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6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8/1095

  王世充能轻易夺下两地,还有个原因,就是之前他那几万大军崩溃败逃,其中后来就有不少被这两郡地方收编了。
  因此他派兵杀回去,旧部们倒是很积极的又响应了。
  远处。
  武关城门缓缓打开。
  王世充亲自带着将校前来迎接。
  看着关城上的秦字旗,单雄信轻笑。
  他没急着上前,就在关下开阔处等着王世充等前来迎接。
  “罪将王世充拜见将军。”
  王世充滚鞍落马。
  “王将军快快请起。”
  一番假意客套寒喧过后,王世充将武关中的钱粮账册,还有自己麾下兵将造的名册都交到单雄信手里。
  “请曹国公接防武关。”
  单雄信没动,而是叫了一名指挥使,带一营人马先入关城。
  他拉着王世充闲聊着。
  王世充说他的人马已经把商洛、淅阳、弘农三郡差不多都攻下了,如今只余几座城池还在顽抗固守。
  半天后。
  那位指挥使从关城回来禀报,说已经接防关城。
  这下单雄信才让黄君汉率一半兵马入城。
  王世充很识趣的表示要把兵马从城中撤出,在城外接受整编。
  一切紧张而又有序。
  从一开始的互相提防小心,到后面城防交接完毕后的双方笑意满面,这桩牵动人心归附算是完成了。
  单雄信率五千人马进驻武关,又让黄君汉率三千骑往东北一百五十里外,驻守朱阳关。那是商洛、弘农、淅阳三郡交汇之处,关城建在淅水河边,扼守的是洛阳、弘农、武关的要道。
  至于王世充的人马,他此前只余三千,夺武关后,短时间内收降唐军万余,又重招回旧部三万多,还又强拉了两万多的青壮。
  因此,现在王世充交给单雄信的军册上,足有六万之兵,光看数量很吓人。
  但单雄信去检阅了下,发现兵员良莠不齐,明显就是充数的,因此他干脆经过一番简单的考核,从中择优录取了约两万人留下为兵,编了四十八营,抽调麾下将校担任军官,又让王世充麾下的军官为副协助,将这两万余人,分别驻于三郡各要害处,至于三郡中还未降的城池,他也暂时不理会,主要还是盯防蓝田方向的关中唐军出关。
  一直等了好几天,也没有见唐军来。
  数日后,倒是罗存孝率军亲至。
  一支支步骑赶到,辎重粮草也在不断运来。
  罗存孝一来,对那些还不肯降的城池可就不客气了。
  他集中兵力,一座座城打过去,虽然守军反抗意志很强,可却兵马极少,在绝对的优势唐军面前,并没能抵抗多久,尤其是新整编的那两万余人,攻城很积极。
  二月初。
  斥候回报。
  说唐军伐木运石填塞蓝武谷道,封堵武关入蓝田的谷道,在蓝田关屯驻数万重兵,由淮安王李神通亲自指挥。
  “这么说,唐军竟然吓的不敢出关来战?”
  罗存孝听闻这个消息,不由的哈哈大笑。
  “既然他不敢来,那咱们去,他以为伐木堵塞谷道就有用了?不过区区二百余里的道路,拦的住本王吗?”
  罗存孝下令,集结兵马于武关,准备大举进攻,直攻关中蓝田,杀进灞上,攻入长安。
  可一封圣旨打断了罗存孝的计划。
  皇帝派来使者,叫停了这次进攻计划。
  皇帝诏封王世充为淮南县开国侯,实封八百户,赐爵田一千四百亩,赏金三百两,绢千匹。
  并授光禄卿之职,召立即入朝。
  而王世充麾下诸军将,也各量才录用授官,连王世充等在洛阳等地的家眷,也皆接入北京落户安置。
  “为何要停?”
  罗存孝不高兴的问使者。
  “李孝恭率兵五万屯于蓝田关,而李世民留李神通三万人守潼关,自己率五万人自蒲津入河东,正往太原去。”
  使者告诉罗存孝最新的情报。
  “杨义臣死了,萧瑀已经有所摇摆,陛下正率军赶往太原,所以现在关键是争太原。”
  皇帝要求罗存孝的中原军团,依然担负牵制关中,威胁河东南面的重任,以配合这次太原争夺。
  “须要当心你强攻蓝田关之时,潼关唐军出关,杀入河南。”
  太原现在的局势很混乱,杨义臣新死,萧瑀态度动摇,但李渊在河东这两年也安插了不少人马,所以现在要争分夺秒,跟李世民抢时间。
  “陛下让魏王你返回河南,将都统行营驻于陕县。至于商洛、弘农、淅阳三郡,便都交给曹国公和虢国公二位将军。”
  使者又特意向单雄信和黄君汉二将转达了皇帝对他的交待。
  “暂勿与萧铣交战,若萧铣不来进犯,也勿攻梁。”
  在中原大局未定之前,朝廷要尽量避免多个战线开战。
  “陛下让单黄二位将军守好武关、朱阳关,守土安民,协助朝廷派驻的官员安抚流民、均田授地、恢复生产。二位将军的兵马,也要一边守关一边开垦军屯。”
第831章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太原。
  “温司马,你说如今局势,我该如何应对?”
  不过四十出头的萧瑀却已经头发花白,一张脸满是沧桑。他是西梁明帝之子,生下来便得封王爵。
  可还未成人,西梁这个小小的傀儡国就被隋朝吞并。他少年之时,是随着嫁入隋朝为晋王妃的姐姐,一起在晋王府生活的。
  隋朝既是灭亡他家国之人,可杨广又是他的姐夫,甚至能当的他半个父兄的人。
  但是现在,萧瑀也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
  杨义臣尚在时,那位被隋文帝自幼收养在宫中长大,赐姓名为杨义臣的尉迟,对隋向来忠心耿耿。
  哪怕大隋朝早就崩掉了,可他却一直还在坚守着。
  有他在,萧瑀倒也不用困扰要如何选择,可如今他死了。
  不过五十出头的杨义臣,为了杨家操劳太多,心血耗尽而死。
  杨义臣死了,隋朝最后的靠山也就倒了。
  司马温彦博是萧瑀的心腹,字大临,大原祁县人。
  他是北齐大学士温君悠次子。
  他出身太原温氏这样的名门士族,在隋朝担任过文林郎、通直谒者,最后成为萧瑀的司马。
  温大临不仅有才有能,而且温氏也是太原本地的名门大族,势力不小,虽不如太原王氏,可也是顶级士族。
  “相国是如何打算的呢?”温大临反问。
  温氏三兄弟才名满天下,温大临不仅是才情高,这谋略也高。
  对于如今的局势,他其实看的很透。
  萧瑀长叹了一声道,“如今咱们守着这太原,可实际上已经是危如累卵。之前仅仅是面临着雁门楼烦马邑三郡的刘武周,可他们打不过来,我们也攻不过去。这两三年,我们虽奋力拼搏,可也不过是剿灭了一些流匪乱贼,击退了魏刀儿王须拔宋金刚等这些马贼山匪流民,可现在罗成要来了。”
  说道罗成的时候,他心里满是感慨。
  谁能想到,曾经大隋的功臣,皇帝最信任的将军,如今却成了天下实力最强的反贼呢。
  “相国是如何看罗成的?”温大临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8/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