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首辅(校对)第2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4/951

  ……
  “真正促使陛下对李默下死手,不是那一道题,而是廷推,廷推的结果让陛下有了错觉,认为朝堂之上,存在一个和自己作对又十分强悍的李党,这时候严党要求京察,正中下怀。如果谁跳出来阻拦,就会被顺势打成李党,不但没法拨乱反正,还会把自己陷进去,所以徐阶不会出手,哪怕严党把他逼到了墙角,他也只会唾面自干。”唐毅面对着自己的死党,从容说道:
  “而且徐阶未尝不愿意看到这个结果,陛下到底还是聪明的,严党能哄骗他一时,可是没法哄骗他一世,等到陛下气消了,一见朝堂之上,都是严党的人,陛下就会对严党心生厌恶,到了那时候,身为次辅的徐阶就是陛下唯一的选择。陛下会不计一切代价保住徐阶,并且壮大徐党。其实徐阁老心里清楚,他的困难只是眼前的,只要能忍过去,最为宝贵的圣眷就来了,有了这玩意,他才能放手和严党一搏!”
  虽然不愿意把老师想的那么邪恶,但是王世贞实在是找不出反驳唐毅的理由,只能颓然点头。
  无助地说道:“行之,莫非咱们也要学师相,什么都不做吗?”
  徐渭翻了翻白眼,说道:“做,能做什么?难道还上书陛下,反对京察!满朝中都是严党的人,咱们几个都是小小的翰林,就算陛下宠信行之,这种大事也不是行之能掺和的,对吧?”
  徐渭向唐毅看去,却发现这位低着头,攥着拳头,一副斗志昂扬的样子。不由得让徐渭想起了当初的粮食大战。
  在之前他也是认为唐毅没有本钱掺和晋党和东南的争夺,但结果却是唐毅赢了,赢得非常彻底。难道说他这一次也要实现惊天逆转,对抗严党不成?
  想到这里,徐渭浑身血液沸腾,用力咽了口吐沫,紧张地问道:“行之你,你打算怎么办?”
  其他几个兄弟也是满怀希望,盯着唐毅。
  足足过了好一会儿,只见唐毅颓然把手一摊,说出了让大家伙丧气无比的四个字:“毫无办法。”
  官场和商场毕竟不同,玩商战唐毅可以凭借超前的理念,以小搏大。可是到了官场上,他就丝毫没有优势,相反,他两辈子加起来,还不如人家严嵩一半的年纪,想和严嵩这种级数的老妖斗法,纯粹是找死。
  而且唐毅仔细品味,他发现严党根本就是环环相扣,出招如同银河落九天,水银泻地,一点破绽没有。
  先是在廷推卖个破绽,引诱李默上当,接着撂倒李默,再利用嘉靖的愤怒,快速清理政敌,独霸朝堂。
  连环招数,无懈可击,简直不给对手喘息的时间。
  其实在李默倒台之后,徐阶未尝不想一争,他曾经提议调郑晓,赵贞吉,葛守礼进京,这三位都是名声卓著的清正老臣,资格高,名望高。
  如果他们三位一起进京,接掌各部,加上吸收李默的余党,徐阶的确可以和严嵩掰手腕。
  可是很可惜,严党抢先发动京察,把葛守礼直接干掉,其余那两位调入京城也是羊入虎口,无济于事。
  徐阁老一看严党占据先手,他唯有忍,好在徐阶有这个本钱,他如今是次辅,也是唯一能接替严嵩的人,无论如何,嘉靖都会保他,这就是徐阶的底气所在,他只要忍得住,没人能把他赶走。
  但是,咱们的小唐同学可没有这个底气,他虽然深得嘉靖赏识,但是毕竟地位太低,嘉靖能不能一直像老母鸡一样,护着他,唐毅心里也没谱儿。
  而且还让唐毅更忧心的是另一件事,严党连环出招,难道仅仅到此为止吗?
  要知道开海的事情,不止自己盼着,严党也垂涎三尺。
  当初有李默牵制,而且嘉靖也知道严党的德行,故此在开海之事上,属意唐毅,但是如今严党独霸朝堂,老严嵩要是软磨硬泡,甚至从中作梗,会不会开海的事情也被严党抢走?
  要知道开海可是唐毅树立威信,聚拢山头儿的绝好机会,谁要想抢,谁就要承受疯狂的报复!
  啪!
  唐毅猛地一拍桌子,怒吼道:“刀斧加身,不得不战!我们要和严党拼了!”
第362章
突破口
  听到唐毅说要和严党开战,在座的众人都觉得血脉喷张,浑身充满了干劲,恨不得立刻冲出去,和邪恶的势力同归于尽。
  只是这份豪迈来的太短暂,很快大家伙就泄气了。
  双方的实力对比,实在是让人绝望。
  严嵩身为首辅不说,六部尚书加上左都御史,全都是人家的人,而且刚刚砍掉天官李默,又通过京察,树立无上威望,已经到了逆死顺生的地步。
  朝堂如此,内廷更是糟糕,由于陆炳被牵连,跑到天津去了,司礼监的几位大珰头都被严嵩喂得饱饱的,想要出奇制胜,也没了可能。
  连次辅徐阶都偃旗息鼓,甘心做小,而唐毅他们呢,不过是几个新科的翰林,官职最高的也不过是侍读学士,从五品的小人物而已,想要挑战严党,简直就是蚂蚁对上了大象,差距简直不可以道里计。
  王世贞毫无形象地揪着头发,试探着说道:“行之,其实也不是没有以小搏大的先例,比如当年的给事中夏言,就靠着一己之力,击败了首辅张璁,并且取而代之,我相信只要有陛下的支持,咱们还是会赢的。”
  “不会!”唐毅自己就给否定了。
  徐渭也点点头,“行之说得对,夏言那种成功是不能复制的。”
  诸大授和陶大临不解,唐毅解释道:“夏言本身是言官,有风闻言事的权力,而且当时陛下还年轻,斗志无穷,他凭着一己之力掀翻了元老杨廷和,自然也愿意看到夏言把声名狼藉的张璁扳倒,可是别忘了,如今的陛下已经五十岁了,俗话说虎老不咬人,陛下也被漫长的大礼议弄怕了,变得怕麻烦,当初夏言和曾铣就是没有看到这一点,仓促提出复‘复套’,结果被严嵩给设计了。”
  王世贞恍然大悟,“我还说陛下那么睿智,怎么能被严党给欺骗了,现在我才明白,敢情陛下心里有数,只是怕麻烦,怕面对百官,才把严党推到前面当挡箭牌。”
  唐毅没想到,王世贞的政治悟性不差,竟然能看到这一点,毫不吝惜给了他一个赞。
  王世贞摇摇头,“行之,明白了这些有什么用,我怎么发现严党更难对付了。”
  “也对也不对。”唐毅笑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弄清楚了陛下的心思,我们就不会犯李默一般的错误。眼下严党把持两京一十三省,要弄倒他们,后果怕是陛下都不愿意承受。所以倒严做不到,但是……敲打严党,拿下严嵩几个爪牙,陛下还是愿意支持的。”
  “难!”
  徐渭毫不客气说道:“对付寻常的爪牙党羽根本打不疼严党,可是动严嵩最亲密的几个干儿子,老东西又会拼命,对谁下手,又怎么下手,既要一击必杀,还要防止严党反扑。分寸拿捏太难了。”
  徐大才子没有往下说,可是意思再明白不过,那就是我不相信你能做到。
  唐毅也不跟徐渭抬杠,说句实话,他的确心里没数。
  “咱们分头打听,看看严党有什么要命的把柄,然后再商量办法。”唐毅嘱咐道:“大家伙都记着,宁可错失良机,也不可轻易冒险,保护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大家都深以为然,纷纷散去。
  转过天,唐毅还是和往常一样,到户部去观政。
  别人观政,也就是端茶送水,唐毅不一样,他是奉旨而来,为的是了解财政状况。头两天,户部下面的十三清吏司,大小官员对唐毅都嗤之以鼻,颇不以为然。
  在他们眼中,唐毅就是一个坐火箭升起来的一个幸运的小子,你文采好,关系硬,可真正遇到了具体的政务,你未必能清楚。
  大明朝可不乏高分低能的进士官,很多人考了大半辈子的科举,脑袋已经被八股文塞满了,好容易当了官,让他们再去学习,他们都不愿意,那怎么办呢,就去请师爷!
  很多地方州县,大老爷就是一个摆设,真正做主办事的是下面的那些经年老吏,官场讲究欺上不瞒下,吏员凑在一起,往往就把大老爷给糊弄了。
  像户部这种专业性非常强的衙门,情况更是如此,一般的进士进来,不学个三五年,根本别想弄明白。
  唐毅第一天来,就调了浙江和福建历年赋税的账目,不到一个时辰,有书吏抬来了十口木箱,往唐毅的面前一放,人家就走了。
  唐毅掀开之后,只见木箱里面乱七八糟,年份也错乱了,州县也对不上来,田赋和商税都混在了一起,简直一团乱麻,理也理不清。
  他一下子就明白过来,是这帮小吏给他一个下马威。
  按照正常情况,新科的进士老爷往往会找来一些老吏,好言安抚,许诺一些好处,才能换来吏员们配合,官吏官吏,双方的权力分配就在这种磨合当中实现的。
  可偏偏唐毅就是一个犟种儿,他心高气傲的程度,甚至要超过自诩为天下第一聪明人的严世藩。
  唐毅谁也不叫,他自己一个人,对着十大箱账册,发起了挑战,他先是把账册分门别类,然后进行核算,当然要都计算一遍,累死唐毅也做不到,他只选了几个主要的州县,把最近五年的账目算了一遍。
  光是这样,普通人也要好几个书吏干半个月,唐毅一个人,三天就解决了。
  当他把账目算清楚之后,就面带冷笑,让人把一个叫周启华的书吏叫了过来。
  周启华不到四十岁的样子,接替了老爹的职位,在户部干了十几年。他们这些吏员也没有升迁的可能,而且不犯大错也不会被开除,所以对待上官只是表面尊重,心里头颇不以为然。
  “小的拜见学士老爷,老爷您吉祥如意,富贵荣华。”
  唐毅微微一笑,“周书吏,你不用口花花的,本官找你过来,是想问问你,大明律法载有明文,贪污六十两就要扒皮萱草,如果贪污了八千两,又该如何?”
  周启华听到这个数字,就是一愣,随即笑道:“大人说笑了,小的们别说八千两,就连八十两都没见过,该怎么处罚,小的实在是不懂,大人,要不您去问问刑部的官?”
  “刑部?到了刑部,你还活得了吗?”唐毅伸手拿出一张清单,甩到了周启华的面前。周启华将信将疑,把清单捧在了手里,满不在乎地看去,可是他看了一眼,顿时手脚冰凉,浑身哆嗦。
  看到了最后,他干脆瘫在了地上,浑身抽搐,仿佛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唐毅负手而立,感叹地说道:“人人都说户部穷,可是谁能想到,一个个区区小吏,就能用冲账的方式,贪墨上万两之巨,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原来,唐毅检查了浙江各州县的账目,就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苏州松江等地属于张士诚的地盘,由于当地老百姓抵抗激烈,朱元璋对苏松,包括浙江等地都十分痛恨,下令加征重税。
  普通一亩民田交粮食三升三,而苏州一亩田最多要交七斗,足足差了二十倍还多。
  而且由于对这些地方征收重税,还特别规定,苏松,浙江等籍贯的官吏,不得任职户部。免得党护乡亲。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朝廷对这些地方收税非常重,而苏松和浙江等地也有秘诀,那就是拖延,有的州县能拖延一二十年,少的也有七八年,拖来拖去,等到朝廷绝望了,就会下旨意免除部分税赋,这也是富有大明特色的地方和中枢的博弈。
  但是令唐毅惊奇的是,嘉兴府的赋税竟然没有拖欠,让唐毅大呼不解。他把所有账目都找了过来,熬了一个通宵,总算让他找到了原因,因为在这之前,有一笔银子汇到了户部,把账目给填平了。
  这笔银子又是哪来的呢?
  唐毅继续追查,原来是户部向豪商借来填补亏空的。
  难道是豪商心眼儿好,帮着嘉兴府还账?显然不是,事实上是豪商为了两头通吃,买通周启华,让他帮着做账,钱在户部转一圈,先把嘉兴府的拖欠的税款给抵消了,然后再交给户部。
  这样一来,豪商手里就有了两张欠条,一个是户部的,一个是嘉兴府的,至于人家怎么从户部和嘉兴捞钱,那就不是唐毅能清楚的,但是唐毅知道,光是这一手,周启华就捞到了八千两的好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4/9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