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钉子户(校对)第3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4/581

  其实王爵也是天启一时嘴快,他只好退了一步,建议封国公。
  内阁的几位大学士面面相觑,还是没法同意。
  道理很简单,老奴虽然死了,可是建奴还在,日后光复辽沈,又该如何封赏,现在封了国公,日后不还是要封王吗?
  次辅朱国祚提议封伯爵,可是魏广微不同意,当初李成梁就封了平辽伯,论起功劳,张恪比李成梁大多了,更何况毙杀老酋,岂是一个伯爵可以表彰的。
  经过一番的争吵,最后确定了定辽侯。
  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可是偏偏出了点麻烦。
  礼部认为封赏侯爵是天大的事情,一切都要按照礼数,召张恪进京,叩谢皇恩,圣上赐予丹书金册,一应手续。
  借着封爵仪式,召集各国使臣观礼,显示天朝上国的威仪。
  内阁对这个提议非常感兴趣,几位大学士并不是想折腾什么,他们只是想借机把张恪调进京城,到了京城,就等于是猛虎入了牢笼,要怎么处理,就看他们的心思了!
  当然,他们还不想做秦桧,但是张恪势力越来越大,必须敲打一下,趁着他进京,把手下的各个将领分化拉拢,重新把军权拿回来。
  少年得志,封侯拜相。
  古往今来,这都是最荣耀的事情,就不信张恪不上当!
  内阁信心十足,可是张恪偏偏就给了他们一个软钉子。
  就在洪敷敎回京半个月之后,张恪送来了奏折,其中详细写了下一步的作战方略。
  张恪仔细分析,野猪皮虽然被打死,可是他的几个儿子奸雄更胜其父,若是稳定了局势,建奴的威胁只会更大,因此必须抓住战机,利用老奴死后的混乱,打击建奴,扩充实力,尤其是展开反攻光复的第一步。
  以长生岛为基地,攻取复州和金州,进而北上拿下盖州,取得辽东半岛的控制权,到时候和辽西走廊遥相呼应,收拢逃难的辽东汉民,共同牵制建奴。
  随后张恪详细分析了双方的优势,老酋新丧,建奴群龙无首,虽有十万大军,可是无有丝毫用处。
  而且复州,金州,盖州等地临近海洋,明军可是海陆并重,凭着火器的优势,足以战胜建奴。
  再有辽东汉民起义,星火还在,只要天朝王师驾临,百姓必定箪食壶浆,迎接王师。
  有此种种优势,不立刻出兵,简直对不起老天爷的恩赐。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张恪在奏折最后说道:“臣虽残病之躯,然则不惜一死,尽忠大明,上报效皇恩,下解救黎民,愿在长生岛督师北伐,不光复故土,绝不会师!倘若微臣不幸殒命沙场,其余诸将当戮力同心,共谋光复大业,不复辽东全境,耻为辽东儿郎!微臣之心,可鉴日月。恳请吾皇,体查微臣拳拳之心,臣不胜感激涕零。”
  进了京城,就等于是陷到了泥潭里,别想再抽身了。张恪岂会上当。
  为了迫使朝廷屈从,张恪动员大量的人手,洪敷敎,包括姐夫邓文通,他们一起散播言论,影响舆论,抬高士子们的热情。
  比如说“老奴死了,建奴就是一盘散沙,应该乘胜追击。”
  “辽东百姓哀嚎哭求,翘首以盼,王师驾临。”
  “建奴残暴不仁,奴酋每日生啖儿童三个,同胞骨肉沦于地狱之中,终日嚎啕哭泣。”
  ……
  种种言论汇集起来,无非两句话,“大明该出兵!”“建奴不难对付!”
  文人历来都是容易忽悠的情怀党,梦想着兼济天下的士子们知道建奴如此可恶,百姓如此可怜,又恰逢大胜,士气高涨。他们聚集在一起,写万言书,上奏朝廷,请求尽快出兵解救辽东黎庶。
  他们一动,那些言官也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有给事中上奏,甚至说要给张恪开府建牙的权力,直接任免官吏,选贤举能,一鼓作气,荡平辽东。
  而就在此时,另外一份奏折也送到了天启的面前,上奏的人同样分量极重,那就是内阁大学士,帝师孙承宗。
  孙老师出关两个多月,四处调查走访,体察民情,军情。
  经过一番酝酿,终于拿出了他的大作。
  在奏折里面孙承宗极力主张反攻建奴,不过他的方向和张恪不一样,孙老师建议在大凌河和三岔河之间修筑城堡五十座,烽火台,墩堡若干。构筑防线两百里,囤积精兵十五万,择机攻取辽沈,毕其功于一役。
  孙老师的奏折完美体现了三个大字,大格局!大规模!也包括大消耗!
  如此工程,没有千万白银是别想做出来……
第356章
海盗头子
  如日中天的张侯爷和督师大学士孙老师一前一后,提出了自己的平辽方略,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如何平辽成了朝廷最热闹的一个话题。
  不光是朝堂议论纷纷,在野的士人更是指点江山,就连普通老百姓都毫不例外,说不上三句话,保准提到如何平辽,不说这个,就仿佛没有见识一般。
  相对朝野的热情,内阁,司礼监作为大明的决策中枢,却是沉默不语,一点动静都没有。
  三位大学士照常办公,处理公事,唯独对张恪和孙老师的奏折留中不发。
  欢庆野猪皮被干掉,顺着民心士气暴涨的时候,推行平辽方针,光复失地,正是应有之意。就好比一个乐章正演奏到高潮,突然停止。
  攒足了力气,打在空气上,这是要闪腰伤肾的!
  洪敷敎足足等了一个来月,还是没有消息,他实在是受不了了,正好趁着休沐,他找到了魏广微的家,来拜会这位大学士,谈谈口风。
  听说洪敷敎前来,魏广微是亲自出迎,客气的不得了。
  魏广微的府邸在外面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能算是上等人家,可是进去之后不得了,雕梁画栋,巧夺天工,金银玉器,晃瞎了眼睛。
  坐下之后,十六七岁的侍女如同穿花蝴蝶,捧着香茶,飘到了眼前。
  洪敷敎拿起了茶杯,轻轻啜了一口,香气扑鼻,回味悠长,一点苦涩都没有。“不愧是大学士啊,真会享受!”
  心中有事,喝了一口,就放在了一边,两手按在大腿上。一副我有话说的模样。
  魏广微嘿嘿一笑:“洪大人,老夫知道你的来意,你说之前,我也告诉你一点消息。”
  “请阁老赐教!”
  “刚刚内阁讨论过了,要调整一番人事,新设长生岛总兵,交由原山海关总兵于伟良,再有副总兵状元公乔福长生岛一战立功不小,高升山东总兵。登莱水师参将明文远加封登莱总兵,主管水师。降将刘兴祚实授参将之职。防守山海关。蓟镇总兵贺世贤不再防守西平堡,调回蓟镇!”
  魏广微前面的所说还都在洪敷敎的预料之中,毙杀老奴何等天功,除了张恪封了定辽侯之外,其他部下也肯定加官晋爵,一点也不意外。
  可是最后听到贺世贤被调回,洪敷敎就杀了。
  贺世贤可是公认的悍将,挡在了最前线,劳苦功高。威名赫赫,怎么会毫无征兆,就把他调到了蓟镇。
  要知道自从夺取了草原大片土地,重建大宁都司之后。蓟镇就成了大后方。把名将放在后面看热闹,这是什么道理?
  难不成朝廷要限制张恪的势力,先是贺世贤,然后又会是谁……
  魏广微察言观色。见洪敷敎脸色不善,急忙说道:“洪大人,调贺总兵其实和咱们侯爷关系不大。”
  “那是为何?”
  “为了孙师傅呗!”魏广微叹了口气。说道:“孙承宗力主修筑墩堡城池,囤积粮草,要攻击建奴,圣上很看重他的提议,因此把贺世贤调回了蓟镇,按照孙承宗的要求,把马世龙,赵率教,满桂调了过去。另外还有一个邵武县县令袁崇焕,听说此人文韬武略,很有本事,也被孙承宗调去身边,充当帮手!”
  洪敷敎一听这几个人名,顿时就皱眉头了。
  其中满桂战功赫赫,还和张恪一起对付过蒙古诸部,重用此人,情理当然。可是赵率教的名声并不好,当初辽沈之战的时候,赵率教在袁应泰的军中,结果他抛弃袁应泰,自己逃跑了。
  后来张恪整顿辽东的时候,把他逐出了辽东,双方结下了梁子。至于马世龙则是个年轻小辈儿,中过武举,至于功劳没得什么值得称道的。
  孙承宗怎么会放着一堆名将不用,提拔这么两个人,实在是费解!
  “阁老,武将任用下官知道的不多,也不好置喙,可是那个袁崇焕我没记错,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没听说有什么政绩名声,怎么能派到辽东那等险地,若是贻误国事,非同小可,孙阁老怎么能如此草率呢!”
  洪敷敎一肚子怨气,他当然不知道,作为祸害辽东,拖死大明的超级组合已经登场了。基于本能,他也知道弄了一帮外行去辽东,后果相当可怕!
  “唉,洪大人,老夫并非没有争过,可是内阁和司礼监众口一词,支持孙承宗的想法,我也回天乏术。”
  其实魏广微和洪敷敎都清楚,真想平定辽东,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张恪,给他足够权力,三五年之内,就有光复的可能。
  他们也知道,朝廷不会放任给一个武将如此大的权力,让孙老师表演一番,无论成败,都能压制张恪的势力膨胀。
  洪敷敎想通了之后,发现自己白来一趟。
  “阁老,既然朝廷决定支持孙阁老,那我就立刻给永贞修书,让他及早养病休息就是!”洪敷敎强忍着一肚子牢骚,起身就走。
  没等到门口,魏广微突然道:“洪大人请留步。”
  “阁老还有赐教?”
  “其实也并非朝廷支持孙承宗,只是定辽侯的方略之中,提到了大造战船,以海制陆,你也知道我朝的祖训,自从三宝太监之后,就不许大造水师了。不过以我观察,朝廷没有把话说死,可是侯爷要想发展水师就只能靠自己。”
  谁不知道造船是个烧钱的事情,训练水兵更是难上加难,朝廷不帮忙,就等于是釜底抽薪,希望渺茫。
  大明朝的决策者宁肯耗费巨资去修筑无数城堡工事,也不想在海上多浪费一点点!
  洪敷敎听完,思忖一下,拱手说道:“多谢阁老相告,我这就去通知永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4/5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