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6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1/1095

  夏天时,高句丽人造反是个小插曲,可却不改大势。
  岭南的冯盎,冼宝彻等割据豪强,如今也纷纷向罗成上表称臣,虽然名义上,暂时这些人还是割据一方称雄,但起码,他们已经向罗成称臣了,名义上,罗成又得了岭南大部份地方的拥护。
  春季攻势后,忠武军一反天下人猜测的那样,大举进攻中原,相反却开始据地自守。可李靖知道,这不过是罗成在蓄力,为下一次大举进攻做准备。
  毕竟,抛开后勤钱粮光谈打仗,那就是耍流氓,好比不带钱去逛青楼一样。
  可这几个月时间,罗成并不是没半点动作的,先不说关外把高句丽人几乎是夷平,就说神字头的各军整编,这几个月来,各军整编进展很顺利。
  重新设立军府,划分防区,授任军官,分授军田,补充军械等等。
  罗成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对神字头九军和水师四舰队的整编和控制,再加上忠武亲军,罗成如今手里有二十余万嫡系,哪怕战斗力不比最初时的忠武军,可也依然是一支劲旅。
  更何况,还有四藩的四军,这也一样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生力军。
  可以说,如今罗成就算不加上罗嗣业、刘武周、罗艺、冯盎、李袭志、冼宝彻这些方镇,其实力也足以傲视群雄了。
  在这个秋后,或者是明夏,可能就会有一场全面战争。
  而在他们这边安静的时候,中原各地的割据势力倒是挺热闹的,你攻我伐的,除了没有人敢主动来打罗成,其它各家基本上没停过。
  关中的李渊跟陇右的薛举大战,结果还败了,可转身薛举又病死了。
  林士弘和左才相也在江南西道大战,结果就是左才相兵败身死,江南西道诸郡几乎全落入林士弘之身。
  而江南东道则是沈法兴和李子通争雄,两雄相争,最终李子通兵败率部过江投降杜伏威,沈法兴因此雄踞江东。
  萧铣则占据江汉,迁都江陵,控制了大半个山南道,还有淮西大别山以西的几郡,另外江南西的十余郡,也被萧铣占去。
  王世充和李密还在大战,越打越厉害,是已经打出了真火。
  李密和王世充两人都用尽全力,一心只打仗,什么都不管不顾,靠的都是此前隋朝在洛阳附近的几座大粮仓支撑着,但两人算是两败俱伤。
  李密虽然压着王世充打,可自己也已经折损兵将无数。而王世充虽然撑到现在,可洛阳外围诸城尽失,关中李渊又跟他对立,而北面的河东诸郡,不是被李渊占去,就是由萧瑀、杨义臣表态拥立长安天子,因此现在王世充就成了困死洛阳的局面。
  好在王世充本事还是有的,任李密怎么攻的凶,他都还在死撑着,甚至实力还不弱。
  谁也说不定,究竟到时是李密先崩还是王世充先崩。
  而河北的窦建德也不好过,上次虽然河北一郡未失,可南下一点好处没得,老家还被辽军深入劫掠一番,更别掉恒山贼和上谷贼夺了他两郡之地。
  窦建德这半年一直忙着对二贼作战,可这些马贼依据着太行,十分顽强。二郡收复了多座城池,可就是剿灭不尽,不时这伙贼人又杀出来抢掳,弄的窦建德头痛万分。
  他又不敢出全力剿贼,毕竟北面有冯孝慈和王君廓的大军,太行以西还有刘武周、罗嗣业的大军。
  相比起这乱糟糟的各地,罗成控制下的这几道,明显就安稳的多了。
  起码今年夏天,虽然因春天的打仗,而影响了耕种,但夏收没影响,收获还是不错的,只是减产了两三成。
  而这个秋天,秋收在即,各地却都是好消息,看来今年的秋收会是个大丰收。
  正是这种形势下,罗成迁都范阳,受禅登基,才会这么顺利。
  渊太祚只是一个倒霉鬼。
  若无高延寿等人的复国叛乱,或许以他的实力还能多撑一段时间,可高氏的复国,使得高句丽人内讧分裂,这让李靖徐世绩收拾他们起来,变的容易了许多。
  徐世绩的浅攻之策,发挥了很好的效果。
  高句丽人现在只剩下玄菟郡这么几百里地,鸭绿江以东的半岛上又有宋老生隔绝,使得他们困于鸭绿江以西。
  浅攻之下,高句丽叛军被分割包围,尤其一开始渊氏还派朝鲜军跟着围剿这些叛军,结果他们很快只能被困山城中,没多久就粮尽而崩,一一被剿灭。
  灭掉了高氏等叛军后,徐世绩直接就翻脸向渊氏动手,此时辽东军已经占据了玄菟郡内许多山城要害,这下出手,更是让渊氏毫无反抗之力。
  很快,渊氏各部便只能纷纷投降。
  渊太祚曾经也是高句丽之虎,可如今老迈了,接二连三的兵败之后,高句丽如今早已经是大不如前,在高氏的复国之战后,更是使得他们再无力抗衡罗成。
  徐世绩兵入国内,俘渊太祚,终于意味着高句丽这个曾立国辽东七百年之久的部族,走到了尽头。
  这位年轻的副军使,对于高句丽人展现出了极狠厉的一面。
  不管是被俘还是请降的高句丽人,不管你是贵族还是豪强地主又或者是普通的军民甚至是奴隶,只要你是高句丽人,那么下场只有一个,通通被打上奴隶的烙印,然后被送去鸭绿江边,那里会有船只把他们送往旅顺、营口,然后再从那里分送往东莱港、青岛港、江都港、秦皇岛港等中原港口。
  他们会被发卖掉,妻离子散,星散各地。
  从此以后,世上将再无高句丽这个部族。
  以后高句丽只会是一个历史名词,所有人提到他,联想到的只会是汉家的强大。尤其是对东北的各藩来说,这会是个极大的震慑,敢背叛大汉者,虽远必诛。
第785章
大秦开元
  徐世绩有几分得意的对李靖道,“杀了渊太祚、高延寿高惠真等,再将这些高句丽人俱发卖往中原为奴,这玄菟郡以后便彻底的成为我汉家疆域了。近二百万人口呢,这可真是赚大了。”
  李靖仍保持着淡定的微笑,虽然朝中许多文官喊着不仁,有不少人认为应当杀了渊太祚高延寿等人即可,其余的高句丽人只要他们归附,那就也是我汉家子民了。甚至有些士人说渊太祚根本不应当杀,因为他没错,他早归附朝廷,这次又帮着剿灭叛乱高句丽人。
  可李靖清楚知道,关外之地,现在汉人总共也不到二百万之数,而高句丽人呢?虽然这几年人口损失严重,许多战死,更多人被俘为奴,许多卖往中原,还有不少逃入百济、新罗等地,也有逃往靺鞨的,但毕竟立国七百年。
  早前高句丽户籍上就有几百万人口,这还不算那些不入户籍的奴隶等。所以这次仅是玄菟郡,就有二百多万人俘虏呢。
  只要是两条腿走路的,管你男人女人大人小孩子老人妇人,也不论你是贵族还是官员地主又或平民还是奴隶,现在他们在李靖的名册上只剩下了一个身份,奴隶。
  他们所有的财产,土地房屋牲畜钱帛都成了李靖的战利品。
  “听说各镇的府兵将士们,这次都能得到一些高句丽奴隶,最少一个,多的可能好几个,一些功臣将士可能得有十几个。剩下的部分作为商品发卖给商人,还有不少将作为官奴,安排到各个工坊为奴,或者到官田为屯田奴。”
  一次性把几百万人打为奴隶,这是相当少见的。
  这次不但是玄莬郡的二百万高句丽人为奴,连之前扶余川的百万高句丽人,还有辽东等地的那些本来已经得到身份的高句丽人,这次也受到牵连,全都为奴。
  罗成麾下二十余万将士,计划是拿出一百万高句丽奴赏赐给将士们,以取代钱帛,毕竟现在朝廷也没多少钱。
  另外二百万,则发卖掉,商人、贵族、地主、士族,有钱人都可以买去,种地也好,使唤也行。
  剩下百来万,则将作为官府作坊、矿山、官田里的官奴。
  这件事情反对的人很多,包括连魏征、房玄龄、杜如晦他们都反对,不过他们反对的理由倒不是说这样残暴不仁,而是认为,应当把这些人设为朝廷编户齐民,授予田地,如此一来,他们就能成为朝廷的课户,能够给朝廷交租纳税服役。
  而一旦全都贬为奴隶,那就是一次性的收入,以后这些人就是奴隶身份,他们本质上就不是朝廷的课户,既不用交租也不用纳税更不用服役,对于朝廷来说,长久看这是坏事,会让贵族豪强势力更大。
  可罗成说服他们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在现在新的两税制下,已经改变了过去以丁为课税主要依据的传统方式,现在主要的课税方式是按田地、财产多少来征收的。
  同时,两税法是官民一体纳课税,为官者也一样要纳课税的,只是免于服役而已。这样一来,罗成才不管你家有多少个奴隶,你有钱多用点奴隶是你的事,但你钱财多,你就得交税。
  他甚至已经在酝酿着,如征车船税一样,对拥有奴隶也征税。
  至于说几百万高句丽人如果为编户,不仅是课税问题,对朝廷还有其它好处什么的,罗成认为这都比不上未来的隐患。
  汉魏时将大量的胡人内迁,结果就变成了后来的五胡乱华。
  所以说,对于高句丽这种立国七百余年,本身人口基数多达几百万,以及能达到中原汉人一成以上人口的,那就得极小心的对待。
  否则,说不定哪天辽东又变天了。
  干脆一劳永逸。
  “狠人我一个人来做,骂名我一人来担,但不使子孙将来忧也。”
  况且,夺的也不仅仅是几百万人口,还有那无数的土地、钱财呢,若这些都留给高句丽人,那从中原迁移百姓过来,又哪有那么多土地。
  就算把这些高句丽人迁往中原,中原又哪来这么多土地安置他们。
  有时,就是如此残酷。
  大隋以均田和府兵制立国,开国之初多兴盛,可才三十年就乱起来,其实也是人口暴增之后,土地不足,均田制推行不下去,租庸调制这个以均田制为根本的税制自然也就出了问题。
  百姓分不到田,税还那么重,这日子自然难过,遇到杨广这么个爱折腾的,一有机会,自然就天下大乱了。
  所以罗成现在虽然依然还在推行均田制,可税制却已经改成两税制,并且不再是无工商之税了。
  要安抚中原的百姓,要让他们安居乐业,首先得给他们田地,让他们活的下去。
  而要让所有人都每丁百亩地,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就好比此前忠武军在辽东,也是只让忠武军成为地主,至于其它的汉人流民是佃农,而高句丽人是农奴,只有这样的金字塔结构,才可能撑的起来。
  否则,人人都是地主自耕农,哪来的这么多土地可授?还得有职分田、爵位田、公廨田、学田、牧场这些?
  要知道当初隋人口最多时,官方户籍已经八百九十万户,人口近五千万,这还仅是户籍上的在籍人口,没算奴隶道士和尚妓女那些。要是按这个人口数量,每丁都均到足额的田,那隋朝得有几十亿亩地。
  可就算到了后世之时,全国耕地也才不过十几亿亩而已。
  而唐代耕地也才八亿多亩,宋代更只有五亿多亩,虽然唐宋亩不同,但唐和宋的亩都是少于后世的亩的,这意味着古代的耕地其实更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1/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