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首辅(校对)第7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3/951

  “近些年教化大兴,读书人比以往多了数倍,都是精妙文章,当世大才,老夫实在是不认黜落,罢了,我亲自请旨。”
  陈以勤主动找到了隆庆,正赶上唐毅也在请旨处理人事,一听说人数太多了,唐毅当然是支持,没几句话,就把隆庆给忽悠上道了。
  天下英才众多,入我瓮中。隆庆也是欣喜不已,不但同意了,还亲自苦心思索,拟定了殿试的题目:“朕惟君天下者,兴化致理,政故多端,然务本重商,治兵修备,乃其大者……”
  隆庆这一道策论,实在是有些玄机,最重要的就是“务本重商”四个字,自从苦心研读《国富论》之后,隆庆对农业根本,商为末业的看法非常不以为然。
  把他农商并列,提出农商并重的观点,不得不说,是一大创举。
  本来隆庆还担心,会不会引起考生的反弹。
  哪里知晓,能通过会试的这些人,有七八成都来自南方,至于北方的学子,还多数就读晋商支持的书院。他们都受到了浓重的商业熏陶,甚至东南的学子,多数家中都经营作坊工场,或者从事长途贩运。
  商业的利润他们有目共睹,加之心学广为传播,大家也不在排斥商贾。
  隆庆的考题竟然受到了热捧,不少报纸登载出来,天下的商人感激涕零,筹钱请人写文章,赞颂隆庆,把皇帝夸得和一朵花似的。
  从此之后,隆庆多了一项爱好,就是每天让太监搜集报纸,看看上面怎么说的,竟然比看大臣的奏疏,还要有趣。
  隆庆戊辰科,一共录取五百八十五名进士,为历年之最。
  就在正式公布皇榜的那一天,一架马车风尘仆仆,赶到了京城,从车上跳下来一老一少两个人,老者六十出头,腰背笔直,目光锐利,浑身上下,透着十足的威风。
  抬头看了看高大的城门,伸着懒腰笑道:“没想到我胡宗宪今生还能回到京城,真是不容易啊!”
  几乎和他同时,原户部尚书葛守礼,原大理寺卿毛恺,原南京礼部尚书高仪,原浙江巡抚李天宠,还有南京户部尚书张守直,南京兵部右侍郎方逢时……
  一共十余位部堂高官先后入京,一时间朝廷之上群贤毕至,热闹无比。
  谁都知道这伙人进京,肯定是要冲击现有的朝局的,昔日徐党的众人惶惶不可终日,却又没有办法,谁让唐毅打着徐阶所拟嘉靖遗诏的名义,他们连反对都说不出口,貌似,徐阶还是做了一点好事的。
第907章
大明雄风
  “一忙忙,开开窗门月光光。二忙忙,梳头缠脚落厨房。三忙忙,年老公婆送茶汤。四忙忙,打扮儿子进书房。五忙忙,装扮女儿进绣房。六忙忙,打扮儿子做新郎。七忙忙,装扮女儿嫁夫郎……”
  民谣声声,悠悠荡荡,从一个老妇人的嘴里唱出来,她对着月下,面前放着火炉,上面摆着砂锅,原来正在熬醒酒汤。
  “娘!”
  一声低呼,老妇人还没回头,就喜笑颜开。
  “咱家的文曲星可算是醒了,都说官身不自由,娘算是领教了,怎么喝那么多酒啊!”老妇人又是担心,又是埋怨。
  新科的状元罗万化挠了挠头,不好意思道:“和同年们去拜会师父,盛情难却啊!”
  老妇人满脸慈祥,扇着炉火,笑道:“唐大人那么好的一个人,就没帮着你?”
  “唐大人?他不在,是,是陈大人,陈以勤陈大人。”罗万化突然发现老娘的脸色变了,却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出于童年的本能,惴惴不安。
  老妇人抬头迟疑地盯着儿子,询问道:“你不是去拜会师父吗?怎么是陈大人?”
  “啊,娘,今科的会试主考是礼部尚书陈以勤老大人,他选中的孩儿,不只是孩儿,还有其他几百人,都是陈大人的学生……”
  “荒唐!”
  老妇人突然站起,脸一下子就沉下来。
  “娘问你,当初你离家到杭州求学,谁是你的老师?”
  “自然是当时的知府唐毅唐大人。”
  “知道就好,五年之前,你从国子监去小站,又是谁悉心指点你的学问?”
  “还是唐大人,可是……”
  “没有可是!”
  老妇人突然伸出手,点指着儿子,气哼哼道:“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唐大人屈身下士,不以我儿卑贱,亲自教导。我儿能有今天,离得开唐大人吗?”
  罗万化的脸垮下来,为渠道:“娘,孩儿受唐大人厚恩,可是官场上历来只认座师,陈以勤大人乃是今科会试主考,就是孩儿的老师,这是改变不了的。”
  “胡说!”
  老太太板着脸,严肃说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谁给吾儿传道,谁教授吾儿学业,谁又替吾儿解惑?”
  面对老娘接连发问,罗万化深深低下了头。
  “哼,别以为为娘看不明白,不就是陈以勤点中了你们吗?又有什么恩情可言,从此之后,就尊他一个师父,小心侍奉着,敬若神明,摸摸良心,你服气吗?”
  罗万化涨红了脸,越发局促不安。老娘说的当然没错。座师和门生之间,本来就是一种官场的陋习。
  说穿了就是朝廷大佬需要马仔,而新科进士需要抱大腿。
  借着会试的由头,就确立下师徒关系,从此抱在一起,完全是一种利害结盟。士人常喜欢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了自己身上,他们却把大义扔在了一边,只剩下利字当头了!
  罗万化最初虽然有些别扭,可是一想起官场上都是如此,也就随大流了。被老娘这么一说,他终于感到了不妥,想起可亲可敬的唐大人,羞臊得无地自容。
  直到会试结束,他才第一次见过陈以勤,匆匆一面,有什么感情可言?反倒是唐大人,在杭州的时候,不惜重金,创办学院,约请魏良辅、钱德洪、王畿、季本等等鸿儒大师,驾临杭城,悉心授课。
  不只是杭州,也不知是浙江,天下学子,只要到了杭州,都会得到平等对待,接触到最新鲜的观念,结交最精英的读书人,互相砥砺学问,增长见闻……试问没有唐大人的兼容并包,哪里会有今日东南文风之盛,科举之兴?
  就拿这一科来说,五百多名进士,有四百三十人出身南方,更有三百多人,集中在南直隶,浙江,福建,江西四省。
  光是浙江就出了一百多位进士,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冠绝天下。
  饮水思源,还不都是唐毅奠定的基础。
  不但如此,唐毅在小站期间,创立唐学,自己也是前去求学者之一,还得到了唐毅的耐心指点。唐学完全打开了一扇前所未有的大门,从经济入手,显然比道德更有说服力。那段时间虽然不长,却受益终生,罗万化敢说,经过小站求学之后,他和那些只懂八股文章的迂腐读书人,完全不一样了。
  那是一种成竹在胸,美妙感觉,都说朝闻道夕可死,果然是黄钟大吕,发人深省!
  能让自己心服口服的师父,只有一个人!
  想到这里,罗万化突然跪在娘亲的面前,泪流满面。
  “多谢娘亲教导,孩儿险些走错了路!”
  磕过了头,立刻蹿起来,“孩儿这就去拜见唐大人,向他请罪!”
  “去什么去!”老太太一把拉住了儿子,指了指东边的天空。
  “月亮都出来了,还是等明天吧!”
  罗万化不好意思点头,整整一夜,他都没有睡觉。到了第二天,早早爬起来,直奔唐府而去,到了半路,又觉得空着手不妥当。
  又去挑了八样礼物,才兴匆匆赶到了唐府。
  他刚露头,却发现府门前早就堵满了一大群人,见他来了,都抢着打招呼。
  “状元公来了,状元郎到了!看看,还带着礼物,就是比咱们想的周到。”大家哈哈大笑。
  罗万化这才看清楚,敢情这伙人几乎都是新科的进士,足有两三百人,比起陈以勤家里的阵仗可要大多了。这些人或是从南直隶、浙江而来,或是心学门下,或是笃信唐学,他们和罗万化差不多,都把唐毅当成真正的老师,至于陈以勤,不过是碍于官场规矩,不得不为而已。
  早就有人提议,论起师父,他们只认唐毅,陈以勤靠边站。不过在殿试之后,就有人送来了消息,说陈老大人品行敦厚,官声清廉,能拜在陈大人的名下,是大家的福气。为学者当摒弃门户之见,弟子不是老师的专属财产,座师业师并重,具是师长。师恩虽重,却只是私人情谊,不能凌驾道义之上,不得因私废共,坏了朝廷大事……
  这些话语重心长,正是对眼下官场师生陋习的有力纠正,显然,唐毅是承认大家伙的,不但没有逼着他们在两个老师之间做选择,还鼓励他们不要被师生私谊羁绊,真正心怀天下。如此宽宏大度的师父上哪去找啊?
  一时间,学生们感激涕零,大家都约好了前来拜见老师。
  罗万化听完大家的议论,恨不得找块豆腐撞死。原来他考上了状元,成为各方的焦点,事情也多,其他人都以为会有人通知状元郎,结果谁都这么想,就把罗万化给忘了。
  这帮坏事的东西,早点告诉我,至于纠结一晚上吗?
  罗万化欲哭无泪,可是转念一想,煎熬也不是没有收获,至少他想通了,真正到了选择的时候,该站在哪一边!
  他仰起头,看着唐府的大门,眼圈发红,竟有一种战栗之感,这才是心之所选啊!
  正在他激动的时候,突然从唐府的侧门跑出一个人,也是新科的进士,沈明臣的公子沈一贯。
  比起罗万化他可就差着太多了,竟然只考中了三甲进士,好在沈一贯的神经比较粗,不还是有一大堆没考中的吗!
  再说了,老爹有透露过,以后科举会大改的,等到录取的人多了,也就无所谓了。要是让沈明臣知道了儿子的想法,非把他的脑袋揪下来不可。
  “不好意思,唐大人刚刚被请到宫里了,没法见大家伙了。”
  众多的年轻人大感失落,沈一贯忙说道:“不过唐大人给大家伙准备了礼物。”
  一听有礼物,大家伙都来了精神,纷纷翘首以盼。沈一贯从家丁的手里抱过来厚厚的一摞子请帖,笑嘻嘻送到了大家伙的手里。
  “这是参加册封太子大典的请帖,三日之后,在丰台大营,万国来朝,共赏大典。”
  罗万化接过来之后,眉头紧皱,“沈兄,册封典礼不都是在紫禁城吗?跑到丰台大营干什么?”
  沈一贯笑道:“没办法,谁让人太多了,听说啊,这一次不但有一帮西夷过来,还要举行阅兵,一展大明雄风,紫禁城地方太小了。这不,陛下紧急召见唐大人进宫,多半就是商量这事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3/9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