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术家(精校)第3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1/940

  “这篇新闻是‘世界新闻报’说的?众所周知全世界最不靠谱最垃圾最下流的三流媒体,你们也信?你们都傻了吧!证据,让‘世界新闻报’把证据展示出来再说话。”这是第一次埃文·贝尔在媒体面前直接辱骂“世界新闻报”,因为埃文·贝尔一直都知道,“世界新闻报”就是一个跳梁小丑,如果你和他计较,他会越来越兴奋,巴不得你多骂两句,他又可以在报纸上进行反击。所以,埃文·贝尔从来都是无视的,但是今天,他忍不下去了。
  “请你们去求证一下再来进行采访,不要看着有爆点就一群一群跑过来采访。”埃文·贝尔噼里啪啦骂了一大堆,简直把这些记者都说得无地自容了——这对于脸皮比城墙厚的记者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世界新闻报’能够找出站得住脚的证据,我就把你们的话筒吃下去。如果不行,就请闭上你们的臭嘴!把你们手里那脏到不行的话筒收好,不要逼我让你们吃下去!”
  说完之后,埃文·贝尔就气冲冲地转身离开了。安妮·海瑟薇看了一眼埃文·贝尔的侧脸,反倒是松了一口气。她知道,埃文·贝尔把怒火发泄出来之后,情况就会好转了。但是看看后面那些目瞪口呆的记者,安妮·海瑟薇觉得实在是没有必要和这些人纠缠,也就转身跟上了埃文·贝尔的步伐,坐上了前来接机的伊登·哈德逊的车。
  今天前来肯尼迪机场的记者集体死两次,先被安妮·海瑟薇秒杀一次,然后被埃文·贝尔秒杀一次,真是丢尽了脸面。
  埃文·贝尔坐上车之后,伊登·哈德逊偏头撇了好友一眼,嘴角的血渍已经被擦干净了,但是鲜红的嘴唇还是显得有些刺眼。刚才机场发生的事他虽然没有听到声音,但也猜得八九不离十了。说实话,虽然埃文·贝尔一直都对媒体不假辞色,而且态度也一直都是爱理不理的,但是埃文·贝尔和媒体之间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平衡,媒体不会故意来惹埃文·贝尔,埃文·贝尔也就放任他们为了销量制造爆点。唯一的例外就是诽谤事件。
  今天,埃文·贝尔和媒体居然又正面冲突了,这实在是稀奇事,而且埃文·贝尔还受伤了。伊登·哈德逊那张冰山脸也不由就放了下来。
  对于伊登·哈德逊来说,他的朋友不多,单单一个右手就可以数完了,所以能够成为他朋友的,他总是十分珍惜。当初忧郁心境和埃文·贝尔闹翻的时候,他虽然在旁边说风凉话,但始终都是站在埃文·贝尔这边的。伊登·哈德逊的哲学就是,不要和我,还有我的朋友书哦道理,他是无条件支持自己朋友的。
  所以,伊登·哈德逊不管媒体弄伤埃文·贝尔是不是意外,他都已经决定要给这些媒体一个教训了。这些媒体总是看十一工作室规模小,人脉不够扎实就不说了,甚至内部连一个正规的宣传部、外交部都没有,媒体就觉得十一工作室好欺负。诽谤事件的硝烟早已经被大家遗忘了,伊登·哈德逊觉得,有必要给这些媒体上一课了。
  伊登·哈德逊什么都没有说,但是握着方向盘的手却已经可以看到皮肤底下的青筋正在一点点膨胀起来。
第910章
灰头土脸
  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大公司里,媒体看到“世界新闻报”的消息,八卦小报们在开始疯狂传播的同时,正规媒体会做好两手准备,第一反应势必是打电话给经纪人、给公司求证,一边听公司的解释,一边准备转发事宜。转发过后又分为两种反应,当事人没有解释,那么媒体就会开始揣测事情的真相,然后去围堵当事人求证;当事人有解释,那么媒体就会去调查真相,看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初诽谤事件越演越烈的原因就在于,证据都在往对埃文·贝尔不利的方向发展,十一工作室一方的声音实在太过微弱,而粉丝又不愿意相信埃文·贝尔,反而还跟着落井下石。这一次的事件之所以会闹到现在这个地步,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大家都希望看到负面新闻,特别是当负面新闻被套在埃文·贝尔这个当红人物身上时,就越发劲爆了。
  媒体在前往机场围堵的同时,肯定是有派人去调查事情真相的,越早发现真相,新闻价值就越大。当然,同样的,这件事情前面闹得越大,真相价值也会水涨船高。所以,媒体调查事情真相的脚步并不慢,但是渲染事情的手笔也绝对不会手下留情。
  换一个通俗的例子来看,就是一个绯闻,如果媒体都说双方已经同居,甚至准备结婚了,这势必是炸弹性的消息,当绯闻的热度达到了一定程度,这段绯闻的真相也就会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其价值也就越高。媒体为了让新闻价值最大化,他们内部操作是同时进行,但是新闻发布的时间和方式却是有讲究的。
  “世界新闻报”发布新闻之后,看看各大媒体转载新闻时的用词就知道了,大家都是用“传闻”、“猜测”、“据说”这样模糊性的词汇,让新闻越演越烈。也许埃文·贝尔出现在纽约肯尼迪机场的时候,事情真相已经调查出来了,但是媒体却不着急将真相发布,他们希望看到埃文·贝尔对这件事的反应。否则,一旦有媒体公布说“‘世界新闻报’的消息来源是假的”,那么这条新闻就失去意义了。
  只是大家没有想到,机场事件却偏离了发展的轨道,直接就让埃文·贝尔意外受伤了,这件事的走向顿时就扑朔迷离了。
  伊登·哈德逊回到王子街十号之后,第一时间就对这件事做出了反应。伊登·哈德逊在十一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公开信。一方面强烈谴责了记者在机场的鲁莽行为,导致了埃文·贝尔的受伤,在公开信里,伊登·哈德逊将这种行为形容为“无耻的、没有职业道德的、为了新闻不折手段的”,用词十分犀利;另外一方面是对“世界新闻报”发出了律师信,要状告他们杜撰根本不存在的事实,索赔一美元,并且公开道歉,并且再次重申了,十一工作室旗下所有人员、所有作品全部都拒绝接受“世界新闻报”任何形式的接触。
  大家都知道,十一工作室不见得真的是要和“世界新闻报”走上法庭,毕竟公众人物要状告媒体诽谤、诬陷,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事。这封公开信更多是表明一个立场,坚决不姑息养奸的立场。
  随后,正如机场那些事件当事人所料,网络上的粉丝们对新闻媒体实行了连坐制,在找不到罪魁祸首的情况下,对机场参与进去的所有媒体都发起了强烈的抵抗,根据不完全统计,十月份和十一月份两个月报刊杂志的销量都普遍下滑,创造了2004年的新低,损失超过十万美元以上,这还没有计算未来长远的影响。如果粉丝对这些报刊杂志发起了拒绝阅读的活动,那对于媒体来说绝对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且不说销量是否真的会下跌,最直接的就是会影响广告商对他们的信赖。毕竟,没有广告商会喜欢看到自己的广告出现在一本被粉丝狂骂不止的杂志上。
  而且不止是粉丝,许多艺人都站出来对埃文·贝尔表示了声援,比如西恩·潘,比如约翰尼·德普,比如本·阿弗莱克,比如娜塔莉·波特曼,主要还是因为这次事件的特殊性。不是因为“世界新闻报”对埃文·贝尔的质疑,而是因为记者在采访新闻时的不折手段,这的的确确危害到了艺人的个人安全,这引起了艺人的广泛不满。
  艺人和记者之间的冲突可绝对不是一次两次了,有时候是艺人不对,主动殴打狗仔队,这种事爆出来的时候,记者总是会抱作一团对艺人发起声讨;现在的情况是记者不对,为了抢新闻而导致了“血光之灾”,那么艺人自然也是团结在了一起,为自己的权益声援埃文·贝尔。
  一时间,新闻媒体都偃旗息鼓了,虽然说不上过街老鼠,但他们的日子的确是不太好过,毕竟媒体和艺人之间是相互制衡的关系,任何一方太过出格了,都是需要收敛收敛的。现在艺人们声讨的言论随处可见,媒体承受的压力也很大,所以顿时都收敛了不少。
  十一工作室在埃文·贝尔的领导下,大多时候更多是狡猾的、随性的、独立的,强硬的时刻虽然也不少,但却没有这一次如此强硬。所以,在伊登·哈德逊措辞激烈的公开信发布之后,媒体纷纷将调查出来的真相公布,似乎想通过这种办法来向十一工作室示好,也表达自己对埃文·贝尔受伤的歉意。
  其实,“世界新闻报”的那条新闻根本站不住脚,完全就是肖恩·霍尔杜撰出来吸引眼球的。这种事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做了,比如说一群人去吃饭,专门找出两个主角单独的照片,然后就说这是私人约会,这是绯闻。断章取义、看图说故事,不仅是肖恩·霍尔,应该是所有媒体都会做的事。
  任何人愿意去求证一下埃文·贝尔的作品,哈佛大学会有许多人都愿意站出来澄清这件事的。但媒体就是为了爆点,不愿意第一时间公布真相罢了。
  理查·温迪、穆勒·兰斯两位教授,埃文·贝尔在学校里选过同一门课的同学们,包括理查·温迪上次带去迪拜的几位见习生,都站出来澄清了这件事。证明埃文·贝尔的作品的确都是依靠他自己的能力。其实埃文·贝尔在奥普拉脱口秀上唱红自己之前,他在学校专业里就是小有名气的,这些事情都是可以查证的。
  事情真相公布了,原本就没有什么受众相信“世界新闻报”的言论,更多就是媒体在那里自己热闹罢了,现在大家更是对“世界新闻报”嗤之以鼻。不过,“世界新闻报”本来就是八卦小报,名声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所以肖恩·霍尔一点也不伤心。
  原本,肖恩·霍尔还打算收买几个哈佛学生,让他们站出来说,其实他们就是埃文·贝尔的枪手,在幕后帮埃文·贝尔进行设计图和论文的创作。但很快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一来这个事情不好操作,在目前的情况下很容易就露出马脚;二来现在媒体内部自己都在起内讧,对“世界新闻报”指责的媒体更是有不少。
  现在十一工作室可不是一个随意搓揉的软柿子,伊登·哈德逊联合尚恩·梅耶尔,找到了许多交好的媒体,依靠十一工作室这些年累积下来的人脉,在媒体内部发起了一场肃清批判大会。
  这些媒体在十一工作室的引导下,站在了艺人立场上,对“世界新闻报”这等追求八卦小道消息的媒体进行了指责。他们认为,虽然娱乐新闻还是以娱乐为主,可是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娱乐”的问题了,更多时候是为了吸引大众眼球,不惜以制造爆点为手段,以牺牲艺人为桥梁,从而达到自己吸引关注的目的。这完完全全就是在侮辱“新闻”这个词,想想看,当娱乐新闻十条之中有九条都是假的,那就已经不是新闻只是八卦了,那这些消息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一时间,媒体圈内对于“世界新闻报”的讨伐声不绝于耳,那些被粉丝咒骂的媒体也将怒火发泄到了“世界新闻报”身上,纷纷站出来强烈谴责,他们遭受到的损失又多严重骂得就多夸张,好像撕了肖恩·霍尔都难解他们心中之痛一般。
  “世界新闻报”这次是惹了马蜂窝,肖恩·霍尔知道,如果要在这行混下去,得罪同行不是问题,可是得罪超过一半的同行,那就很棘手了。肖恩·霍尔也被伊登·哈德逊这一手弄得是灰头土脸,不得不闭上了自己的嘴巴。
  作为这次事件的焦点,“世界新闻报”完完全全就销声匿迹了,从此没有再提任何关于埃文·贝尔的设计和论文是有抢手代笔的事,就好像这件事完全没有发生过一般。有人去翻查,就连网站上之前肖恩·霍尔发布的这篇新闻都被删除了。
  “世界新闻报”的彻底潜水,也宣告了这条新闻的子虚乌有,他们四面楚歌的窘境更是让报纸的销量经历了一个巨大的低谷,连续三个星期的销量都低于一百五十万,这才是真正的忧桑了。
  “肖恩·霍尔,吃了你手中的话筒!”这条新闻取代之前的爆料,成为最新的头版头条。
第911章
特殊邀请
  埃文·贝尔这次的确是被气到了,他原本还想说给“世界新闻报”一点教训,可没有想到伊登·哈德逊的动作比他快多了。肖恩·霍尔就像是甩不掉的水蛭,惹人厌烦。不过只要埃文·贝尔还有人气一天,媒体就是不得不打交道的。就算这一次十一工作室把媒体整得灰头土脸,还让肖恩·霍尔狠狠吃瘪了一回,但是以后还是会相遇的。
  就好像经历了之前的诽谤事件,十一工作室已经拒绝了“世界新闻报”的任何接触,但是肖恩·霍尔还是有办法拿到关于埃文·贝尔的消息,还是有办法挖掘出爆点。埃文·贝尔又不是鲁伯特·默多克,没有办法让“世界新闻报”闭嘴。
  媒体和艺人之间总是如此,互相找平衡。之前几个月,媒体又是报道埃文·贝尔的绯闻,又是不看好“断背山”,还看着埃文·贝尔与杰瑞·布鲁克海默“掐架”;现在就轮到媒体打碎牙往肚子里吞,好好冷静思考一段时间了。
  不过还好,埃文·贝尔只是口腔里磨破皮,有一点点发炎罢了,并没有什么大事。相反,“吃话筒”还成为了网络上最新流行的词汇,暗示祸从口出、不要乱说话,就连埃文·贝尔自己都拿这句话来开玩笑。
  埃文·贝尔回到纽约之后,整个人的情绪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反而因为在机场发泄了一回,心里的郁结舒缓了不少。
  王子街十一号现在只有埃文·贝尔和伊登·哈德逊两个人在,泰迪·贝尔还在迪拜,迪拜市政府的动作的确十分迅速,上周已经结束了奠基仪式,泰迪·贝尔作为代表参加了仪式,现在还有一些收尾的工作,泰迪·贝尔暂时没有办法抽身离开。凯瑟琳·贝尔和詹姆斯·弗兰克在巴黎,不知不觉中,又到了巴黎时装周的季节,等巴黎时装周结束之后,全部人就都会回来了,因为“十一”品牌的旗舰店就要正式开业了。从第一家分店开业到旗舰店节目,“十一”品牌仅仅用了不到八个月的时间,绝对可以说是成绩斐然。
  埃文·贝尔也只休整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又有工作上门了。这一次的工作却是有些特殊,特殊的点就在于,埃文·贝尔的这项工作室是创新了历史的!
  “时尚(Vogue)”作为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时尚杂志,自从1892年创刊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杂志的封面更是经历了无数代模特的更换,不过百年以来,“时尚”杂志都有一个特点,因为这是一本时尚杂志,所以能够登上杂志封面的一般都是模特。许多忠实的杂志粉丝,都十分反感明星登上封面,因为相比于模特,明星更多是依靠外在的光环,而不是“纯粹”的时尚。
  当然,随着艺人和时尚的结合越来越明显,八十年代就陆陆续续有明星开始登陆“时尚”封面了。不过,这本杂志还是有自己的尊严,不是一线明星是绝对不可能登上杂志封面的,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荣誉,来自时尚界对明星的最高肯定。即使如此,能够登上“时尚”封面的明星还是屈指可数,而这些明星都有一个特点:性别是清一色的女性。换而言之就是,至今而至,还没有任何一位男性成为“时尚”的杂志封面。
  事实上,在“时尚”的旗下,还有“青少年时尚(Teen.Vogue)”和“男士时尚”两本分册。
  “青少年时尚”一样是主打女性牌,对于青少年来说,明星就有号召力多了,许多女艺人都是先登上“青少年时尚”的封面,等达到一定资格之后,再成为“时尚”的封面人物。这是两个级别的待遇,“时尚”封面依旧是至高荣誉,但“青少年时尚”的封面就缺少了这方面的意义。
  而“男士时尚”方面,虽然封面还是以女艺人为主,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经前后有超过二十位男艺人登上“男士时尚”的封面了。如此稀少的数字也说明了,即使是在“男士时尚”这本下属杂志上,男艺人要成为封面人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在“时尚”杂志上呢。
  从来不使用男艺人作为封面,这也是“时尚”的一个坚持之一,也从侧面说明了男士与时尚之间并不紧密的关系。“时尚”的封面上采用男模特的时候也是凤毛麟角,更多时候还是男女模特搭档出现,男模特单独出现的期刊绝对是屈指可数的。
  而这一次,埃文·贝尔就要创造历史了,他将成为“时尚”历史上第一个登上封面的男艺人,这也标志着“时尚”坚持了一百零八年的传统就在2004年十一月号上要打破了,而埃文·贝尔也将作为“时尚”杂志历史上的一个标签留下他的名字和身影。
  “时尚”美国版的编辑安娜·温图尔做出这个决定,也是前前后后经过一年考量的,从去年埃文·贝尔依靠“加勒比海盗”强势崛起的时候,其实安娜·温图尔就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不仅因为埃文·贝尔的超高人气,而且也是因为埃文·贝尔在时尚方面的确拥有过人的影响力。不过当时只是一个苗头而已。
  随后经过了“十一”品牌在巴黎时装周上的崛起、“十一”首家分店进驻萨克斯第五大道精品百货、埃文·贝尔在奥斯卡红地毯上掀起的时尚狂潮,这都标志着,以埃文·贝尔为标志、以“十一”品牌为媒介的新兴时尚在强势崛起。
  现在,一直不受重视的男士时尚也迅速成为了焦点,远的不说,单说正在举行的巴黎时装周,开创才不到一年的“十一”品牌的时装发布会就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十一”品牌的走秀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有无数买手、无数时尚人士投去了自己的目光,大家都在好奇,凯瑟琳·贝尔带来了第一季的惊艳、第二季的出色之后,第三季又会带来什么样的设计,引领什么样的男装潮流。不仅是时尚爱好者,时尚专业人士们——包括各大品牌的男装设计师们,都在关注凯瑟琳·贝尔的一举一动。这种号召力,已经足以用“现象”来形容了。
  可以预见,“十一”品牌第三季的设计在巴黎时装周结束之后,势必会成为讨论的焦点:至于是好还是坏的反馈,就拭目以待了。
  当然,埃文·贝尔在今年整个夏天掀起的狂潮也不能忽视,虽然“机械公敌”比不上去年“加勒比海盗”的强势,但是电影和音乐的双管齐下,却让埃文·贝尔的声势达到一个全新的高点。
  在这种情况下,安娜·温图尔还是再三考量,最后一咬牙拍板决定了这次开创历史的邀请。这对于“时尚”来说,是一次赌博,杂志的忠实粉丝究竟买不买账?又是否会引起大家的反感?而且,有了第一个男艺人登上封面,这开了先例,未来的发展又应该如何调整?这对于安娜·温图尔来说都是未知的。
  探索者都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安娜·温图尔也许是一个商业至上的编辑,但“时尚”的确是在她的引领下蒸蒸日上,现在美国版“时尚”的声势已经远远将法国版和意大利版抛在身后,现在任何一个人提起“时尚”,直接意义就是指代美国版的杂志。这就是安娜·温图尔的成功。所以,安娜·温图尔这位女强人,强势拍板,向埃文·贝尔发出了邀请。
  埃文·贝尔没有拒绝的理由。巴黎时装周“十一”登台在即,“十一”旗舰店也即将开幕,而埃文·贝尔对于“十一”品牌的用心——准确地说是对凯瑟琳·贝尔的支持,所有人都一清二楚。安娜·温图尔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出邀请,也就是吃定了埃文·贝尔不会拒绝。否则换另外一个时机,人家安娜·温图尔在那里纠结半天大魄力地拍板决定了,结果埃文·贝尔一句“不拍”就拒绝了,那就凄凉了。这也就可以看出安娜·温图尔的好心计了。
  埃文·贝尔大清早自动就像只僵尸一样坐了起来,现在为了拍戏,他早就养成了随时躺下随时睡着的习惯,更厉害的是身体能够自己记住时间,在准确的时间点醒来。这个本领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练就的,埃文·贝尔这前前后后拍摄了那么多部戏,还因为两部自己导演的作品瘦了十几磅,这才铸就了如此强悍的本领。
  伊登·哈德逊比埃文·贝尔还早了半个多小时起床,他平时的作息就有规律多了,早晨起来还有闲情煎个蛋、烤两片吐司,再喝一杯咖啡,日子绝对小资。伊登·哈德逊前后也作为埃文·贝尔的助理跑过几次行程,他知道埃文·贝尔一旦开始工作,差不多就是要一整天了。所以他起来也是为埃文·贝尔准备早餐的,避免这个有轻度胃病的人又在拍摄现场不舒服起来。
  “埃文!”伊登·哈德逊朝房间里吼了一句。然后就看到埃文·贝尔闭着双眼,摸索着走了出来,估计在洗漱完毕之前他是不会睁眼的,这就叫做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继续享受睡觉带来的幸福。
第912章
悲催实习
  伊登·哈德逊在前面走着,埃文·贝尔右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就闭着眼睛往前走,看那样子怎么都像是赶僵尸一般。伊登·哈德逊知道埃文·贝尔实在是太累了,昨天晚上狠狠睡了十个小时,也没有缓过神来。
  以前在读书的时候,埃文·贝尔就经常这样,当时有一门课是早晨九点的。埃文·贝尔大清早起来,就经常这样扶着伊登·哈德逊的肩膀去上课,不过两个人的教学楼不是同一栋,所以往往到分叉口的时候,埃文·贝尔就会一个人像游魂一样飘去上课的教室。一直到教授进教室之后,埃文·贝尔才会真正地清醒过来。
  倒不是说埃文·贝尔起不来,毕竟以前干洗店再辛苦的日子也经历过,只是埃文·贝尔喜欢抓紧这最后一点点缝隙的时间,似乎多闭目养神一会都是好的。所以,伊登·哈德逊早已经习以为常了。看着埃文·贝尔走上车,然后拉好安全带继续靠在窗户边上睡,伊登·哈德逊自己走到驾驶座上,发动汽车,然后开车前往今天的摄影棚。
  此时纽约的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来,纽约的十月已经开始有些凉飕飕的,特别是藏蓝色的天空之下,钢筋水泥透出的森冷总是让城市显得更加阴寒,这种普遍的冷色调将纽约这个万花筒染上了一层阴郁的蓝色。
  工作日早晨的纽约总是让人崩溃,堵塞的交通足以让人崩溃,所以市政府一直都在鼓励市民利用大众交通出行。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就是地铁的忠实拥护者。埃文·贝尔早期在赶行程的时候,也都是利用地铁往来。只是今天的行程有点特殊,整个后车厢都被塞满了埃文·贝尔今天要穿的衣服——虽然今天是为“时尚”拍摄封面照,但服装也依旧是全部采用“十一”品牌的最新设计,这也符合安娜·温图尔的构想。所以,单单依靠埃文·贝尔和伊登·哈德逊两个人,抱着一大堆衣服去挤地铁,这并不现实,伊登·哈德逊也只好加入汽车的洪流里,蜗牛前行。
  虽然都说大自然的朝阳是一副美不胜收的图画,其实静静观看城市拂晓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看着黄色的出租车在街道上匆忙行驶,路人们一抬手就有出租车停下,而路边的行人必须动作敏捷才能抢到出租车,在纽约,出租车可没有先来后到这一回事,谁先上了车才算数,所以路边为了一辆出租车破口大骂的场景绝对是早晨一紧;地铁口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城市人神色木然地行走着,摩肩接踵的繁忙景象一点点将沉睡的纽约唤醒;在初升晨曦的照耀下,路边的街头艺人才刚刚抵达现场,一切都处于准备中的舞台别有一番滋味,如果有幸看到装扮成自由女神像的人从地铁口或者商场更衣室走出来的场景,就更是一个奇景了;当然,更不能错过的是那些活力十足的年轻人,踩着滑板、背着书包在人群之中穿梭的景象,这让略显呆板冷漠的钢筋森林多了一丝青春。
  空旷的街道被人群充斥,寂静的地铁站被喧闹占领,冰冷的大厦被阳光点亮……不同于大自然的日出,城市一觉醒来的过程也别具特色。生活其实处处都是美景,只要静下心来搜寻,总是能够在视线所及之处看到值得铭记的画面。
  呼吸着纽约十月清晨略显清冷的空气,带着一点喧闹一点干燥,驾驶座前面的咖啡香让所有的繁忙都静止下来。伊登·哈德逊总是很享受这样的时刻,不同于深夜时带着五光十色繁华的寂静,清晨的安静带着一股朝气,让人总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寻找到希望的痕迹。
  拍了拍副驾驶座上的埃文·贝尔,敏感的埃文·贝尔立刻就醒了过来,他大大地伸了一个懒腰,随意看了窗外一眼,就知道还有一条街区就要抵达目的地了。看看时间,今天在路上足足花了四十分钟,他的补眠也睡得很安稳,只感觉充电彻底完成一般。
  车子才刚刚驶进街区,距离摄影棚还有超过两百码的距离,就可以看到站在门口的一群人,显然他们是正在等待埃文·贝尔的到来。看到徐徐开过来的车时,这群人都往里面靠了一些,让出一个停车位来。待车子停好之后,工作人员就站成了一排,伊登·哈德逊摇下车窗说到,“衣服在后座,你们抱进去吧。”
  在埃文·贝尔刚刚出道的时候,前来杂志拍照,衣服、鞋子什么的都是自己提。现在即使是为“时尚”如此大牌的杂志拍照,所有准备工作也都是由杂志安排人员来进行,埃文·贝尔根本就不需要自己动手。
  埃文·贝尔走下车,和工作人员打着招呼,精神奕奕地就往摄影棚里走去。摄影棚里立刻就有人迎了上来,显然是得知埃文·贝尔的到来,专门前来迎接的。来人是一个约莫二十出头的小女生,带着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将那张脸都遮去了大半,一头黑褐色的长发绑成一束马尾辫,露出了整张脸,显然是为了工作方面才做如此打扮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1/94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