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钉子户(校对)第3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5/581

  大家伙的信心瞬间就回来了,几年间,他们都对张恪有了盲目的崇拜。以前的担忧是因为张恪默不作声,他们摸不清该怎么办,现在总算是干劲都回来了!
  “侯爷,您说该怎么办吧?来明的,来暗的,暗杀还是投毒,卑职保证,绝对不能孙承宗活过半个月!”岳子轩拍着胸脯说道。
  此话一出,张恪也吓了一跳,心说这帮浑小子真敢干啊,那可是堂堂阁老,天启的老师,把他弄死了,朝廷立刻就会降罪,吃不了兜着走!
  张恪气得责骂道:“蠢货,你们就这么点智商吗?要学会动脑子,用计谋,再说了我们手上的牌多得是,用得着杀人吗?”
  “牌,您还有什么牌?”杜擎傻傻问道。
  “你以为我手上没牌了?辽东的一切都是我一手打造的,朝廷以为调走了几个将领,分出去一点兵,就能把我的势力从辽东铲除,简直痴心妄想,本爵在辽东这几年,最重要的不是打了多少仗,而是我让辽东翻天覆地的剧变,谁敢推翻我的东西,谁就是再和辽东几百万生灵作对,只能粉身碎骨!”
  张恪热情洋溢地吐槽,霸气侧漏,听得大家都傻了眼!
  毕竟在场的众人谁也不知道“打土豪,分田地”这六个字的威力。
  正如张恪所说,他借着辽东洗牌的机会,把大世家手里的土地抢过来,建立起田庄。同时又逼迫世家经营工商业,向着资本家转变。
  经过几年的发展,张恪手里掌握了两个最强大的阶层。
  一个是数以百万的自耕农,他们提供了最重要的兵源,支撑着义州兵战无不胜。
  第二个是新兴的资本家,作坊主,比起传统依附权贵的工商业者,他们更独立,野心更大,更加无所畏惧。尤其是打通了草原和朝鲜日本的市场,这些人的财富每时每刻都在暴涨。
  他们也更清楚,唯有张恪才是他们的守护神!
  有了这两张最大底牌,张恪才装得任由朝廷折腾,不管你折腾到如何,老子都有翻牌的本事。
  其实从内心深处,张恪还盼着朝廷来这么一手。
  正所谓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张恪要让辽东的百姓知道他张永贞的可贵,没有他,你们的一切都没了!
  当然让老百姓吃到一点教训就行,千万不能坏了根基。
  “岳子轩,吴伯岩,还有杜擎,你们三个老老实实干活,守住金州复州,抓紧修筑城墙。我要先回到义州看看,有我坐镇,他们翻不出多大的波浪!”
  ……
  广宁,巡抚衙门。
  王化贞熬了一夜,揉了揉红赤的眼睛,从纸堆里爬起来,伸了一个懒腰。
  “老爷,擦把脸吧。”
  从侍从手里接过了热毛巾,擦了一把。这时,突然管家从外面跑了进来。
  “启禀大人,袁大人送来了孙阁老手令!”
  王化贞从管家手里接过了信札,看了两眼,顿时须发皆乍,狠狠扔在了地上。
  “荒唐,又是征调民夫,十万人啊!亏他们说得出口,难道春耕都不用管了,来年等着喝西北风吧!”
  侍从端着稀饭包子走进来,低声说道:“大人,用膳了!”
  “去他娘的,不吃了!”王化贞一把推翻了托盘,大声喊道:“备轿,我去见经略大人!”
第369章
大乱斗(二)
  “部堂大人,您该说句话啊!”
  王化贞迈着大步,气呼呼走进了王在晋的书房。他们两个一个战壕许久,战略思想也大同小异,相处下来,竟成了好朋友,互相之间没有什么避讳的。
  王化贞将孙承宗的手书扔到了桌案上,怒吼道:“看看吧,他孙大学士想要干什么?”
  王在晋揉了揉眼睛,扫了一眼,并没有翻开,而是轻描淡写地说道:“肖干,我猜的不错,应该是要民夫吧?十万,还是二十万?”
  “部堂英明,是十万人!”王化贞怒道:“他不看看这是什么时候,春耕在即,各地都忙着,特别是今年光复四州之后,必然有大量辽东百姓不看折辱,逃到金州复州等地,又要征兵,又要养活百姓,没有粮食怎么行?春耕能耽搁吗?”
  王在晋把毛笔放在笔架上,靠着太师椅,缓缓说道:“孙老师乃是帝师,说不定有办法从关内征调粮食。”
  王化贞哂笑道:“漕粮每年不过四五百万担,要供养京中的老爷们,分到辽东的又能多到哪里去!说到底还要靠辽东自己努力,多种田,多产粮食。”说道这里,王化贞目光灼灼地盯着王在晋。
  “部堂大人,您是辽东经略,为了辽东计,为了大明计,您总该站出来说句话吧!”
  王化贞几乎哀求的语气,可是王在晋还是默不作声,低着头一语不发。
  “王部堂!”王化贞豁然站起,一拍桌子,大声说道:“下官素来仰慕大人为人为官,只是没有想到,你既然不敢出头!那下官不自量力,我也要和他孙阁老一争!”
  王在晋低垂的头突然抬起来,老眼之中。满是血丝,一脸的疲惫沧桑,用着沙哑的声音问道:“争,你想怎么争?”
  “还能怎么争,自然是上书朝廷,向圣上讲明道理。”
  王在晋冷笑道:“你以为老夫没有说吗?”
  “部堂,既然你上书了,为什么孙阁老还一意孤行?”
  “上书也得有人听啊!”王在晋叹口气,将面前的东西送到了王化贞的面前。
  王化贞急忙看过去,只见开头就写着四个字:乞骸骨疏。
  “部堂。你要辞官?”王化贞惊呼道。
  “不辞不行啊。”王在晋叹气道:“孙阁老刚刚上奏,说老夫沉雄博大之未能,与其让人家赶下来,不如老夫识趣一点,赶快上书滚蛋!”
  王在晋强忍着怒火,可是无论怎么压制,都没法平静下来。两年前辽东惨败,无人敢承担经略之责。是他王在晋舍弃了京中的部堂高官,孤身出关。外有凶悍的建奴蒙古,内有骄兵悍将。
  又是他王在晋整饬军备,压制诸将,营州一战。长生岛一战,虽然他没有亲历前线,可是后勤补给,运筹帷幄。费了多少工夫。
  此外他还安置了上百万难民,开垦田地无数。要不是他坐镇辽东,朝廷又岂能轻易从张恪手里夺权!
  不论付出多少辛劳。他王在晋都比不上孙阁老,原因不是孙阁老多高明,而是人家是帝师,皇帝就偏听偏信,又有什么办法?
  王在晋微微逼着眼睛,胸膛一起一伏,内心波涛汹涌。
  面前的王化贞也惊呆了,他盯着奏疏看了半晌,突然单膝跪在了王在晋的面前。
  “部堂,辽东能有如今,你付出了何其多的心血!永贞领兵在外打拼,您老坐镇广宁,不出三五年时间,准能平定建奴。您要是一去,只怕大好的局面就要崩塌。下官代辽东百姓求您了,千万不能走啊!”
  话中赤诚打动了王在晋,泪水从他的眼中滚落。
  “肖干,起来吧!”王在晋压着怒气,说道:“老夫走了也未见得有什么影响,毕竟定辽侯还在,他用兵如神,假以时日,一定能荡平建奴。”
  “部堂,您还没看明白吗,朝廷对永贞已经有了怀疑。若是您老在,既能替永贞遮蔽刀剑,又能约束他不要乱来。您一走朝廷必然打压永贞,而永贞的秉性绝不低头,到时候只怕建奴未灭,自己人就要乱起来了!”
  王在晋听着,渐渐神色凝重,呆坐在椅子上。
  他最担心的就是张恪,出于对武将的提防,王在晋暗中没少调查张恪,不过他发现这个年轻人虽然权力越来越大,有些作为也非常出格,但是好在一颗心都放在对付建奴上面,是不可多得的帅才。
  王在晋渐渐调整了态度,他秉承着七分用,三分限,绝对不冲突。尽量利用张恪的才华对付建奴,同时又留着几手,防备他超出控制。
  不过王在晋知道,张恪势力惊人,若是驾驭不了,这把利剑就会反过头伤到自己!
  “唉,肖干,何止是老夫,就连王总督也是一样。”
  王化贞呆呆瞪大了眼睛,问道:“怎么?连王象乾老总督都要走?”
  “嗯,孙承宗嫌我们碍事,都要赶走了!”王在晋说着,一拳砸在了桌面上,顿时拳头一片青紫,却浑然不觉。
  自从孙承宗到了辽东,他就和王在晋起了矛盾,王在晋和张恪的想法一样,把防线建在大凌河,出了大凌河,则采取重点防守策略。
  辽东精兵在野战可以勉强和鞑子一拼,若是鞑子举国前来,则节节抵抗,最后在大凌河决战。
  这个方略兼顾守城和野战,正好能合理分派军需粮饷,深得王在晋的欣赏。
  可是孙老师的见识则不同,他力主要多修城堡,最好一直修到三岔河,甚至修到沈阳城!
  城池修到哪里,就光复哪里!
  可是修城要人手,要砖瓦木料,要银子。孙阁老大笔一挥,就从辽东抽调民夫,十万十万的抽,更有甚者,还把用在野战部队的军饷拿来修城池。
  王在晋几次和孙老师争吵。两个人闹官司,蓟辽总督王象乾也得到了报告。
  而此时王象乾和孙承宗也闹了起来。他们俩的矛盾集中在蒙古人身上。
  重建大宁都司之后,汉蒙混杂,贸易不断,偶尔也发生小冲突,所幸有张峰坐镇,全都扑灭了,没有太多的损失。
  可是孙老师得到报告之后,就果断下令,要停止和蒙古人的贸易。
  这下子可把张峰气坏了。头疼脑热的小病,孙老师愣是按照癌症治。停了贸易,受损最大的是辽东的毛纺作坊。而且几十万的蒙古人没了生路,必然造反,到时候大宁都司烽火连天,张恪部署的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又失败了。
  张峰只能请求老总督出面,就这样王象乾和孙承宗也吵了起来,官司打到了京城。
  王在晋干过户部,兵部。工部的差事,早年更是在地方历练,经验丰富。而王象乾是隆庆年的进士,整个万历朝都和军事打交道。威震九边,无人不知。
  他们两个都算得起大明少有的军事专才,按理说朝廷该听他们的意见,可是偏偏官司都输了。要一起卷铺盖卷滚蛋,怎能不让人心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5/5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