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首辅(校对)第7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2/951

  这是要几个尚书啊,隆庆脑袋都大了三圈,“唐师傅,您说的都有道理,可奈何祖制难违啊!”
  “所以臣提议增加大学士。”唐毅笑呵呵说道:“大学士是陛下的秘书,虽然通常只有两三个人,但是并没有规定上限,九为极数,不好超过,六七个总是行的。”
  增加大学士,隆庆若有所思,他刚刚还忧心唐毅大权独揽,现在却满心羞惭,看起来的确误会了可亲可敬的唐师傅。
  以往哪个大学士不是拼命揽权,生怕出现竞争者,严嵩独揽票拟大权,把其他大学士当做属吏,徐阶虽然标榜三还,可只是表面文章,根本舍不得放权。
  倒是唐师傅,心胸宽广,竟然一口气把大学士增加到六七人,到时候几位师傅都能入阁,唐党一家独大的情况就不会存在。
  果然唐师傅是一心谋国,和其他人全然不同。怀疑唐师傅的用心,实在是太不应该!
  和隆庆出游一趟,在天寿山逛了两天,收获远远超出了想象,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个是未来的国策,还有就是人事布局,总算是拟定出来。
  以目前的状态,只要隆庆支持,加上唐毅的力量,就所向睥睨,无人能敌。
  果然回京之后,唐毅就马不停蹄,开始了运作,他首先授意兵部郎中,心学门下吴兑上书,建议朝廷趁着俺答刚刚遭到重创,大举反击,解除边患。
  他的上书得到了各方响应,随机唐毅提出由谭纶总揽兵权,杨继盛负责后勤辎重。这两位都是干吏出身,加上小站一役,谭纶名扬天下,被视作俺答克星,用他再合适不过了。
  至于杨继盛,他是被徐阶愣给推上左都御的位置,论起资历手段,都不足以统御两百多名御史,杨继盛更喜欢做一些实际的事情,他在东南有抗倭的经验,又辅佐唐毅,开辟市舶司,故此管理后勤,人尽其才,杨继盛也一万个愿意,自从去岁以来,一轮接着一轮的政潮弄得他焦头烂额,心神俱疲,做点实事,正是他想要的。
  杨继盛一走,空下来左都御史的位置,一下子就成了香饽饽。
  ……
  “虞坡公,您老有兴趣吗?”唐毅一边品着茶,一边随意问道。
  杨博都懒得看他,好你的小兔崽子,当初咱们谈好的条件,老夫可是都做到了,徐阶被我赶回了家里。可是你小子呢?
  我要的一样没有答应,张四维没入阁不说,咱们讲好了谁也不抢首辅,结果你抢先一步,坐二望一,李春芳能挡得住你吗?
  还讲不讲江湖规矩,还有没有王法?
  老杨博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唐毅可没有半点的愧疚儿,老倌儿,你不讲道义在先,我又不是宋襄公,再跟你讲仁义,我就是蠢猪!
  不过唐毅也不想现在就和晋党闹掰了,影响整个布局。
  “虞坡公,您要是不干,那就请葛老大人回来,做左都御史,您看如何?”
  杨博猛地瞳孔一缩,葛守礼当然是晋党之中,仅次于自己的人物,无论资历威望,还是操守能力,都是上上之选。
  能拿下都察院,配合着吏部,绝对能和大学士正面抗衡,只是唐毅会这么大方吗?
  杨博满肚子疑问,“行之,咱们打交道多少年了,老夫这辈子在你手上吃的亏太多了,说实话,你是不是又有什么阴谋?”
  唐毅把两手一摊,“我说虞坡公,您老人家可是冤枉好人了,国事如麻,选贤举能,本就是宰辅的职责,我还准备荐举子维兄入阁呢!”
  “当真?”
  杨博一阵惊讶,随机用力摇头。
  “不可能,子维没法越过陈松谷等人,你不要骗老夫!”
  唐毅笑道:“虞坡公,为何一定要越过别人啊,大家伙一起入阁,不是挺好吗?”
  “一起?”杨博撇撇嘴,“大学士又不是大白菜,哪有那么多?”
  “我已经和陛下商量好了。”唐毅翘着二郎腿,得意说道:“接下来会递补四到五名大学士,另外高拱也会起复,对了,胡宗宪也要回京,统领智库,为朝廷出谋划策。”
  唐毅说完,也不理呆住的杨博,起身就走,没几步,他一掉头,到了百宝阁的前面,上下扫了一眼。有不少瓷瓶,还有一大堆的青铜器,锈迹斑斑,看起来古色古香。
  杨博不耐烦摆手,“你看着好,就拿去玩吧!”
  “多谢虞坡公。”唐毅一转身,顺了一对核桃儿,放到了袖子里。
  “告辞了!”买不就走。
  杨博一抬头,老脸瞬间就变了。
  “你丫站住,唐毅,那是老夫盘了十年的狮子头啊,你拿别的就是,何苦抢老夫的心头肉啊!”
  呸!
  别的都是假货,你当我看不出来?
  唐毅把核桃拿在手里,还真别说,这一对闷尖儿狮子头,个儿大,形美,几乎一模一样,加上盘的精细,都是枣红色的,竟然带着玉一般的润泽的光,真是好东西啊!
第906章
群贤毕至
  自从唐毅走后,杨博就唉声叹气,连晚饭都没吃。
  一直到了掌灯时分,杨俊民看不下去了,来到了老爹的房中。
  “爹,不就是一对狮子头吗,回头儿子上琉璃厂,给您老弄十对八对的,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呸!”杨博气得啐了他一口,怒骂道:“蠢材,你爹就那么眼窝子浅,还至于为了一对文玩就上火发愁?”
  杨俊民连忙赔笑,到了老爹身后,帮杨博揉揉发酸的肩膀。
  “其实孩儿明白,您老是和唐毅生气,可是眼下人家得势,陛下对他言听计从,咱们有多少委屈,也要藏在肚子里,不能自已触霉头,您说是不?”
  杨博靠着椅子上,眯缝着老眼,肩膀被揉得又酸又疼,十分舒服。
  “你说的道理爹活了一辈子,哪能不明白。”
  “那您老还担心什么?这些年得势的人物还少了?当初张骢说一不二,接着夏言,严嵩,徐阶,哪一个不是权倾一时,可是如今呢,斯人已逝,唯有咱们家松柏长青,您老运筹帷幄,天下无敌,大家伙都仰仗着您呢!”
  杨俊民倒不是说笑话,晋党的确有这个底气,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几十年来,潮起潮落,不管是谁当权,都没有把他们怎么样,相反,晋党的势力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红火,哪怕天王老子,也挡不住他们发财。
  “你说的都对,可是如今的情形却变了。”
  杨博干脆站起身,背着手走了几圈,才说道:“唐毅刚刚向我透露,说是要再增加四五名的内阁大学士。”
  “什么?”
  杨俊民惊得跳了起来,“爹,从成祖爷开始,内阁就没有这么多人吧?”
  “不止于此,他还说要把老葛,胡宗宪,高肃卿这些人都弄回朝廷,爹就是想不明白,他到底打得什么算盘!”
  杨俊民也惊呆了,“爹,按理说唐毅好不容易入阁,只要把李春芳干掉,就能宰执天下,以陛下对他的信任,放手施为,有什么抱负,还实现不了?人都害怕被分权,死命抓住手里的权力,唐毅倒好,他脑子有病啊,把一帮老古董都找回来,以后的朝堂谁说了算啊?”
  杨博两手一摊,苦笑连连,“我也不知道了,要是这些人都回来,他们固然受过唐毅的恩惠,可是也未必真的言听计从,毕竟都是老油条了,一肚子想法。以后朝局会如何发展,老夫也是没有把握啊!”
  ……
  杨博那边感叹发愁,唐毅的书房却是兴高采烈,显然对唐毅这一手赞叹不已。
  茅坤笑呵呵,剖析着唐毅的打算,“大明立国两百年,文官集团的权力一直在不断扩大,尤其是最近一百年,即便是以先帝的手段,也不能真正做到乾纲独断,相反正是先帝避居西苑,才使得严党独大,不得不承认,首辅的权力在严嵩柄国期间,大幅度扩张,压制六部,超然九卿之上,真正能比肩汉唐的宰相。不过……”茅坤话锋一转,“相权虽然强大,但是却有致命缺点,因为文官是一群人,大家利益错综复杂,严重内耗,不像皇权那样,皇帝一个眼神,下面的太监就心领神会,老实奉行,如臂指使。”
  “没错。”王寅把话头接过来,说道:“近几十年来,情况很明白,一旦文官集团达成了一致意见,对不起,皇帝只有靠边站。可是文官集团内部不和,甚至相互斗争,就需要皇帝出头,进行协调裁判,换句话说,皇帝就可以见缝插针,操控朝局。”
  “所以,要想真正摆脱对皇权的依赖,文官集团必须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纷争,形成统一意见。也就是说,文官集团要扩充,要完善,要站起来!”
  两个大谋士,交替分析,离着问题的核心越来越近了。
  唐毅笑道:“太祖爷废掉丞相,权分六部,又设立六科廊,以小制大。在地方上,也设立三司,又加派巡抚,巡按,目的无非是把从中枢到地方,政务都分成一条一条的,互相牵制,最后都由皇帝陛下一个人做决策。”
  唐毅把朱元璋的如意算盘看得一清二楚,只是这种服务于皇帝一人的官僚体系,天生就存在一个弊病,因为各方互相牵制,掣肘,就好像是一辆豪华顶配的轿车,却没有发动机,不能自已行动。
  只有皇帝一个人能提供动力,可皇帝又良莠不齐,太祖也和成祖爷英明神武不用说,宣宗,孝宗皇帝也是励精图治,这辆“大明号”在他们的手里,平稳运行,可是赶上了英宗,武宗这样的荒唐天子,车子就出问题了。落到了嘉靖手里,干脆直接抛锚了。
  “要想打破太祖留下的格局,就要把分散到各部的权力真正集中起来,建立起一块一块的新体系,增加阁老,起用德高望重的老臣,就是第一步,首先让文官集团强大起来,能够真正拿出可行的办法,而不是祈求皇帝裁决!”
  也唯有和几位心腹谋士,唐毅才敢袒露心声,把自己的谋算全盘讲出来。
  茅坤和王寅都赞成唐毅的看法,不过也同样忧心忡忡。
  “大人,这些老臣都是资历惊人,有自己的主张,他们承了您的情,却未必是您的人,日后朝堂上少不了争论,如何驾驭,可要看您的功夫了。”茅坤提醒道。
  王寅长出口气,“海纳百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人,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戒骄戒躁,虚怀若谷。徐华亭所谓的三还纲领,其实是个不错的东西,只是以威福还主上就不必了,威福自然要操控在首辅的掌握之中!华亭没有心胸成事,就看大人您的手段了。”
  ……
  阳春三月,唐毅和赵贞吉入阁已经两个月有余,他们已经完全熟悉了政务,唐毅和赵贞吉都有着丰富的行政经验,强大的执行能力,随着他们入阁,原本缓慢低效的内阁开始高速运转起来,各种政务快速落实,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口号,也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是变化却是实实在在,有目共睹。
  威望一点点建立起来,进入三月份,两场盛典格外引人瞩目,首先是三年一度的科举,作为隆庆改元之后,第一次会试,朝廷上下都格外在乎。
  陈以勤主持会试,他特意在开始科举之前十天,才从锦衣卫调来三百人马,又从戚家军借来五百兵丁,其余科场上下,所有人员,都是临时指派,从外地调入,甚至直到进了京城,才知道自己要负责会试工作。
  完全是一群陌生的人员,他们严格执行考场纪律,从检查搜身开始,一丝不苟,严格程度比起以往厉害了不止十倍。
  经过选拔,史无前例,一共有五百八十多人通过会试。
  有同考官担心人数过多,陈以勤琢磨了半天,苦笑着摇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2/9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