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5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5/702

  赵燏黄好心提醒道:“庞德先生,不用那么麻烦,直接用纸墨拓下来即可。”
  “怎么拓?”庞德迷糊道。
  赵燏黄早有准备,让弟子拿出拓碑工具,在将石碑擦洗干净后,分分钟就拓下来一张。
  “还可以这样啊,太方便了!”庞德大喜,如同得到新奇玩具,自动变成众人的拓碑苦力。
  等了大半个小时,工人们已经把忠义祠简单打扫完毕。
  周赫煊首先来到左室偏殿,这里供奉着王立、李德辉和熊耳夫人。因为王立等人最终开城投降了蒙元,所以不能供在正堂,但他们投降是在南宋覆灭以后,且有活城之功,也应受到香火供奉——南宋最后一座县衙,便是钓鱼城内的合州县衙。当时只要遭遇激烈抵抗,蒙古人在攻陷城池后就要屠城。钓鱼城属于击杀了蒙元高层,而唯一没有被屠城的城池,王立投降的要求就是不得杀城内一人。
  王立、李德辉和熊耳夫人的牌位,已经找不见了,就连供桌都破朽不堪。
  周赫煊对着供桌拜了两拜,便转身走入正堂,里面供有王坚、张珏、余玠、冉琎和冉璞五位钓鱼城抗元先贤。周赫煊亲手为这五人,摆上崭新的牌位,四拜之后,恭敬退出正堂。
  工人们也把三牲摆上,顺便把左室王立等人的牌位也摆上,等到吉时,正式开始进行祭拜典礼。
  周赫煊领着上百个工厂员工,端正站于殿前。钟观光年纪最大,资格最老,由他负责念祭表,并指挥众人进行拜祭。
  庞德这个美国佬对此非常感兴趣,站在旁边不停拍照,拍完了还迫不及待地问:“周,为什么你们要拜二十四下,而不是拜八下?我刚刚学了个成语,叫八拜之交,正好契合八卦。”
  周赫煊解释道:“八拜之交,那是世交子弟拜谒长辈,后来也用作结义兄弟之礼。二十四拜是专用于祭祀的大礼,也有十二拜的。比如好朋友的家人去世,你去吊唁,十二拜即为最大的尊敬。一般情况下,清明节给自家祖先扫墓,四拜就比较符合标准。二十四拜和十二拜,用于极为正式、大型和庄重的场合。平常人们见面作揖,一拜为普通问候,二拜为表示尊敬,四拜代表着仰慕、尊崇和无限敬意。另外还有三拜,此为佛教礼节,拜佛只能用三拜或九拜。同时,三拜还是中国人的宾客之礼,主人对客人三拜,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
  “中国人的礼节好复杂啊。”庞德听得有些头晕。
  周赫煊笑道:“都是些繁文缛节,现在的中国学习西方,平时都用握手礼,作揖已经被弃用了。不过在祭祀这种庄严场合,我觉得古礼还是很必要的。”
  赵燏黄突然走过来:“周先生,你来说几句吧。”
  周赫煊来到供桌前方,看着面前的一百多号人,大声喝问道:“同胞们,你们忘记鬼子占领中国台湾了吗?”
  “没有!”众人齐呼。
  周赫煊又喊道:“你们忘记鬼子占领中国东北了吗?”
  “没有!”众人的喊声越来越大。
  周赫煊嘶声厉吼:“你们忘记鬼子正在侵略华北和华东吗?”
  “不敢忘!不敢忘!”
  药厂工人和正在筹建中的酸碱厂工人,大部分都有中学以上学历,再不济也读过小学。如今报纸上都是爱国宣传,识字的百姓早就被调动了民族情绪,此刻一个个胀红着脸,心头憋着股怒火难以发泄。
  周赫煊指着背后的忠义祠正堂:“看到匾上写着什么吗?忠义千秋!何为忠?爱国就是忠!何为义?救民就是义!如今国难当头,若要行忠义之事,必当救国救民!我不要你们上战场杀敌,但你们以后的工作,并不弱于杀敌报国。药品可以救济百姓,可以挽救伤员性命。在你们开动机器的时候,就有无数国人的性命因你们而存活!有人说,中国没救了,中国打不过日本。放屁!当初蒙古横扫世界,钓鱼城依旧抵抗了36年。小鬼子比得了蒙古人吗?连提鞋都不配!日本蕞尔小国,还想妄图吞并中国,这就是典型的蛇吞象,吞到一半就能把他们噎死!只要我们坚持抵抗,中国就必胜!而你们生产的药品,正是中国胜利的关键。你们生产磺胺药,效率远高于小鬼子,是世界上最好的救命药。我们武器不如日本,但我们的救命药比日本更强。你们是工人,也是战士。告诉我,有没有信心用药品打败鬼子!”
  “有!”
  忠义祠内呼声震天。
第833章【鸡犬不留】
  转眼进入十一月,上海陷落,淞沪会战结束。
  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刘湘对此表示举双手欢迎,暗地里联合宋哲元和韩复榘,打算把老蒋堵在夔门之外,坚决不让中央军入川抢地盘。
  胡适被老蒋任命为访美特使,已经在美国转悠了三个月,对宣传中国抗日、赢得美国民间支持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个月前,他和王正廷终于得到罗斯福召见——跟周赫煊一起观看奥运会的王正廷,被重新启用了,现在担任中国驻美大使。
  胡适详细讲述了中国抗战局势,恳求罗斯福放弃妥协思想,否则中国必败,而中国一败,美国就将失去远东和太平洋,美国帮助中国属于帮助自身。
  罗斯福表达了对中国的同情,并且安慰胡适不要悲观。他很看好中国,他觉得中国必胜,然后继续卖给日本各种战略物资。
  事实上,这次访美特使的任务,老蒋最初想请周赫煊来执行。但被周赫煊婉拒了,因为神仙也难说服罗斯福,与其跑去美国痛哭乞讨,还不如留在重庆做一些正事。
  与此同时,冯庸也拜托胡适和王正廷,让他们在罗斯福面前求个情,把飞行俱乐部的飞机开回中国参战。当初周赫煊订购了不少先进军用飞机,但合同要求不得加装武器,也不得把这些飞机运离美国。
  罗斯福对此的回应是,让冯庸联系美国陆军部,而陆军部如今还在开会讨论此事。
  冯庸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想带着飞行员回国抗日,却又知道国内没有足够的飞机,只能天天堵在陆军部门口,都跟陆军部的卫兵们混熟了。
  ……
  随着响亮的哭声,廖雅泉肚子里的孩子呱呱坠地。
  又是个大胖小子,周赫煊这回没有寻章据典,而是给儿子取了个非常平实的名字——兴国,周兴国。
  廖雅泉两耳不闻窗外事,对正在进行的中日战争毫不关注。她现在全部精力都放在小儿子身上,只等着哪天日本打来重庆了,提前移居到美国或者英国,为此她还专门抽空恶补英语。
  “先生,南京来电!”于珮琛拿着电报快速走来。
  周赫煊接过电报纸,却是罗家伦发来的,大致内容为中央大学即将搬迁,校址定在重庆沙坪坝松林坡。罗家伦知道周赫煊的岳父是搞房地产的,想请周赫煊帮忙寻找建筑队,等中央大学搬来就立即动工。
  周赫煊道:“给罗校长回信,就说一定办妥,请他放心。”
  “好的,我马上就去。”于珮琛转身就走。
  不得不说,罗家伦真的很有能力。清华大学在他手里,从一所教会学校变成国立大学,并确立了未来几十年的一贯校风。而中央大学在他手里,则成为抗战期间内迁最好、损失最小、复课最早的高校。
  早在1935年5月的时候,罗家伦就详细考察了四川,认为重庆山川险峻、物产丰富,且为西南交通中心,于是把中央大学的内迁校址定在重庆松林坡。去年,中日关系变得更加紧张,罗家伦便指示学校后勤部赶制大量木箱,当时校内师生都不知这些木箱有何用处。
  淞沪会战打得如火如荼之际,罗家伦又组织师生,将学校的物品打包装箱,分批从南京往重庆内迁。
  此时很多人都还觉得,说不定淞沪会战能像几年前的一二八那样,由列强调停而很快结束。恰逢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正在调停中日战争,于是中央大学一些师生就给罗家伦起了个外号,叫“陶德曼的哥哥——逃得快”。
  直到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迁都,中央大学的师生才佩服不已,认识到他们罗校长的远见卓识。
  有人把中央大学的内迁,形容为“鸡犬不留”。不仅农学院的良种家禽家畜带走了,还把医学院用于解剖的24具尸体也带走了,这些尸体一路泡着福尔马林,分毫未损的到达重庆新家。
  十一月底,当南京的其他大学还在讨论是否搬迁、如何搬迁时,中央大学的第一批师生已经抵达重庆。由于新校舍还没开始修建,这些师生暂时借用重庆大学的校舍,一天功夫都没耽搁就直接复课。
  十二月初。
  南京,中央大学。
  罗家伦是最后一批离开南京的,他再次巡视校园,只见全校人员和设备财产都已搬空,心情十分高兴。
  走到农学院的时候,他看到牧场的良种家禽家畜还在,立即叫来牧场职工:“你们几个,把这些猪牛羊都处理了,或吃、或卖、或带回家养着都可以,只要不落到日寇手中就行,老子一根毛都给小鬼子剩下!”
  农学院牧场的家禽家畜皆为良种,每样选一公一母已经带走,眼前这些是挑选剩下的。
  牧场职工们有的目不识丁,有的也是知识分子,比如兽医之类的职业,他们说出的话却让罗家伦颇为惊讶。
  吴谦说:“罗校长,这些良种牲畜,有的是老师同学多年耗费心血培育出来的,有的是国家花外汇从洋人手里买来的,都是学校的宝贝,丢了怪可惜的。”
  “是啊,”曹占庭附和道,“老师和同学们这次去重庆,每样只带了一公一母,以后动物实验都没法做,还得慢慢培育才行。”
  袁为民说:“我也怪舍不得的。”
  王酉亭道:“罗校长,不如把牲畜都带去重庆吧,还让我们来照料。”
  罗家伦苦笑道:“现在南京居民正在大举搬迁,连人都坐不上船,更何况是这么多牲畜。”
  王酉亭平时不怎么吭声,此刻却说得斩钉截铁:“罗校长,我向你保证,一定把这些良种牲畜带去重庆,绝不丢弃,更不留下来便宜日本鬼子!”
  罗家伦对此不置可否,笑笑就离开了,他以为这些牧场职工只是说着玩而已。
  工友们却当真了,他们推举年龄最大的王酉亭为领导,自己掏钱加班加点的赶制木笼,把鸡、鸭、狗、兔子之类的装进笼内,又将木笼架在马、牛、猪、羊身上,赶着牲畜登上了四艘木船。
  王酉亭为了筹集西迁经费,甚至低价变卖了自己的两处房产。
  在日寇对南京发动总攻的前一天夜里,十六名牧场职工,带着一千多头牲畜划着木船匆匆离开。
  此时日寇已经包围了南京城的东南西三面,他们只能从北方绕道,半路又遇到日机轰炸中国船只,于是又弃船登岸,赶着牲畜奔皖中山区进发。为了躲避战事,他们先是北上去了河南,再折返进入湖北,一路上风餐露宿,艰难无比。
  在许昌时,正逢大雪,天寒地冻,虽千方百计的保护,还是有一些兔子被冻死了,工友们心痛得大哭。有四名工友在筹集粮草时,被村庄内的日军发现追赶。为掩护良种牲畜的行踪,其中3人刻意将敌军引向南边,被开枪打死。死里逃生的1人跑回北边报信,王酉亭才带着众人躲过全军覆灭的劫难。
  当然也有开心的事,半路上两头荷兰奶牛,产下了两头活蹦乱跳的小牛犊。
  他们带着动物大军来到武汉时,日寇也进攻武汉了,只得连忙朝宜昌进发。他们的爱国义举感动了当地民众,被免费送上轮船,终于可以放心的坐船去重庆。
  牧场职工再与罗家伦见面时,已经时隔将近一年,辗转各省数千里。
  罗家伦看着历尽风霜、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职工们,还有那些死了几只兔子、多了两头小牛犊的良种牲畜,激动得泪流满面,立即组织全校师生欢迎功臣回家。
  这就是中央大学内迁“鸡犬不留”的故事。
第834章【否极泰来】
  清晨。
  孟小冬风风火火的前往主城区,今天她有一场演出。虽然四川人不怎么爱听京剧,但作为周神仙的太太,“冬皇”还是极受重庆票友喜爱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5/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