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1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8/1095

  罗成看着兴奋的满面通红的他,还有其它一样兴奋的众兄弟,倒是有些迷茫了,似乎只有他一人不太愿意接受这个改变了。
  只是他好像忘记了,府兵的含金量在这个时代非常的高,府兵甚至可以排在百姓们心中第一有前途的职业列表之中了。一人当上府兵,全家光荣啊,甚至说不定哪天就有机会立下功劳,然后就授职当官,迈入仕途,走出乡里,一跃龙门!
第202章
庙小容不下大佛
  仲夏时节,天气渐热。
  长白山中,郡营军屯的粟谷也是一片欣欣向荣,不当值的郡兵正屯奴正在田里忙着蹬苗促壮,中耕除草。
  还有人在挑水浇灌。
  一株株的粟谷墨绿油亮,吐出的穗如同是一根根狗尾巴草在风中摇曳。
  嗯,粟就是小米,但最早也正是从狗尾巴草中培育出来的。
  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年轻的官员,已经在田间里看了许久了,他们甚至很认真的去跟那些屯田的郡兵或屯奴们询问这些粟谷种植的方式,比如几月播的种,播种前如何耕田翻地,一亩地撒了多少升种子,又比如播种后如何管理,如何追肥浇水间苗等等。
  两人甚至不时拿笔把问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这山里的地不都说比山外的要贫瘠吗,怎么我看这地里的粟苗却反而比外面还长的好,你看这穗也结的长粒也多,眼看着收成绝不会差。”杜如晦惊讶不已。
  王铁汉挑着两大桶粪水过来,听完后放下挑子,“那是我们都尉教的好,我们春天时把地都深耕了一遍,他帮我们借来牛马,所有的地都耕的很深,然后还让我们把人畜粪尿堆沤后埋进土里。”
  “连种子我们也全是精选过的,一亩地播了三升种,播种前还用温水浸过,特选在了谷雨前后下种。”
  “等粟苗出了三片叶子的时候,都尉又让我们在缺苗的地方补种,就算有些种子没生也不怕。等到六片叶子的时候,我们开始定苗。”
  ……
  房杜两人都是名门出身,衣食无忧,以往一心读书便可,对于种地还真是不怎么清楚,特别是这些什么选种啊、埋肥啊什么补种、定苗啊,又是什么中耕除草三次啊,特别是这中耕不止是除草,还要碎土等。
  等到拔节时,除草碎土还要跟浇水同时进行,这次的中耕还得要深一些,然后还要给米苗培土。
  等快要封行时,还要进行一次中耕,培土还要更高。
  这些细节太多了。
  房杜听的十分惊讶,感觉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一扇大门。
  “这些是罗都尉教你们的?”杜如晦疑惑,罗成能冲能打没错,可他毕竟才十七,他难道连地也会种,还这么精通?
  尤其是通过采访,他得知一些耕种方式,甚至以前好多老把式都并没有听过的。
  比如光是一个沤肥堆肥之法,就好像有许许多多的讲究,比起以前农人普通的堆肥,好像效果确实提高了好多。
  不说其它的,这里的这些军屯,本来是比较差的山地,可现在粟苗却长的这么好。
  这春粟眼看着已经快要成熟,马上能收获了,不少有经验的老农都说今年军屯的亩产能达到两石。
  春播三升,夏收两石,这可是很惊人的。
  要知道,普通的地,往往要播四五升种,可最后却只能收石把粟。
  平均亩产两石,这是章丘城外那些田地都不敢保证的。
  越是采访的多,房杜就越是惊讶。
  “劝桑课农本是我们的职责,可现在罗成却做的比我们好多了,真是惭愧啊。”房玄龄叹道。
  “我在想,这罗成的郡兵营有军屯两万亩,山中郡兵还有两万五千亩地,这一亩如果能收两石,那他今年夏天就真是大丰收啊。”
  简单一算,四万五千亩地,那不就是九万石粟。这五百郡兵,平均下来一兵合一百八十石,就算这一半多是郡兵私有,一半才是营屯所有,营屯还有几百屯奴之功,但还是让人足够震惊的了。
  “真是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啊,之前罗成也跟我提过几嘴,说今年军屯效果不错,可我哪料到,会是这么好的效果,本以为一亩能收个七八斗,就算不错了吧,那咱们县今年还能轻松点,不用再额外拔钱粮给郡营,谁能料到,他不声不响,倒是在这里闷声发大财。”
  房玄龄捋着自己的胡子,有些可惜的道,“早不知道啊,早知道今年肯定要拉罗成这个壮丁,让他好好传授经验,然后全县推广,如果都能如他边军屯这样,不敢多说,增产三五成那是绝对能行的。”
  三五成啊,那得增产多少粮食。
  一算到这笔账,房玄龄就感觉自己相当心痛。
  “刚才听那屯奴说,这夏收过后,罗成还要再种一茬小麦呢。”杜如晦道,这一荐小米收九万石粟,这再来一茬小麦,又得收多少?
  “还能再种一茬?不需要轮耕休种吗,都说粟米费地,不能连种啊。”
  “据说罗成说休耕是地力不足,但可能通过深耕和施肥来弥补改善。粟谷确实不能连种,但可以种其它的,比如种小麦种豆子。虽然第二季肯定不如一季的产量,但就算收一半,只要不影响明年春耕,这不也是等于凭白增加了五成的收获吗?”杜如晦叹声道。
  “这个罗成,有这么好的法子,居然还一直藏着。”房玄龄都有些气了。
  “可关键是罗成之前就算跟我们说了,我们也未必就会相信吧?”杜如晦无奈道。
  “也是啊,不亲眼所见,谁又能相信又敢相信呢。”
  军屯越丰收,两人越有些郁闷。军屯今年就算真能收九万石粟,跟他们也没半点关系,因为军屯都是些中男,不到成丁之年根本不用交一粒租。至于营田所得,那也说好是归郡营的。
  两人在山中的田间地头转了一天,黄昏时才一身疲惫的回到县城。
  结果一到衙门,县令张仪臣就有些神色沮丧的告诉了他们一个新消息。
  “罗成要走了。”
  “走哪去?”
  “高升,咱们这庙小终究还是容不下他那尊大佛了。郡里刚来的消息,咱们齐郡新增三个军府,长白山设一个,罗成的郡兵营为基础新设长白鹰扬府,那五百郡兵都转为府兵,罗成升任长白鹰扬府司马。”
  罗成不再是县郡兵都尉,不再是章丘县衙的人,那五百郡兵也都不再是县郡兵了。
  杜如晦和房玄龄相视一眼,心里都有点郁闷,白天才觉得郡兵营山里的几万亩山地是个宝,结果现在这宝就划归卫府了?
第203章
霸王硬上弓
  虽说只是个消息,但却是已经确定的消息。
  张仪臣、房玄龄、杜如晦三人坐在衙门里,沉思了好一会。弄的县衙的胥吏们都暗暗疑惑不已,不明白这三位上官今天是怎么了。
  罗成从郡城回来了。
  他先召集自己的郡营军官们开了个会,宣布了这个新消息。
  然后他第二天特意入县衙拜见了张房杜三人,不管怎么说,章丘是他的家乡,也是他起家之地,就算如今要调离,可实际上以后他依然还是要跟他们打交道的。
  老师张须陀跟他说过一句话,他认为很对。他们是武将,练兵打仗是第一要事,但是如果没有后方的文官们负责后勤粮饷,就算再厉害的将军也是打不赢的。
  这就如同汉朝那位以五千步兵却硬战八万骑兵的李陵一样,名将之后,不论是统兵还是打仗的本事都是一流,他带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兵,穿着最好的装备,与匈奴骑兵硬战。可是呢,这位了不得的名将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在没有友军协助的情况下,在没有后续粮草支持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导致自己最终被重重包围。
  虽说他以五千步兵硬战八万骑兵,还杀伤匈奴人上万,可有什么用呢,最后还不是箭矢用尽,粮草耗光,只能无奈的分头突围,结果自己最后被擒。而被俘消息传回后,汉武帝还灭了他满门。
  虽然以罗成后世人的观念来看,当时这场战败,与李广利等几路兵马不配合出击有很大关系,但李陵作为一个名将,明知道几路友军不出击,不但不退兵,却依然要孤军深入,这未免就太意气用事了。
  罗成给张仪臣他们带了点礼物,算是感激他们一直以来的照顾了。
  去冬时,罗成让田庄那边杀猪制作的香肠、腊肉和火腿,这些东西看起来不太美观,但罗成指点了下厨子处理方式,再端出来时,已经非常漂亮了。
  一道薄片火腿,选用了上好的火腿,切片如纸般的方形薄片,一片片的摆开,色泽红润、香味浓郁。
  张仪臣夹了一片,感觉咸鲜适口。
  “这是猪肉?”
  “嗯,猪后腿,经过盐渍、烟熏和发酵、干燥处理,便得到了这风味独特的美食了。”罗成介绍道。
  “你这本事还真是多,昨日我们去了山里看屯田,你那粟谷种的是真好。”杜如晦说的时候,还故意瞪了罗成几眼。
  “我之前也跟县尉说过些耕种之法,不过你们当时没在意啊。”
  “你没事研究这什么火腿做何?”张仪臣问。
  “当然是吃啊,你们不觉得这火腿好吃吗?”
  房玄龄摇头,“肯定不止是吃这么简单,我观你今天带来的这几样东西,火腿、香肠、腊肉,都是盐渍腌熏而成,似乎很易储藏保存吧?”
  “哈哈哈,房县丞真是眼力惊人。这火腿、香肠、腊肉确实易储存,因为经过盐渍腌熏后,可以不腐不坏,能够保存几年甚至是十年之久。而且这些都是用猪肉制成,成本也较羊肉等便宜,我打算用这些来做储备军粮,尤其是战时出征,携带方便还不会坏,特别是这些肉很咸,做饭的时候炖也好蒸也行,甚至直接吃都可以,能够替代盐和盐布。”
  这么一说,那就不再只是一样食物了。
  杜如晦也意识到这几样猪肉果然不错,“真能保存那么久?”
  “当然,保存的好十年肯定没问题,不过久了味道肯定不好就是。”
  盐渍腌熏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能缩水,比如一百斤的肉,熏成腊肉估计只有六七十斤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8/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