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7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3/1095

  但长安城也有其不少优势,因此作为西部的中心,还是有必要的。
  天下重心东移,这是历史趋势也是必然,天下一统,南方的重要性会突显出来,江汉、黄淮、江南这些地方都将成为新的赋税重地,其税赋通过运河更便利转到洛阳,但却极不利于转到长安。
  更别说,以洛阳为都,政令等也更方便传递到天下各地,而关中之地,却连供养长安都不足,若是成为天下中心,处处限制。
  不管皇帝怎么说,可萧瑀还是认为,打破坊街之举还是太过出格,甚至认为朝廷如今太过重商不是好事,认为士农工商的秩序不能乱。
  “朝廷应当适当的抑制一下工商了。”萧瑀直言。
  罗成哈哈一笑。
  “萧相,你知道现在朝廷不打仗的时候,一年光是北衙禁军就得要两千万贯的军费开支,内衙还得要五百万贯,而南衙府兵虽说是寓兵于农,可朝廷每年一样得要至少五百万贯军费投入其中。这么算下来,一起打底三千万贯起,这还只是个大概数字。”
  “而随便一场战争,哪怕是小规模的,军费也是几十万上百万,如果是一场动员十万人以上的战争,那军费更是止不住。你知道这次朝廷为打好吐谷浑这一战,预算的军费开支是多少?动员军队民夫,消耗钱粮物资军械等等,还有修建城堡,战后抚恤善后等等,起码得要三千万贯,这还是最低的预算,若是战争不能速战速决,则这开支还将不断增加。”
  没有工商,朝廷就不可能有这么多税赋收入,没有钱,就养不了这么多兵马,没有精锐的军队,又如何守卫边疆击败敌人呢?
  这一切,都是连锁一起的。
  一环脱节,带来的就是连锁的反应。
  萧瑀却还只是老观念,口口声声说士农工商,说要抑制工商,却看不到,如今大秦恢复的这么快,实力这般强,全靠的都是工商。
  比如萧瑀不止一次的提出要废除盐税,却看不到盐税现在一年收入三千多万贯,且每年都还在快速增长中。
  这么大笔钱,罗成也无法废除盐税啊。
  若按萧瑀说的,抑制工商,回到隋朝那种工商无税,只收租庸调的时代,看似好像挺好,可实际上,一有点工程劳役,一有战事,所有的负担就全压到百姓头上了。
  也正是因此,隋朝看似无比富裕强大,可一场东征就垮了,本质原因就是隋朝的制度不合理,尤其是其税制。
  天下掌握财富的那些人,没负担起应当承担的税务责任,可偏偏连温饱都很难达到的普通百姓,却几乎完全承担了国家的税务。
  于是朝廷富裕,贵族官员地主豪强们个个富裕,偏偏就是百姓毫无积余。
  现在萧瑀却还口口声声要复古合理,却是假装看不到那些本质的问题。
  现在大秦的这些制度,可以说正是大秦的根本,谁要动摇更改这些制度,那就是要动摇大秦的根本了。
  侯莫陈乂毫不客气的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萧侍郎身为宰执,可却如一书生般迂腐,若是继续居于政事堂中,于国为大患也。”
  宰相当面攻击另一位宰相,还说的这么重,殿中气氛一下子就凝重起来。
  温彥博想要为萧瑀说话,可这个时候连杜淹也跟着出来踩了一脚。
  “萧瑀之言,确实实古不化,太过迂腐,有失宰相之体。”
  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此时却反而不出声了。
  尚书右仆射王子明这个时候倒是出来缓和了下气氛,“臣觉得陛下欲在长安推行新政,也算是一个试点,至于好还是坏,可以等一两年后看结果。至于说抑制工商,臣觉得还是有些过了。”
  萧瑀若是聪明人,这个时候就应当看出风向,当马上向皇帝请罪认错,这事或许就过去了。可他的脾气,向来执拗,当年他为杨广国舅,尚从不向皇帝妥协低头,更何况他认为自己根本没错。
  “陛下,还请三思而后行!”
  可皇帝却不理会萧瑀,明摆着是不接受他的谏言,而诸相又纷纷指责他。萧瑀一时觉得心灰意冷,一赌气,干脆殿上辞相。
  “萧相,政见有所不同很正常,也没必要一言不和就要辞相。”罗成终于出声了。
  可这话并没有让萧瑀有半分安慰,反而让他更加拗起来,坚决要辞。
  罗成出言劝了几回,萧瑀却是毫无退意。
  “既然萧瑀三辞相印,朕也就不勉为其难。”罗成不再挽劝,却是直接同意了,“这样吧,朕现在就实封萧瑀于青海湖西,封地百里,封邑千户,赐封号宣德国公。”
  宣德本是杨广当年灭吐谷浑后设立的四郡中的西海郡下宣德县名,在祁连山南,青海湖西,现在皇帝从中划出一百里地来,封给萧瑀建立公国,爵号宣德。
  爵位依然是国公。
  “加太子少傅!”
  太子少傅为从二品,但只是个虚衔,除相之后,皇帝连一个实职都没给他留,也没让他外放地方,而是直接让他去封地就藩。
  “臣萧瑀拜见皇恩,领旨,谢吾皇!”萧瑀脾气拗起来,八头牛都拉不回,他直接就谢恩领旨,一点回转余地也不留。
  当即,他摘下自己的麒麟符,脱去自己的梁冠,放下玉笏,直接退出了紫宸殿。
  中书侍郎萧瑀,除相。
  一众宰相目送着这个拗相公离去的背影,各有所思,但却并没有人为他挽留,或许众人都认为,拗脾气的萧瑀,其实并不适合站在政事堂上吧。
第973章
胸有良策定西疆
  萧瑀罢相,但仍然能得加太子少傅之衔,得封宣德国公之国,可见并没有得罪皇帝。诸相看到萧瑀这个结果,其实也是颇为感叹,不管怎么说,堂堂政事堂宰相,中书侍郎,就算去相,也确实不应当加罪于身,更不当贬谪地方。
  如今虽说要离京去祁连山下就藩之国,可也不能算是贬谪。
  千户真封,百里封国,这可是朝廷第三位正式实封的诸侯了,前两位是皇帝的胞兄,萧瑀则是第一位异姓诸侯。
  第二天。
  皇帝便下诏,授房玄龄为中书侍郎,以陈叔达为门下侍郎。
  如此,两位中书侍郎便是侯莫陈乂和房玄龄,两位门下侍郎则是魏征和陈叔达,左右仆射是杜如晦与王子明,另枢密使张须陀、兵部尚书卫文升、吏部尚书屈突通、御史大夫杜淹、翰林院学士承旨温彦博,政事堂十一位宰相再次备齐。
  萧瑀的除相,并没有影响什么大的反响。
  张须陀和卫文升这两位宰相,也各自前往金城郡和武威郡前线坐镇,秦琼尉迟恭等五员虎将,也赶往青海湖边。
  每天都有飞鸽送来前线军情。
  秦琼向皇帝的奏疏中,几次三番的重复自己的信心。
  “此战必胜!”
  大秦帝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全面启动。
  沿着陇右、河西两条路线,无数的辎重粮草、兵员、民夫,都往青海湖汇集。
  边疆的临洮、西平、浇河诸郡,也是全面加强战备。
  一路路人马,正不断向青海伏俟城汇集。
  长安城中。
  皇帝召见了刚自青海返回长安的唐俭。
  面对着这个有些胆大的使臣,罗成让他在殿外等候了足足两个时辰后,才将他召见。
  “唐俭,你好大的胆子!”
  唐俭跪坐在地,“陛下,臣以为,吐谷浑本就狼之野心,与其被动于人,不如先发致人,将主动权掌握在手中。”
  “可你并没有成功,你就算有计划,也应当先禀明朝廷,然后由朝廷策划进行。若是由朝廷策划此事,定不会有这样的失败。绝不可能放慕容恪、慕容安远、天柱王等逃离,导致今日青海之乱!”
  不过虽然训斥了唐俭一通,但罗成最终还是没有降罪于他。
  毕竟,他当时远在吐谷浑,距京城相距几千里,有些情况也来不及请求后面,虽说胆子大了点,但作为使臣和将军们,有的时候确实也需要这种决断之力。
  虽说失败了,但也不能全怪他。
  “唐俭,朕现在给你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积石山以南是党项羌诸部,如今党项羌大多被吐蕃说动,出兵北上来犯,朕派你秘密前往党项羌诸部,带去朕的旨意。”
  党项羌在吐谷浑以南,靠近四川,夹在吐谷浑与苏毗之间,如今苏毗被吐蕃吞并,于是党项羌与白兰羌这两大部落,便与吐蕃直接相连。
  这些羌部因地处偏僻蛮荒,所以很野蛮,有点好处,便心动。
  这次想着跟吐蕃一起北上抢一把。
  罗成让唐俭去出使党项羌的细封部等诸部,去游说这些党项羌归附大秦,罗成承诺,只要他们归附大秦,与大秦一起讨伐吐蕃、吐谷浑叛军,那么吐蕃所占据的苏毗之地,大秦将赐封给他们。
  并且,朝廷还将授封党项羌诸部官职爵位,并与他们通商贸易,开设边市,以茶易马。用中原的丝绸布匹盐酒等换他们的牛马皮毛等物。
  开放边禁,互市贸易,对于那些边境的部落来说,向来是有极大诱惑力的,一般情况下,中原都会限制与那些部落的交易,使得他们难以得到足够所需要的中原物资,借此限制他们的发展壮大。
  甚至一些小点的部落,一点资格都没有,只能跟那些有资格跟中原交易的大部落交易,花更多的代价交易。
  更别说,中原的赐封可是很值钱的,能得到中原册封,拿到中原的旗鼓,他们有时就能号令周边的小部落,甚至打着中原朝廷的旗号去征伐那些敌对势力,一般人还不敢插手干涉。
  当然,党项诸羌毕竟已经先答应了吐蕃人的出兵请求,因此要成功说服党项人,也并不容易的。
  “你若成功说服党项诸羌归附,朕既往不咎,若是你办不成,则新帐旧账一起算,两罪并罚,可愿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3/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