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9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4/1095

  “可奴隶律比畜产,这不是我大秦开元律规定的吗?”
  “确实是律比畜产,但奴隶并不是牲畜,他们虽然跟牲畜一样干活,做着伺候人的事情,可他们会思考,若是受到压迫难以忍受之时就会奋起反抗。”罗成指着道路两边的田野,“太子,你看着眼前的这一片田野,还有远处的村庄,你想到的是什么?”
  笔直平坦的官道,足有三丈多宽,路边柳树成排,路下沟渠相连。路下是阡陌相连,远处炊烟袅袅。
  “父皇,儿臣看到的是父皇治下的国泰民安,看到的是百姓安居乐业。”
  罗成只是摇了摇头。
  “这条路我走过多次,记得最早走这条路已经是十几年前了,那个时候我方十六岁,刚入中男,便被官府征召到黄河北岸的汲郡去挖运河,我与同村的三叔等一队人,背着干粮被褥,随着县里的胥役沿路而来。那个时候,心惶惶不安,路上皆是往来做役的民夫,大家面有菜色,而路也是坑洼不平的,路边没有这么多树,水渠也是失修的,甚至好多田地都因无人耕种而荒掉了,许多村庄都因逃役而空了。”
  “路边上,甚至随时可见倒毙的尸骨发着恶臭生着蛆。”
  “再过了一年多,我再次经过这路,那个时候却已经不再是挖河的民夫,而是章丘乡团的校尉,带着乡勇们过来剿匪,那时山东河南遍地贼匪,许多都是逃役的百姓,家乡活不下去了,于是携家带口背井离乡去逃荒要饭,可饭也不是这么好要的,饿急了,便干脆上山落草。可贼匪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有人落草为匪,朝廷自然便要剿匪捉贼。”
  说起那段往事,罗成也是很感叹。
  “那个时候啊,中原一片混乱,民不聊生,官府日日征召百姓做役,各种加征摊派,百姓破家、逃役,要么成为流民去要饭,要么落草为山贼。于是这片土地上,苛税猛如虎,胥役狠如狼,良民变成了凶恶的贼匪,调过头来又为害百姓,官军剿匪更是凶过匪,一旦兵马过境,往往是连土匪带百姓一起剿,民不聊生啊。”
  说起那个时候,路边到处都是无人收葬的尸骨。
  处处是抛荒的田地,废弃的村庄。
  若是不结队而行,根本不敢出门。
  “隋帝残暴昏庸。”太子道。
  罗成笑笑。
  “父皇现在跟你说这些,不是来评价隋帝,而是想告诉你,民为水,君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同样的百姓,隋文帝杨坚待民还算宽厚,故有了开皇盛世。而杨坚呢,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结果却官逼民反,天下沸腾,限民于水火,他自己最终也丢掉了江山。”
  “所以说啊,治理天下最关键的就是得使民安居乐业,使民能够温饱。只要百姓能够温饱,那么大家都会安稳的过小日子。如果百姓连温饱都解决不了,你谈什么大业都没用,皇帝让百姓吃不饱饭,朝廷让百姓活不了命,那么就算是再弱小的百姓,也会豁出命来造反。有那么一句话说的好,只要舍得一身剐,就敢把皇帝拉下马。”
  “嘉文,先贤讲中庸,你知道这个中庸是什么意思吗?”
  “父皇,中庸出自论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东汉大儒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罗成点头,“没错,简单点说,中庸不是平庸,而是中正平和不走极端,要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切记一句,不走极端。”
  “杨广当年就是走了极端,行事又过急,最终才亡了天下。”罗成看着太子,“朕知道你的天资一般,所以朕从没有想过你将来要成为何等厉害的君王,朕也希望你能够正视自己的这一点,将来你能够做一个守成之君,朕就很满足了。”
  太子听到这话,有些失落的低头。
  “嘉文,当一个普通人没什么不好的,自古以来,那么多帝王,真正了得的君王又有几个呢,多数君王都只是普通人。你现在还小,朕也还年轻,朕会尽量为你将权杖上的荆棘削干净,将来把一个顺滑的权杖交到你手上,朕也会为你多选一些贤良之才留给你。有好的制度,有好的宰辅,那么你将来继承大秦后,只要不胡作非为,那么大秦就能顺顺利利的继续繁盛下去。”
  罗成希望在自己的手里,完成大秦的这轮开国之初的扩张,等完成这轮扩张后,罗成就打算开始收拢拳头,专心于内治,让天下更趋于安稳,让嘉文能够继承一个更安宁的天下。
  所以现在他对于奴隶也这么上心,就是不想把这么复杂的问题,留到以后。
  “我们驱使驴马拉磨,也知道要在驴头上挂束草,这就是要给人希望,奴隶是人,更复杂,所以我们拟定制度的时候便越发的要谨慎,我们不仅得看到现在,还得看到五十年一百年以后。若是朝廷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那么如今帝国上千万的奴隶,早晚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甚至可能葬送大秦天下。”
  “父皇,不可能吧?”
  “只要是人,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一切皆有可能。想想看,如今大秦天下,总共人口多少了?”
  太子如今也开始学习政务,对此倒是知道,“据民部年初的奏章,如今天下户籍共一千二百余万户,口八千一百余万。”
  “嗯,记的不错,那么这八千余万口中,有多少奴隶?”
  “一千二百余万奴隶。”
  “除了这一千二百余万奴隶,还有许多新归籍的蛮夷胡狄,也有不下千万。”罗成跟太子分析,“八千万人口,奴隶就占了一千二百万,新归附入籍的蛮夷又有千万,这就是说,其实大秦八千万人口中,奴隶就占了一成半,新入籍蛮夷也占了一成多,加起来就是占了近三成。”
  “十个人里,有三个人不是奴隶就是蛮夷,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可是朝廷需要奴隶,做工、伺候、耕地、挖矿等都要奴隶。”
  罗成点头,“正因如此,所以朝廷没有禁止奴隶,可也不能无视这隐藏的风险。所以朝廷需要从制度上来保证消化这些隐患,父皇现在想到的办法,就是给这些奴隶一些希望,能够慢慢的消化掉这些问题,而不是任由问题不断的发酵变大。”
  立法保护奴隶不受虐待杀害,立法保护他们的基本工钱,保护其基本的生存条件,甚至立法承诺奴隶第三代可为自由雇工身份,自由雇佣第三代能直接获得良民身份入籍,这些,都是要疏通消化奴隶制度带来的隐患,避免奴隶矛盾最后引爆。
  三代又三代,罗成相信这些在中原生活数代的奴隶后人们,终究还是能够融入华夏的,未来有希望,生活有基本保障,那么也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奴隶们反抗的可能性。
  这样一来,不断有奴隶脱离这个身份,融入汉民族中,再有新奴隶不断的进入大秦,也不怕了。
第1396章
不亏
  离开荥阳前往泰山,其实不论是走黄河还是走济水,水道都更快捷与舒适。但皇帝还是坚持沿着济水的官道陆路前进,甚至坚持一路骑马。每到一处,也并不入城休息,甚至路上经过好几处杨广修的行宫,也都没有去住。
  济水作为四渎之一,发源于太行,主流都在山东,不过其流量与他四渎之名不符。好在朝廷这几年对济水很重视,特意疏通拓宽了河道,还引流增量使的济水成为了山东境内一条重要的运河道。
  大一统的时候,运河便是最聚财的地方,运河两岸,遍布商埠码头,许多城池因为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市集经济繁荣,使的原来的城池已经无法容纳那么多百姓,原来城中坊中的市也容纳不了现在的商业发展。
  于是乎,运河边上的许多城池,都在城墙外,又规划建起了许多新的房屋,容纳了更多的居民,甚至有许多作坊、仓库也跟着建起,为了保护这些城墙之外的百姓和房屋作坊等,因为发展过快,官府甚至都无力马上在这些居民区外再圈建起城墙来,只能简单的修了一圈土墙,然后建起几座城门。
  沿河的城池,不论大小,几乎无一例外,如今都打破了过去坊市的格局,城里的坊墙拆了,改成了街市。连着现在外郭城的新区,也都是沿路两边设市。
  甚至不少大点的城市,已经开始有了夜市,从白天到黑夜,夜不闭市,晚不关城,官府只是加强了巡守力度,却已经不再实行宵禁。
  官道之上,商民络绎不绝,罗成仿佛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清明上河图的感觉。
  天下安定了,百姓日子也安稳了。
  朝廷通过迁移百姓,和严格的限田政策,使的中原的自耕农大量增加,平均一户人家,五六口子人,差不多都有百亩田地,这就意味着只要不是遇到灾荒,那么一年辛苦下来,日子绝对还是能够温饱甚至有些富余的。
  百姓手里有了富余,便总忍不住还想生活过的更有滋味一些。
  手里攒点钱,便想修修房子,或是买点大牲畜,又或逢年过节,总会想着买点布料做身新衣服,又或是打点酒买点肉改善下生活。
  人们已经不仅仅是再满足于一天能有两顿饭吃,也不会有两顿饭吃就不管干稀都满足的时候了,有饭吃了,甚至能一天三顿了,那么就还想着饭桌上能有两个菜碗,甚至一旬也想着能吃两顿荤。
  菜里也想添加酱醋多放点油盐。
  身上的衣服也想着能够体面一些。
  各地推行免费小学堂教育,虽然只是免费读三年初小,但是大家也愿意把孩子送去开开眼,虽说不收学费,可也还得给老师送点束脩,也得给孩子买些纸笔墨砚,但大家都愿意咬咬牙送儿子去开开眼。
  手里有点钱,就会发现需求也增加了无数。
  而另一方面,百姓自耕自种之余,因为如今役摊于田折入地税中,使的百姓不再需要承担免费劳役,固此大家也在农闲时有了不少自由的时间。大家可以接受官府的雇佣去做点土木工程,也可以到城镇去打点零工,这些都能增加不少现钱。甚至有头脑聪明的,或是有点手艺的,也会趁着这个时间做点副业。
  妇人们也会在家里发展点家庭养殖,喂猪养鸡鸭又或是养点兔子什么的,平时把鸡蛋或是兔崽拿到集市上卖,也能增加点收入。
  对于这些情况,其实这也一直是罗成推动和希望看到的。
  不仅仅再是简单的纯农业,而是有了工商业,这会使的市场繁荣,促进消费,进而也能让朝廷增加税收。更别说工商的发展,商货的流通,还能让百姓生活更加的好。
  如果天下百姓都只种地耕田,那么粮食丰收之时,这粮食其实是不值钱的。但如果部份人种地,部份人做工经商,那么粮食和商货交换,农夫的粮食价格能够稳定,保证收入,同时他们能用卖粮的钱买到自己需要的许多商货,而且价格还不会贵。
  在山东济阴,这是单皇后的家乡。
  皇后家乡的父老们送来了许多家乡的特产,罗成与皇后一起接待了乡亲们的代表,其中有年过七十的耄耋老人,也有地方士子举人代表,还有府兵或军属代表,同时还有不少地方商贾、工匠代表们。
  有几位老人罗成还认识,过去他来这边剿匪时,这些人作为地方豪强代表,还跟他一起喝过酒,罗成还向他们筹过钱粮。
  “这些年大家生活如何?”罗成问。
  “好,日子从没有过的好。”说话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单老爷子,这位是单皇后的族叔祖,辈份是单家最高的,老爷子虽说没爵没官,但在济阴郡的威望是摆在那的。“先前朝廷搞税改,改成两税,要摊丁入亩,说实话,那时小老我还很糊涂的带头到官府闹过几次,但后来雄信给我来信说这是好事,我当时还说就给雄信一个面子,可如今看来,这确实是好政策。”
  两税法官绅一体纳粮,且要摊丁入亩,以田亩数量为征税基础,初一看,单老爷子每年确实多征了许多税,但这都是摆在明处的,该纳多少两税,自己也算的清楚,除此外,历年来官府并没有再有什么摊派,就连这次皇帝东巡经过,上面也没有要郡内百姓承担半分,他们这些豪强大户,更没需要摊派半分。
  虽然后面朝廷对中原道郡限田,超额的得置换到边地去,开始老爷子也不太高兴,可是几年过去,单家光老爷子家里,如今在各地边疆已经置下了几万亩田地,远比过去家里的那千八百亩地多的多,边疆地是差点,但现在边疆安稳,在购买了奴隶后,采用农庄生产,其收益并不少。
  边疆农庄产的粮食,直接售给军府,还能换取盐引茶引酒引等珍贵物资货引,回头就能到中原凭引认购官盐官茶等去售卖,又能赚上不少。
  “大河有水小河满,如今小老也是方才明白这个道理啊。想小老我如今也是七十多岁,马上八十了,我历经魏齐周隋秦数朝,我单家过去一甲子多,家业也没什么增长,但是入秦不到十年,小老家业倒是增长了好几番。”
  说到这,近八十的单老爷子满面红光,十分自豪。
  罗成笑呵呵的点头,朝廷的许多政策表面损害了这些豪强地主们的利益,比如说两税法改按丁征税,为按田亩数量和家族贫富分等征税,再比如摊丁入亩啊,官绅一体纳税不能免税啊,再比如中原限田啊,甚至是对他们过去放高利贷等的限制等,表面确实是有所损失,但实际上这些年下来,他们发现,他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家家产业都是增长许多。
  环境好了,赚钱的机会更多了。
第1397章
殖民者
  皇帝只是给他们立了些规矩,但并没有强抢。说实在的,单老爷子这等地方豪强其实最不怕的就是规矩,毕竟规矩立下来,是一视同仁的,他们怕就怕碰到不立规矩而硬抢的。老爷子近八十岁了,他出生时,北魏刚分裂为东西两魏。
  济阴单家经历过东魏北齐北周隋历朝统治,可以说经常遇到明抢的。尤其是每次改朝换代,就要被抢一次。
  相比起每年少交的那点田租商税,被抢一次就能让单家元气大伤一次了。几次三番下来,单家当初也是相当的不容易,尤其是上层变动太频繁,还使的经常要被受压迫。就如当年单皇后就曾被荥阳郑氏和郑州崔氏都看中过,都是想借机吞掉济阴单氏的产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4/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