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9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6/1095

  幸好刚才自己记的比较公正,没有什么夸张之辞,也没有对皇帝的什么不满之言。
  出了仙居殿,皇帝去泡了个热水澡,出来后冯力士特意准备了一碗老母鸡参汤,说是让皇帝补补元气。
  “朕还没老呢,想当初朕征战沙场,曾转战数日夜,身不卸甲人不下马,几日夜不眠不休。”
  “陛下龙精虎猛,不过肯定饿了,喝点鸡汤填填肚子。”冯力士马上换了个词。
  罗成很满意他的懂事,哈哈一笑。
  吃过鸡汤,罗成到宣政殿,冯力士已经通知在京的御前会议大臣们都来了。
  “象雄王李迷夏最近在吐蕃有些为所欲为啊,必须得控制一下了,拟道诏令吧,让象雄退兵。”
  “象雄如今节节胜利,攻城掠地,气势正盛,只怕未必肯撤啊!”
  罗成不以为然。
  “象雄王当然不会那么心甘情愿,但我们必须得让他撤兵,而且必须是不留一兵一马在吐蕃,不占吐蕃一寸土地,他抢了不少牛羊牲畜人口,也得不少便宜了。”
  “之前勃律国不是已经归附我大秦了吗?”
  勃律国在葱岭一带,其地十分险恶,西有葱岭,北有昆仑,南有喜玛拉雅,主要是山地。不过这里是青藏高原通往西域、天竺、波斯的一个重要通道,同时也联结西域的丝路南线的疏勒等地。
  可以说,这个巨大的峡谷,是个不适合人居住的鸟不拉屎的高原山地,但偏偏却是一联通天竺、吐火罗、西域、青藏高原的一个重要门户。
  勃律国此前内乱,国王出逃,请求安西丝路巡骑帮助。姑墨郡太守兼安西巡骑第二团都指挥使许和尚率两千兵马,行军月余,越葱岭,登坦驹岭,至特勒满川,分兵三路,连破叛军数城,斩首六千余,俘获叛乱首领,然后还政于勃律王。
  勃律王重回国中后,请求安西军在勃律驻军。
  于是秦军在勃律的坦驹岭上进驻连云堡,于信度河畔驻阿弩越城,于东面昆仑山下进驻胡弩城。
  三城,每城驻军一营五百,其驻军之规模十分突出,甚至在勃律都城还驻军五百,使的大秦在遥远的昆仑山下驻扎了一个团的兵力。
  这也是枢密院和皇帝考虑到勃律的地理重要性后决定的。
  “驻勃律的那个团,多派些巡骑到象雄西境去,再让驻于且末和鄯善的巡骑,也派些到象雄西北边境,就以加强丝路安全为名。朕相信,李迷夏会明白朕的意思的。”
  陈兵边境,哪怕只是一些巡骑,可这些秦骑调动,罗成相信李迷夏还是能够明白大秦的意思,并乖乖撤出吐蕃的。
  若是他还不撤,朝廷依然还有后手,到时直接切断经过象雄的丝路,打击他的经济。若是他还不识相,朝廷还可以调弥药、白兰、苏毗和勃律几国发兵威吓教训下他。
  总是有办法能够让他听话的,当然,真正让大秦出兵象雄,也还不是时机。
第1353章
南水北调
  宣政殿里。
  罗成发现门下侍郎魏征已经有了白发,“如今府院多位宰辅出巡地方,在京的你们肩上担子就重多了。朕听说诸位都勤干的紧,每日办事都要到二更天,朕也提醒下你们,诸位都是我大秦之柱国,还是要懂得爱惜自己的身子,毕竟身体才是办事的本钱,要多多节劳才是。抓大放小,具体的事务,可交给下面的部寺监司去做。”
  罗成又给诸位大臣们赐下不少的补品等。
  “说来你们一个个也都不缺这点东西,都是家大业大,你们也不要说朕小气。”
  魏征笑道,“我们这些人傍陛下的福,家里虽也经营点产业,可再多也不及陛下的这份赏赐珍贵体面啊。今年大灾,陛下收蝗赈灾,可是花费不知道亿万呢。”
  “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朕的内库钱财,虽非取自百姓赋税,可也得得自民间,钱财皆是身外之物,只要用对了地方,花再多都值得。”今年的大灾,朝廷国库拔了许多钱粮赈灾济民,皇帝的内库一样没少花钱,光是收购了上千万石的蝗虫,就已经基本上把原来数年积攒下来的皇家内库粮仓的粮耗光了。
  而今年内库还从关外、岭南等地全力收购调度粮食,又花了不少钱。
  但罗成并不小气,钱该花就花,花完了再赚,他又不是那种守财奴,敛财得来后不肯花,或只顾自己享受的皇帝。
  “不管怎么说,如今这场大灾总算差不多要过去了,各地都有奏报雨情,普遍降水,旱情总算过去,除了少数几郡治蝗不力,出现了大股蝗群成灾,其它地方的蝗虫基本上都被灭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也不成灾。不容易啊,这一仗打的艰辛,但打赢了。”
  殿中君臣们都感觉到无比的自豪,是啊,原本一场数十年难遇的大蝗灾将席卷整个中原,可是在皇帝的带头下,在朝野上下的一致努力下,终于把这场大蝗灾消灭了,损失降到最小。
  “陛下,最可贺的还是今年出现如此严重的旱情,兼之又有蝗讯,可是上半年那么多郡县绝收后,到现在依然没有出现大饥荒,也没有出现流民四起的现象。”魏征道。
  其它几位宰相也都点头,就在几年前,大灾之年便跟着是大饥荒,流民、盗匪然后是叛乱,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人易子而食。
  可是这一次,朝廷上下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好结果,没有流民,没有大股贼匪,更没有人相食的惨剧。
  更别说,萧铣藩镇的意外内乱,朝廷在这个艰难的时候,还是顶住了压力,最后成功的控制了荆湘,成功的废掉了一藩。
  “秦琼现在荆湖,救灾赈民,兼治理荆湖,搞的热火朝天,成绩喜人啊。”罗成对于秦琼在荆湖的表现很满意,虽然这位表哥是位武将,可是他出巡荆湖,一举一动可圈可点。
  临时接过萧铣烂盘的秦琼,不仅没有让荆湖的局势动荡下去,还迅速的转为安稳,更在此时发动了荆湖百姓开始治水造田,这灾赈的,确实连罗成都出乎意料。
  “陛下,秦琼在荆湖费钱粮厉害,除了赈灾所需之粮,如今兴修荆湖水利工程一期,耗费甚多,如今荆湖每日雪片一样的单子入京,都是要钱要粮的。”
  用灾民修水利,虽能减少点人工成本,但还是要成本的,毕竟朝廷也不会免费用灾民挖河,更不会让他们吃不饱睡不好,那样搞不好就会出大事。
  要吃好要住好还要有工钱,这便是巨大的人力开支,更别说修这么大的水利工程,哪怕只是第一期,也还需要动用到许多其它的工具、材料等。
  “朕也知道这些,但荆湖水利工程,是跟大运河一样重要的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甚至可以说比运河影响还要大,那是涉及十郡数百万民众的大事。要是真的治理好了,这里就将从过去十年九患的灾区,变成天下粮仓。这一仗朝廷规划了三十年时间,也许还要更长,但朕依然还是坚持要打,不但要打,还要投入全力,打的漂亮。”罗成再次重申自己的立场态度,“当然,我们不能跟杨广一样急功近利,不能说这么大个工程一两年就得建完,不能拿人命拿尸骨来填,这不行,我们得合理规划,还得考虑到百姓的承受能力。”
  “百姓挖河,必须得给工钱,不能免费征召他们挖河。朝廷压力大,钱粮紧,那就想办法,朕认为可以通过发行新的国债来筹措部份短缺钱款,以后等河道修好了,可以在上面收取专门的河道通航关费,这个钱用来还国债,也可以等将来围圩造田后,拿出一部份来出售发卖,所得钱用来填补国库开支。”
  当然,罗成肯定也会自己投入部份进去。
  魏征道,“秦琼如今在荆湖,不仅是赈灾、挖河,还在清理寺观,围剿贼匪,打击地方恶霸奸商,清理无主之地,也能够筹集到不少钱。”
  “有钱就好办事,如果荆湖本地的百姓人力不够,朕看可以从荆湖其它郡县,甚至是巴汉、剑南、黔中、河南、关中、淮南、山东诸道招募雇佣百姓前去挖河修堤。”
  “秦琼奏报,说一期工程中的重点工程江汉运河,如今已经全线开始,进展不错,预计在年前,就能够全线贯通。”
  江汉运河,是朝廷的荆湖水利工程第一期中的重点工程,由江陵向东联通汉江,使的荆江与汉江之间有一条更便捷的运河水道,运河开通后,从江陵到潜江、竞陵(天门),便能由原来的一千二百里的水道距离,缩减到二百里,足足缩减上千里。
  同时,这条运河还能承担泄洪排水等作用。
  实际上这条运河早在西晋时就已经开挖,当时称为杨夏运河,不过到了此时,早已经大部份淤塞。
  因此这次的江汉运河,虽然部份利用了扬复运河的故道,但依然还是一条全新的运河,该运河自江陵城南出长江,在潜入江口东入汉江,缩减一千里距离。
  由潜江上溯到襄阳,然后那里有朝廷早两年修建的另一条运河为白蔡运河,这条河起自襄阳,通过修坝蓄水,采用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大天平、水天平、水库等组成,拦截白河、丹江等水一直引到了伏牛山的方城口。
  这里是河南颍川郡与湖北南阳郡的交界处,也是秦岭、淮河的南北分水岭,这里的伏牛山是秦岭的余脉,本是隔绝南北,偏偏在方城有一个哑口。
  朝廷便如沟通五岭的桂林灵渠一样,在方城哑口挖了一条渠道,通过各种运河水渠技术,把水在哑口升高,使的船只可以通过哑口,然后连结哑口北面也挖深过来的蔡河。
  虽说从襄阳到蔡河,一路上有许多水坝、陡门等,并不能直航,但通过分段运输等方式,依然实现了运河水运,大大方便了河南与襄汉之间的沟通。
  历史上,宋朝在这挖的是襄汉漕渠,但他们失败了,因为按他们的设计,得把哑口挖低七丈,虽说哑口并不算长,但就算挖深七丈,也会面临每年很长时间水不足的困境。
  因此最后这条漕渠,实际上在过哑口的时候,是需要下船车马转运过山的。
  但是在后来的中国南水北调工程里,通过修建丹江水库,使的过哑口仅挖了两丈深,就使南水北调了。
  正是在这种思路下,朝廷前几年按皇帝罗成的思路,集中了许多水利和工程专家们,最终通过复杂的水利和运河技术,只把哑口挖了两丈,便成功的让水渠沟通了蔡水,也不用再担心漕河缺水。
  洛阳到颍川蔡水已经实现了沟通,而蔡水又联通了汉水,因此若江汉运河再打通,那么从江陵到洛阳,就有了一条黄金水道,剑南、巴汉,荆湖,甚至是黔中、云南以及江西等地,以后的钱粮赋税、商货等进入洛阳都极为便利,连关中都可以通过灞丹漕河进入白蔡运河入洛。
  这年头,运输还是主要依靠水路,能通水运,那么运输成本和效率都将大大提升,这根本就是这个时代的高速公路,一条运河的打通,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很好,告诉秦琼,朕可是记下他的话了,年前要看到江汉运河的畅通。为了迎接这条运河,朕决定在运河的东面潜江入汉江口,设立一个新县,就名潜江县,建立一座新的县城,打造一个运河码头。”
  历史上,宋人用十万民夫,硬生生的把一百二十里方城哑口挖低了七丈,结果最后却无水可通,于是还是无法通航漕运。
  可朝廷几年前挖通了白蔡运河,只在哑口挖了两丈,利用的是丹江水,这两年都还没有出现缺水不能通航的情况。
  现在挖江汉运河,挖的还是以前旧运河故道,主要还是疏通,可以说要轻松的多,根本没有技术上的问题。
  “待江汉漕河开通,到时从洛阳通航颍川,再经白蔡运河过南阳抵襄阳,襄阳再自汉江抵达潜江,然后由江江漕河直抵江陵,再下巴陵湘江,一直抵达五岭,经灵渠到岭南广西桂林,然后沿漓江入郁江,再直入南海郡,到达南海港。”罗成越说越兴奋,可以预见,这条水道打通,那就将是一条真正的西部黄金水道,东部有南北大运河,东西有黄河、长江、淮河水道,更东还有海上航线,但在西边,南北却还缺少快捷的沟通水道,尤其是缺少一条能把京畿、荆湖、巴蜀、岭南沟通起来的重要水道。
  白蔡运河开通后,其实这条水道已经打通了,但现在江汉运河要是再打通,就能缩减一千里水道,这一千里可是非常重要的。
  西部大运河打通,荆湖若是再治理好,那么荆湖这片地区,将立即腾飞,成为真正的天下粮川,能产粮,又易运输入京。
第1354章
战争财
  九洲池上,罗成和魏征泛舟池中。
  一壶清茶,茶香诱人。
  皇帝捧着茶杯,看着茶中舒展的茶叶,“这小小的一片茶叶,如今每年能为我大秦朝廷带来八百万贯的税收,着实了不得。而这瓷器,也是贸易中的抢手货。朕的内侍省在天下各地建立了许多茶庄和瓷窑,通过种茶制瓷贩卖,得利千万。”
  魏征也低头看着手里的茶和茶杯,“南方种茶,多在山上,不占用民田耕地,能为百姓增收,为朝廷增税,为陛下增加内库收入,确实是好东西。尤其是那些游牧民们,如今对茶之依赖尤甚于我中原之百姓,一日不饮就食之无味,若是一月不饮则生病。”
  茶叶的销量越来越高,对外贸易中成为了极抢手的商品,供不应求。如今茶树种植也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茶种开发出来,其加工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黑茶等等。贵的茶,如被皇帝带火的武夷山大红袍、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湖碧螺春、庐山云雾、君山银针等茶,那叫一个贵。
  尤其是其中最上品的,比黄金都贵,茶叶有茶片、茶砖、散茶等包装,最贵的几种茶都不是按两计价,都是按钱称量,西湖龙井,一两直钱四十千,君山银针一两直黄金二两,但是这价格虽贵,可却还有价无市,一般人根本买不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6/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