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4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4/1095

  老四笑呵呵的道,“回去我就编他万八千的郡兵。”
  “德性,你旅顺现在才多少人口?编万八千郡兵?你哪来这么多人?饭要一口口吃,路一步步走,你旅顺郡九千府兵,所以你们可以先编个四五千的郡兵。军械方面,两次征辽留下大量的军械,我可以给你们的郡兵每人装备一杆长矛一把横刀,再装备一张弓,当然,马就没指望了。”
  “才四五千?”
  罗成瞪了老四一眼,“四五千已经不错了,若是能够练起来,你旅顺郡就能有一万三四的人马,到时以府兵为战兵,以郡兵为辅兵,合编一军,也是很不错的。兵贵精不贵多,好好训练打磨才是硬道理,当然,练兵之余,别忘记屯田耕种,如今中原越来越乱,说不定哪天就没有粮食可以运过关来,到时我们都得靠自己,若是无粮,那再多的兵也得饿肚子。”
  老四道,“那我得想办法多从中原招点人手过来,这次跟渊氏议定之后,他们后撤了百里,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百里占过来,然后从中原招募些流民过来屯垦耕种。”
  罗成点头。
  “先给府兵分地,每兵最少得有一百亩地,另外选入郡兵的,也得授田。”
  “这肯定的,不过之前我们给十万兵马授田纳妾,现在他们一半人要走了,这怎么处置?”
  罗成想了想,“离开的府兵,地收回吧,反正他们走了,也无法再管理,不过要给他们一笔钱作为补偿,表示个意思。至于他们的新罗妾和流民妾,愿意带回去的不反对,但这些妾侍的家人不能一起走,如果不肯带走的,那就留在这里。”
  土地在现在的辽东可以说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但只要隋军肯驻守在这里,不放弃这里,那么土地又同时是很值钱的东西。
  “告诉那些被我们选中屯驻的府兵弟兄们,他们的家眷迁过来,我们按人口给他们授地分田。只要是二十到六十岁的,不论男女,我们都每人分田五十亩,而二十岁以下的,不论男女我们每人分地二十亩。有多少口人,我们就给他们分多少田地。”
  “这些地分下去要交租吗?”老四问。
  “府兵本人的那份田地不须交租,但他家眷分的田地,头十年我们留守府与他们五五分,十年后,则按朝廷的租庸调制收租税。”
  “五五分成,会不会太高了点?”老四咋舌。
  “我们不是按丁收,而是按亩收,多少亩地,我们收多少,尤其是我们是按收成来收的,不是定额租,收获了多少,我们拿一半,我们分给他们的土地多,一家就算五六口人,除去府兵的那份,起码也能有一二百亩地,就算广种薄收,一亩只留一半,也还能收几斗粮。”
  看起来拿走的多,但如果罗成不再租收其它的各种租税杂费,那其实只要日子安稳,绝对是能够温饱的,甚至比在中原的日子强,毕竟如今的中原,普通百姓家里都不过是一二十亩地,甚至无地。
第555章
弃妇
  大雪纷飞。
  眼看又要过年了。
  今年的辽东格外的冷,但也格外的安宁。自东征开始以来,这还是头一次再无战事。
  罗成身着一件棉袄,裹的跟个粽子似的与小黑一同出城,随行的是阚棱等几个义子,提着龙城飞将酒,带着一些糕点还有粮油等。
  阚棱道,“义父还是穿上这貂衣锦袍吧,我看你那个棉袄真的不暖和。”
  罗成笑笑,“我不缺貂皮锦衣,但普通的府兵将士们可就没这些了。这棉袄你别看着普通,可若能够推广起来,可是相当了不得的东西,若人人都有了他,以后这辽东就不怕寒冷了,到了冬天,不用整天呆在屋里告火炕地龙猫冬了。”
  阚棱瞧了瞧罗成身上那棉袄,“可是义父你身上这身棉袄,可是比一般的貂皮锦衣还贵的,怎么可能人人都有呢。”
  此时的棉花在中原,也仅有皇帝的宫廷和一些贵族们的后花园里栽了一点,是作为观赏花来看的。
  棉花和棉布中原极少,都是由西域所产,号为白叠布。
  西域的高昌国种植棉花很多,广泛种植,据后世人研究,西域高昌也就是后世的吐鲁番一带在隋唐时就大量种植棉花织棉布,他们种的棉就是非洲棉。
  罗成身上这套棉袄,就是由商人自西域高昌国贩运过来的棉花棉布做成。
  高昌人把棉布称为白叠布或细緤,在那边,棉花一斤,上品的直钱七文钱,但细棉布一尺,上品直钱四十五文,次值四十文,下四十三文。而次棉布上品一尺直钱三十文,次二十五文,下值二十文。
  最差的棉布称为麁緤,上品一尺值钱十二文,次值钱十文。
  这么一看,好像棉花并不算贵,但贵的是棉布。究其原因,就在于此时的棉花脱籽技术不成熟,去籽极难,再加上这种高昌种的非洲棉纤维短,不易纺织,所以赞成了棉花不贵,但棉布极贵的现象。
  而中原此时还没开始推广种植棉花,从西域贩运过来后,这白叠布物以稀为贵,于是比丝绸还要贵重。
  这年头,能够穿上一身棉衣的,那绝对是非富即贵。如罗成这样还穿着棉袄,绝对是身份的象征。
  “其实啊,这棉花种植也并不是太难,并且去籽和纺织其实也有办法提高效率。”
  小黑惊讶,“白叠花真的能够大量种植?那我们辽东也种白叠花,纺白叠布如何,到时大家收入都能大增。”
  罗成呵呵一笑。
  “辽东种不了,棉花这东西需要充足的日照,辽东太冷,种不成。”
  小黑一听,很是失望,白叠布这么贵,比丝绸还卖的贵,如果辽东的府兵们能够种植棉花纺织棉布,那大家就多一条财路了。
  “辽东不适合种,但中原适合种棉花的地方很多,比如说西域,比如陇右关中等等好多地方都适合种植,棉花种植不需要特别好的良田也能种植。”罗成道,“若是有办法把棉花推广开来,其实我们可以搞纺织加工嘛。高昌人就不懂得棉花去籽的好办法,也没有好的纺织技术,但罗成却还是知道点远超现在技术的纺车织车和去籽车的,这些手工的机械自宋代开始,就已经趋于成熟,效率还是不错的,虽不能跟蒸汽时代比,不能跟现代比,但也已经很了不得了。”
  搞棉花纺织加工,也并不是就没可能,就好比后世的湖南并不产槟榔,但并不妨碍湖南成为槟榔的重要加工产地。
  辽东不产棉,可却比其它地方更需要棉。毕竟辽东冷啊,罗成他们几个出了城,感觉离开屋里的火炕地龙后,整个人都有些僵硬了。
  这城外的道路上,更是厚厚的积雪覆盖着。
  若不是骑马,这一脚下去得到半腰。
  现在罗成麾下的府兵郡兵,还有那些移民来的屯民们,冬天全靠着皮毛,各种什么貂皮狗皮狼皮羊皮什么的,再各种毛,人人一身皮草,没这玩意出不了门。然后大多时间都还只能在家猫冬,早早备好的柴火,天天就在屋里呆着。
  这还是有火炕,否则更难捱。
  但普通的百姓,可没府兵们那么好条件,毕竟府兵再怎么说那也起码是个自耕农,经常参加打仗什么的,还能有战利品赏赐什么的,生活水平在这年头,那都是中上水平了。
  可一般的百姓哪有这条件人人一身皮草,就只能是衣服做夹层,里面多填充些绵啊毛啊草的,多数时间都是无法出门的冬天。
  “义父,这大冬天的,吩咐下面人去慰问看望就好,你何必亲自跑一趟呢。”王雄诞搓着手道,虽然手上戴着鹿皮手套,可这冷风无孔不入,手一样僵硬。
  “不能跟下面脱节,哪怕你站在再高,如果你跟底层脱节了,那你离摔下来也快了。”
  罗成他们这一行今天是随小黑去一个屯子里搞慰问的,那个屯子是个军屯,在中原也叫地团,府兵们在军府周边居住,他们也分田授地,这些府兵所在地就称为地团,即隶属于军府,也同样由郡县管辖。
  大雪中,屯子很安静。
  人马靠近,才听到有犬吠之声。
  然后有人爬到屯门上喊话。
  小黑便喊道,“马大棒子,就属你嗓门大,赶紧开门,看谁来了,大帅来看望大家了。”
  罗成的到来,让这个小屯子顿时热闹起来。
  这个屯子其实不大,这里原先是安置五十个府兵的,不过他们开始也不住这里,而是驻在各城各堡中,这里则是他们安置高句丽妾或流民妾的地方,然后他们妾侍的家人,则居住在屯堡的外面,是分开居住。
  上次撤走了五万多府兵,这屯子里也走了二十多个府兵,于是还剩下二十多个府兵。有些府兵回中原的时候,带着自己的高句丽妾走了,但也有一些直接把人抛在了这边。
  个中原因,有时也并不是太清楚,反正有人就是没带她们走。
  而有些人的妾是因亲人在中原叛乱而被流放来的,那些府兵想带她们走也不行,朝廷规定这些人是不能再回中原的。
  而这些留下来的府兵妾中,有些在丈夫走后,才发现自己怀孕了,挺着肚子不可能马上再有人要,于是现在处境也挺惨的。
  罗成今天也是特意跟小黑一起下来走走瞧瞧,毕竟这些府兵还有这些府兵妾也好,那都是辽东的基础和根本。
  屯子现在还有二十多个府兵,但其中有些如今在其它城池镇堡中当值,在屯子里的只有八个府兵。
  小黑领着罗成去了给他们开门的马大棒子家,他是小黑以前长矛队的老部下,如今也是个队副,现在正好轮休在家。
第556章
封建府兵
  马大棒子长的很高大,他以前擅使一根大棒,因此得名。
  身为府兵队副,他也有个九品官阶,还有一个武骑尉的勋官。因此他在这屯子里日子算是不错的,有一百亩府兵军田,五十亩勋田,另外还有五十亩的职分田可收租。
  自从罗成宣布留下的府兵把家人接来能够按口分地后,马大棒子就立马写信回河南齐郡老家,他在老家虽也是个府兵,可是东征后才新点的府兵,这时一百亩地的军田也分不齐,只分到三十亩地,还不是什么良田。
  家里有妻儿老母,还有好几个儿女,日子也是过的苦,以前都是靠佃地和打零工生活,现在点了府兵有这几十亩地,日子好一点。但东征后,各地也是贼匪遍地,哪怕齐郡好一点,可也经常过贼过兵的,再加上这两年不是水灾就是旱灾,着实是苦。
  要不是马大棒东征立功得赏,家里靠种地肯定吃不饱饭。
  他一封信过去,于是一家子就都来了,他们从东莱坐船来的,那边有水师的船专门负责运送这些辽东府兵家眷们过去。
  一家子好不容易飘洋过海到辽东,罗成也确实没有食言。
  一家子人都分到了地,不但马大棒的妻子和老母一人分了五十亩地,他的四个没成年的孩子都一人分了二十亩地,连跟着过来的已经分家另过的两个兄弟两家十一口,罗成也全都给分了地。
  反正如今辽东别的不缺,最缺人口。
  能来,就欢迎。
  这些地分下来,有部份是以前高句丽人耕种的熟地良田,也有部份是还未开垦的荒地,另有一些较差点的坡地等,但数量确实没打折。
  现在马大棒三兄弟一起居住,一起十八口人,除了马大棒子的那一百多亩地,他这一家子还分到了近五百亩地,虽然其中良田不到二百亩,可也足够惊喜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4/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