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校注本)第22部分在线阅读
──打一用物
贾政道:“好,好!如猜镜子,妙极!”宝玉笑回道:“是。”贾政道:“这一个却无名字,是谁做的?”贾母道:“这个大约是宝玉做的。”贾政就不言语。往下再看宝钗的,道是: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打一用物
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年纪,作此等言语,更觉不祥。看来皆非福寿之辈。”想到此处,甚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只是垂头沉思。
贾母见贾政如此光景,想到他身体劳乏,又恐拘束了他众姊妹,不得高兴玩耍,便对贾政道:“你竟不必在这里了,歇着去罢。让我们再坐一会子,也就散了。”贾政一闻此言,连忙答应几个“是”,又勉强劝了贾母一回酒,方才退出去了。回至房中,只是思索,翻来覆去,甚觉凄惋。
这里贾母见贾政去了,便道:“你们乐一乐罢。”一语未了,只见宝玉跑至围屏灯前,指手画脚,信口批评:这个这一句不好,那个破的不恰当,如同开了锁的猴儿一般。黛玉便道:“还像方才大家坐着,说说笑笑,岂不斯文些儿?”凤姐儿自里间屋里出来,插口说道:“你这个人,就该老爷每日合你寸步儿不离才好。刚才我忘了,为什么不当着老爷,撺掇着叫你作诗谜儿?这会子不怕你不出汗呢。”说的宝玉急了,扯着凤姐儿厮缠了一会。
贾母又和李宫裁并众姊妹等说笑了一会子,也觉有些困倦;听了听,已交四鼓了:因命将食物撤去,赏给众人。遂起身道:“我们歇着罢,明日还是节呢,该当早些起来。明日晚上再玩罢。”于是众人方慢慢的散去。
未知次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禅机──佛教禅宗和尚说法时,多用隐语、比喻、暗示等手段,以使人触机顿悟,故称“禅机”。
禅宗:又名“佛心宗”、“心宗”。
它是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于南北朝时来华创建的佛教宗派,传至唐代五祖弘忍后而分裂为南宗和北宗二支:南宗以惠能(一作慧能)为六祖,北宗以神秀为六祖。南宗主张“顿悟”说,北宗主张“渐悟”说,而南宗影响最广。南宗的所谓“顿悟”,就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而使人领悟佛理。这里所说的“禅机”,指的正是南宗的“顿悟”。
谶(chèn衬)语──即“谶言”。指古代巫师、方士等所作的预言。汉·贾谊《鵩鸟赋》(见《文选》卷一三):“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李善注:“《说文》:谶,验也。有徵验之书,河洛所出书曰谶。”
将笄(
jī基)的年分──指女子到了成年的年龄,可以出嫁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体之称之。”郑玄注:“笄,女子礼,犹冠男也。”又《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字之:给她起表字。)
笄:簪子。女子到了十五岁始可用簪子绾头发,故称女子十五岁为“及笄之年”或“将笄之年”。(将:是,为。)
累掯(lèi
kèn肋肯去声)──这里义同“敲竹杠”。
顶上五台山──即送终之意。
顶:“顶灵”的简称。旧俗于出殡时由主丧孝子头顶铭旌(死者的姓名身份牌)在前导丧。
上五台山:死亡的委婉说法,即死后成佛,去往西方极乐世界之意。五台山(在今山西五台县)为中国佛教盛地之一,代指佛家极乐世界。
啊的──形容说话像敲梆声音似的干脆利落。:象声词。形容敲梆声。
随分──随着别人凑份子礼。
分:通“份”。
昆、弋两腔──即昆山腔(又称“昆腔”、“昆曲”)和弋阳腔(简称“弋腔”)。因这两个剧种分别产生于昆山县(今属江苏)和弋阳县(今属江西),故称。为我国两大地方戏剧种。清代乾隆年间曾有兼演昆、弋二腔的戏班子,被称为“昆弋班”或“两下锅”,这里所说的“昆、弋两腔”当指这种戏班子。
《西游记》──京剧和地方戏中的《西游记》为连台戏,如有一种京剧《西游记》多达二十六本。这里当指《西游记》剧中的一出。
谑(xuè血)笑──用诙谐的话开玩笑。
科诨──“插科打诨”的省略。指用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逗乐。
《刘二当衣》──亦称《扣当》或《叩当》。弋阳腔剧目。取材于明·沈采《裴度香山还带记》传奇第十三出《刘二勒债》,说的是吝啬鬼刘二官人设计扣下姐夫裴度所当之物以还旧账事。其中有刘二官人在当铺门口胡唱南腔北调、插科打诨的场景,因而是一出滑稽闹剧。
《山门》──全称《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别称《醉打山门》或《山亭》。京剧及多种地方戏均演此剧。由明末清初邱园(或作朱佐朝)《虎囊弹》传奇之一出改编而成,原故事则取自《水浒传》第四回《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该剧说的是鲁智深因抱打不平,打死了恶霸郑屠,避祸于五台山寺,偶下山游玩大醉,违反戎规,回寺被拒,打了个落花流水。也是一出热闹剧。
北《点绛唇》──《点绛唇》原是词牌名,由戏曲家取为曲牌,并分为南北两套:南《点绛唇》曲牌移植了此词牌的全套,而北《点绛唇》曲牌只取其前半套。
《寄生草》──曲牌名。这里用作北《点绛唇》套曲中的一支曲子。
“漫揾(wèn问)”二句──漫揾:随意擦拭。
处士:本指德才兼备而隐居不仕的人,后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这里指五台县七宝村的赵员外,鲁智深打死郑屠后即投奔赵员外,后由赵员外送其至五台山出家。
这两句是鲁智深感叹自己因打死郑屠而不得不逃灾避祸。
“谢慈悲”五句──莲台:亦称“莲花台”或“莲华台”。即佛像的底座,借指佛门。“莲花”或“莲华”本义为佛门妙法,故有关佛门的事物多加此二字,如“莲花国”(西天佛国)、“莲花服”(袈裟)等。
分离乍:倒装结构,实即“乍分离”,也就是很快分别之意。
乍:暂时,短暂。
烟蓑雨笠:比喻顶风冒雨,到处流浪。
卷单:游方僧人住寺寄寓称“挂单”(亦作“挂搭”),离开寺院称“卷单”,犹俗称“卷铺盖”,即携带行李上路之意。
随缘化:即凭着缘法求人布施。
这五句是鲁智深感谢五台山长老收他为徒,却因自己酒醉大闹五台山,连和尚也做不成,只好以四海为家。
《妆疯》──即元·杨梓《功臣宴敬德不伏老》杂剧第三折之演出本剧名,为北曲折子戏。此剧说的是唐朝元勋尉迟敬德因打死奸臣李道宗,朝廷将他削爵罢职归田。高丽国王闻此消息,命铁肋金牙率兵十万,来到鸭绿江边,点名要与尉迟敬德一决胜负。朝廷无法,命徐茂功去请尉迟敬德。尉迟敬德装疯不出。徐茂功略施小计,便使尉迟敬德装疯之计不攻自破。于是朝廷给尉迟敬德官复原职,并恢复了鄂国公爵位,尉迟敬德才挂帅出征。林黛玉仅借此剧名来嘲讽贾宝玉,足见其不仅知识广博,且有急智。
“巧者劳”四句——语出《庄子·列御寇》。大意是:心灵手巧的人忙忙碌碌,聪明智慧的人忧心忡忡;只有心无罣碍的真人(无能者)一无所求,只要有粗茶淡饭,就会心满意足地到处漫游,就像那没有缆绳拴系的小舟。
汎:“泛”的异体字。漂浮,漂流。
按:“蔬食”,原文作“饱食”。
山木自寇——寇、盗:劫取、劫掠之意。
此语出自《庄子·人间世》。庄子在此语之前先举例说:如栎社树之所以巨大无比且与天齐寿,正因其为“不材之木”,一无用处;而那些有用之树木,却都被人砍伐了。故结论是:“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焚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此语是说山中的树木因生长成材而被人砍伐。这正是道家“无为”思想的论据之一。
源泉自盗——盗:也是劫取、劫掠之意。
此语化用了《庄子·山木》中的“甘井先竭”:“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意谓泉水因为干净甜美而被人饮用,以至枯竭。这同样是道家“无为”思想的论据之一。
“你证我证”六句偈语──证:佛教用语。参悟,领悟,彻悟。
这六句偈语的大意是:谁都以为只要心领神会就算是达到了彻悟,其实不然,只有当心中连彻悟都不存在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彻悟,才算是达到了安身立命的境地。这一偈语表面上是说禅理,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了贾宝玉对于他与林黛玉、薛宝钗感情纠葛的苦恼。
“无我原非你”曲文──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这两句是化用《庄子·齐物论》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庄子的意思是:如果没有道(彼)也就没有我,如果没有我则道也就毫无意义。贾宝玉套用其形式,以表达他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关系。
从:任凭,不管。
伊:你们(指林黛玉和薛宝钗)。
肆行: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茫茫:指人生渺茫。
碌碌:劳心费神。
这首《寄生草》曲文是贾宝玉因恐人“不解”其偈语而加的注解。大意是:如果没有我,当然也就不存在我与你们(指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感情纠葛,何必去管你们对我理解还是不理解。人生既然纷乱渺茫,我就应当逍遥自在,无罣无碍,何必为你们对我或冷或热而心烦意乱,倍受熬煎。从前我为此而劳心费神,想起来真是傻得滑稽。
道书机锋——道书:指《庄子》一类哲理性极强的道家典籍。
机锋:义同“禅机”,参见本回前文“禅机”注。道家典籍论道也多用类似于禅宗说法的方法,尤其善用寓言和比喻以说明道的玄妙深奥,故薛宝钗谓之“道书机锋”。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意谓贾宝玉尚要安身立命的境界,还是尘缘未断,算不上彻悟;只有连安身立命的境界也不要,才算真正达到了佛家四大皆空的虚无境界,才算得上彻悟。
南宗六祖惠能──南宗:参见本回前文“禅机”注。
惠能(638~713):亦作“慧能”,唐初人,俗姓卢,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新州(今广东新兴),三岁丧父,与母相依为命。偶听人说《金刚经》而有所领悟,即北走黄梅(今属湖北),投在弘忍门下舂米。弘忍令弟子各作一偈,以挑选法嗣。惠能的“菩提本非树”四句偈语受到弘忍的赞许,遂密传其衣钵,成为禅宗六组。弘忍虑其势单力薄,其他弟子必争衣钵,密嘱其潜赴南方。于是惠能便回到岭南潜修,十六年后才至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传教,成为南宗之祖。他主张“顿悟”说,即认为人皆具有佛性,不必刻苦修炼,只要发挥自己的灵性,就可以达到佛理的最高境界。故南宗也称“顿悟派”。弟子法海将其说法内容汇编成书,名《坛经》。其小传见于《坛经》、唐·王维《六祖惠能禅师碑铭序》、《曹溪大师别传》、宋·释道源《景德传灯录》卷三、宋·释普济二○卷本《五灯会元》卷一等。
弘忍(601~671)──唐代黄梅人。其出生颇为神奇:其父无姓无名,“为破头山栽松道者”,尝请禅宗四祖道信收为徒弟,四祖说他年纪太大,等他再转世方可收他为徒。他偶遇一周姓洗衣女子,请求留宿,女子点头,他便扬长而去。不料此女未婚而孕,被家人逐出,以佣工为生。婴儿出生后,便将其弃于河中。不料次日婴儿逆流而上,又回到原处。其母大惊,便抱回抚养,随母姓周,母子以乞讨为生。七岁遇到四祖道信,知为栽松道者转世,遂收为徒,法号弘忍,并最终将衣钵传给了他,成为禅宗五祖。著有《最上乘论》。其小传见于《传法宝记》、《楞伽师资记》、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二○卷本)等。
法嗣──即继承祖师衣钵而主持禅宗事务的僧人,也就是传承禅宗法统的人。
上座神秀──上座:佛教中对有德行僧人的尊称。
神秀(606~706):唐代尉氏(今属河南)人,俗姓李。少年出家,师从禅宗五祖弘忍学佛,深为师父赞赏,成为上座弟子。但因“身是菩提树”四句偈语不及惠能,未能继承弘忍衣钵,遂创北宗,成为该宗之祖。他备受朝廷敬重,成为皇帝之师、京城法主。他有偈语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可知与惠能的主张近似。区别在于惠能主张“顿悟”说,他主张“渐悟”说,即认为人不可能不受尘世的熏染,因此只有刻苦修炼,才能大彻大悟,达到佛理的最高境界。故北宗也称“渐悟派”。著有《观心论》、《大乘无生方便门》。其小传见于《传法宝记》、《楞伽师资记》、唐·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二○卷本)。
“身是菩提树”四句偈语──语出《坛经·行由品》、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东土祖师·五祖弘忍大满禅师》(据二○卷本)等。
菩提树:即印度的荜钵罗树,因释迦牟尼在此树下大彻大悟(即“菩提”),故称。
明镜台:典出汉·刘歆、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秦代的咸阳宫里有一面宽四尺、高五尺九寸的巨镜,能将人的五脏六腑照得一清二楚。“有女子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这里借喻僧人心地光明磊落,表里如一。
拂拭:比喻参禅修炼可以消除人的尘世杂念。
这四句偈语即北宗“渐悟”说的注解。大意是:僧人虽像菩提树一般具有佛性,像高悬的明镜一般心地光明,但也必须经常参禅修炼,才能避免为尘世杂念所污染。
“美则美矣”二句──语出《坛经·行由品》、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东土祖师·五祖弘忍大满禅师》(据二○卷本)等。
了:理解,明白。
这两句是说神秀的偈语虽然说得很漂亮,却说明神秀并没有完全理解禅宗的经义。
“菩提本非树”四句──语出《坛经·行由品》、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东土祖师·五祖弘忍大满禅师》(据二○卷本)等。
这四句偈语即南宗“顿悟”说的注解。大意是:僧人的佛性为自身所禀赋,与菩提树、明镜台毫不相干。况且僧人本来目空一切,视有如无,何虑尘世的污染?
语录──文体之一。即某人的谈话或多人问答的记录或摘录。这里指佛教师徒问答的记录,如宋代李遵勖《天圣广灯录》、释道源《景德传灯录》、释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释悟明《联灯会要》、释普济《五灯会元》、释正受《嘉泰普灯录》、赜藏主《古尊宿语录》等。
四角平头白纱灯──即以白纱为灯罩的方形竹笼。因其个头较大,四面平整,又为白罩,可使字迹明显,故多供粘贴灯谜之用。
茶筅(xiǎn险)——洗涤茶具的竹制刷子。
“大哥有角”灯谜——
一、三两句的谜底为枕头(旧时的枕头如长方形木桩),二、四两句的谜底为房脊上的兽头。
围屏灯──即多面体筒形罩子的灯。以其形似圈放的围屏,故称。因它有多个平面,面积又大,里面有灯光照明,故可粘贴很多灯谜,灯谜上的字迹也特别明显。
拑口禁语──意谓闭口不言。
拑口:封口,闭口。《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
禁语:本义为禁止人聚集谈论。《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曰:‘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制曰:‘可。’”裴骃集解:“禁民聚语,畏其谤己。”引申为因有所顾忌而不说话。
贾母的灯谜──书中已点明谜底是荔枝。
试解如下:“站树梢”义同“立枝”,而“立枝”又与“荔枝”谐音,故谜底为荔枝。又“荔枝”与“离枝”谐音,故脂观斋批语谓隐寓贾府“树倒猢狲散”的悲惨结局。
贾政的灯谜──书中已点明谜底是砚台。
试解如下:端方:正方。泛指方形。
必应:“笔应”的谐音。用笔作出反应,即用笔记录或写出来。
因砚台多为方形,故首句指砚台的形状。砚台为石质,自然坚硬,故次句指砚台的质地。最后两句指砚台的功能,即砚台虽不能说话,但能与笔合作而将人的话写出来。三者合一,只能是砚台。此谜语还有两层寓意:一者,隐寓贾政品格端方,脾气僵硬,许诺必践;二者,末句“有言必应”,又隐寓贾母等人的谜语犹如谶语,必将应验。
元春的灯谜──书中已点明谜底是爆竹。
试解如下:能使妖魔胆尽摧:古人以为爆竹能驱除妖魔鬼怪。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燃)爆竹,以辟山臊(妖怪)恶鬼。”唐·刘禹锡《畬田行》:“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故首句指爆竹的功能。
身如束帛:形容爆竹的形状。
气如雷:形容爆竹的气势与响声。
最后两句形容爆竹随着一声巨响,便灰飞烟灭,化为乌有。
此谜语不乏寓意:前两句隐寓元春入宫为妃,一路高升,身价百倍,且使贾府随荣随贵,进入爆竹轰鸣般的鼎盛时期。后两句隐寓元春如昙花一现,不久死亡;贾府如爆竹一声,灰飞烟灭。
迎春的灯谜──书中已点明谜底是算盘。
试解如下:天运:即天数,天命。
人功:人力,指人打算盘。
难逢:指算盘珠子以横板条隔为上下两个部分,永远不能碰在一起。
阴阳:指算盘下面的珠子和上面的珠子。
镇日纷纷乱:指人整天忙着打算盘。
首句的意思是无论怎样的算盘高手,也算不过天数。后三句的意思是任凭怎样的算盘高手,任凭你怎样整天忙碌地拨弄算盘珠子,也无法使上下的珠子碰到一起。
此谜语隐寓迎春与丈夫就像算盘的上下珠子一般合不拢,势必“镇日纷纷乱”吵架,这是“天运”所注定,绝非“人功”所能改变。故脂砚斋批曰:“此迎春一生遭际,惜不得其夫何!”
探春的灯谜──书中已点明谜底是风筝。
试解如下:清明:指清明节。
游丝:指风筝线。
浑无力:毫力力量。
首句指明爱放风筝的是儿童。次句指明最宜放风筝的时间是清明时节。最后两句是说风筝忽然断了线,却与东风无关。
此谜语隐寓探春将远嫁,如断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故脂砚斋批曰:“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
惜春的灯谜──书中已点明谜底是佛前海灯。
试解如下:佛前海灯:即佛像前的长明大油灯。
前身:前生,前世。
色相:佛教用语。指万物的表象。《涅槃经·德王品四》:“(菩萨)示现一色,一切众生各各皆见(观)种种色相。”
无成:指没有修成正果。
菱歌:采菱之歌。多为情歌。南朝宋·鲍照《采菱歌》其一:“箫弄澄湘北,菱歌清汉南。”
沉黑海:比喻沉沦于苦难的尘世。
性:指佛性。《坛经·决疑品三》:“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大光明:释迦牟尼的前生曾为阎浮提国王,号“大光明”,故以代指佛。
前两句是说我前生因没有彻底摆脱红尘而未能修成正果,故今生绝决于男女之情,专心于佛经。后两句是说别看我今生沉沦于苦难的尘世,但我天生自有佛性,心中不忘佛祖。
此谜语隐寓惜春将出家为尼,像海灯一样终生守在佛前,即使沦落到乞食的地步,也在所不惜。故脂砚斋批语曰:“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按:高鹗的续书删掉了惜春的这一谜语,可能是有意的,因为这一谜语暗指惜春将“缁衣乞食”,意味着贾府将一败涂地,这与高鹗设计的贾府虽然败落,还将“兰桂齐芳”,重掁家业相矛盾,故以删掉为妙。现据“庚辰本”补入。
宝玉的灯谜──书中已点明谜底是镜子。
试解如下:南面而坐,北面而朝:字面含意是镜子背朝北而面朝南蹲在那里,人则背朝南而面朝北照镜子。语意双关:一者活画出人照镜子的形态;再者活托出贾府的“小皇帝”宝玉的身份,众人对他的宠爱就像群臣对那个坐北面南的皇帝的敬畏。
象:大舜胞弟之名。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语出《孟子·万章上》。原意是舜的弟弟象虽然一再要害死舜,但舜却有超人的宽广胸怀,不仅不记弟仇,反而极尽手足之情,象不开心他也不开心,象欢乐时他也欢乐。这里将人名“象”借用为形象的“象”,便活画出了人照镜子的形态;同时又暗点出了宝玉对黛玉的真挚爱情:黛玉忧愁他也忧愁,黛玉高兴他也高兴。
按:在曹雪芹原作中,宝玉并未作谜语,这是高鹗加写的。应该说加得有理,加得高明,因为宝玉既为书中首屈一指的男主人公,缺之不当;而且此谜极为精彩,形象逼真,用典巧妙。连贾政也极口连赞:“好,好!”“妙极!”
宝钗的灯谜──书中未点明谜底,当为竹夫人。
试解如下:竹夫人:古代消暑用具。初名“青奴”、“竹奴”、“竹夹膝”、“竹几”,至宋始称“竹夫人”。即以青竹篾编为筒状,或取一段粗竹并挖孔,使其可以通风。此物可枕可抱,可夹可靠,夏天用以取凉。宋·苏轼《送竹几与谢秀才》诗:“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
荷花出水:语本“芙蕖出渌波”,出自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远而望之(代指洛神),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迫:近。渌:清澈。)比喻娇艳的美女,亦代指夏天。
梧桐叶落:典出《广群芳谱·木谱六·桐》:“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故以“梧桐一叶落”代指秋天的到来。这里因诗句字数的限制,省掉了“一”字。
“有眼无珠腹内空”
一语双关:一者活画出竹夫人的形态是四周有孔,中间全空;再者“腹”可作容纳、接纳解,“内”又通“纳”,亦容纳、接纳之意,故此句隐寓宝钗讥讽宝玉不爱她是“有眼无珠”。
“荷花出水两相逢”
亦一语双关:一者点出只有在“荷花出水”的夏天,竹夫人才被人所用(喜相逢);再者隐寓宝钗这位出水芙蓉般的美人与宝玉的婚姻,犹如竹夫人与人的关系一般短暂。
“梧桐叶落”一联亦有双关之意:一者点出了一到“梧桐叶落”的秋天,竹夫人便被人抛弃(分离别),犹如“恩爱夫妻不到头”;再者隐寓宝钗婚后不久,便因宝玉出家而被抛弃,更是名副其实的“恩爱夫妻不到头”。
按:高鹗给宝钗编制的谜语,其寓意完全符合宝钗的身份、性格和结局,也不失为好谜。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话说贾母次日仍领众人过节。那元妃却自幸大观园回宫去后,便命将那日所有的题咏,命探春抄录妥协,自己编次优劣,又令在大观园勒石,为千古风流雅事。因此贾政命人选拔精工,大观园磨石镌字。贾珍率领贾蓉、贾蔷等监工;因贾蔷又管着文官等十二个女戏子并行头等事,不得空闲,因此又将贾菖、贾菱、贾萍唤来监工。一日,烫蜡钉朱,动起手来。这也不在话下。
且说那玉皇庙并达摩庵两处,一班的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如今挪出大观园来,贾政正想发到各庙去分住。不想后街上住的贾芹之母杨氏,正打算到贾政这边谋一个大小事件与儿子管管,也好弄些银钱使用,可巧听见这件事,便坐车来求凤姐。凤姐因见他素日嘴头儿乖滑,便依允了。想了几句话,便回了王夫人说:“这些小和尚、小道士,万不可打发到别处去:一时娘娘出来,就要应承的;倘或散了,若再用时,可又费事。依我的主意,不如将他们都送到家庙铁槛寺去,月间不过派一个人,拿几两银子去买柴米就是了。说声用,走去叫一声就来,一点儿不费事。”王夫人听了,便商之于贾政。贾政听了,笑道:“倒是提醒了我。就是这样。”即时唤贾琏。
贾琏正同凤姐吃饭,一闻呼唤,放下饭便走。凤姐一把拉住,笑道:“你先站住,听我说话:要是别的事,我不管;要是为小和尚、小道士们的事,好歹你依着我这么着。”如此这般,教了一套话。贾琏摇头笑道:“我不管。你有本事,你说去。”凤姐听说,把头一梗,把筷子一放,腮上带笑不笑的瞅着贾琏道:“你是真话,还是玩话儿?”贾琏笑道:“西廊下五嫂子的儿子芸儿求了我两三遭,要件事管管,我应了,叫他等着。好容易出来这件事,你又夺了去。”凤姐儿笑道:“你放心。园子东北角上,娘娘说了,还叫多多的种松柏树,楼底下还叫种些花草儿。等这件事出来,我包管叫芸儿管这工程就是了。”贾琏道:“这也罢了。”因又悄悄的笑道:“我问你:我昨儿晚上不过要改个样儿,你为什么就那么扭手扭脚的呢?”凤姐听了,把脸飞红,嗤的一笑,向贾琏啐了一口,依旧低下头吃饭。
贾琏笑着,一径去了。走到前面,见了贾政,果然为小和尚的事。贾琏便依着凤姐的话,说道:“看来芹儿倒出息了,这件事竟交给他去管,横竖照里头的规例,每月支领就是了。”贾政原不大理论这些小事,听贾琏如此说,便依允了。贾琏回房,告诉凤姐。凤姐即命人去告诉杨氏。贾芹便来见贾琏夫妻,感谢不尽。凤姐又做情,先支三个月的费用,叫他写了领字,贾琏画了押。登时发了对牌出去,银库上按数发出三个月的供给来:白花花三百两。贾芹随手拈了一块与掌平的人,叫他们喝了茶罢。于是命小厮拿了回家,与母亲商议。登时雇车坐上,又雇了几辆车子,至荣国府角门前,唤出二十四个人来,坐上车子,一径往城外铁槛寺去了。当下无话。
如今且说那元妃在宫中编次《大观园题咏》,忽然想起:那园中的景致,自从幸过之后,贾政必定敬谨封锁,不叫人进去,岂不辜负此园?况家中现有几个能诗会赋的姊妹们,何不命他们进去居住?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却又想:宝玉自幼在姊妹丛中长大,不比别的兄弟,若不命他进去,又怕冷落了他,恐贾母、王夫人心上不喜,须得也命他进去居住方妥。想毕,遂命太监夏忠到荣府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在园中居住,不可封锢;命宝玉也随进去读书。贾政、王夫人接了谕命,夏忠去后,便回明贾母,遣人进去各处收拾打扫,安设帘幔床帐。
别人听了,还自犹可,惟宝玉喜之不胜。正和贾母盘算要这个,要那个,忽见丫鬟来说:“老爷叫宝玉。”宝玉呆了半晌,登时扫了兴,脸上转了色,便拉着贾母,扭的扭股儿糖似的,死也不敢去。贾母只得安慰他道:“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不敢委屈了你。况你做了这篇好文章,想必娘娘叫你进园去住,他吩咐你几句话,不过是怕你在里头淘气。他说什么,你只好生答应着就是了。”一面安慰,一面唤了两个老嬷嬷来,吩咐:“好生带了宝玉去,别叫他老子唬着他。”老嬷嬷答应了。宝玉只得前去,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
可巧贾政在王夫人房中商议事情,金钏儿、彩云、彩凤、绣鸾、绣凤等众丫鬟都在廊檐下站着呢,一见宝玉来,都抿着嘴儿笑他。金钏儿一把拉住宝玉,悄悄的说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香甜甜的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彩云一把推开金钏儿,笑道:“人家心里发虚,你还怄他。趁这会子喜欢,快进去罢。”宝玉只得挨门进去。原来贾政和王夫人都在里间呢。赵姨娘打起帘子来,宝玉挨身而入,只见贾政和王夫人对坐在炕上说话儿;地下一溜椅子,迎春、探春、惜春、贾环四人都坐在那里。一见他进来,探春、惜春和贾环都站起来。
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又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粗糙;忽又想起贾珠来。再看看王夫人,只有这一个亲生的儿子,素爱如珍;自己的胡须将已苍白。因此上把平日嫌恶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分。半晌说道:“娘娘吩咐说:你日日在外游嬉,渐次疏懒了功课,如今叫禁管你和姐妹们在园里读书。你可好生用心学习;再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着!”宝玉连连答应了几个“是”。
王夫人便拉他在身边坐下。他姊弟三人依旧坐下。王夫人摸索着宝玉的脖项,说道:“前儿的丸药都吃完了没有?”宝玉答应道:“还有一丸。”王夫人道:“明儿再取十丸来,天天临睡时候,叫袭人伏侍你吃了再睡。”宝玉道:“从太太吩咐了,袭人天天临睡打发我吃的。”
贾政便问道:“谁叫袭人?”王夫人道:“是个丫头。”贾政道:“丫头不拘叫个什么罢了,是谁起这样刁钻名字?”王夫人见贾政不喜欢了,便替宝玉掩饰道:“是老太太起的。”贾政道:“老太太如何晓得这样的话?一定是宝玉。”宝玉见瞒不过,只得起身回道:“因素日读诗,曾记古人有句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因这丫头姓花,便随意起的。”王夫人忙向宝玉说道:“你回去改了罢。老爷也不用为这小事生气。”贾政道:“其实也无妨碍,不用改。只可见宝玉不务正,专在这些浓词艳诗上做工夫。”说毕,断喝了一声:“作孽的畜生,还不出去!”王夫人也忙道:“去罢,去罢,怕老太太等吃饭呢。”
宝玉答应了,慢慢的退出去,向金钏儿笑着伸伸舌头,带着两个老嬷嬷,一溜烟去了。刚至穿堂门前,只见袭人倚门而立,见宝玉平安回来,堆下笑来,问道:“叫你做什么?”宝玉告诉他:“没有什么,不过怕我进园淘气,吩咐吩咐。”一面说,一面回至贾母跟前,回明原委。只见黛玉正在那里,宝玉便问他:“你住在那一处好?”黛玉正盘算这事,忽见宝玉一问,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宝玉听了,拍手笑道:“合了我的主意了:我也要叫你那里住,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
二人正计议着,贾政遣人来回贾母,说是:“二月二十二日是好日子,哥儿、姐儿们就搬进去罢。这几日便遣人进去分派收拾。”宝钗住了蘅芜院,黛玉住了潇湘馆,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秋掩书斋,惜春住了蓼风轩,李纨住了稻香村,宝玉住了怡红院。每一处添两个老嬷嬷,四个丫头;除各人的奶娘、亲随丫头外,另有专管收拾打扫的。至二十二日,一齐进去,登时园内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不似前番那等寂寞了。
闲言少叙。且说宝玉自进园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意。他曾有几首四时即事诗,虽不算好,却是真情真景。《春夜即事》云: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蛙声听未真。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夏夜即事》云: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