开场(Opening)’,有条不紊地梳理着我们纷繁的思绪,牛仔孤身穿过晨雾,以孤独而高傲的姿态开场。空灵的调子在耳边扬起,不带丝毫造作。舒缓如斯,洗净所有观众心头尘埃,让其以至纯的目光,注视爱情的无暇。
不似‘开场’的惊艳,‘断背山1(Brokeback.Mountain.1)’的出场毫无征兆,在潺潺的河水与咩咩的羊群中悄然响起,低调的吉他融入断背山的灵性,就如著名电影作曲家汉斯·季默所说,不为观众注意的配乐才是最好的配乐。吉他的主导,怀俄明州广袤的自然风光彰显主人公内心的轻快自如。
‘乘马(Riding.Horses)’的切入也隐然其中。没有繁琐的技巧炫耀,两个音符构成一节,简短却不单调。埃文知道,只有朴素至极的调子,才能将乐器本来的气质展现出来。马蹄与地面清脆的亲昵,即使没有台词只有画面,一记拨弦便道尽了断背山的闲静与繁世的疏远。
自诞生之日开始,电影原声便被赋予不同于其他音乐的画面质感。或者说,情感。电影的音乐必须与画面、与人物、与故事交融在一起,那一个个充满着情感、冲突、矛盾的情节,与旋律碰撞出最美妙的火花,那若有似无的情愫悄然在心间萦绕。
‘断背山2(Brokeback.Mountain.2)’在影片中仅出现一次,却最微妙。那是恩尼斯与杰克四年后第一次相聚,在旅馆度过一夜之后,两人决定前往断背山,清晨恩尼斯回家拿行李,和坐了一夜的艾玛有一段对话。在恩尼斯轻吻艾玛离去后,艾玛转身紧紧抱住女儿,咬唇哽咽。乐曲这时响起。不似‘断背山1’以吉他打头,活泼充满生机。它一开始便是深沉起伏的弦乐,继而吉他响起。虽短短数笔却足以勾起观众们的惋惜揪心。接下来的渲染由弦乐完成,吉他作为点睛之笔,在关键之处紧抓要害。艾玛作为妻子尴尬位置的无奈和挣扎,在这一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若说情之切处,非‘断背山3(Brokeback.Mountain.3)’莫属。断背山的湖边,是他们最后的一面。吵架节奏处理得有条不紊。这首旋律落脚于恩尼斯情绪的激动。当恩尼斯情感崩溃,向杰克诉说二十年来的生活辛酸时,音乐响起。如果说‘断背山2’的吉他是点睛之笔,那‘断背山3’的吉他则让情感得到了升华。回到二十年前的岁月,还是那个站在篝火边站着睡着的杰克,还是那个哼着小曲的恩尼斯。时光在这一刻彷佛有些混乱,吉他再次空灵地浮动,在曾经的曾经,舒展开来。顺着杰克的目光延伸,无数个日升日落重新上演。情绪的变迁,也让吉他在不同场合,彰显迥然质感。
在故事的结尾处,‘翅膀(The.Wings)’掺杂着恩尼斯和我的泪水,吉他的和弦漫延着。那句‘杰克,我发誓……’随着肆意的拨弦,达到全片的高潮。我一直觉得这是最能代表‘断背山’的一首配乐。调子总要上扬,却又停留,降半个调上徘徊。如同恩尼斯和杰克,如同艾玛和露琳,只能对心中爱意视而不见,最后只剩惆怅与遗憾。最终‘翅膀’也只是停留在这个并不高的音符上,算是对影片基调的回应。
埃文在吉他,在‘断背山’中达到了极致,无论他之前创作过多少动人肺腑的旋律,但是这一阙阙旋律与恩尼斯、杰克的故事结合在一起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山间那一绺绿意的盎然、惬意和忧伤,在吉他的琴弦上下翻转,悠然回响。”
亚当·罗伊的这篇乐评,是对“断背山”配乐的评论,同时也是对电影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解读,这也契合了“娱乐周刊”这次专题的标题:处处精致。可以看出,“断背山”是一部十分动人细腻的作品,其能够赢得影评人如潮的好评,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但是,在这一片好评声之中,不和谐的声音依旧存在,当然不是指保守派的反对言论,毕竟他们没有到多伦多来,并没有看到电影的成品,所以还不急发表自己的抗议。真正不和谐的声音,是来自观众们对安妮·海瑟薇的意见。
不是埃文·贝尔,不是杰克·吉伦哈尔,观众们用极大的包容性理解了两位男演员出演同性恋,并且有激情戏的行为;也不是米歇尔·威廉姆斯,观众们对这位年轻演员的细腻演出赞不绝口;而是安妮·海瑟薇,在电影中挑战极限、打破固有形象的安妮·海瑟薇。
第1099章
转型阵痛
其实多伦多的观众一向以热情著称,即使电影不是一部好作品,他们依旧愿意送上自己的掌声。这也是“断背山”在这里迎来了如此热烈欢呼的原因之一,因为观众们愿意对所有优秀作品掏心掏肺地送上赞誉。所以,对安妮·海瑟薇的意见,其实并不严厉也不可怕,只是观众们的一种声音罢了。而这种声音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可以预知的。
不同于埃文·贝尔一向个性不羁,安妮·海瑟薇最初得到观众普遍认识的作品,是“公主日记”,那个有些马虎有些天真有些可爱却愿意承担责任的米娅公主,这才是观众对她的印象。这一次安妮·海瑟薇在“断背山”却是饰演一个泼辣精明的女子,撇开有大胆的脱开上衣的戏份不说,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俗气市侩却又带着一丝脆弱的。
安妮·海瑟薇饰演的露琳一角,完全是埃文·贝尔根据小说中三言两语塑造出来的。其实露琳是一个比艾玛更加悲情的角色,因为至少恩尼斯对艾玛还是有责任在,或者是愧疚,但杰克却明显地表示出随时可以离婚的态度,由此可见,杰克对露琳是没有任何感情的。但相反,露琳却深深地爱着杰克。
露琳的出场就是豪迈而奔放的,出身富裕,敢爱敢恨,大胆追求杰克·特维斯特,最终她“驯服”了充满男人气息的杰克,所以他们很快就结婚生子了。露琳的个性争强好胜,倔强不屈,其实她早就怀疑杰克有外遇了,杰克每年开二十小时的车去找朋友钓鱼,一年好几个来回,任何一个妻子都会起疑心了。个性强势的露琳认为老公有外遇,但是却没有点破,只是因为她是在父亲的反对之下走进这段婚姻的,如果她承认婚姻出了问题,就是在向父亲低头。这是露琳所不能接受的结果,所以她咬牙也要把这段婚姻坚持下去。
比起直接离婚的艾玛来说,露琳承受的煎熬才是更加艰难的。
在他们婚姻的后期,露琳和杰克的对话只剩下工作和孩子——就算是孩子也只是谈责任没有关心——他们之间没有感情。露琳已经死心了,所以她把生活所有的重心都放到了工作上,所以杰克形容她“越来越功利,想找到多余的盈利”。
从露琳和杰克的每一次相处都可以看出,露琳已经接受杰克不爱她的事实,并且维持表面和谐的婚姻。到了故事的最后,露琳用一种陌生人的口气,叙述着杰克去世的过程,就好像与自己无关一般。但是当露琳得知恩尼斯就是杰克的钓鱼朋友时,她是热泪盈眶的,因为她意识到,恩尼斯就是杰克的外遇,她也知道,阻碍她和杰克婚姻的,不是她所认为的那样。
其实露琳是爱杰克的,一直都是,但问题是,杰克不爱她。
所以,在露琳这个角色身上,安妮·海瑟薇必须做出全新的尝试,她泼辣,她世俗,她冷漠,她疏离,每一个加诸在她身上的负面词汇,都是露琳生活的煎熬。安妮·海瑟薇的这次表演,完全推翻了之前观众对她的所有印象,这让观众们十分不习惯。
这就好像邻居家天真活泼的小妹妹,突然有一天就变成在酒吧里流连忘返的S.M女皇,任何人都会觉得目瞪口呆的。所以,多伦多的观众们都认为,安妮·海瑟薇并不适合露琳这样的角色,觉得与他们的印象相距甚远。
其实,在任何一个行业,转型都是不容易的。因为转型就意味着全新的挑战,转型就意味着抛弃过往的固定模式,转型就意味着推翻一切重新开始。所以,这必须对养成习惯的人们带来冲击力,还有随之而来的愣神、错愕、甚至是埋怨、咒骂。这就是转变形象、突破形象所必然带来的阵痛期,这是无法避免的。
还好,这是多伦多,观众们只是有些抱怨罢了,并没有指责,一切的反应都是十分温和。即使他们不习惯安妮·海瑟薇这样的形象,看到安妮·海瑟薇时,他们依旧会有笑容和拥抱来迎接这个可爱的小妮子。但即使是在多伦多,观众都不适应了,可以想象,如果电影在美国本土上映之后,安妮·海瑟薇将迎来怎么样的风暴。
面对这样的情况,即使安妮·海瑟薇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她还是有些失落的,毕竟,这是她和埃文·贝尔的第一次合作,而且她尽全力表现自己了,但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断背山”在多伦多的首映结束之后,现场观众在提问环节时的表现就让安妮·海瑟薇感受到了这种转型所带来的阵痛,这种阵痛,估计在未来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安妮·海瑟薇脸上的笑容都不由勉强了许多。
埃文·贝尔和安妮·海瑟薇认识了这么多年,自然是了解她的,甚至不需要去看她的脸色,只需要站在她旁边,就可以清晰地感觉到那原本应该是绽放着热情洋溢红色的气场,一点点黯淡了下来,现在更像是一种清冷的藏蓝色。
首映式结束之后,埃文·贝尔和皮尔斯·韩德林、罗杰·埃伯特简单聊了几句,然后就告辞离开了。杰克·吉伦哈尔似乎去找他现任女朋友克尔斯腾·邓斯特了,李安则被一群记者淹没了,埃文·贝尔因为和两个大人物在聊天,没有被抓住,他就悄悄地溜了。
瑞尔森大学虽然是1948年才成立的,但是其最早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1852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校,校区就坐落在安大略湖湖畔,风景宜人。在“断背山”剧组下榻的住所,阳台之外就是静谧的湖面,点点星光洒落在湖面之上,波光粼粼、夜风习习,风中还可以听到主会场断断续续传来的喧闹声,让宁静的夜景又多了一点生气。
埃文·贝尔走出影院之后,只追了一小段,就看到了安妮·海瑟薇沿着林荫小道慢慢踱着步伐的身影。埃文·贝尔知道,其实今天观众的反应并不算夸张,安妮·海瑟薇也没有到伤心的程度,她只是需要一点时间沉淀一下罢了。毕竟,未来需要面对的争议还有很多很多。
埃文·贝尔打算给安妮·海瑟薇留下这个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急着走上去,只是跟在安妮·海瑟薇身后约莫二十码的地方,慢慢地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