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校对)第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1095

  张仪臣越算越摇头。
  “养不起养不起。”
  简单算一下,一年至少要一万一千八百石粮食,加上一千八百贯钱,还有六千匹绢。
  章丘县两万多丁,摊下来,每人一年要摊五斗粮食,七十五文钱,还有十尺绢,这还只是大致的数字,具体的花费肯定还要增加不少。
  而若按之前算的,本来是四年一番,那么四年下来,一丁就要摊到两石粮、三百文钱、和一匹绢。
  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出了刚才杜如晦算的,纳资代役的四年总共才出三百三十多文钱了。
  起码是三倍于刚才算的数字,而若全算下来,估计得四五倍。
  “让百姓交那么多绢粮钱,他们宁愿自己服役。”
  罗成也点了点头,换成是他自己,他一样宁愿自己来当这个月的差,哪怕要自带粮食来,也宁愿自己来,毕竟一个月的时间,就算让他们去抢,他们都未必能抢到这么多的钱粮绢。
  想按边军一样的待遇来募兵养一支郡兵营,太不现实了。
  “要不我们仿府兵,把山里的那些田地拿出来,免费授给愿意入郡兵营的人,只要入郡兵营,就能免费得地,这些地不用缴纳田租,所得收入都归他们,他们只要闲时训练,遇有贼匪时奉命剿匪如何?”罗成又提出一个方案。
  “没有这种先例啊。”杜如晦再次提到这个问题。
  就算是荒地,可县衙也不敢随便乱授啊。授出去,那就是均田授地,百姓得地后就得纳租调服庸的。
  “要不这样吧。”杜如晦思虑了一会,对罗成和张仪臣道,“郡兵营采用募兵,乡民们依然是纳资代役,但不管郡兵营开销多少,我们只要县中丁男每年缴纳一百钱,夏天纳五十,秋后缴五十。这些钱,都交给郡兵营养兵,至于不足的,再想办法。”
  杜如晦的办法是给募来的郡兵授田,就授到山里去,授足够数。这些地呢,依然是登记在官府账册上的,也一样要交租纳调服庸,不能少。
  不过呢,如今许多地方都是地狭人多,因此百姓越来越难均到田,就算成丁了,往往也无地可分,或者只能分到很少的地。
  若是以分足地为条件,吸引人加入郡兵营,这样再加上百姓纳资代役的钱,就能拉起郡兵营了。
  “纳资代役的钱作为郡兵营日常开销,而郡兵不给月粮月钱月衣,只管他们训练时的饭食,你看可行否?”
  这相当于是变相的府兵制了。
  不过还是离罗成想要的一支专业的职业兵有些距离,可想来想去也确实没更好的办法了。
  按这个办法,起码他的郡兵营不用再月月换一批人了。
  只是这些郡兵有了地就得种地,那就得轮换当值,五百郡兵,平时估计最多只能有一百在当值了。
  不过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要不先试试?”罗成道。
  “那就试试。”杜如晦也道。章丘县独特的地理,加上险恶的治安环境,让他也必须维持住这支有战力的郡兵营。
第170章
牢丸
  从县衙出来,罗成站在衙门口,抬头看着天空。
  铅云低垂的天空中,正扬扬洒洒的飘着雪花。不是雨夹雪粒,而是一朵朵的鹅毛大雪。
  轻盈的雪花落在脸上,微微一凉,然后瞬间融化。
  好大的雪啊。
  罗成拢了拢衣襟,地上已经有了一层白。
  身着皂衣幞头的老四迈步过来,“下大雪了,明年定是个丰年。”
  “嗯,瑞雪兆丰年。”
  “你跟那两位聊半天,聊什么呢?”老四好奇的问。他如今身兼数职,既是县郡兵营一团一旅的旅帅又兼钩镰枪队队头,同时又是县衙法司的司法佐。
  不过老四不是那种坐班的料,每天并不怎么理会法司的事情,倒是喜欢在县城里东走西逛的,一会溜达到城门口跟守门的弟兄聊会天,一会到牢房瞧瞧典狱们讯问犯人,又或者抽个空跑去看看弟兄们训练,甚至还有闲心关注一下当天的伙食。
  总之就是不务正业,好在法司还有位冯异同为司法佐,一样繁琐的事情倒都推到那位头上去了。
  “是关于郡兵营的事情,刚才跟县令和县尉说起郡兵营兄弟轮值的事情。”罗成也没瞒着老四,把情况一说。老四倒是很赞成罗成的计划,“换来换去确实不是个事,若是能稳定下来着实好。你也不用担心分了田地就没空训练,咱们郡兵营,主要是咱们最初的那乡团少年做底子,后来又从各乡乡团中吸纳了一些,也是一些少年为主。再有就是郡里来的一些郡兵和一些老兵了。”
  “我们自己的那些少年郎我是不担心的,我还是比较担心郡里来的那些郡兵和老兵,他们不是本县的,本来也是借调,这剿匪战来已定,年关又至,他们也都盼着回去了。这一回去,估计是不会再来。就算我们分地,他们也未必愿意留下,而且他们原籍也未必会同意放人。”
  户籍人口是这年头地方官重要的政绩基础,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人流失到别地去,甚至朝廷也是严禁这种户口迁转的。
  “我师傅他们肯定愿留下来,在咱们这里他们挺舒心的,愿意留下养老。”
  “他们愿意留下自然好,可是那些外县郡兵就难说了。”
  “其实也没啥,真要走也留不走,随他们好了。虽然他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但那又如何呢,死了张屠夫,咱们就要吃带毛的猪吗?我们乡团最初还不是就咱几个人,不也硬带出了一团悍勇少年吗?”
  老四这么一说,罗成还真有几分豁然开朗的感觉了。
  之前他一直还在想着那些外县郡兵们要离开,会让郡兵营力量损失不小,但听老四这样说,是啊,要走也没办法,可留下的依然是多数,自己有那些弟兄,可以再招新训练啊。
  老四想法是比较干脆简单的。
  走就走,总还是留的多。
  “你觉得会有多少弟兄们愿意接受这种条件呢?”罗成问。
  “肯定都愿意的。”
  老四说,毕竟当初的老班底都是乡团来的,而乡团来的都是些十几岁的中男。一个个都年少不经事,更不是什么家庭顶梁柱。
  他们的条件,别说中男,就是再过几年正式成丁,县乡里也不会有田地分给他们,因为地就那么多,原来早分的差不多了,现在要死一个才会退回点地。但大隋承平也二三十年,经历开皇之治后,如今也是人口大增,便导致大量年轻人其实是无田可均了。
  现在有机会能够分田,哪怕地差点,可大家也会非常乐意的。
  毕竟不管分没分到田,只要成丁,按大隋律法,那就得年年缴纳租调服庸,而且数量一点折扣都没的打的。
  你一亩地没有,该一年缴两石租还是两石,你就算分了一百亩,那也是缴两石。所以不但那些少年们会很高兴,他们的家人也会高兴。
  毕竟,孩子长大成丁,没地分却得增加租调,这其实是个沉重的负担。
  “分了田也不会耽误什么种地的,现如今家家是地少人多,好多人只能给地主这去佃地耕种。少年们分了地,可以交给他们的家人种啊,他们专心训练就好。”
  罗成觉得心里轻松了许多。
  抬头看了看越下越大的雪,罗成对老四道,“我一会去买点桃符,再看看市场上有没有鸡鹅羊肉,顺带点回去。你若是一会没什么事,也早点回家来,今天是小年,要祭灶,一家人正好团聚热闹下。”
  “你先回去吧,肉食啥的我一会去买了带回来。”
  “我去吧。”
  罗成对老四挥了挥手,骑上马往市场而去。
  市场上,虽然天下着雪,可人却比往日还多。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这是祭祀灶君的日子。
  民间传说,灶君爷每年上天禀报一次,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因此,每年到了这一天,大家就要摆上祭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隋朝人祭祀灶君是男人的事情,女人是不能祭灶的,因此这一天,不管以前做不做饭的,都得男人下厨做饭,并为灶君准备祭品。
  罗成这个店铺逛逛,那个摊子看看,走在市场上,无数人跟他打招呼。如今章丘县上下,几乎没有人不认识罗成。
  有人叫他罗都尉的,有人叫他罗五郎,还有人背后喊他老虎、白虎、杀神、疯子等等的,总之各种评价都有,赞他年少英雄的有,骂他冷血狠辣的有。
  但当面,都要点头拱手打个招呼问声好。
  罗成面上带着微笑,也不管其它。
  逛了一圈,买了半边羊,一只鸡一只鹅,还买了个大猪头,准备回去弄下祭祀灶君。又买了些韭菜、胡萝卜等。
  后世的时候,罗成家里每年过小年基本上都会包饺子吃,一家人热闹的包饺子开心的吃。他打算一会包点饺子,隋朝没有饺子,但有差不多的。
  隋朝的形如偃月的馄饨,其实这已经跟饺子的形状差不多了,只是名字还是叫馄饨。当然,还有一种食物更接近饺子,名叫牢丸。
  牢丸还有笼上牢丸和水中牢丸,其实就是蒸饺和水饺,不过不管是牢丸还是馄饨,其实一般百姓之家还是吃的很少的。
  今天罗成便打算亲自动手,教大家包饺子,吃饺子过小年夜。
第171章
身世揭开
  “小五你擀的面皮这么小,这是要包馄饨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10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