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6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3/1095

  刘武周叛乱后,尉迟家暗中支持,给钱给粮,还派出好几个子弟带着家兵过去,刘武周的那个小朝廷里,尉迟家就占了一个大将军和一个尚书之位。
  尉迟林十八岁那年便继承了父亲留下的家族族长之位,在动荡的边地炼出了一身左右逢源的本事。
  “陛下,臣愿意拿出三千石粮来劳军犒赏。”他小声地说道,“还有,臣愿意拿出一半的家财来助军平叛。”
  尉迟林很清楚皇帝那番话里的意思,如果到那地步,尉迟家差不多就破家了。迁往六京安置,可却只安置老弱妇孺,这就是人质啊。而青壮族人,却要把家业置换到安南去。
  那几乎是天涯海角了,习惯了代北寒冷朔风的他们尉迟家,要去那瘴气横行的安南?那安南的酷热他们受的了吗?
  别说两亩地置换一亩地,十亩换一亩他也不愿意去啊。
  而且他尉迟家在代北靠的不仅是那点地,还是家族的贩马生意,去了安南,还怎么贩马?
  可惜,皇帝并不是跟他们商量的。
  “不想去?还是说你们还想留在代北,好继续通敌助叛?嗯?”
  “小民不敢,不敢。”尉迟林等吓的全跪伏在地,连声不敢。
  “不敢?那朕就姑且相信你们不敢吧,朕给你们选择,要么去安南,要么就交给三司审查你们通知叛逆之罪,二选一,选吧!”
  尉迟林趴在地上,屁股高高撅起。
  身体抖的跟塞糠似的,这个脸色苍白的中年尉迟家主,此时看似懦弱,可实际上在雁门郡,他却是出了名的狠辣。
  敢跟尉迟家做对的,可向来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甚至会失踪。尉迟家既贩马,也放贷,借了他们家的羊羔利,到期还不了的,很多人都只能卖0身为奴,被他送到草原去做牧羊奴。
  但此时,在大秦皇帝面前,尉迟林却什么也不敢说。
  他只是跪在地上,不停的哀求皇帝,说愿意拿出一半家财来进贡给皇帝。
  可罗成丝毫不以为意。
  他是大秦天子,不是一个绑票勒索的马贼。
  “朕不讨价还价!”
  尉迟林一下子瘫在了地上。
  尉迟家族完了。
  御帐中,哭声一片。
  可皇帝嫌恶的一挥手,马上就有御卫将他们拖了出去。
  这些人被拖走后,帐中一时清静了不少。
  皇帝对枢密使张须陀道,“隋开国以来,对北方草原部落胜多败少,可中原与草原却依然还是在长城内外拉据着,到如今,这太原以北的几郡,就人烟稀少,更别说雁门长城以北的塞外了。是时候改变一下政策了,阴山以南,将会是中原与草原新的边境线,大漠将是中原与草原游牧部族的缓冲区,长城内外,今后都不允许这些游牧部族自由来去。”
  “就先从这些代北的豪族们开始吧,把他们迁走,再迁来屯田垦边的百姓,设立新的边疆戍卫军府,进驻府兵。”
  老将张须陀对此表示支持,“但愿边塞早日恢复安宁!”
第877章
天子守国门
  “等此战结束后,是否重修长城?”
  萧瑀问皇帝。
  长城,自战国时起,各国就开始修建长城以御外敌,各国和历朝修建的长城加起来,东西早不止万里之长了。
  甚至在河东代北之地,还有了两段长城,马邑北有外长城,而马邑南又有内长城,可以说,代北之地,正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中之重。
  隋朝立国后,也多次修建长城,杨广继位之初,就修建了马邑外长城的西段,从榆林郡的黄河岸边,一直修到了杀胡口附近。
  长城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故此历朝皆修。
  可皇帝却摇了摇头。
  “朕有意把边境推到大漠南缘,推到阴山之北,所以这长城没有修的必要。”
  以往历朝历代的长城,其实位置都大抵差不多,这条长城线,其实就是后世发现的四百毫米等降雨线,这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界线。
  这条线也是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往北,干旱少雨,农业庄稼种植艰难。
  故此,千百年来,长城便始终是在这一条线上。
  而对于罗成来说,如果守着这条线,那就意味着许多战略高地其实是要拱手让出的,这将处于一个很被动的守势。
  他更希望把边境推向北面,推到阴山之此,推到大漠南缘去。
  “北魏之六镇关防?”
  张须陀想到了北魏的六镇防线,北魏本是鲜卑拓跋部,最后击败西晋亡国以来的北方诸胡,统一北方。他立国后,立都平城,也就是后世的大同,此时的云中。
  因为都城靠近阴山,北方游牧的草原霸主柔然时常威胁着平城,于是北魏在阴山一线修了两千里的长城,又设立了六大军镇,此后,又在南面修了塞上畿围长城。
  北魏的北长城,是修在阴山之北的。
  不过这长城在阴山北缺少地势支撑,边境墙的作用更突出,比不得南线长城的坚险,利用群山险峰,然后以山隘设关。
  “最好的防御便是进攻,我以为要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一味的修筑长城防守其实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能够打出去。边打边拉,恩威并济,如此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眼下还没击败颉利,还未收复代北、河套地区,但罗成已经着手开始谋划以后的北疆防御了。
  他不再费力再修复长城,也不想再加固关隘。
  只是千日做贼的没千日防贼的。
  北方边境线如此漫长,想要全线防御,防线太长,漏洞也太多。
  倒不如推进到更北面,在那里修筑城池堡垒,设立军镇,驻守兵马。以堡垒锁链,取代长城防线。
  堡垒锁链虽然不是没有缺口的墙,可堡垒锁链强在主动出击,以主动出击取代被动防御,而把边境往阴山外推进,能大大增加缓冲地区。
  代北这片可耕种区,就不用成为边疆战乱缓冲地区,这里就可以成为农耕区。而把漠南代北等地全都放在边镇之后,则北方的游牧部族就没有了进攻中原的据点。
  他们跨过大漠南下,就得直面中原王朝的北疆边镇,不像过去,阴山南北、河套地区,甚至是代北地区,都成为他们放牧养羊的地方,每次劫掠袭扰,都是直接从漠南出击。
  “不修长城!”
  这是罗成第一次跟朝廷的军方重臣说出来。
  “不修长城。”张须陀听完皇帝的话,也觉得一腔热血沸腾,哪怕是隋朝那么强盛,也不敢说不修长城,北魏当年雄霸北方,一样要修长城,还修了几条。
  罗成的计划是等收复北疆后,便于阴山之北设立军镇,初步计划是仿北魏设立六镇,把守着阴山北的几大山口要道。
  这样便把漠南、塞北等地,皆置为军镇防线之后,然后迁移百姓屯田垦荒,如关外辽东一样,让其成为一个充满活边的边疆之地,而非过去那种荒凉的缓冲地带。
  此时的气候,远比后世的温暖。
  因此,四百毫米等降雨线,其实也更北些。
  雨水充沛,河流众多,河套、代北,那都是米粮川,同样的,这些地方在草原部落眼里,也是最肥美的牧场。
  十万大军兵分四路去攻夺雁门其余关城,而皇帝的十万大军包围雁门,也并没有闲着。
  一支支轻骑散布在雁门城外。
  而一支支辅兵部队,则在城下土木做业。
  在城外挖壕沟筑土墙,把雁门郡城给包围了进去,另一方面,红衣大炮和中小型投石车,也正在从后方不断运来。
  城下,还有征来的许多工匠民夫,正在全力打造各式各样的攻城器具,云梯、壕桥、冲车等等。
  皇帝没急着攻城,面对雁门这样的大城,上次始毕二十万人攻了一个多月都没攻下,他不想强攻,他也不急,只要有充足的准备,再坚固的城,也一样得倒下。
  进驻雁门楼烦二郡的官员们,也开始带着秦军士兵,组织重新登记户籍人口、清丈田地宅园。
  新设军府,建立屯庄,分田授地,后方倒是好一片忙碌景象。
  许多旧豪族,这次都被皇帝迁走,就算没被叛乱牵连的,也被皇帝下令田地限额买回,他地置换。
  两郡的太守、郡丞、县令、县丞等所有官员,全都被更换一新,甚至地方上的那些胥吏,这次也来了个大洗牌。
  至于说之前那些山贼马匪,这次更是难逃一劫。
  管你是突厥牧民半牧半劫,还是豪强地主家的家丁半民半匪,一样全都清剿干净。
  有二十万大军做后盾,剿匪进行的很顺利,清丈田地,登记户籍也很顺利,分田授地,移民屯田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虽然这么大的军队聚集在代北,粮草消耗巨大,可这次皇帝依然是拿出了盐引、茶引、酒引等好东西来招商运粮,因此倒也大大减轻了官府的负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3/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