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8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8/1095

  囊日论赞气的就要发兵打白兰羌,结果东赞马上劝阻,“赞普,我们还没准备好,而且现在白兰羌与秦国眉来眼去,若是我们强攻,他们只怕立马就投向秦国了。况且,之前已经议定,要先增兵扩军,收集存储物资,打造军械,然后出兵西向灭了象雄,以决后顾之忧,然后才可以出兵北上,讨伐诸羌啊。”
  ……
  逻些城一角,一座很大院落,大门前树立着一杆高高的红色秦旗。
  门前,六名身披明光甲的秦军肃立站岗,这是大秦驻吐蕃的大使馆,因与吐蕃结束战事,吐蕃又和亲公主,称臣藩属,故此现在朝廷在吐蕃常驻使臣,以联络吐蕃,同时,也是监视吐蕃朝廷动向,暗中收集吐蕃情报之意。
  使馆里除了有常驻的大使外,还有二十余人的使团官吏,另有二百名秦军护卫。
  “吐蕃人这是在作死啊!”
  驻吐蕃大使、礼部员外郎杨温笑着道。
  属员王安国在旁边泡着茶,“那噶尔东赞年纪轻轻,到中原走了两趟,还真就以为学到了我大秦治国的真髓了,岂不知,不过是邯郸学步而已。”
  “是啊,画虎不成反类猫,你看现在吐蕃这样搞,迟早就得出大事。”
  “出事才好啊,吐蕃不乱一乱,以为些人的野心,迟早是我大秦之患啊。”
  于是大家一起哄笑。
  “报,大使,刚才我去采买,回来后发现车上居然有一封不知谁悄悄投进的书信,属下不敢私启,呈交大使。”
  杨温接过信,发现信封上写着呈杨公亲启五个字。
  “暗中投书,有意思。”
  杨温打开,看完之后,脸上露出了越发古怪的笑意。
  “大使?”
  杨温笑笑,“刚刚还说吐蕃必生变乱,你们看看这是什么?”
  “什么?”
  “有位吐蕃贵人,想寻求庇护。”
  “寻到我们这来了?”
  “嗯。”
  “犯事了,想逃去中原?”
  “非也,他是想犯事,但是希望能得到我大秦的相助。”
  使馆里的人全是大秦人,外面的护卫,馆里的仆役,全是中原带来的,一个外人也没,所以大家倒也比较放心的可以在这屋中商议。
  “嘿,这些家伙胆子可真够大的。”
  “那也是被逼到没办法了,你看那噶尔东赞小子,居然弄出来一个六论与赞普共命的缺德主意来,你说谁还愿意当这六论啊。”
  “可囊日论赞还挺年轻的啊,就算共命也并不就亏啊,毕竟六论可是相当于我朝之府院宰辅啊。”
  “那能一样,囊日论赞年轻,可终会死,这些大贵族是不愿意给他自杀殉葬的,在他们眼里,殉葬,那是奴隶。这些跟悉勃野家族一样悠久的旧贵族,能够上资格当六大论,那都是一等一的大贵族的族长啊。”
  杨温摇摇头,改革是好事,可噶尔东赞还是太年轻,而囊日论赞也是太急了,就如他的那个叔父杨广一样,硬生生的把大隋帝国给改没了。要不然,他也不会如今只是派驻这雪域的一个员外郎了。
  想他观王杨雄之子,初仕朝廷,便授为吏部侍郎,封成安郡公,还曾出为河南道大使,镇压隋末叛乱,江都兵变后随李渊归返关中,拜黄门侍郎,封观国公,再出为凉州总管,抚慰有功,入朝为相,担任侍中,领左卫大将军。
  可惜不久后罗嗣业攻破长安,李唐灭亡,他也就再次成了亡国官员。
  看着面前的这封信,杨温杨恭仁微微一笑,把脑子里的那点旧事抛去。
  “我们得给这些贵人添加火,加些油,让他们胆子大些,放心去干。”
  “大使,咱们插手其中,太危险。”
  “危险是有的,但这不正是我等出使驻节于此的职责所在吗?”杨温反问,这下没有人再吭声了。
第1237章
乡宾
  洛阳。
  又是一年秋分,也又是一个丰年。
  皇帝诏礼部奏定乡饮酒仪,命有司与学官率士大夫之老者行于学校,民者里社亦行之。
  每年秋分,为丰收节。
  每年秋天,各地都将举行乡饮酒礼,这是先秦时就沿袭下来的一个传统习俗,如今再次被朝廷以诏令形式加以确立传承,并定秋分这一天为丰收节,在这天,普天同庆,共同庆贺丰收,尊老饮酒。
  按照传统,乡饮都要选德高望重长者数人为乡饮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活动。
  乡饮宾又分为大宾、僎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但以大宾又名正宾为档次最高,须由皇帝钦命授予。
  乡饮酒礼,当然不只是吃喝庆祝节日,否则也不必有乡宾。这其实就是推崇教化,弘扬社会传统道德,宣扬的是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兄弟相亲,邻里和睦、朋友有信,长幼有序的道德伦理规范。
  有的朝代乡饮酒礼是每年正月十五,与十月初一各举行一次,由各级官府举行。
  而今年皇帝罗成下诏,定每年秋分为丰收节,并在这一天举行乡饮酒礼。同时,在各郡、县、乡的学校举行,由地方官员和地方推选出来的德高望重的老者一起主持。
  乡饮宾由各级地方的学官考察,并出具宾约,呈报上级主官复核,复核后要逐级上报,最后转呈吏部。
  乡一级的乡饮宾最后由所在道的布政使颁发司照,而县一级的由吏部批准颁给司照,郡一级的乡饮宾,则由皇帝亲自批准,并颁给司照。
  所有被颁给司照的乡饮宾,朝廷都还要授予勋品,地方官府还要敲锣打鼓赠送匾额、树立牌坊以示祝贺。
  可以说,能成为乡饮宾,那绝对是无比的荣耀,绝对是一方乡贤。
  乡饮酒礼的开销,也由郡县衙门负责,太守县令亭长做东。
  大宾一般以致仕官员充任,僎宾以地方上年高有德望的人充任。
  如此这些乡饮酒宾在德行上犯有过错,而地方官不察举荐,发现后就会被除名,举荐官员也一并查处问罪。
  同时,皇帝还规定,乡饮酒礼要由生员士子、侍官军人代表敬酒。
  凡被推举为乡饮宾者,必须身家清白,品行端正,德高望重,引誉乡里的乡贤。
  能够成为乡县郡三级乡饮宾的,实际上就相当于成为了政协委员一样,不仅仅是荣耀,甚至能有一些隐性的权力,比如能在官府有些话语权,甚至皇帝还给了所有乡饮宾一项特权,就是可以参政议政,上言奏事。
  比如乡级的乡饮宾可以直接向郡里奏事,县级乡饮宾可直接向道衙奏事,郡级的可以直接向朝廷奏事,能够直达天听。
  乡饮宾可以对地方建议提出自己的意见,自然也是可以上奏一些地方不法之事的,实际上就等于是有了一种监督权,算是在野御史。
  农耕社会,民众祈盼国家太平、社会和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物阜民丰、人寿安康、孝贤良才辅国安邦等等美好愿望。
  罗成巧妙地将民众的情感、社会道德与国家法律融合在一起,以乡饮酒礼这一传统倡导良好社会道德风尚,以起到凝聚人心、和谐社会、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皇帝还特别下诏,让吏部从天下乡饮宾中,选出一百位年满七十岁,身体健康的德高望重乡老,接到洛阳前来与皇帝一起,到国子监中举行洛阳乡饮礼,对这一百位老人,每人赐六品勋,并特赏赐万钱,绢百匹。
  弘扬传统美德,宣传正能量,在罗成看来是很有必要的。
  丰收节和乡饮酒礼结合起来,既庆祝丰收,又弘扬传统美德,同时皇帝还巧妙的把这些推选出来的乡贤,授给他们奏事建言之特权,让他们充当布衣御史,其实也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监督控制。
  尤其是在乡下。
  过去的乡饮酒礼,主要就是在州县两级,而在乡里,就没有那么隆重,只是比较热闹,可现在罗成连每个乡都让选出七八名乡饮宾,目的当然是把过去皇权不下乡这一点给打破,让皇权往下渗透更深,配合乡亭制度,掌握更深更底层动向。
  “陛下,乡饮宾已经送到国子监了。”
  “府院的十几位宰辅也都到了国子监,准备主持今天的乡饮酒礼,另外陛下选出的一百位优秀年轻士子,和一百位百战功勋老兵也都准备好了。”
  罗成一面由宫人为他穿衣,一面听取内侍禀报。
  “皇后和太子准备好了没,还有诸位嫔妃与皇子公主们?今天是我大秦第一个丰收节,也是第一次隆重举行乡饮酒礼,朝廷高规格准备,我皇家也必须得全员出席。”
  “那边报说诸位后妃和皇子公主们都已经妆扮好了,就是。”
  “就是什么,直说。”
  “就是宋王他,他府上人回报说宋王病了,腹痛腹泄,去不了了。”
  “可有派御医过去看过?”
  “御医说宋王没病。”
  罗成眉头皱起,宫人们吓的都不敢动作。
  “宋王还没有半点改变吗?”
  “圣人,自从阎淑妃被禁足之后,宋王一直闹脾气,谁也劝说不了,连他的王师王傅也经常被他打骂,气的两位都称病不肯去宋王府上了。”
  “逆子,孽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8/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