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社(校对)第12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34/1242

  其论据,主要围绕,《说文》:禹,虫也。
  之后的疑古派,甚至直接多加一个字,说禹是蠕虫。
  我服了,禹这个字的象形,确实是个虫形。这一点,我在《非人》里阿蒙文明影响埃及文明那段剧情里,描述古埃及图腾乃应龙,襄助黄帝伐蚩尤时,也说了。
  另外商朝的鼎上,确实很多运用虫形纹路。
  但是,商周的虫形纹路,都是有脚的!而且脚越多越尊贵。
  毕竟很抽象,说它是虫子也好,是龙也可以啊。
  《说文》只是解释字,并非解释‘大禹’这个人。禹的谥号乃是大禹,这个‘大’字很重要,古人喜欢简称,真是省出了事啊。
  大虫非虫。鳞虫之长乃为龙。
  这是谥号,又不是禹的名字。拿这个否定禹的存在,说是周人对商鼎纹路的猜想和神化,完全是无稽之谈。
  这就好像……用康熙的谥号‘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来否定康熙的存在,认为这个皇帝,是民国人对清朝诏书上的一些美德文字的引申和神化,实际上不可能有这种皇帝……继而大清也是不存在的王朝,民国学者编著了一个封建王朝。
  本人不止一次地看到、听到,有人拿国际学术界,外国学者的说法去否定夏朝。
  我想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其实我国只有三千年历史,夏朝并没有考古实证’。
  这话,我都听烂了。
  都2020年了,不会还有人信这个吧?
  第一,确实没有考古实证‘夏’这个国家。
  但是只有三千年文明史是错误的,没有文物石锤夏朝,但是已经有无数文物石锤‘夏代’了。
  即那个时代,是有文明的,无论是二里头还是良渚遗址,都已经申遗成功。二里头存在的时期,覆盖了文献中的夏朝时期。良渚存在的时期超过了夏朝的时期。
  没有石锤是因为没有保存下来文字载体。
  甲骨文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共有五千多个字。这难道是突然冒出来的?它的前面一定还有另一种象形文字。
  有人说,为何殷墟那么多甲骨文,就没有一个提到夏朝?
  很简单,首先一开始,其实连‘夏’这个字都没找出来,于是有人说甲骨文里怎么会没有夏字呢?所以没有夏朝。
  后来发现了有‘夏’这个字,象形为烈日高悬,一个人跪在太阳下。
  可见,疑古派也是在被不断打脸中的……
  不过有一说一,甲骨文因为只写了‘时夏’,所以确实也不能说夏是个国家。
  但是,甲骨文只破解了百分之三十……还有大量的甲骨文没有整理和破解。百分之三十没提到‘有夏’,我觉得很正常。
  其次,殷墟是商中后期的首都,是武丁及以后的商王所在地,那时候距离夏朝已经很久了。
  另外,所有甲骨文,都是商人做一件事情之前,占卜问神,或者做完一件事后,告祭祖宗的。
  人家祭祀自己的祖宗,主要是祭历代商王,提夏朝干嘛?
  二里头作为夏代遗址,没有发现文字,实在是个遗憾,其实发现青铜器上有‘文’这个字。但是没有更多的字了。
  反倒是七千年历史的良渚遗址,字多点,有十一个字。也是刻在甲骨上的,只不过国际社会不认可那是文字,称其为‘甲骨刻符’。
  事实上那所谓刻符,完全符合象形文字的结构和演变。
  至少研究古文的人,一眼就认出那分别都是什么字,秒破解了那十一个‘刻符’。因为我们文字一脉相传,没有断代。
  其实民国时期因为国势倾颓,很多人提出汉字乃糟粕,太难了,不利于推广,痛斥其是愚民,限制大众教育的工具。要求全面废除汉字,使用字母文字。
  钱玄同:“欲使中华不亡,欲使中华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字,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陈独秀:“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汉字终将废去,盖人存则文必废,文存则人当亡。在此时代,已无幸运之道。”
  瞿秋白:“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
  有人洗地,说只是废除繁体字,很抱歉,并不是,乃是全盘废除,只用字母。有1918年的杂志报纸,以及后来鲁迅的笔稿为证。
  做了就是做了,没啥好说的,当时有志者人人在为国找出路,他们是先行者,允许犯错。个别主张在我们看来过于激进,是很正常的。(铺垫,鲧也是如此……)
  当然,汉字怎么能废呢?韩国就废了汉字,古籍都看不懂了。
  总之也有大量的人阻止废除汉字,最后折中了一下,为了推广普及,发展了拼音。汉字拼音并行推广,才有今日。
  从唯物历史观角度来看,他们的历史作用是积极的,最后推进了社会的进步……
  扯远了。
  关于夏朝文字,我怀疑夏朝的书写载体非常不易保存……甲骨文能留下来,多亏了殷商迷信,用龟甲牛骨做载体占卜,顺带写点字。
  夏朝没这习惯,如果是用布……羊皮……那真是凉了。更何谈殷商灭夏,毁了夏都(二里头发现大量被残杀的尸骸,我估计还焚了城)。
  第二,外国学者如何定论,管他干嘛?
  没有文字实证就说夏朝是虚构的,那么在相同标准下,亚历山大大帝是虚构的,古希腊百分之八十的历史,都是虚构的。
  亚历山大,所有存在的根据,都是几百年,乃至千年以后的文献记录,且是传说形式,类似于亚瑟王。
  他最大,最大的石锤证据,乃是埃及有个‘亚历山大港’城市是以他为名的。
  但是,大禹也有禹陵啊,黄帝都还有黄帝陵呢,这并不能算作证据。
  至于古希腊,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文献,出自于文艺复兴时期……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各种古希腊牛逼学者的典籍,都没有文物石锤。文艺复兴鬼知道是复兴什么东西。
  十大最美物理实验中,有一个是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在公元前240年,用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测量了地球周长的故事。
  用的是数学方式,精准地测出了地球周长,最后得出的计算结果,与现代测量结果相比,误差很小。
  但是那个办法,学数学的恐怕都知道,扯犊子呢。
  不过它看起来又像那么回事。这是个美妙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去查。
  但是所谓的古希腊测量地球周长的文献记载,其整个过程大纲和部分细节,无比地近似《旧唐书》中记载张遂测量地球子午线的文章。
  貌似还犯了一些极可能是翻译文言文时,没翻译懂而导致的错误。以为国人不爱看【二十四史】呗?
  具体的有人论证过了。我这里就不多说了,你们感兴趣的话以后再说。
  还有,所谓亚里士多德的墓空空如也,一个字也没有,底部有一块1.7x1.3米的小石室。证明这是亚里士多德之墓的证据,乃是图书馆里一份11世纪的手稿提供的线索,说亚里士多德的墓就在那片范围。这份手稿距离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足足一千四百年……早怎么没挖出来?
  算了,算了,言归正传。
  在大禹存在的基础上,往回倒。
  传说大禹治水走遍天下,晒得皮肤黝黑,满手老茧。
  司马迁评价:“禹勤沟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载,动履四时。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锡兹”
  说大禹亲自疏通沟渠,手脚全是茧,教人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辇,一年四季都在行走天下。刚娶了妻子就走了,路过家门都不回去看。如此直到九州水患处理好,舜重重地赏赐了他玄色的玉圭。
  玄色玉圭什么意思呢?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比如遇自然灾害,天子派去抚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叫做珍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职能,叫做谷圭。持有者行使嘉奖的职能叫做琬圭,持有者行使处罚的职能,叫做琰圭。
  至于特大功业,则是赐玄圭。
  司马迁是西汉的,那么更早呢。
  《尚书》:“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再早点,春秋时期《诗经》:“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诗经》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史料。在研究先秦历史时,它比史记更可信。
  《诗经》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这么说吧,诗经对于周朝而言,就相当于占卜的甲骨上所书写的文字,对于殷商的意义。
  不过,这些终究是文献,而不是文物。
  那么记载大禹治水的,有文字的文物,有没有呢?
  首先就有春秋时期的叔夷钟,钟上有铭文,因为是宋朝人挖出来的,保管不善,只能依稀辨认:剪伐夏祀……咸有九州,处禹之堵……
  那么现代出土的文物,有没有呢?
  2002年,从国外买回来的遂公盨,西周青铜器,铭文写: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唯德,民好明德,寡……顾在天下。用厥邵好,益干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废。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
  没什么好翻译的,这中间有很多字已经无法辨认,我发上来的其实少了很多字,所以你们看个乐就行了。
  总之,它的历史距今两千九百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34/12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