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5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2/1095

  当然,让人比较惊讶的还是这些先生们,其实都是以一群少年们为主。这群同样稚气未脱的少年,有的才十一二岁,大的也不过十三四岁,他们多是从罗成的义儿营中出来的。
  在营中时,他们一边学文,一边练武,当年纪大些后就会加入到军中,做军官们的侍从,在军伍中历练。
  而现在,罗成把义儿营中的一些少年,安排到各个郡县的屯子里来当老师,给孩子教课,他要求这些义儿们每人要在屯子里教满两年书,然后再进军营做军官侍从。
  虽然他们年轻,但屯庄里的百姓们,对他们却很尊敬。
  一来大家都称他们为大帅的孩子,二来他们虽年轻,可却都能读会写,这年头,十个人里有九个人不识字,普通百姓根本没有机会读书识字,所以对于这样免费的读书机会,他们是非常珍惜的。
  农闲下来。
  各军镇和郡县,也重新开始征召青壮们轮番去集训,也有征召百姓去修路筑城修河,还有来雇佣百姓去挖矿造船打铁的。
  辽河两岸,一片生机勃勃。
  从辽西到辽东的官道上,无数的商队运送着货物前来,又带走许多从辽东采购的牲畜皮毛返回。
  而北边的许多契丹、奚、室韦、霫等部落,也都赶来辽东互市交易。
  就连东边的靺鞨人和高句丽人,也忍不住派商队过来交易。
  辽西的望海镇,辽河口的营口城,辽南的大连港和旅顺港,现在也都异常的红火繁忙,无数的船只往来,载来一船船的货物,甚至也源源不断的从中原送来闯关外的流民百姓。
  对于商业贸易,对于边市交易,罗成是积极的倡导着,哪怕他推出了中原没有的工商税,可依然阻止不了商人们的热情。
  盖因虽有税,可无费无捐,只要进了辽东,便能一路通畅,没有人勒索没有人打劫,而且相比于中原的混乱,现在这边十分安定,商货需求极高,经商就是为赚钱,来辽东既然能赚钱,那管他交不交税,都无所谓。
  商市的繁荣,也带动着辽东的手工作坊制造行业的发展,更为节度使衙门带来了大量的税收。
  节度使衙门有钱,郡县有钱,物价安稳,边疆太平。
  等到五月之时。
  军队停训,学校停课,甚至官员们也都下到乡里开始帮忙抢收。
  到处都是收获的景象,一家老少都在地里抢收麦子。
  老妇人在家做饭,年幼的孩子在地里拾麦穗,青壮男人妇人们都在地里挥动着麦镰,马拉骡背人挑,一车车一旦旦的麦被送到打谷场上。
  到处都是金色。
第672章
世外桃园
  处处都是欢欣的人群。
  为了能够多把力气,大家也都杀鸡宰鸭加餐,舍得下本。
  不少人口少的家庭,甚至还几家一起合伙收割。
  而在军屯里,军士们更加是热情饱满,甚至展开了割麦子、挑麦子、打麦子的比赛,还对前三名以钱帛奖赏,刺激的大家更是嗷嗷叫。
  天公也很作美。
  一连十余天,都是火辣辣的大晴天,没有一丝丝雨,这让无数的麦子都抢收下来,得以安全入仓。
  收粮之后,便是交仓。
  军屯田里的粮食,一分留屯仓,一分交军镇,一分交帅府。官屯里的粮食,一分留屯仓,一分交郡县,一分交帅府。
  而百姓们也都在收获后,拉着粮食排队上交。
  府兵们的军田不需要交田租公粮,但是需要按亩数交纳一笔社仓粮和义仓粮,社仓粮是由郡中统一管理调度的粮食,以备灾荒之用。而义仓粮,则是设在县中,由县府代为管理,只在本县灾荒时救济备灾,或在平时救济本县孤寡病残所用。
  社仓粮和义仓粮都是按亩征收,都是亩纳二升。
  相对于亩收起码一石的产量,这个亩纳二升的义仓、义仓粮,其实所纳不高,加起来也不到百分之四。但另一方面,因为没有上限,只按亩征收,所以又比起现在中原的社仓、义仓粮要多,毕竟中原规定,义仓粮按户征收,最高的上上户也才五石,其余各有差等。
  而一个府兵如果家里有一千亩地,那么义仓粮就得交二十石,社仓粮还得交二十石。
  但总的来说,还算合理,毕竟是在田地的基础上征收,你交的多,说明你地多,自己能留的也多。
  百姓并没有多少不满。
  府兵只交义仓和社仓粮,但他们家眷名下所授的田地,却是要交租的。
  按之前罗成与他们的约定,除府兵外,其余均田授地的百姓,也是按亩收租,按照平均亩产一石这个平均量,定的是每亩取粟三斗,原本还订了要征草一称,后来取消了,只一亩征粟三斗。
  一亩征粟三斗,比起最初定下的征一半产出要低的多,实际是也就三成甚至不到。但因辽东人少地多,均田到位,因此有资格授田的每丁实际上都有一百亩地,甚至妻子也能分到五十亩,未成丁的中男也分到五十亩,所以一个家庭一般都有二三百亩地。
  如此一个家庭如果是一夫一妻加上三个孩子五口人,则可能有地三百亩,一年田租公粮是九十石,这个数量比起中原的租庸调制又有巨大区别。中原是按丁收租,一丁收租两石。
  相差巨大,不过中原的百姓多数均田都不到位,均地百亩只是田额,实际上没几个能达到这个数目的,且中原各种摊派费用也多。
  五口之家,授田三百亩,交租九十石,再加上社仓和义仓粮共十二石,则总共需交纳一百零二石粟。
  可除此外,不需要再交纳绢布的调,只需再服二十天免费役,就无其它负担了。
  三百亩地,除掉这交掉的一百零二石粮,再扣去种子等,其实也还是能有不少余留的。
  而如果遇灾,导致歉收或绝收,官府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免除田租。
  另外一方面,安东道对于粮食的管控又非常严格。
  百姓交完公粮以后,余留的粮食,除了自留之外,如果要出售,那么便只能卖给官府。
  由官府以高于市价约一成的价格和籴。
  和籴其实就是官府统购,这种制度其实从北魏就开始了,但安东道的籴买要好些,虽不让其它商人来收购百姓手中的粮食,但他们却以高于市价一成的价格籴入,然后入仓储存。等到灾荒缺粮之时,再粜出,以市价出售粮食,既能赈灾济民,又能平稳粮价,维护民生。
  同时,官府又把粮食这种重要的民生和军用物资,尽可能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官府用收税得来的钱,籴买百姓的粮食,百姓卖粮得钱,然后又有钱消费,于是这就能在安东道内形成一个极好的经济环境,良性循环。
  事实也确实是如此。
  安东节度使府有专门的籴米司,组织安排各郡县籴粮,将府库中的大量铜钱、绢、布等拿出来籴百姓之粮,把那些税收等得来的钱帛又流到了百姓手中。
  各乡各县,到处都是交粮的百姓。
  大家只要把粮从家中送到乡里收粮处,就能卖掉粮换到钱绢布,并不用跑太远去县或郡仓交粮,甚至公粮也是如此,由官府下乡收粮,然后再由官府出脚力钱组织乡民把粮运到各个仓中。
  卖了粮,钱到手。
  大家自然也就携妻牵娃,逛逛趁机跑到乡下来卖货的商人货摊,扯点花布红头绳,买点首饰,再割点肉买条鱼,甚至是买几个鸡崽小鸭啥的。
  还有许多百姓,也把自己平时做的一些手工活拿过来卖,什么柳筐啊篮子啊木桶啊。
  到处都是一片热闹的集市。
  县里也都及时的派出差役民兵巡逻,派出市场管理员过来管理监督。
  安东道六郡十八县,在夏收后热闹无比。
  等公粮交完,又把口粮留好后,其它的粮都卖出,县里也开始组织乡里村屯踏歌舞,办社戏,饮乡酒。
  罗成这位节度使,也一样身着紫金玉带梁冠,带着一众属官将校们,在辽东城与民同乐,共庆丰收。
  辽河上,甚至还组织了极为隆重的端午龙舟竞渡比赛,来自各县到的代表队,在辽河中争划龙舟,勇抢第一。
  第一名的队伍,有足足八万钱的重赏,第二名也有五万,第三名三万。
  此外,还有射箭比赛。
  不限军民,都可以参加。
  射中的,能得到奖品粽子。
  而成绩最好的,甚至能得到精品良弓的赏赐。
  辽河上划龙舟比赛,辽东城外射箭比赛,最后还有百姓喜闻乐见的马球比赛。罗成充分发挥与民同乐的宗旨,不但让府兵各军派出代表队参赛,也让郡兵、土团、乡兵等选派代表队参赛。
  此外,还有各郡县的代表队。
  有一些大商号的代表队。
第673章
一级战备
  早在夏收之后,多达上百支球队就已经开始了争夺战。
  从各地的地区赛,一直打到辽东城决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2/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