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社(校对)第12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35/1242

  但是很遗憾,距离禹还有一千年。
  值得一提的是,遂国,是个古国。历代遂公都说自己是虞舜后裔,他们祭祖祭得就是舜。
  夏朝封虞舜的后裔于遂,公爵,历夏、商、西周三代。春秋时,齐桓公第一次九合诸侯,叫大家来会盟,当时的遂公不去,于是齐桓公灭了遂国。之后遂国人想复辟,假装犒劳齐军,用酒灌醉了士兵,然后趁机杀死了所有齐军。
  齐桓公得知后大怒,下令屠城,遂国公族全死。
  作为舜的后裔,他们无比的推崇大禹的功业,可见禹没有逼过舜,更没有流放舜的儿子。
  到此为止,没有更多的证据了。
  最后的,便是山海经。
  山海经最早是一套套图,图上有文字,所以我说夏朝人用的是不利于保管的文字载体,图这种载体,几百年就没了。
  总之根据后来所有对山海经的传言,都是说山海经乃是‘禹书’。
  确实,大禹肯定是山海经的作者之一,而且禹贡献了其中大部分内容。
  晋朝人看到的版本,就跟我们不一样。
  晋人提到了一段我们看的山海经,所没有的一段文字。
  【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穀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鎩之所起也。能者有馀,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这段文字,据说是在《山海经·五臧山经》晋朝版本的末尾。
  从口吻来看,这明显是禹死了以后,有人写的。但至于禹死了多久,那就不知道了。
  这也是我很少解读《山经》内容的缘故。因为山经,是夏朝人写的。
  其中山经的内容,是由大禹、伯益总结的。
  而我跟你们解读的,其实大多数都是海内外经,与大荒经的内容。
  至于山经,我很少提,因为太严谨,严谨到就是数据报告,根本没什么好解读的。
  山海经,分为五臧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
  五臧山经,一山连着一山,相隔多少里,出什么产物,有什么动物,动物吃起来怎么样,水从那里发,流往哪里去……都一一详实记录。
  并且每一条山脉,最后都会写下对应的山神与祭祀的方法,该给什么贡品,该以什么规格祭祀,都有详细记录。
  世人总说山海经是地理图志,其实说的是《山海经·五臧山经》是地理图志。
  山经非常详细、严谨,完全就是地理数据记录,动物百科。海经则多历史事件,海内外邦国与奇人奇物。
  山海经,就是《山经》《海经》合起来,意思便是:山珍海味经。
  不对,是山包海汇经,也就是包罗万象的意思。
  《山经》内的记载,如此一山连着一山,我怀疑就是传说中夏朝的《连山经》。
  还记得我说过的,三大易经吗?
  夏朝有‘连山易’,商朝有‘归藏易’,周朝有‘周易’。
  周易被儒家保管的很好,始终流传,归藏失传但也给我们现代考古挖掘出来了。
  唯独《连山》始终不知所踪,也许,它并没有失传,《山海经》的‘山经’就是连山经。
  当然,没有证据,听个乐就行了。
  说了这么多,再结合【上古帝王的套路】、【灵照百里的智慧之光】解读的一些人设,我们现在可以来看山海经了。
  《山海经》:“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这是海内西经描述昆仑之虚的一段,介绍了‘河水’从昆仑虚,东北方向的冈之岩发源。
  在这段前后,还分别介绍了赤水、黑水、若水、洋水等水系。
  那么‘河水’是什么水?我想懂历史的都知道,在先秦时期,我国只有一条水系配称为‘河’,那就是黄河。
  没错,‘河’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意思,在上古它是个特指性的名词,是黄河独有的名字。
  以前我解读夸父的时候也提过,我在翻译‘河、渭’不足时,说的就是黄河与渭水不够喝。
  同样,‘江’也不是指别的,专门特指‘长江’。
  河伯不是别的地方的水伯,而是黄河水伯。
  我们现在文化中写什么河、什么河,在古代写作什么水、什么水。黄河叫河水,长江叫江水。
  山海经这里写的非常奇怪,它写黄河发源于昆仑东北,往北边流,接着又西南入渤海,然后又出海外,往西又往北,经过大禹疏通过的积石山。
  积石山在哪?
  山海经原文:“轩辕之丘……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
  具体考证要大段的推导,我估计你们对地理没兴趣,总之把西山经里提到的距离加起来一算,得知这座山,距离昆仑并不远,算上绕路也就一千九百里。
  答案我直接告诉你们,因为积石山并没有改名,现在还叫积石山。
  在甘肃省,今祁连山脉延伸出去的一座山,那里确实积石遍布,大块大块的巨石堆了一地,有一条峡谷,有明显地开凿痕迹,并且有水蚀痕迹,那可能是曾经的黄河故道之一,国外学者也有考证,积石山发生过大洪水。
  黄河多次改道,光是记载的就有二十六次。
  所以上古时,黄河怎么走,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了。
  这段文字,你们看来也许很诡异,黄河怎么往西往北?
  其实往北没问题,黄河上游本来就是往北的,往西也没问题,黄河整体往东,但是部分河段会往西。
  黄河九曲就这个意思,它并不是一条直道的往东,如果将其河段放大细分,会发现它是扭扭曲曲,上上下下,左右左右,最终流入大海。
  山海经这里写了,最后入禹所导积石山。
  而积石山在祁连山脉,也就是说,这段只是描述了,黄河从发源到流经祁连山脉,上游这么一小段的路程。
  这么一小段路程,黄河往西往北都很正常。
  其实现在的黄河,也是这样的,从巴颜喀拉山脉流出,往东北流一段距离,突然往西北折,一直流到祁连山脉南部,才继续往东。
  另外山海经这里的渤海,不是我们认知中的渤海,在我看来是青海湖。
  因为青海湖就在祁连山脉南段,积石山南部。
  在上古,禹的时代,为了治水,与开凿了积石山,让黄河改道、泄洪。
  这段山海经,记载的就是当时的河道。
  昆仑之虚八方皆有高山,具体我不介绍了,以后专门讲昆仑时再说。
  所以积石山这段的意思便是:【黄河从昆仑东北方向的那座山流出,一路往北奔流了一段路,一直流到祁连山脉被阻隔,接着又往西南折返,折返时,流入了青海湖。然后青海湖水势上涨,冲击出一条河,也就是黄河流入青海湖又流入,继续往西,往北,直到祁连山脉大禹凿开的积石山。】
  过了积石山以后,往哪流,我就不知道了,这里没写,其实也不重要。
  总之,这一段,就是介绍黄河上游的一小段走向,顺带介绍了大禹开凿山路,疏通水道,篡改黄河。
  以上,就是山海经对于大禹治水的一个片面记载。
  山海经另一段文字,也佐证了这一点:“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这段说积石山东边有个先槛大逢山。黄河、济水都流过它,海北浸润着它。这间接证明,那里的‘海’正是青岛湖。
  关于大禹治水,山海经还有吗?有。
  《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朽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
  意思很简单,有座朽涂山,青水流到它这就没了。还有云雨山,山上有栾木。大禹攻过云雨山。
  这个攻很有意思。
  类似的记载还有。
  《山海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这段牵扯众多,既有不周山,又有共工国,我以后单独写一章来解释,这里我姑且直接翻译。
  意思也很简单:西北海外,大荒中,有个破缺的山,叫不周负子。有两黄兽镇守。还有一条河叫寒暑水,这条河西边有座湿山,东边有幕山。大禹攻过这些共工国的山。
  这里透露了两个信息,一个是不周山地区,都属于共工国。另一个就是禹攻过这里的山。
  无论是‘禹攻云雨山’,还是‘禹攻共工国山’,其实跟之前的‘禹导积石山’是一个意思。
  就是描述大禹开山凿路,疏通黄河。
  山海经描述了鲧窃帝息壤,以湮洪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35/12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