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9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9/1095

  然后是内侍省殿中省的官员们到来。
  小小的偃师县令,早就满头大汗了。
  皇帝车驾终于到来,路两边早就布满了随驾的士兵,丁老三和家人们都只能退后数十步,远远的看着被禁军护住的官道。
  “阿爷,你看到了吗?”
  丁黑娃个头太矮,不停的跳来跳去,可高大的禁卫们还是挡住了他的视线。
  老三一把将黑娃提起,让他坐在自己的肩膀上。那边三岁的老三不肯了,也要看。老丁三笑着把小儿子也提起,于是一个坐左肩膀一个坐右肩膀。
  “看吧,都好好看看圣人的模样。”
  突然,路边传来山崩海啸般的呼声。
  “圣人万岁!”
  一浪高过一浪的山呼声响起,老三激动的也立即高声呼喊。
  “皇帝万岁!”
  老三跟着大家高呼着,他旁边的妻子、老母也都一起在高喊,后面的同村们,更是个个声嘶力竭的高呼着。
  “圣人来了,圣人来了,我看到圣人骑着白马来了!”
  丁小三也叫道,“圣人骑的白马好高啊,比一个人还高呢。”
  前面有百姓开始跪拜。
  老三也连忙跟着跪下。
  丁小三不满,“阿爷,我还要看皇帝骑白马!”
  老三气的一巴掌拍在儿子屁股上,“别说话,赶紧跪拜圣人!”
  老三没有见到圣人的模样,但却还是很真诚的跪下,他随着大家一起山呼万岁,心里想着若是圣人真能够万岁就好了,这样的话,那么他丁老三还有他的子子孙孙们一定都能永远过着好日子!
第1388章
象林县男爵
  “皇帝万岁!”
  “万岁!”
  罗成身着玄色龙袍,骑着高大的西域汗血宝马,头顶束发金冠,腰间佩着一把玉具剑。道路两侧,站立的禁军后面,跪着无数的百姓。
  听着那此起彼伏的山呼之声,罗成也不由的觉得有些面色潮红。
  此刻,他感觉自己就仿佛是那巨星一般。
  不,再厉害的流行天王,此刻也绝比不过皇帝的受欢迎程度。
  “平身!”
  罗成连连出声。
  魏征跟在皇帝身后,激动的道,“圣人,这就是民心啊,万金难求的民心。”魏老道似乎比皇帝还更加激动,他看着这场面,深知这些偃师的百姓的山呼声有多真诚。这不是什么仪式,不是什么过场,这是真真正正发自内心的拥护敬仰。
  这是皇帝让偃师百姓结束动荡恢复安宁,让偃师百姓重新分田授地,减税降税,让百姓在灾荒之年也得以渡过后的真心感激。
  圣驾经过了二十里的偃师百姓迎接长廓,最后在偃师城郊进入了内侍省早就准备好的营地。
  圣驾没有入偃师县城。
  营地是内侍省提前备好的临时营地,规划的很齐整。
  车马入营,便开始安营搭帐篷,各司其职。
  罗成换了身衣服,洗了把脸,却没有马上休息,而是叫上了魏征和房玄龄杜如晦等一些宰辅,又叫上了太子,只带了羽林骑护卫,开始走上偃师的乡间田野,亲自巡视查看偃视乡里的情况。
  “这偃师县之前马周为知县李纲为县丞,救灾防灾处措不错,如今这县里新搭的班子,看来办事能力还是不错的。”
  罗成看着乡间道路修整的不错,田间阡陌纵横,沟渠也都清理过。皇帝甚至走下田坎,查看地里种的庄稼。
  一块地里种的萝卜苗子已经长出了嫩绿的萝卜缨,另一边的田里则种的是油菜。
  “这田耕的挺深,土打的很碎,还都浇过水,这垄也都不错,种地的是把好手,而且很勤快啊,你看,一点草都没有,地里还浇过肥。”
  魏征对于皇帝懂耕种一点也不稀奇,毕竟在皇家北苑,本来种花种草的地方,皇帝可是还亲自弄了几块田地的,耕田播种收获,皇帝都会亲自参与,甚至经常带上太子。
  “这里可都是好地,有水灌便利,地也平坦肥沃。”
  跟随的羽林骑很小心的走在田埂上,没有人敢随便乱踩在地里垄上,坐骑更是只敢留在大路上让其它同伴牵着。
  “这路和沟渠都看的出来,新修过,甚至这田里,也似乎刚全面除了一遍草啊。”罗成呵呵道。
  魏征笑笑。
  “圣驾经过,偃师县肯定不敢怠慢的。”
  重新回到路上,罗成继续往乡里走,来到一处村庄。
  先前去迎接过圣驾的村民们没料到皇帝居然会到来,激动的又全都出村跪拜。
  “快快请起,平身。”
  罗成伸手招来村里的村长和民兵队长以及村里的小学堂校长,让他们陪同。这是一个不小的村子,约有二百来户,村子建在一处土岗之上。
  皇帝一边听着村长有些激动的语无伦次的讲解着这个村庄的历史,一边细细的打量着这个村庄。
  村路新修过,很平坦。
  村里的沟渠也都掏过,很干净。
  甚至村民们的屋子也都修过,看不到那种乱糟糟的乡村模样,也看不到污水横流的污水沟,更别说什么牛屎猪粪满地,苍蝇乱飞的情况了。
  “远亲不如近邻!”
  “溺女婴猪狗不如!”
  “勤劳致富、勤俭持家!”
  罗成甚至还发现了村里的屋墙上,甚至还用白灰刷了不少标语。
  “这是县里要求的吗?”
  村里的小学校长,一名身着儒袍长的很瘦的老头便上前应声,“这些是小民按县里要求所写的一些劝民语。”
  劝民语,便是劝民勤劳、善良、节俭、守法,对一些村民恶习的劝谏,比如溺杀女婴弃婴,甚至有赌博等。
  “村里以前有溺婴的陋习吗?”罗成问。
  校长点头,说过去大家日子苦,若是女孩生的多,养不起便会抛弃或是溺死。村里甚至还有一座女婴塔。
  罗成听闻,便让这个校长带路。
  女婴塔在村后山里,说是塔,其实就是相当简陋的一个约丈高的乱石堆,里面留了几个洞,塔式形状,做七层样。
  校长也说不清这个女婴塔是什么时候建的,只知道代代相传下来。村里有溺死的女婴便会送到这里,抛入那石塔内,谁也不知道这塔里究竟有多少溺死女婴的尸骨。
  罗成听了心情很沉重,他知道溺婴这种陋习确实很常见,百姓们又没有什么避孕知识手段,结婚娶亲又早,于是便一直生。可穷人家生容易养却不易,更别说许多人把女孩视做是陪钱货,毕竟最终要嫁给别家,甚至还得给女儿准备嫁妆。
  于是好多人在家里已经有了几个孩子后,再生下女婴往往就会直接把女婴溺死或者是抛弃。
  若是送人的,这还算是很仁慈的了。
  这种陋习,其实就是到了罗成后世小时候,都还是有的,更别如今了。
  “但愿以后再无溺婴。”罗成对着那塔躬身一拜,“魏老道,把这塔砸了,然后将里面的尸骨收敛,然后在此建立一座女婴墓。”
  魏征点头,“陛下也不必悲痛,自陛下即位以来,先后数次下诏禁溺婴、弃婴,也在天下各地建立了孤儿院、抚育堂等来收养民间弃养之婴儿,陛下做的已经够好了。”
  “终究还是不够,若是百姓生活好了,能够温饱衣食无忧,谁又会遗弃自己亲生的骨肉呢。”
  从那村子离开,罗成的心情有些沉重。
  其实他也明白,不管朝廷再怎么制订律令,可百姓如果养不活依然还是会溺婴弃婴,尤其是女婴被遗弃溺死的更多。从某一方面来说,一对正常夫妻,能生七八个甚至是十个孩子,如果全要抚养成人,也确实极为艰难,可百姓又没多少避孕的知识,生了一个又一个,就算不弃婴,哪家又不要夭折掉几个呢,能够生下来就全养大成人的,真正少之又少。
  “偃师县令办事还算勤恳,只是有些喜欢做表面工程,为了朕路过,有些钱就是花的冤枉钱,朕认为他拔钱为百姓修路、维修危房这些是好事,但是不能是因为朕路过而做,应当当成是一件本职去做。”
  “毕竟只是一个县令,做到这一步已经不错了。”魏征为这位县令说话。
  “朕清楚,所以也没说要罚他,但是得跟他说明。”
  回到营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9/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