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1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7/1095

  春耕后,罗成经常来郡里,有时来陪陪叔宝。有时则是来跟老师张须陀学习,更多还是来向郡衙汇报工作。
  刚才城门的郡兵伙长说听到传闻,朝廷要在山东增置军府,还说罗成可能要成为府兵军官了。
  隋朝的山东,跟后世的山东概念不同。山东最初概念始于战国时期的地理区域名称,指的是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战国七雄之中,除秦国以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山东,故称山东六国。
  不过到了隋以后,山东则代指关东,有时也具体指的是河南和河北,包括了后世河南河北和山东地区。而后世的山东,在这个时代,其实大部份是划在河南这个区域里,少部份在河北,双河以黄河为界,互不打扰。
  罗成直接去了郡丞廨,也称郡丞衙。
  齐郡毕竟不比章丘县,是一个郡,因此衙门官多,太守、郡丞、主簿等便分开办公,各有一衙,只不过衙门都聚在一起。
  “真要增置军府?”
  罗成到了郡丞廨,直接便来见张须陀。师生相见,没有外人,倒也没客套。
  “嗯,这是皇帝的旨意,如今已经传达各地。增置军府,主要是为明年的征辽做准备,我们山东将作为征辽的大本营,军兵、粮食、民夫皆主要由我们来出。”张须陀告诉罗成。
  朝廷已经决定,明年要从天下调齐一百多万大军征辽,其中一百一十三万聚集于涿郡,七万集结于东莱,分水陆两路共进。
  可大隋的府兵总共才七百多个军府,十二卫下的军府分为鹰扬府和车骑府,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
  七百军府,也不过七十万左右的府兵,这还是全部数量,这远不能满足百万大军征辽的计划,因此他要增置军府,尤其是要在山东之地增加军府。
  “皇帝已经计划十二卫六府,除四府外,其余十二卫各统六十府,另外东宫六率也各统六府。此外,皇帝还要募健勇组织一支十万人的骁果军。”
  罗成心算了一下,十二卫各统六十府,那就是七百二十府了,东宫六率三十六府,总共也就八百来府,平均一府一千,那也才八十来万人啊,哪怕再加上十万,那也不到百万啊。
  “还有边关的戍卒、镇兵你没算进去。”张须陀道。
  总之,皇帝这次要大扩军,而山东是扩军的重点,计划在山东三十余郡,扩置军府百余个,增兵十余万。
  “咱们齐郡要增置三个军府,兵部与卫府决定,新增三府设立于关津要隘之处,分别在长白山、岱山、黄河济水一线。长白山这个军府就设立在章丘那边,我向上面推荐了你!”
  “推荐我入卫府?”
  “嗯,章丘这个军府是鹰扬府,下府八百员额,到时整个长白山都在长白鹰扬府的驻防辖内,你章丘县郡兵营到时会整个转入长白鹰扬府。”
  听到这个消息,罗成很惊讶。
  大隋的军制,是设有十六卫府,十二卫加四府,四府为左右监门府和左右备身府,这四府不统府兵,负责掌管京城皇宫门禁以及侍卫皇帝。十二卫统领天下卫府,拱卫京师。
  十二卫所统之兵称外军,各有军号,分驻天下,大约七百余军府,每府八百到一千二百人。
  这十二卫相当于十二大集团军,下面的各个军府,则可以称之为营团或者说是军分区。十二卫的卫府都是杂乱部署的,一个地区可能诸卫都有军府在。
  平时十二卫的高级军官们都在京城,并不能指挥调动下面的卫府。卫府驻于各地,设有鹰扬郎将和鹰击郎将负责管理军府,军府里的府兵轮值进行当值、训练,以及入京番卫之责,闲时在家耕种,战时遇设令则出兵。
  但一般都不会全调走一府之兵,而是征召一部份,这些征召的士兵先到朝廷指定地点集结,然后集结完毕后,重新整编成军,并由朝廷授派各级军官负责指挥。
  可以说,隋朝的卫府军制很奇特,平时是兵将分离的,就算打起仗来,那也是临时整编成军,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兵将都是不认识的。仗一打完,府兵归府,将军还朝,依然是兵将分离。
  因此十二卫,虽然每卫都管着五六万兵马,但实际上是分散于天下各地,细分成五六十个军府,在卫以下,就直接是府了,中间再没有中层的架构组织,而且平时各卫也没法直接管理军府。
  鹰扬府是从过去的骠骑府改名而来,主官鹰扬郎将,正五品。品阶已经很高,下面也各有长史、兵曹、校尉等军官。
  罗成的郡兵营五百人,将并入这个新设的长白鹰扬府,但是罗成原本只是个九品职,当然不可能给他授个五品的鹰扬郎将或从五品的鹰击郎将,就算是由张须陀的举荐,加上他剿匪练兵之名,朝廷愿意破格提拔用他,可也不可能太过份。
  “授我何职?”罗成问。
第201章
升职加官
  “鹰扬府司马?”
  城郊,秦氏家族墓地,一座草庐里。
  秦琼听完罗成的话后,有些惊讶的问道。鹰扬府司马虽不如鹰扬郎将、鹰击郎将一样是正五从五品,可品级也不低。鹰扬府的长史是正七品职,司马是从七品职。“连升了好几级啊。”
  “也没连升好几级,长白鹰扬府只辖八百人,是下府,因此府司马不比上府司马,上府司马从七品,我这个下府司马是从八品,低两级。”
  秦琼给罗成倒了杯茶,一杯清茶,什么佐料都没加。
  “你原来是从九品职,现在从八,也依然还升了几级啊。况且,郡兵和府兵相差还是极大的,呆在郡兵中,也就只能剿匪捉贼,但入了卫府,却有机会征讨做战的。”
  罗成对于加入卫府真没什么兴趣,这征辽要开始了,他更不愿意跑去当炮灰。
  “挺不错了,司马一职可是很重要的职事,并不埋没你的才干。”
  长白鹰扬府设鹰扬郎将一员,是正五品,另设正八品长史一员,从八品司马一员,并有兵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两员,并有录事参军事和记室各一员。此外还置越骑校尉二人,统骑兵,步兵校尉二人,统步兵,并正七品。下面还有旅帅、队正、队副等军官,皆有品级。
  最早司马这一职务是文士担任,也无品级,为军官幕僚。
  隋朝的府兵制其实并不是自创,而是继承了西魏的府兵制。
  而西魏的府兵制,却又源于北魏鲜卑拓拔氏的部族兵制。生活在漠北的鲜卑人以游牧为主,故他们的兵制是有事则合而防御作战,无事则散而归家,兵牧合一制。后来西魏又结合了汉魏以来的都督军府领兵制度,于是仿周典置六军,合百府。
  设立六柱国,统领六军,推行府兵制。
  开始的时候,府不满百,每府郎将主之,而分属二十四军,每军以开府一人统领,每两开府属一大将军,两大将军隶属一柱国大将军,六家主之,是为六柱国,兵众不满五万。
  后来又加了在朝的两个柱国大将军,于是便有了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这一府兵制,从西魏创立,到北周,然后到隋朝,一直沿用,只是军府越来越多,兵也越来越多了。
  从西魏最初创立府兵时府不满百,兵不满五万,到如今军府七八百,府兵七八十万。
  府司马,一开始便是用文人,职责就是相当于一个参谋,负责参与谋议而已。
  不过到了如今,司马也事繁任重。
  既协助军政戎务,也要练甲兵、修军备、预军机、掌军法,还要掌管军资粮饷的分配。
  秦琼道,“你可别小看了这个职务,司马弼戎政,掌武事。居常习搜狩之礼,有役申战阵之法。凡军之攻,战之备,列于器械者,辨其贤良。凡军之材,食之用,颁于卒乘者,均其赐予。合其军书契之要,比其军符籍之伍,赏罚得议,号令得闻,三军以之,声气行之哉。”
  这虽然以前是个文职,但是不折不扣的主武之官。
  “别看越骑校尉、步兵校尉皆为七品,品级还在你这司马之上,但其实他们却是你的下属。”
  鹰扬府里能称上长官的便是郎将、长史、司马三人,鹰扬郎将是主官,长史和司马是佐官。
  长史负责协助郎将掌兵,若是郎将不在或不能理事,便由他接管代行郎将之职。而司马呢,几乎什么都管,面面俱到。
  若拿个县衙来比较,这郎将自然是县令,而长史就是县丞,而司马就相当于是县尉、主簿二职兼备。
  “你要总揽军府的兵、府财政,涉及方方面面,一般的鹰扬郎将多勇武能战,擅骑射却不擅理庶务杂事,所以一个好的司马,相当重要。”
  “我明白了,我成了军府里的大管家了,事事都要我来管。”
  “确实是这意思。”
  “管家有啥意思,处处管事,可上头还有家主啊。”罗成苦笑,算是彻底明白自己这个从八品的府司马到底是个什么身份了。
  长史相当于副将,打起仗来能分领一路,他这个司马却是个参谋长兼后勤部长。
  “知道谁来当郎将吗?”秦琼问。
  “这个暂时还不知道,估计是得从京师十二卫里派人过来。”毕竟是个五品的军职,若放在后世,起码也是个上校团长啥的吧。
  他罗成则只是个团参谋长,而且还是个新编的乙种团参谋长。
  “我怎么看你好像不太高兴的样子,这升官了不是好事吗?”
  “有啥好高兴的,我倒宁愿继续当我的从九品县郡兵都尉。带着一营兄弟,倒是逍遥自在,如今也没有什么大的匪情盗贼,日子舒坦着呢。”
  罗成最不高兴的还是从郡兵转入了卫府系统,说不定明年就也要被征召入辽,他本来就费尽心思才想避开外出服役,想不到现在又兜转回来了。
  而且现在他不再隶属于郡兵体系,张须陀也就不再是他的直属上司了。
  张须陀是郡丞,管的是郡兵和乡勇,而现在朝廷特意在各郡新设了一个官职,为郡都尉,负责的就是各郡里的诸卫府兵。不过这郡都尉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就是协调互不相属一卫的各军府,万一遇战事要征召府兵,就由这个都尉来管,有点类似于省军区司令或者武装部长的差事,搞搞协调、动员之类的。
  他现在既不知道谁来担任郡都尉,也不知道谁会来提任府鹰扬郎将,对未来一无所知,这种无法掌握的感觉,十分糟糕。
  在郡城呆了一天,罗成便返回了章丘。
  县城外的郡兵营中,罗成召集了下面的一众校尉、旅帅、队头们,告诉了他们这个最新的消息。
  “我们营改成鹰扬府了,我成了府兵了?”老四有点懵。
  “嗯,如果不出意外,我们营五百人全都转入长白鹰扬府,以后大家就是卫府的卫士了。”
  “啊,太好了,我成府兵卫士了。”老四一声大吼,把罗成都吓一跳。
  “你发什么疯呢?”
  罗存孝瞪着罗成,“这天大的好事,你难道不高兴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7/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