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9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7/1095

  但实际上,也仅仅是由朝廷取代了过去宁长真等这些地方豪帅的位置而已,对更底层,依然还是没多大进展。
  俚僚溪垌表面上倒是有不少归附还入了籍,可不过也是图朝廷的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入籍后老人孩子每月能免费领到一些盐,再比如俚僚人入籍后孩子可到官学里读书,每月还给予钱粮补贴。
  再比如入籍后的俚僚人可以均田授地,划给山林,发给地契等。
  但就算是做了这些之后,李靖也面临着一个难以突破的困境,那就是这些人哪怕是入籍之后,也一样不肯纳税。
  不纳税赋,那么一切都是白扯,岭南官府也就无法真正的实际统治这些人。
  就如刚才皇帝说的那句,税即国家。岭南官府连税都收不到,那还谈什么官府衙门。可现在问题是,若是李靖强行开始征税,必然要导致这些土人的叛乱。
  之前他就是把入籍跟纳税分开,才好不容易诱土人入籍。过去宁长真等人在岭南,虽几代经营,可一旦要土人入籍,一样引发峒民叛乱。
  现在这成了一个死循环。
  “请陛下赐给良策,以化解僵局。”年近六十的李靖,也算是大器晚成,为朝廷坐镇岭南,那是功高勋著,可是现在对岭南土著,又不能直接用强。
  罗成笑笑,亲自给李靖倒了杯酒。
  “岭南情况确实比较特殊,汉人太少,俚僚蛮人太多,尤其是那些汉人还多是些蛮化了的,许多在中原适合的政策,在岭南就不行了。尤其是现在朝廷与岭南之间,还隔着江南三藩,朝廷行事还得有所顾忌。否则,实在不行,直接用兵一路征讨过去,以刀和火犁扫,强制他们入籍,让他们缴税服役。”
  李靖点头,正是有三藩的存在,加上现在岭南的汉人太少,而朝廷如今国策也不愿意再搞大规模战事,故此这用强一策就难以实行。
  “其实岭南的那点两税,征不征倒没多少钱粮,可是税赋是国家的象征,若是征不了税,岭南就永远不算真正的国家疆域,不算正郡。”
  喝了口酒。
  “现在的局面,唯有两手抓,一手抓军权。岭南的七十二营府兵,一定要加强训练,不能懈怠,营堡军城、驿站烽墩,得齐备。各军城兵营,得屯备粮食,充足器械。只要兵强马壮,械利粮足,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就是加强移民屯田,搞活经济,把卫府营兵的家眷们都鼓励他们迁去随军,在卫营边,建立军属屯庄,并迁去更多的汉民屯田。”
  只要汉人移民数量上来了,那就能迅速改变整个岭南的局势,这是釜底抽薪之策。
  当然,搞活经济很重要,市场搞活了,能吸引来更多的移民和商人,有钱了也可以修更多路、建更多屯庄、修坚固的军寨堡垒。甚至也能通过经济,把更多的俚僚人吸引下山,慢慢的让他们融入进来。
  “现在不要主动的挑起与峒民的争端,要跳出来,站到裁判的角度来,要利用好溪峒之间的矛盾,充当裁判,给予调停,利于这机会,或拉拢或打压,彼消此长,官府的威信力便能不断增加!”
  “谢陛下指点。”李靖赞同的点头。
  “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并不容易,这些就看你们在地方的表现了。我相信你的能力,南海、宁越、交趾三港,得多投入一些,这些地方是汉人的地盘,借助如今海贸之利,让三城先发展起来,然后带动周边。”
  “岭南还需要陛下多选拔一些人才来。”
  “马上就是科举考试了,这洛阳城有两千多名举子,到时会有二百多名新科进士,这些人都是天下读书人中的尖子,个个都年轻锐气,可堪大用。”
  皇帝一手制订的科举考试制度,与其它各朝科举都不大同,更注重的是干才。虽然被有些人评论朝廷的科举更注重术而不是道,但罗成以为,光说道不说术,那便只会出一群书呆子,就算其中优秀者,也就是如太子詹事李纲那样的。
  当官,当然得理政有术,若是啥都懂,只是道德标兵,那更加误国。许多文官认为,国家选士,得先品行好,然后才有干才。但罗成偏相反,他认为二者就算不可能兼优,但也得先选有才干者,然后再从这些有才干中者,再挑品德好的。
  “新科进士,只怕没经验,无法适应岭南那边复杂的形势。”李靖道。
  “放心,科举过后,朕会让部份新科进士进入中央朝廷各省部寺监,也会让一些到地方道郡县任职,先从一些副职任起,慢慢锻炼。这些人下去后,朕再从中央和地方抽调一批精练能干的老吏,将他们分调四方。其中,自然也会给我岭南一批。这些优先出来的老吏干才,到边地之后升迁使用,若是表现好,将来还会再有重用。”
  “当然,若有愿意去边地的进士,朕也会挑几个好的苗子过去历练历练,到时人到了岭南,你可得给朕好好爱护。”
  “臣一定。”李靖听了皇帝的保证,欣喜不已。“给臣五年时间,定让岭南大变样。”
  罗成哈哈一笑,“你在岭南也呆了好几年了,朕最多再给你三年时间,到时你就在岭南任满八年两任,按朝廷制度,你就得调任他职了。三年后,朕调你入枢密院来任枢密副使。等我老师致仕,便由你来接任枢密使之职。”
  五凤楼里,不少人见皇帝跟李靖聊的正兴,甚至哈哈大笑起来,都不由的向李靖投去羡慕的眼神。
第1313章
朕很高兴,当赏
  上元夜。
  紫微宫,五凤楼。
  这一夜,火树银花不夜天,花灯如海人如潮。
  整个洛阳城里,涌入了百万军民一起观灯庆贺,各条街道上,遍是花灯,遍要夜市,一边看灯一边购物,一边吃着夜市小吃,一边猜着灯谜。
  对着一辆辆巡游的花车品评称赞。
  五凤楼上。
  君臣蕃使夜宴完毕,在楼上观看灯景。不少官员注意到,这一晚上,皇上一边观灯,一边不时召臣子到身边说话。李靖、徐世绩、苏定方、程咬金,后来又换成了张须陀、秦琼、单雄信,然后又是罗嗣业、罗艺、艺存孝、罗士信。
  还有唐俭、刘文静、裴寂等。
  不是镇边大将军,便是朝中枢密院大帅,要么就是宗室名王,又或是驻藩使臣。
  敏感者便猜测到,皇帝估计接下来又会有什么大的动作了,且必然是四边之地。
  而有人以安西帅程咬金去年连灭两国屠数十万人得以升入枢密为帅,推测出估计今年边地还会有大动作,可能是百济也可能是党项又或是吐蕃,总之有程咬金的例子摆在那,估计各地边帅会被刺激的更加积极。
  而朝廷去年的财收还不错,对军队的预算做了极大倾斜。
  “不管是人屠还是魔王,对于皇帝来说,能打胜仗灭敌国扩疆土的将军,终究就是好将军,杀人再多,也照样是有大功。”
  “是啊,如今天子醉心于武功,朝中大帅、边疆大将们也因此极为激进,各地战事不断,此非好事,国虽大,好战必亡。”
  “陛下口口声声说要休养生息,可我朝却无一日没有战事,东南西北四边之地,到处都是战事,哎!”
  几名大学士今天无疑是被冷落的,先是李纲被皇帝一通驳斥,然后是皇帝召了一个又一个大臣到身边陪同观灯谈话,可却没有叫一个大学士过去。
  虞世南觉得如今皇帝的所作所为,其实与前朝杨广都差不多,一样好大喜功,一样刚愎自用,可是偏偏结果又完全不同。
  杨广在位几年,便天下大乱,将杨坚几下年积攒下的底子折腾光。但如今天子,却是马上打下了的天下,才数年时间,便结束天下动荡,让中原恢复安宁,甚至许多地方比过去更加繁华了。
  可偏偏这天下似乎越来越安稳,皇帝对各地用兵不断,征收工商税,又将盐茶酒马糖矿等征收专卖之税,又是和买又是贸易的,论说应当会使的天下怨愤,可偏偏现在却稳的很。虞世南也是经常到下面去走访,没有人能蒙骗的了他,但结果偏是如此。
  这让他有时很迷茫不解,为何当今天子行事与杨广那般相同,可却又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呢?
  “早晚,会有大隐患的。”另一位大学士褚亮说道。
  渤海舰队副使程名振跟着上司韦忠贤也登上了五凤楼参加今夜的酒宴,可是他们的品阶低,只能呆在距离皇帝位置很远很远的地方。
  一身绯袍的两人,在平时也是很耀眼的,可是在这满楼紫玉中,就显得黯然失色了。
  “真羡慕徐世绩,去年与百济、倭国作战,他的安东军还没有我们的战果丰盛,可现在他却能亲近圣人,得圣人赐酒一同观灯,我们却只能呆在这么远处。”
  韦忠贤倒不羡慕徐世绩,他羡慕的是殿中监冯力士,还有那几位少监。冯力士也是一袭紫袍,紫袍啊。从三品的殿中监,能够参与宣政殿御前会议,甚至能协助皇帝处理密折,这权力可是够煊赫的。
  “有朝一日,我也若能成为殿中监,哪怕只干一两年,也足矣。”
  程名振笑道,“总有机会的,今年咱们渤海舰队再干他几票大买卖,到时圣人岂有不嘉奖之理。”
  韦忠贤倒没有那么大的期盼,渤海舰队毕竟是皇家的舰队不是朝廷的,说白了他们就是天子家奴,做的好了那是本份,做不好那是失职。去年,渤海舰队的战绩不能说不丰盛,可南海舰队也不比他们差。
  南海商队据说去年跑昆仑海、天竺海、波斯海,新增了许多贸易关系,一年为皇帝赚了数百万贯。
  一名身着黑衣的宦官一路弯腰低头过来。
  “内侍省内给事韦忠贤,渤海舰队副使程名振?”
  二人连忙起来应声。
  “正是下官。”
  那官宦打量了二人一眼,二人连忙把自己的银符递上验看。
  “二位恭喜了,圣人召你们过去喝酒观灯。”
  韦忠贤也没料到,皇帝居然会召他们二人过去,惊喜万分。
  “想不到圣人还记得奴婢。”
  “刚才圣人与徐世绩大都督聊到安东战事,徐大都督为两位说了许多好话,称赞二位打击百济与倭国,功绩极大,陛下因此命人记下二位名字,这不刚与驻象雄大使刘文静谈完,便让来召二位过去。”
  “多谢公公。”韦忠贤投去感激的目光,甚至就要往身上摸东西。
  “这是什么地方,快收起你那小心思。”那名宦官虽然品级低,但却直接训斥韦忠贤试图贿赂他的动作。
  韦忠贤被训斥,也只得讪笑几声停下动作。
  “快随我来。”
  皇帝所处位置,是五凤楼上最佳的观灯所在。
  楼下广场上,有人唱报,“庐陵郡进献表演!”
  韦忠贤和程名振过来,拜见皇帝。
  “过来坐,赐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7/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